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湖广总督管辖范围多大?现在看来与广东广西没关系,为何叫湖广总督?

赵爱虎


湖广这个概念始于元代的“湖广等路行中书省”,该行省始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最初称“荆湖等处行中书省”,当时连鄂州(武昌)还在宋朝手里,实际管辖区只有两湖一部分,后随着步步南下辖区迅速扩张,至元十四年南迁潭州(湖南湘潭),十七年迁回武昌并改为“湖广等路行中书省”,下辖江南湖北道、岭北湖南道、岭南广西道、海北海南道四个道,共30路、3府、13州、15安抚司、3军、3属府、17属州、150属县、1管番民总管,辖区遍及湖北、湖南大部,广东、广西、海南全部和贵州、重庆一部。

行省是元代才在全国范围内常设(此前金的行尚书省不普遍且不贯彻始终),全国只有10个(不包括征东、交趾等临时行省),且还包括地广人稀的岭北行省,因此每个行省基本上都包括后世好几个省的面积和范围。元代的湖广行省系由南宋荆湖南、荆湖北、广南东、广南西四路合并而成,“湖广’则是”荆湖“和”广南“两个地名合并而成的。但元代的”湖广“其实是从”荆湖(即荆湖南、荆湖北两路)“概念逐步扩张而成,且首府长期定在武昌,因此侧重在两湖而非两广。

明代废除中书省,行中书省当然也随之消失,然而“省”的概念却沿袭下来并被新的“三司分治体制”(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所取代,每个元代行省也被分拆为多个省,大体上恢复了类似宋代“路”的面积,至明成祖时,本土分为2京、13省,湖广在民政上划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区划几经调整后基本和今天湖北、湖南二省一致,辖15府、2直隶州、14散州、108县,而两广则分设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和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不再被纳入“湖广”概念中。

清代顺治元年设湖广总督,辖区理论上和明代一样,实际上当时两湖等处有很多地方仍在南明和大顺手中,这个时候的“湖广”当然更不会包括两广(全境仍在南明手中)。康熙初年因为三藩之乱,湖广总督改为兼辖四川的川湖总督,首府一度也迁到重庆,直到康熙十三年才分设四川、湖广两总督,湖广总督其实仅仅是一个简称和俗称,正式名称是“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也就是说,从正式名称看,清代的“湖广”原本就是“湖南、湖北”两省的概念,“广”只是长期叫惯了的约定俗成,严格说并非正式官称。

正因如此,清代的湖广总督才会始终不管两广事务,且在绝大多数时间段和两广总督同时存在。


陶短房


最早的湖广行省很大,包括了现在的广西自治区、贵州、湖南、海南的大部,以及湖北和广东两省的一部分。由于当时的广西叫作广南西路,湖南叫作荆湖南路,元朝将这些地区合并后,便在“荆湖”和“广南”之中各取一字,湖广之称由此而来。


元朝之前,没有“湖广”这一概念。

元朝建立之后,在全国设立了十个行省,湖广行省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湖广行省,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广西自治区、湖南、贵州、海南的大部,以及湖北和广东的一部分。所以说,最早的湖广行省和两广是有关系的。

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

第一,元朝的湖广行省,是把宋朝时期的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西路合并,再从夔州路划出一部分土地,并入湖广,然后就变成了元朝的湖广行省。

由于宋朝的两个荆湖路都带一个“湖”字;广南西路有一个“广”字。元朝便各取一字,把新成立的行省称为湖广,这就是湖广行省名字的由来。

宋朝的荆湖南、北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湖南以及湖北的一部分;

宋朝的广南西路,大致相当于现在广西、海南以及广东的一部分;


第二,最早的湖广行省,和现在的湖北省没有多大的关系。现在湖北省的大部分,在元朝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只有现在的一小部分在湖广行省。(不过湖广行省的省府设在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

第三、现在的广东省,在宋朝时期叫作广南东路。元朝建立后,把广南东路和江南西路合并为江西行省。



明代建立后,沿用“湖广”这个名称,把湖广行省改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然后,明朝对元朝的行省区划做了很大的更改,奠定了后来清朝以及我们现在的省级区别概念。

关于湖广和两广的更改有如下六点:

第一,将河南从河南江北行省中划出,河南单独建省;

第二,将广西从湖广行省中划出,广西单独建省;

第三,将广东从江西行省中划出,广东单独建省;

第四,把贵州从湖广行省中划出,贵州单独建省;

