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書值不值得讀?你怎麼看?

Ggggo


如今的書籍市場,南先生那些談佛論道的作品,都成為了時髦讀物。特別是混“國學”圈的朋友,言談不帶上幾句“南師”,感覺層次都低人一等,逼格少人許多似的。

餘生也晚,但緣分所致,讀南先生的著述較早。中學時代,偶然借得一本他的《禪宗與道家》,愛不釋手。就此讀起,差不多十年下來,他的全集幾乎都陸續草草翻完。論私人情感,我是很推重南氏作品的。但若出自公心,是否該大力推介他的作品予人,我的理解,又和一些時賢有所不同。

我以為,如果真是潛心向學的剛入門者,讀書不只是喊個口號、打個招牌、裝點個門面就滿足的,還不具備一定的閱歷與學識,最好不要過早去讀南氏之書。不然年紀輕輕,就定於一準,這個“準”還是難以客觀的“準”,只怕容易適得其反。

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在於,南懷瑾這個人很特殊,身份很駁雜,思考太廣泛,所論過於奇妙,讀他的書,其實是有要求的,也是要講“對口”的。而歸結起來,無非兩點:一者,需要有能理解的專業素養,你起碼等能看懂他在講什麼;二者,需要有辨偽留真、去蕪存菁的判斷力,你能大概體認到他哪些東西是有問題或爭議的。

從這一點論,我私心覺得,擴大了講,讀某些書,真的不僅需要契合,也是隱隱然有門檻的——雖然你我都心高氣傲,虛榮心強,不大願意承認這一點。


我自己覺得,南氏之書,比較理想的讀者,應該是那種對傳統文化很感興趣、腦子較為理性清醒、同時在文史方面學有根底、且對佛學素有興趣或有較好了解之人。不然,特別容易產生反作用力,不其然滋養出學棍和神漢來。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和南氏的身份,及其書籍的內容、特色等息息相關的。嚴格說來,南氏其人,不僅不同於學院中的研究人員,甚至很難說是學者。他是一個無法被歸類也無法被明確定位之人,既是國故學者,也是佛學家,是道家修習者,是江湖術士,是武術練習者,是旁門左道大師,是政壇縱橫捭闔的策士。

他所寫的書籍,不僅論述內容非常駁雜,論證方式和世俗中的學術譜系迥然不同,連基本範式其實都和我們一般認識完全不對路,甚至足以互相沖突和互為顛覆的。


比如,他的《論語別裁》一書大行於世,很多人奉為金科律令,但是學術中人往往覺得它“錯誤萬出”。

像“季氏旅於泰山”的“旅”字,他解為“旅行”、“暴虎馮河”被說成發瘋的老虎過河等等,各種“硬傷”是觸目即是;再比如,他的大部分書籍,像《南懷瑾說佛: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楞嚴大義今釋》、《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等等,其實都無法說是談學論藝之作,而是宗教徒的修習體驗,是超驗的,是形而上的,是反唯物主義的,是怪力亂神的。大概也正因為如此,他在生前身後,一方面名滿天下,另一方面也引起很多攻擊,認為他不學有術,招搖撞騙,胡說八道。

這些非常嚴厲的學術指摘,從世俗和學術考據層面而言,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們需要指出的是,南氏其人,不是謹謹然三家村先生式人物,他一生都未曾受過系統的學術史訓練,他解讀一些論語、孟子、莊子等傳統故藉時,喜歡六經注我,期在助人解決生死之大困惑,至於要如何寸步不失地去守學理規範,他確實是不在意的,粗疏或出錯難免,也容易落人口實。

不僅如此,他的書中,什麼畫符唸咒、吞刀吐火之術,什麼陰陽風水、看相算命、醫藥武功等等,這套早已被我們棄若敝履的“腐朽文化遺產”,他幾乎無一不囊括書內,令讀者瞠目結舌,撟然不能下。


也因此,我以為根基未穩的朋友,要不要讀他的書,最好是需要慎重一點的,否則反生流弊。

比如,如果對於文字訓詁、對於論語諸書等,先期沒有較好閱讀基礎打底的,一上手就拿南氏的話當玉旨綸音,不僅容易鬧笑話,也會對日後的學問進益造成困擾,這種羽翼未滿就學高飛的心態一旦養成,也是在學棍之路上日新月異。

