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9万德军俘虏的下场如何?

地主最愛星空


相信很多朋友对题目中提到的这次战役并不会陌生,它以血腥和惨烈在近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据有关资料显示,双方伤亡人数超过二百万。这个数字背后显示出来的是决策者的坚定和疯狂。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斯大林为保证不会让这个地区失守,命令后退的兵要被枪决。

而德军这边也很疯狂,在前期他们一直是占优势的,曾拿下这个地区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因此到嘴的肉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吐出来。如果不是后来拖延到了冬天,谁最终会胜还真不好说。

后来德军投降后,因为在战场上的情绪并未完全消散,苏军对他们态度很不好。在战俘营中他们的待遇也很惨。接下来我将分时期给大家介绍德国战俘在战后的处境。

第一个时期,临时战俘营时期

1943年2月,随着德军统领保卢斯的被俘,斯大林格勒之战最终以苏军获胜结束。这位刚刚升任元帅的德军统领带领着剩下的九万人在寒冷的环境下朝苏军为他们提供的临时战俘营走去。

但是因为长时间的战斗,街上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了,因此这九万多人的战俘就被安置在了之前作战时挖的坑道里面。同时这里还是为他们专门设置的“医院”。

当所有人都躺在这条坑道里面时,无论怎样都看不出来这是一个临时医院。先不说环境,因为此前的战斗很多人都受伤了,但是在这所医院中几乎没有可以使用的药物。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医药资源本来就紧张,都给前线作战的苏军士兵了,这群命比纸薄的俘虏又怎么可能会分到多少药呢?

因此,许多战俘就因伤口感染,做手术时带来的剧烈疼痛等原因死亡。除去药以外,水和食物也没有保障。

水都是被污染过的脏水,而食物只能通过用财物和看守他们的兵士来换。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们日常的食物供给只有平均十个人一条黑面包,一点汤。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德军死亡率很高。但和之后的遭遇比,或许这还没有那么差。

第二个时期,向最终关押地行进途中

在这种环境下待了一个月以后,他们终于可以离开这个鬼地方了,他们要被送往位于东面的最终关押地,西伯利亚囚犯营。这是一场战俘的“长征”。

之所以这么比喻是因为这一次转移路上很艰苦,前有恶劣环境,后有苏联士兵。1943年3月中旬,这批战俘开始被转移。

此时的他们大多都已不成人形,经过一个月没吃没喝,没有治疗的生活,许多人的健康状况都不是很好。但是上路以后身后的苏联人一直催着他们快点前进,一旦落后,或者在路上生了病影响整体前进速度,就会被枪决。

一次在路上遇到其他苏联部队,因为仇恨他们还朝着这群俘虏开了枪。等到了西伯利亚之后,当初投降时的九万人现在已经变成了三万人。

剩下的这些人还将面临劳改,要在西伯利亚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水土不服导致他们会生病,而生病的直接后果就是不治而亡。因此到最终战争结束,原本数万的战俘只剩下了几千人。

第三个时期,战后遣返时期

熬到了这个时候,这些战俘就算是真正熬到头了。不过经过层层磨砺的,只有五千人。1955年,因为国际上的原因,这些人可以回家了,剩下的五千人终于回到了德国。到此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最后发表一下个人看法,这群德国人本来是侵略者的身份,但是在被俘后他们好像和战场上的敌人身份互换了。苏军成为了施暴者,他们成为了受害者。归根结底,还是战争的错,是战争挑起了两个民族的仇恨,最终是失败者承担一切后果。我想,或许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来形容这些战俘最合适:可怜人定有可恨处。


小小嬴政



一个字,惨。根据统计,战役结束时,有9万1000名第六集团军的幸存者成为了战俘,到了第二年春天,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许多苏军将士在战后承认,由于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如此血腥,损失如此之大,几乎每个人都失去过战友,所以对待俘虏自然掺杂了额外的仇恨情绪。

