你认为按职称加工资好还是按工龄加工资好?哪种更公平一些?

宅心13


我觉得加工资应该将工龄跟职称这两个同时考虑,然后按照工龄+职称的综合指标加工资最好,也最合理。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来说工龄,按工龄每年加工资是国家对工作人员的一个工资规定,但是按工龄加的工资很少。就按我的工资来说,我在事业单位工作,工作满一年后,工资按照工龄每个月才加30元。工作二十年也就是每月才加600元。这对给国家贡献这么多年的职工来说确实有些少了。如果按照工龄加工资确实有些不合理。

我们再来看职称,现在事业单位初级升到中级大概加500元左右工资,按照正常进度,从初级到中级本科学历最少需要五年,五年还不一定能聘上。从中级到副高级,大概加800元左右,从中级到副高级本科生最少需要五年。

但是职称评选,很多人升个中级职称就基本很难再获得副高级了,因为副高级评选条件很多,很多人很难达到条件。也就是说很多人工作几十年,也就升个中级,而中级职称才加500左右工资。工作几十年按照职称才加500左右工资,顶多升个副高级,也才1300多元。好像按照职称加工资也不太合理。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按照工龄+职称综合评定来对职工加工资,这样加工资最好,也比较合理,避免了按照工龄加工资太少,按照职称加工资,又有很多人工作了很多年职称上不去,加不了多少工资的尴尬。

那么,你觉得这个工龄+职称综合加工资标准具体怎么定呢,工龄占60%,职称占40%,你觉得合理嘛,欢迎讨论。


马儿啦


按工龄加工资是最能体现出人与人平等对待的。职称只是体现你在某一行文化水平的高低。又或者你是考试达人,那又能算什么呢?例如:你在小学任教,基本水平就够了,就算你职称再高,也无用处,不论那个行业都一样。除非你人往高处走,找到适合你的岗位。当然啦,国家也可以对职称进行一次性向征性的奖励,以此来激励考试达人们。不过我个人认为,国家不应该奖励,因为当你职称高了,你认为这个岗位不适合你了,可以上调,又或者跳槽,这样你就能得到你相应的回报。如果你是庸才,只是考试达人,那我劝你还是呆在原地,好好工作,安心拿这一份工资。谢谢!希望大家都来评论一下。


幸福来自平淡的生活


退休工资应该按我国的实际情况更人性化的考虑。按工龄,按职称,按职务等等,都会说出一大堆的理由來。但我想说的是现实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的特色原因,在改开以前实行计划经济无论那个行业,无论什么职务,无论企业,事业,政府行政,等等,工资执行的是统一标准,没多少差别,而在那个年代長工资也是有据可察的那么几次,且都是按百分比调正,不是人人有份,而那个年代没有争这个。

同样是在邓先生执政对知识分子涨了一次工资並回复评职称,因评职称同样是有比例的,同学历,同工作不可能同职称。同样那会到什么单位工作,干什么工作都是要服从组织分配的,个人不可能挑选,是和现在不一样的。那么过渡到现在退休,在对退休工资分双轨制,按职务,职称分配退休工资显然有失公允!再说对大部分時间在计划经济工作而在九十年代退休的用现在的政府与企业的不同计发方式所谓的双轨制显然是极不科学的,因为大家以前都没交养老保险,都做为“视同”交费,也就是说九十年代以前的“视同”交费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那个年代工资基夲没什么差别的,干部是全国统一行政26级,没什么政府企业都一样,因此,退休后的“视同”交费用现在的工资分配对这部分拉开几倍的退休工资差距是十分可笑的,一无法律依据,二无实际收入依据这明显是无端制造了矛盾!像评职称很多六十年代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一部评上了,更有一些为了缓和上下关係让指标让了出去自己仍是中级职称,但在对高级职称退休工资倾钭時中级职称分文不名极不合理!而在邓先生对知识分子调资就是按学历普调,那会极大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而退休后工资究竟按什么发合理呢?