第五,河南、广西、广东、贵州全部独立建省后,把剩下的河南江北行省(现在湖北省的大部)和剩下湖广行省(湖南大部以及湖北的一小部分)进行合并,组成新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第六,将原属于广西的海南岛和广西的钦州和廉州划归广东;



经过这六个步骤的区划调整后,明朝的湖广承宣布政使的统辖范围,也就仅限于现在的湖北和湖南两省了。

由于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地名称呼,因而此时的湖广虽然和广东、广西没什么关系了,但仍然叫湖广。

清朝建立后,大致沿用明朝的行政区划,但是也做了一些微调。

首先,明朝的湖广是一个省。只设有一个巡抚,湖广省会仍然设在现在的武汉市。

第二,清承明制,顺治时期延续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包括湖广总督一职。

第三,康熙初期将湖南从湖广划出,单独设立湖南省。按照《清史稿》的记载,由于两湖分家,各设巡抚一名,需要在两个巡抚之上再设总督,这便是湖广总督。


第四,由于两湖分家,因而湖广总督更名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或“两湖总督”。(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没有更名,此乃误传)

第五,虽然官名变为“湖北湖南总督”,但为了延续明朝和顺治时期的传统,清朝设的两湖地区的总督官衔,仍叫作“湖广总督”。

总的来说,最早的湖广和两广有关系,两广的一部分属于当时的湖广行省。之后经过数百年的行政区划调整,最早的湖广行省早已经是面目全非。但由于湖广这个名称一直都有严袭,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清朝因而也就沿用了。


Mer86


清朝有个湖广总督,所管辖范围经常被人误解,以为管着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广西当时为省)。实际上,湖广总督只管湖南与湖北,广东和广西是由两广总督管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湖广总督并不管两广,那么湖广的“广”是什么意思?

这就要有从元朝说起了。

元灭南宋前夕,也就是公元1274年,元朝设荆湖等路行中书省。三年后,灭宋基本完成,元世祖忽必烈就把这个荆路等路行中书省,并入治所在长沙的潭州行省。治所在长沙,是为了扑灭在广东一带抵抗的残宋势力。公元1281年,残宋势力被彻底消灭,省会就从长沙迁到了武昌。

行省的面积非常大,包括湖南大部、贵州大部、广西全部,重庆东南部、广东西南部(茂名、湛江)、海南。但是却只包括湖北省东南部(武汉、咸宁),以及巴东、秭归、兴山三县飞地。

湖南在宋朝时期就被称为荆湖路,而广西在宋朝被称为广南西路。定行省名的时候,湖广行省最终被采纳,全称是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元朝末年,湖广行省的大部分被枭雄陈友谅占据,与朱元璋争天下。朱元璋出兵灭掉陈友谅之子陈理后,保留了湖广行省的建制。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中书省更名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和元初辖区相比,明初的湖广行省有了重大变化。早在元末,广西就脱离湖广行省,成立广西行省。明初的湖广就不包括广西。还有,贵州在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同时,现在湖北省大部分划入新的湖广行省,也就是武汉以西地区,襄阳、宜昌、荆州这些地方。

明朝的湖广行省,包括湖南省和湖北省全部。只不过名称上还沿用了元朝的湖广,只是这个“广”,不再包括广西。两广在明朝是各自为省的,广东省会在广州府,广西省会在桂林府。

湖广行省居天下之中,北有两河、南有两广、西有云贵川,东有两江(明朝没有两江设置,纯地理概念),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非常的重要。尤其是明世宗嘉靖帝就生于湖北钟祥,升钟祥为承天府。承天府事实上是继明中都凤阳之后,明朝又一祖宗龙兴之地,政治地位非常高。

清朝统一后,遭到了南明势力的抵抗,力度之强,在清朝强行扑灭抵抗后,仍心有余悸。怎么办?那就拆分明朝原来相对较大的省份。南直隶改为江南省,拆分成江苏和安徽两省。湖广也是如此,湖广所辖湖南、湖北地域广大,有江有山,土地肥沃,一旦为反清势力占据,后果不堪设想。

拆!