另外,由于斯大林格勒几乎所有建筑都被损毁,所以很难找到一处现成的收容场所来安置战俘。位于察里津附近的一处地下工事坑道被匆忙指定为“第一战俘医院”,但是环境过分恶劣,空气难以流通,坑道内壁不断渗水,阴暗,潮湿,寒冷,完全不适合当做医疗机构所在地。坑道里的照明,只有用罐头盒临时改制成的煤油灯,气味刺鼻,德国伤兵只能密密麻麻地躺在坑道地面上,和潮湿寒冷的地面只隔着一层军毯,由于缺乏药物,许多感染坏疽的士兵在毫无麻醉后的截肢手术中死去。

另外由于糟糕的环境,战俘的饮用水来自附近被污染的壕沟,痢疾和其他传染病如斑疹伤寒也在战俘中肆虐流行,德军战地医院仅剩的一点药品物资和手术器械,经常被看守他们的苏军强行拿走了,前来视察的红军医疗人员和军官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大为吃惊,部分人保留了淳朴的同情心,允许俘虏用他们的手表和戒指换来面包,注射器或者绷带,一名奥地利籍军医为了几支止疼吗啡,掏出了自己祖传的银质怀表。另外,一些苏军看守也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抢掠战俘的随身财物,然而他们很快遭到了报应:未经消毒的物品让他们感染上了斑疹伤寒并死去,在一个死去的苏军翻译留下的口袋里,发现了几十个金戒指,贵重金属制作的十字架等东西。

除了药品短缺,战俘们的每日口粮供应也严重不足,苏联红军和内务部(NKVD)之间缺乏沟通和默契,也没有预料到要收容一支如此庞大的战俘队伍,另外,野蛮的战争也摧毁了苏联农业生产经济和交通运输,相当部分一线红军战斗部队都吃不饱,更遑论落入手中的战俘。终于在第六集团军投降几乎两周后,战俘营才迎来了第一批补给:十个人分配一条黑面包,外加一点可怜的,加了玉米和胡萝卜的汤,以及一点糟糕的咸鱼。

大约一个月后,战俘们被驱赶着离开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临时战俘营,开始向东缓缓前进,前往他们的最终关押地,旁观者形容说,他们如同一个个移动的苍白幽灵,绝望地抓紧身上已经褴褛成布片的军装和满是血污的军毯,沿途的苏联民众,有些愤怒地向这些战俘扔石头,吐唾沫,有些则遵循古老的习俗,为这些长途跋涉的罪人奉上面包,盐和土豆,一些途径的苏联士兵不顾禁令,向前进的战俘队伍开枪,其中死于非命者,数量无法统计。


由于关押地点不同,战俘们受苦的程度不一,幸运的只要跋涉短短两天,就抵达了斯大林格勒北部的杜波维卡集中营,倒霉的则要在零下25度的低温下跋涉5天,经过古木拉克,到达贝克托维卡集中营。夜间宿营时,战俘们没有铺盖,没有帐篷,只能露天而卧,每天早晨,苏军士兵开始用枪托敲打这些躺在雪地中的战俘,相当部分的战俘在头天睡着后再也没有醒来,有些战俘为了怕自己在睡梦中冻死,不得不规定制度,所有人每睡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就必须“换班”,叫醒自己的同伴,每天清晨上路后,战俘队伍的身后照例会留下一批冻僵的尸体。

此时,每个战俘都强打起精神,不能掉队,因为苏军押解士兵的逻辑非常残酷,如果你不能继续行军,就只能收倒脑后一枪,一位幸存的德军少尉事后回忆说,自己在行军途中夜晚停留的时候,冒险用自己的羊毛毛衣向当地农妇换来了一点面包和奶酪,就是这点食物让他支撑到了终点:我们的纵队出发的时候有1200人,最终到达贝克托维卡时只剩下了120多人,也就是说,90%的人死在了五天的跋涉途中。