退休就应该按我国国情出发,划分工作年代,根据不同年代工作的群体实行不同的办法,当然对现在都交养老保险部分可按交费标准发,而“视同”交费则应考虑视同時的工资收入並无多大差距不应纳入“双轨”考虑!关于职称应按学历考虑,当然对高级职称多发你只要不用广大养老金池中的资金由国家另外拨款谁也没说的,但要要养老金池中的资金开支,所有特殊群体都不能以任何名义多占,相信谁也没这么大的权力说给谁多发就可以多发。当然另外拨款当另别论!

综上所说,退休金只能按工作年限发,而什么职务,职称,等等你可以多发但资金来源必须说明白是“国家另外加拨资金”,因此,只要在职工交费养老金开支的退休金,另加名目多发都是非法的无理滥用。相信随法制的健全,养老金发放不是随口一说就说加就加的。我们是法制国家,一切应依法行事。


天山客


中小学教师工资跟教龄挂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合情理的,因此也是最合理的:首先,教师职称评定本身就应该以教师教龄为主要依据。在教师岗位能从事三十年以上,最起码的一点说明他(她)们有一颗热爱教师这一行的执着的心,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其三、能从事教师工作三十年以上,他们就已经“桃李满天下”,年轻的“高级教师”都是通过这些老教师培养成人的。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些老教师就是“师傅”“师爷”,那么,年轻教师能被认定为“高级教师”等等,他们的“师傅”还能不是“高级教师”吗?

再者,学校教育以及课堂教学都要遵循“德育为首”的原则,那么,对教师工作的考评,也要遵循“师德为首”的原则。所谓师德,首先要以教师的教龄为考评依据,教龄是考核一名教师是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体温表”。

终上所述,教师工资跟教龄挂钩,教师职称评定跟教龄挂钩是最为合理的,无可厚非的。


吉柳圣人


工作讲效果,干活讲效益。无论有没职称能把工作做好,活干好就行。职称只有在选择参与对象时是一个参考依据,有职称不作工或者作不好无意义。为了吸引人才,现在不管是单位公司都喜欢标榜自已,有高级职称多少多少人,本科生多少人,大专生多少人来证明自已的实力只是一种忽悠。这是一种只讲门面,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虚夸风气,,因此可能会出现许多挂羊头卖狗肉骗局。

工龄可以证明员工竟业程度,可以为公司留人才。对于公司稳定有好处。如果按职称论工资就是培养一批好高慕远的人,依老卖老的懒人,各各之间乱挖人才,不得安宁。

加工资以工龄为好,职称稍稍意思点,3比1,工龄加3元,职称只能加1元。这样看是职称贬值实则是提高职称的地位,知识与职称是正比。人们同样会重视知识,并且使有职称的人同样要努力工作,不敢掉以轻心。


流年似水204840998


职称工资和工龄工资都是员工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职称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专业水准,工龄体现的是一个人在单位的服务年限,单纯按职称或按工龄评定一个人的工资显然是不公平的。

  1. 若单纯按职称发工资,这样确实有助于招聘到素质较高的员工,但这样做不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因为这种工资结构向员工发出的信号是单位不在乎员工在企业的服务年限,其结果就是员工进进出出,流动频繁,单位的竞争优势很难沉淀下来,单纯成了学校,纯粹为竞争对手培养员工。

  2. 若单纯按年限发工资,年限越长的员工工资越高,这样做向员工发出的信号是单位重视员工的忠诚度,但由于对员工的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会导致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招到一些并不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员工,使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下降,适应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因此,员工合理的收入应综合包括“福利、工龄工资、职称工资和绩效奖金”等几个部分,既有利于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又有利于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同时,又使员工的收入与其与企业的贡献挂钩。

部落酋长刘飞洲


这个问题,是要想说的是全面,而不是工龄代替职称,也不能职称就代替工龄!两者都是从实践中踏过的路径,没有修路工哪有路通行?修了一辈路,该评什么?修了一辈鞋,该评什么职称?一个美甲店的商店里,分美甲士,美甲师,美甲工?是什么水平?不要认为职称高,就高人一,等!国家的主任,是全体人民, 人民是致高无尚的,职称是从何处生?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国龄!你说龄没有职高吗?在古代有三朝元老,不也是龄吗?在红军中,炊事班的老班长,都是入伍时间早的人,连长、营长……都倍加尊敬,有的待遇高过他们,因为资格老。好好想想,没有工龄,哪来的职称呢?规定几年才能够格评一次,那不是工龄吗?工龄,是早于职称的。国家是既照顾到无职称的人民勤务员的,也照顾到职位和职称兼顾的勤务员的,一句话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我年年路径中华门,看到中华门里影壁墙写有毛主席字。为人民服。我看到周总理右胸上佩戴一枚五角星胸章,为人民服务五个字,金光闪闪!再说,国家强,人民富,按工龄,按职称,都是想让个人