清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行省分家。洞庭湖以北,设湖广左布政使,以南设湖广右布政使。1667年,左布政使更名湖北,右布政使更名湖南。也就是说,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都是清朝之后才出现的。

不过,湖北和湖南虽然分家,但他们只是省一级。在清朝,比省还高的是大省级。比如说,江苏、安徽虽然分家,但管他们的却是两江总督。两广、两湖也一样,湖北和湖南两省上边设湖广总督,管着湖北、湖南两省的军政民务。湖广总督只管湖北、湖南两省,有时也称为两湖总督。

湖广总督还是简称比较好,你是不会愿意写全称的,太长了,“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湖北和湖南两省,各设巡抚,管民政。

当过湖广总督的清朝名臣太多了,比如林则徐、张亮基、李鸿章。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给朝廷上了《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共6条,阐述他严厉禁烟的想法。

当然,最出名的湖广总督,无疑是人称张南皮的张之洞(祖籍河北南皮)。

清末实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就有主政湖广的张之洞,于1889年到任。当时,李鸿章主政直隶,与张之洞同时实行洋务,号称北李南张,交相辉映。张之洞在湖广大兴洋务,修建铁路,建枪炮厂,开设新学。洋务运动中著名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提出来的。

民国后,湖广总督不复存在,湖北和湖南正式分家。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首先要搞清湖广的具体涵义。

湖广行省地图

湖广是元代的一个行省,隶属于当时的中央政府,具体位置大体上就是今天的湖南和湖北一带;明代继续沿袭元制,设置湖广布政使司,下辖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襄阳府、宝庆府、郧阳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黎平府 等16府,辖区还是如今的两湖;清代建国后将湖广一分为二,北部为湖北省,南部为湖南省。和今天的行政区设置大体一致。

清代初年设湖广总督一职,具体管辖湖南湖北两省军政事务,正式名称是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治所在武昌。因为历史上湖南湖北一带曾经是湖广行省,所以两湖总督便简称为湖广总督,并且一直沿用下来。这就是湖广总督名称的由来,与广东、广西毫无关系,清代管理广东和广西两省军政事务的总督叫两广总督,与湖广总督平级。

晚清名臣张之洞曾长期担任湖广总督一职

湖广总督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历史上先后有林则徐、张之洞、赵尔巽、瑞澄等人担任此职。最后一任总督是旗人亲贵瑞澄,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仓皇出逃,武昌也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地。


民国年间那些事


清朝时的九大总督中,湖广总督是其中之一,在康熙年间总督这个职位曾经短暂被废除,后又恢复,清末名臣张之洞曾经长期担任湖广总督这个职位。


湖广总督管理的范围是湖南湖北,虽然官位上挂着广字,但对广东广西这俩挂广字的省没有管辖权。


其实湖广总督这个称号也曾经数度改名,康熙年间就一开始叫过湖广总督,后来又改成湖南湖北总督,湖南湖北总督这名字其实和管辖范围比较契合,但是为啥会叫湖广总督呢?

其实这事儿是有传承的,湖广总督这个职位真的曾经管辖过广东广西,但是不是在清朝,是在元朝。


元朝的行省制度承袭自金朝的尚书省,元世祖忽必烈在全国设置了10个行省,每个行省设平章士两名或者左丞相一名,管理行省下面的州府县。


元朝的行省一开始只是派出机构,后来成了常设机构。


行省管理范围很广,但是行省之间交界的地方地势犬牙交错,导致各个行省无险可守,门户洞开的一个好处是唐末军阀割据的格局根本无法形成、


比方说湖广行省管辖的范围包括湖南湖北以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


所以这时候的湖广是实至名归的湖广,后来明朝建立后,明朝初年依旧沿袭元朝设立行省的制度,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13个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府州县,每个承宣布政使司中有左右两个布政使为最高长官,管理当地的赋税人事。

其中元朝的湖广行省被分为湖广,广西,广东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从此后湖广专指湖南湖北,和两广彻底没了关系。


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参政,从二品,改左、右司为经历司。十三年改布政使,正三品。


到了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帝时,又在布政使头上设立总督巡抚等,地位高于布政使。布政使的权力被分解。


清朝虽然承袭了明朝的官员制度,但是很多地方做了微调,比方说总督和巡抚为一省的最高长官,布政使则是总督巡抚的属官,有事需要向总督巡抚汇报。


清朝布政使和明朝布政使的职能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都是管一省的财赋税收,人事考核,但是明朝的布政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所以算是一地的封疆大吏。


但是到了清朝,布政使需要向巡抚总督汇报,由一省的no1,变成了一省的no3。


清朝的总督管理的范围是一个省或者两个省,比方说湖广总督管理湖南湖北,总督可以管理地方的行政、经济及军事,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历史上很多总督都大名鼎鼎,尤其是清末那些总督们,比如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当过总督。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总督却不是他们,而是一位叫官职是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这哥们名字叫朱寿,不过他另外一个名字更为人们熟悉,正德皇帝。