最终,抵达战俘营的德军发现,集中营里也只有一些糟糕的木屋,通常能住20人的屋子要塞进40到50人,供应依旧缺乏,除了黑面包,所谓的汤不过是加了一点麦麸和盐的热水,苏联内务部部队的军官开始对战俘进行所谓的“甄别登记”,搜走了战俘身上最后一点私人物品,然后按照国籍和种族,“政治面目”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的待遇稍微好些,能被分配到厨房工作,打偏手获得一些食物。每天早晨,死亡的战俘尸体都被从营房里拖出来,放到营地一边,最终形成了一堵可怕的,长达100米,并不断延伸,加高的“尸体墙”。由于难忍的饥饿,一些德军战俘突破了自己的底线,偷偷从“尸体墙”的尸体身上割肉,带回营房放到他们清淡的“汤”里,并欺骗身边虚弱病重的战友,说这是俄国人搞来的“骆驼肉”。另外,由于虚弱,一些战俘甚至在上公厕时滑落到粪便沟渠中淹死,只有少数具备勇气和同情心的同袍,能够在这种时刻跃身下去,将他们的战友从可怕的环境中挽救出来。

另外,部分被俘的中级军官被认为需要接受“反法西斯主义教育”,所以还要长途跋涉,送到莫斯科周边的克拉格斯诺尔斯克去,长途闷罐列车中,疟疾,白喉,流感等肆虐,1800名军官中有1200人死在了旅途中,全密封的车厢,除了焊死的窗户,只有中间地板上的一个洞,同时充当通气口和厕所,由于饮水缺乏,战俘们只能折取车窗附近冻结的冰凌舔食来解渴。

从1943年开始,战俘营里的战俘条件有所改善,伙食中有了麦粥,腌鱼的分量也增多了,然而每天的死亡率依旧将近1%,德国医生被迫把各种废旧物品改装成医疗用品救助同胞,比如手术刀是打磨后的罐头碎片,缝合的羊肠线来自拆开的服装。另外,战俘被迫负担沉重的劳动任务,比如清理城市中的瓦砾,打捞伏尔加河底的沉船,以及和苏联本土政治犯一起,开挖向斯大林献礼的伏尔加-顿河人工运河。


另外,苏联内务部在贝利亚的命令下,建立了所谓的“自由德国国籍组织”,成员来自于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愿意和苏联合作的军官,其中包括保卢斯元帅的参谋长塞德里茨。从1945年到1955年,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91000名德军中,大约只有3000人陆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晴天有时下猪


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战况相当惨烈,因此无论是哪一方的士兵,一旦落到对方的手中,基本上等于判了死刑。而这9.1万德军俘虏,能够活着回到德国的仅仅剩下了5000多人。



1942年7月17日,德国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的指挥下进攻斯大林格勒。由于德军进攻猛烈,苏军不断败退,愤怒的斯大林颁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或者后退的士兵都要枪决。

虽然斯大林三令五申,但失败的消息还是纷至沓来,德军不断地攻下斯大林格勒周围的战略要地。9月13日,德军以保卢斯第六集团军为主力开始攻城。

此时,愤怒的斯大林已经换掉了主将铁木辛哥元帅,改朱可夫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和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屋战斗,甚至一个地下室,一面墙壁,一个掩体都会反复争夺。



经过了近3个月的激烈战斗之后,德军占领了斯大林格勒80%的城市。但此时已经进入了11月份,苏联的冬天已经到来,而且朱可夫集结了百万兵力,准备展开大规模的反攻。

11月底,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中有27万人被苏军包围。此时,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希望希特勒下令让保卢斯突围撤退,但空军司令戈林说,空军可以给予保卢斯足够的支援。因此希特勒下令让保卢斯坚守在斯大林格勒。

战争的机会稍纵即逝,当得知的空军支援只能给予保卢斯不到一半的援助后,苏联红军已经死死的将保卢斯围困,保卢斯的军队陷入绝境。后来希特勒虽然组织了几次救援,但无奈无法突破苏军的包围圈,于是希特勒授予了保卢斯元帅军衔,希望他可以自杀。



1943年2月2日,苏军攻下位于百货商店内的德军指挥部,保卢斯被俘。对于希特勒而言非常遗憾,因为保卢斯在投降和自杀之间选择了前者。

随着保卢斯的投降,第六集团军剩余的9.1万名饥寒交迫的士兵也放下了武器,成为了苏联人的俘虏。这些人之中有十几名将官,他们被当做政治宣传的工具送往了莫斯科,包括保卢斯在内。他们的任务是不断地发表反对希特勒的宣言,并且对德军进行宣传。