翱翔79400


仅按职称加工资貌似不合理,许多人不服,往往心生怨言。

可能多数人还是认同按工龄(教龄)加工资好,觉得这样也公平一些。

工龄一年一年增加,大家都一样,年轻的会想着,总有一天我的工龄也会增加到20多,30多。但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有的人或许一辈子也没机会上。

我校刚退休的一位女老师,按工龄加工资,她能进前三,因她有近35年教龄。但按职称,她的工资在十名以后。

只是如果按工龄的话,又不能体现她的教学业绩和对学校的贡献——其实她只能照本宣科地教地理。因她只是从小学调入的,后多出钱,函授拿了大专文凭。

所以要公平,职称也要参考,毕竟大多数人的职称还是靠本事PK出来的;其次也要参考工作量,上5节课的不能与上12节课的、但工龄相同的一样;再也要看教学业绩,虽说这与班级学生、班主任关系大,但我校的做法是,开始选班时都来抓阄,凭运气,以后还不能有学生流生,否则0分计算。


种金易


职称工资是老师工资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老师工资中拉开差距较大的部分。一些网友对职称工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建议缩小差距的,有建议取消职称工资的,也有网友提出老是实行竞聘上岗,众说纷纭。

就目前职称工资的存在,我认为有合理性。但职称工资差距较大也是客观存在的。实行职称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出贡献的老师的一种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老师,努力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向上。





就以同年同月参加工作的两位老师为例,一位老师教学业绩突出,工作认真负责,也经常发表教研学术论文,为评职称做准备。而另一位教师,教学业绩平平,也不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每天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工作。当职称指标下来时,教学效果好的老师优先评定职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若干年后,这两位老师的职称工资相差很大,每月可能相差几千。于是教学业绩平平的老师每天发牢骚,我们都是同年同月出来参加工作,为什么他的工资比我高这么多?于是就到处宣扬职称工资不合理。



在评职称过程中,难免有老师靠走关系等方式搞定职称,但这不是普遍现象。绝大部分评上职称的老师,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得到的。不愿意付出,而想获得回报,这不是实行职称评定的目的。

职称也是一位教师身份的象征,荣誉都垂青于那些刻苦钻研,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的人。


建议:

适当缩小职称工资差距,增加工龄工资或教龄工资,绩效工资应和职称工资脱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


Lance课堂


肯定是按职称确定工资!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段子,关于公平:单位里老赵每月5000元,老张每月3000元,老张说:同样一月30天,他的工资比我多,有失公平!另一个单位,老赵老张每月都是4000元,老赵说:我的能力大,创造的效益好,一样的薪水有失公平!社会上这样的话题永远都是两个不同的答案!


学校也是一样,任何一个老师过一年,工龄就会随之加一年,即便是你在学校里误人子弟~或者收发报纸,工龄也是逐年递增的!如果按照这个工资算法,老师们的积极性就会丧失殆尽。从人性角度讲,惰性是人之天性,勤劳是因为有了某种动力才会变得勤劳的,在没有动力或者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所有的人都会懒惰起来的!

再说职称。我相信职称评定过程中会有一些潜规则的存在,可能也有某些不公平因素。但是,目前来说,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出台之前,职称制度还是可以调动积极性的!高中低职称工资有区别这是科学的,没有人阻止你去评定更高级的职称。职称高了,那意味着这名教师在工作上~学历上~学术著作上等等都有一定的优势,那么在工作的过程中肯定要比低职称的老师更能有教育效果,因此,按工龄计算工资肯定不是科学的,必须要否定的!但是工龄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数据,在计算工资的时候考虑这个因素,绝不会仅靠工龄算工资的!



公平原则是工资计算的一个基本原则,每一份工资都饱含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与感情,如果公平问题偏差了,那就给这个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