=================



薛白袍


在看过各种清宫剧之后,想必大家都非常高频率的听到过一个名叫做总督的官职,无论是在什么电视剧里,拥有这个官职的人物都拥有着非常滔天的权柄。

这个时候,大家或许就会对总督这个官职感到好奇了,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这个官司又有着多么庞大的权力,在讲到正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清朝的总督。

清朝的总督

在整个清朝时期,除了那些在朝廷中拥有着无上权力的大佬之外,总督是清朝外官中权力最为顶尖的那一类人物。

他们每一个人在被委派出京的时候,都裹挟着庞大的权力以及荣耀而出,来到他们的任属地后,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土皇帝,少则掌控一个省份,多则掌控两三个省份。


清朝时期总督的权力就相当于现如今两三个省份的省委书记相加起来一般庞大,可见其权力之尊荣。

整个清朝的历史中一共出现过11个总督官职,这11个总督官职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东北总督。

湖广总督名号的来源

其中两广总督主要统辖着广东和广西两个省份,而湖广总督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湖广总督并不能掌管到广东、广西,他所能掌管的地方只有湖北和湖南两个省份。

那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叫做湖广总督,这里面有湖了,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实际上关于湖广的来源,还要追溯到元朝时期的历史。

在元朝的时候,元朝设置了一个行省,这个行程就是湖广行省。

元朝时期的湖广行省包括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现如今省份的一部分地区,面积非常庞大。


湖广行省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而在历史发展到清朝的时候,湖广行省这个行政区域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他们仍然保留下了湖广的叫法,并把它沿用在了管理湖南、湖北的总督官职上,这才有了清朝时期的湖广总督。

湖南湖北的湖,广东广西的广

说到这里,这个问题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再跟大家补充一些格外的知识,说一下湖南、湖北的湖和广东、广西的广。

首先湖南、湖北中的湖指的是洞庭湖,湖南指的是洞庭湖之南,湖北指的是洞庭湖之北,在湖南、湖北这两个地名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洞庭湖就是它们之间的划分。


但是多年的历史发展可以改变许多,现如今湖南已经完全囊括住了洞庭湖,洞庭湖已经不足以拿来划分湖南、湖北的南北了。

广东、广西的广来源于一个叫做广信的古地名,这个地方主要位于现如今的广西梧州和广东接壤的地方。

广东、广西就是以广信这个的古地名划分出来的,只不过因为历史的变迁,这个古地名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所以说湖广总督的管辖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湖北,湖广总督中的湖广确实和广东、广西没有关系,湖广总督的湖广是一个来自于元朝时期的古称,因为元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渊源,才有了湖广总督这个名号。


孤客生


湖广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正式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或两湖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

最初的湖广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当时广东广西荒蛮之地,人烟稀少;后两广地方贸易繁荣后,才逐步单独设置官署,直至两广总督的驻节,而湖广辖区缩至两湖地带,但官署名称延前称。

而普通情况下平常人对清朝“湖广总督”这个名字很容易有误解


“湖广”作为一个地理行政区域的概念始于元朝,翻开《中国古代史》中的《元朝疆域》图,你可以在上面找到“湖广行中书省”。不过元朝的湖广行省当时的确管辖着广西大部和广东的一部分(广东大部分属于江西行省)。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明朝将元朝的湖广行省一分为三,分置了湖广、广东、广西三个布政司,其中湖广布政司的辖地基本上是现在的湖南、湖北两省地区,辖地虽然有变,但“湖广”的名称未变,这一名称经过元明两代370多年的沿用,已成为两湖地区的专有名称。清代总督制也沿袭了明代的制度,总督一般管辖两省甚至数省(但并非每省都没有总督),他们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其中的湖广总督基本上仍管辖两湖地区,其称呼就这样承袭下来了,由于是历史沿袭下来的,所以“湖广”在清代并不包括“两广”


长寿贺州


中国饮食最干净的民族有几个。不算假汉马来人,我了解一下历史。满,回,西汉。北汉。东汉,蒙,朝鲜族。是中国最干净的民族。别的民族还没有了解。最脏的民族广东佛山部份地区说土白话的人。以及越西说土百话的高凉人,还有广西说土百话的人群。台湾人,这些人都是信奉'洗夫人的群体。但是身份证上都是写汉,实际一部份是马来人一部份是高凉人。他们跟台湾人很多相似之处,台湾也是什么都吃。






北胡人圈


很多广西人认为什么两广总督,看见广东发展的很好就来攀关系,这种做法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