当然9.1万德军士兵并不需要宣传,他们需要在别的地方“发光发热”。苏联当时由于遭受德国的入侵,对德国人恨之入骨,所以这些俘虏被苏联士兵驱赶着,用双腿走到了战俘营。路上一旦有人掉队,或者是生病,苏联士兵便会毫不留情的赏赐他们一颗子弹。



从2月2日投降后,一个月的时间,近5万德国俘虏因为伤寒或者苏联人的虐待而去世。剩下的3万多人被送到了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劳改,到达西伯利亚后,他们被迫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在这期间,一旦得病,那就意味着死亡。

1955年,由于国际形势变化,这些俘虏终于可以回到德国,但此时仅仅还剩下了50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保卢斯回国后,遭到了德国人民的厌恶,仅仅两年后便去世了。


我是越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其总参战人数超过了三百万,调动的各种飞机、坦克、大炮更是数不胜数,苏德双方都摆开了一副大决战的架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告终,德国遭到了东线战场中的最大失败。这场战役之后,苏联军队进入了东线的战略反攻阶段。一部分历史学家将斯大林格勒战役,称为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值得一提的是,第6集团军指挥官保卢斯刚刚被希特勒晋升为陆军元帅,并且接到了元首死战到底,决不投降的命令。

不过,这位德国元帅在见到大势已去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率领部队向苏联红军投降,他也成为了第一位被俘虏的德国元帅。

实际上,保卢斯的决定也是无奈之举,最开始他率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军会合之后,几乎已经完全占据了斯大林格勒外围,甚至部分德军已经进入了城中。但苏联红军通过艰苦卓绝的巷战,血战斯大林格勒,最终在援兵的支援下,成功反包围了保卢斯部队。

而保卢斯的部队则弹尽粮绝,迟迟等不到援军。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与9万德国士兵的性命,保卢斯选择了投降。

由于德国认为苏联并没有签订保护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因此德军对待苏联战俘相当残忍,凡是俘虏中有苏军政治人物,一律都会被就地格杀。而其他普通战俘,哪怕到了战俘营,往往也会遭受非人的待遇,死亡率极高。

(保卢斯旧照)

那么,面对投降的9万多德国战俘,苏联人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呢?

实际上,在投降的9万人中,已经有接近一半的德国士兵,因为寒冷或者营养不良等问题身患重病了。不过,一项不会心慈手软的苏联人,当然不会对他们抱有怜悯。对待德国战俘,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就是他们最好的归属。

但在这之前,德国士兵必须要徒步前往莫斯科,接受苏联国民的唾骂和侮辱,为他们犯下的罪行赎罪。在前往莫斯科途中,越来越多的德国士兵,因为寒冷和疾病死在了半道上。因而,最终参与了莫斯科游街示众的,仅仅只有不到6万的德国士兵。

在莫斯科短暂亮相之后,德国战俘们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往西伯利亚,路上凡是有走不动的,都会被直接枪毙。

而到了西伯利亚的战俘营之后,这些德国战俘的境况,依然不会有什么改变。通常他们白天都是外出完成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挖矿、修路、建筑、挖煤等等,全都是出卖劳力的苦差,工作量极大,当天的任务没有完成,那就没有饭吃。

(德军战俘旧照)

而由于当时苏德战争还在持续当中,资源短缺。因此,每天留给战俘们的口粮少得可怜,在做完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们往往只会得到150克面包。

在长期艰苦劳动,却根本吃不饱的情况下,德国战俘出现了大规模的死伤。最终在战争结束之后,仅仅只有5000多人活着回到了德国。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为了保护德国士兵不做无谓牺牲,率领德国士兵投降的保卢斯元帅,在1955年回到德国后,被很多人认为是叛徒,遭到了无数在东方战场失去亲属的德国人咒骂,仅仅两年后,他就黯然去世了。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苏联当时精壮劳动力损失严重,罪犯都全部拉去前线当兵了,后方只能交给妇女、老人和儿童来维持生产,这么多战俘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劳动力。

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投降的兵力有6个步兵师(第44、第71、第76、第79、第94师和猎兵第100师)、3个摩托化师(第3、第29、第60师)、3个装甲师(第14、第16、第24师)、高射炮兵第9师、罗马尼亚骑兵第1师和步兵第26师,以及克罗地亚军队的1个团。

这些兵力在被合围当日共有265,000人。其中9万人被俘,34,000名伤员已用飞机运出,只有少数人因公离开合围圈。有10多万人阵亡或因难以忍受的困难而丧生。

被俘的人员,由于苏联内陆,低温 高强度劳动以及医疗条件落后,导致这批德军俘虏的死亡率非常高。西伯利亚自古就是俄国流放罪犯和战俘的地方,生存条件极度恶劣,在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进行高强度劳动,死亡率自然很高。最后,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9万德军,到战后活着回到德国的,只有5000多人,其余都死在了苏联。

最让希特勒生气的是,保卢斯元帅没有自杀,而是投降了苏军。希特勒说:我最为伤心的,是我亲自把他提升为陆军元帅。我以为,他获得这个高位本该倍加珍惜……哪知,这种人在最后的时刻玷污了不知多少人的荣誉。他本该抛开一切的悲痛,成为民族英雄而流芳百世,但他却宁肯去莫斯科。


深度军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和血腥的战役,也是二战东线的转折点,至此苏联红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1943年冬天,被冻死和打死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可谓是尸横遍野

经此役,德军第6集团军覆灭,其指挥官保卢斯元帅率部投降。在保卢斯投降之前,希特勒晋升他为帝国陆军元帅,意思不言而喻,即不准他投降,要么战至最后一卒,要么饮弹自杀,因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德国元帅被俘的事情。但是,他为了自身以及麾下的9万余名官兵的性命考虑,最终选择了投降。

据资料显示,苏联顿河方面军在1943年1月10日至2月2日期间,共俘虏了9.1万名德军官兵,其中包括保卢斯在内的2500名军官和24名将军。在顿河方面军的攻势下,共有14万德军官兵被歼灭。

据苏联统计数据显示,投降的德军中有约40000人因疾病或冻伤需要住院治疗,有27000人死于伤寒、痢疾和营养不良。

这些投降的德军被要求在冰天雪地的情况下下徒步前往莫斯科(途中就有不少因饥寒交迫而倒下),这是因为他们将作为献俘仪式的“道具”在莫斯科游街示众。据文献记载有57600名战俘参加了游街示众,他们沿着莫斯科的街道前行,受到了愤怒的莫斯科市民的责骂与侮辱,侵略者的下场理当如此。

之后他们被强制徒步前往西伯利亚,沿路能走的就走,不能走的直接枪毙。到了战俘营后他们被强制劳动,每天的体力劳动繁重,但给予的口粮却很少(在战时物资短缺的日子里,战俘的口粮被降到了150克面包/天,而不是正常的700克),这也是导致德国战俘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因为就在1年多前,一路高歌猛进、不可一世的德军在对待大量的苏联战俘时所做的比这有过之无不及。

据档案资料记载:在1941年基辅防御战役中被俘的苏军,需徒步穿越卢布内和霍罗尔到达乌曼地区。在约400公里的行程中,每个战俘须日行30至40公里甚至更长的距离,而他们每天仅能获得20克小米和100克面包的口粮。因为无法供给这么多粮食给战俘,又或者是德军压根不愿意提供这么多粮食,时任第6集团军指挥官赖歇瑙元帅曾下令枪毙俘虏以减少粮食供应。

如此看来,这对于第6集团军而言真是因果报应!最终,能够在战后活着回家的德国人仅有5000多人,这其中就包括保卢斯本人。


如有疏漏,还请多多斧正。

我是肥鹅,一个热爱历史的码字鹅!


彼得堡的肥天鹅


在苏德战场上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幸存者,大约9万人成为苏联战俘。这些战俘仅仅一年以后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由于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太过血腥,损失太大,几乎每一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同胞。因此,苏联在对待德国俘虏的问题上,额外的掺杂的民族仇恨的情绪。暂且抛开这种仇恨,斯大林格勒战争的惨烈程度,使得战后斯大林格勒所有的建筑都被毁,很难找到合适的收容所来安置这些德国战俘。

只能暂时以坑道作为收容战俘的场所,在那里阴冷潮湿,寒冷。被俘虏的士兵只能躺在坑道密密麻麻地席地而卧。 无论是水还是饮食都无法保障,其他的传染疾病也很快在战俘中肆虐。 由于进行之后的作战,苏联将所有的手术器械和药品物资都强行夺走。俘虏们的伤痛和疾病无法得到抑制。 仅有的一些食物和医疗物资被俘虏的德国人也不得不拿着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些贵重物品作为交换。

直到一个月后,德国战俘才被驱赶离开了临时的战俘营,向东前进。在行军的途中,一些愤怒的苏联民众和一些想要复仇的苏联士兵便开始了算账,有的甚至开抢。当时的天气状况恶劣,相当一部分俘虏都被冻死当场。等到达目的地以后,德军发现真正的战俘营比当初的壕沟更为悲惨。不仅的所有的物资依然匮乏。而且随身携带的一切物品都要被没收。俘虏按照国别按照苏联人的要求,进行重体力的劳动。

到了1943年,战俘营的条件才有所改善,伙食当中增加了麦子。直到1955年,在斯大林格勒被俘虏的9万多名德国士兵当中,只有不到3000人回到自己的故乡。在东亚战场,日本战败之后,苏联也大约将60万的日本人当做俘虏抓到了苏联。这些被俘虏的日本军人按照苏联要求在以西伯利亚为中心的国内进行强制性的劳动。按照当时的投降协议以及惯例,很多国家陆续将战俘释放回国,而苏联继续扣押着这些日本战俘。

在严酷条件下,进行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最终有6万多日本战俘因为体力不支和营养不良死在了苏联境内。也正是这60万的日本战俘,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苏联的工地上,有着严格的生产指标要求,如果不能完成就要受到处罚。当时严酷的环境也使得日本人非常不适应,大部分的政府根本没有御寒的衣服。20多人挤八平米,并且四面透风的帐篷里。每天似乎只能以吃草为生,偶尔会领到一块儿黑面包和燕麦粥。

在最严酷的情况下,苏联人还会枪杀一部分老弱病残,以减少粮食的消耗。60万的俘虏到达西伯利亚度过第一个冬天后就有超过10万人死去。直到1956年,苏联对远东的开发基本完毕,将最后一批关东军遣送回日本。共有20余万的日本关东军不知去向。


世界史图鉴


这叫一个惨啊,落到苏联人手里的战俘,其实就一个下场:等死。

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199天,最终,弹尽粮绝的德军没有执行希特勒血战到底的命令,他们选择了一条生路,就是投降。然而,投降的德军却发现,投降,还不如血战到底呢,他们选择的是生路,但是却是一个生不如死的路。

斯大林格勒战役,九万名德军投降,保卢斯的意思是让他们活下来,然而,事与愿违。这些战俘徒步前往莫斯科游街示众,但是,在前往的途中,就有三万人倒了下来。战俘们生病受伤,苏联人在察里津山谷里设置了医院,其实就是等死的地方。苏联人象征性的为这里的战俘提供了一些物资,然而,往往会被苏联士兵粗暴的抢走。

苏联人对于德军战俘的态度很简单,就是用最简单的办法处理,能活着的,接着走,走不动的,就不管了,一头栽下去死了最好,反抗的,态度恶劣的,稍不顺从的,那就更简单了,直接毙了。

而等战俘们到了莫斯科,苏联为他们举行了非常盛大的“游街仪式”,用以羞辱德军士兵,并且鼓舞苏联人的士气。不得不说,效果还真不错。

紧接着,德军战俘们又马不停蹄的赶往西伯利亚,这个时候,他们没有棉衣,没有军靴,只有一条沾血的毯子用来御寒。到了西伯利亚战俘营里,这些士兵被强制劳动,挖矿修路挖煤,这些耗费体力的活。而苏军给他们的,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没有药品,德军战俘彻底沦为奴隶。在这里与其说是劳改,不如说是等死。

几年下来,各种疾病饥饿寒冷之下,几万名德军,最后活下来的也就五千多人,他们在战争结束之后,回到了德国。

其实也没必要指责苏联人的残忍冷酷,德军在对待战俘方面,也好不到哪去。无论党卫军还是国防军,其实都是一个德性,对苏军战俘,也是非人的待遇,被屠杀的苏军战俘,数不胜数。苏联德国,一丘之貉。


军武文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近代以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苏联也在此次战役中得到了反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军对德胜利,而德国遭受了东线上的失败,第六集团全军覆没。而后,苏联开始了东线战场上的全面反击。

此战中,第六集团军指挥官保卢斯,战初刚被晋升元帅,(有人说之所以后来古德里安没有晋升元帅,就是因为保卢斯的原因,给保卢斯元帅军衔后,结果就投降了,让希特勒面子上挂不住。)也树立了拼死战争的口号。然而大势并不是保卢斯所能决定的,最终失败投降,率领德军向苏军投降,正因此他也成为第一位被俘虏的德军元帅。其实,最初他率领的军队差不多已经占据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外围,更有一部分士兵已经进入了城中。不料想的是当时苏联红军拼死战争,经过援兵帮扶,包围反击德军保卢斯军队。此时的保卢斯已经走投无路,却始终等不到外援,为了保全性命,只能选择带领众兵投降。



官方声称,此前苏军向德国投降时,德国称苏并没有签订保护战俘的有关条约,结果遭受了德军的残忍格杀。而现在如此多的德国战俘落在了苏联红军手中,德国战俘的下场指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苏德双方对彼此的战俘半斤八两,据了解,投降的九万德军中有一半以上因为营养不良等得病甚至死去。即使这样苏联官兵也不会怜悯他们的,苏联纬度高,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战俘带到北部地区。但是,他们必须先徒步走过去,途中还要经过首都接受民众的辱骂。在此过程中,德军由于寒冷饥饿以及各种疾病死在了半路上,实在走不动的,直接枪毙,到最后剩下的仅有大约六万的德军。

生存的德国战俘到了战俘营,就成了苏军的免费苦力,必须完成挖煤等工作,不然没有饭吃,即使完成了工作,也仅能得到一点点口粮。在此过程中,德国战俘也少不了挨打。最终,在零下60多度的环境中,没有吃了,还要做重劳动的工作,很多人坚持不住,最后仅有五千多名士兵活着回到了德国。


军武小咖


身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最重要的一场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纳粹德国为了夺取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进行的一场战役。


但是这场毫无疑问的战役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装备精良的德国竟然被贫苦的苏联红军打败了,成为了二战中最重要的一场转折战役。

1942年初,德国莫斯科会战失败转向攻占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苏军的补给线。当时希特勒意识到这一场战役的重要,就派出一名上将去攻打斯大林格勒。

然而这位上将-保卢斯只会纸上谈兵,带着33个师,总共47万人,3000门迫击炮和500辆坦克,外加1200架飞机配合,这个阵容不可谓不豪华。然而因为指挥问题,还有后勤跟不上,导致德军大败。

最后保卢斯带着残兵投降,其中有22名将军,91000名战俘,战后大约有八分之一的战俘送回德国,但是由于红军强制让他们忍饥挨饿劳动,导致大部分人死于过度劳累。

据统计德国俘虏死亡率高达百分之60,天寒地冻,又经常被克扣食物,长时间的劳动与跋涉让大部分德国人倒在寒冷的西伯利亚里。可以说在二战中苏军的德国俘虏最可怜,死的最多,最没有人权!

不想让士兵不做无谓的牺牲的保卢斯也没有想到投降后的苦,以至于其回国后一直被德国人骂!如果当初德国人坚持到最后一刻,最后一个人,那么历史或许又有些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