而且,倘若本身對於佛學的義理並無涉獵、對於佛教的參修實踐沒有體會者,看到南先生書中到處的都是神神鬼鬼,子虛烏有,恐怕輕者會對南氏其人其書心生排斥,重者不懂棄取,拿雞毛當令箭,學問沒學多少,生命經驗未曾領悟幾點,就已經開始變得神神叨叨了。

古人講,學問之道,在己不在人。所以,如前所述,若只是從一個“老讀者”的角度,自以為是談點甘苦的話,我以為就一般人而言,那些學識尚淺者、閱歷未深者、定力不足者、對佛教無興趣瞭解者,讀南氏書要慎重。《西遊記》裡,尚是肉眼凡胎的唐三藏先生,到了小雷音寺,既識不得妖,也辨不出魔,看什麼都以為是如來佛祖,又看什麼都疑心是妖魔鬼怪,結果處處上當受騙。

問學無禁區,閱讀無定法,但讀書的道理,則是有些類似的。有些書,還不到你我閱讀的時候,倉促就亂讀, 師心自用,盲目自恣,如朽索之馭怒馬,會失去可循的準繩,最後陷於一片迷惘的境地,甚至是臨於深淵而無法自救的。

2019,3,2,晚,閒談幾句


劉愚愚


南懷瑾,老神棍,政治投機分子。在臺灣六七十年代,借國民黨搞的傳統文化復興運動,奔走權貴門下搞投機 ,居然混成大師了,那個傳統文化復興其實是共黨叛徒任卓宣提出來的反共計劃。這老貨自封國師,表面儒釋道三教,裡子是向權貴兜售的按摩養生房中術之類的玩意兒,連妓女都不如,鑽的就是蔣經國手下王升李煥那幫特務狗腿沒文化的空子。蔣經國死後李登輝上臺,打壓特務勢力,這貨看勢頭不對跑到美國;兩岸關係緩解後,這貨又回來投機,繼續兜售自己那套狗屁不通的地攤貨玩意,鑽的也是大陸太多人沒文化的空子!這些事,自己找找臺灣的書和評論看看,很快就能明白怎麼回事,懶得說了。


高朋滿座2


謝謝題主的提問。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話題。首先亮明觀點,南懷瑾的書不值得一讀,或者說不建議讀。

首先申明,對於南懷瑾的書,自己是讀過的,比如他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禪宗與道家》,還有稍晚一些出版的《南懷瑾著作精選》等等。儘管他的其餘著述沒有讀過(原因稍後寫出),但自我感覺對於他的書還是有一些發言權的。

說實在的,自己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南懷瑾的書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對於南懷瑾這個人,在很多人心目中儼然成為了神一樣的人物。一些人已經不滿足於稱其為“國學大師”,竟然把南懷瑾奉為神靈。還有的人把南懷瑾與孔子相提並論,說他是“近現代的孔子”。除了把南懷瑾的書奉為聖旨和靈丹妙藥外,還有人在南懷瑾圓寂後,大肆炒作他的舍利子。類似種種不理智的狂熱追捧行為令人哭笑不得。

曾幾何時,“國學”在很多時機和場合成為一些人故弄玄虛、附庸風雅甚至招搖撞騙的代名詞。今天還四處簽名售書、登壇講學的所謂新晉“國學大師”,明天就可能身敗名裂、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今天洛陽紙貴的所謂國學“暢銷書”,明天可能就會變得一文不值、無人問津。唯一受益的可能只有那些迎合膚淺受眾的投機出版商。

據本人所指,那些奉南懷瑾為“國學大師”的人很多都是民間“搞國學”的人。他們中又有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不夠深入甚至文化常識相對匱乏,並且還有不少佛教信徒(在此沒有絲毫貶低佛教信徒的意思,只是分析南懷瑾著述的讀者成分)。這些人中不乏拒絕思考、人云亦云的偽國學愛好者。

在此,對南懷瑾的學歷、為人、生平等均不予討論,僅對他的書做一個簡要評價。很多朋友都知道,南懷瑾的書硬傷過多,錯誤隨處可見。他寫的書既沒有嚴謹的治學態度,也沒有嚴密的理論體系。不客氣的說,用信口開河、錯漏百出形容並不為過,有的時候甚至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如,把“不如諸夏之亡也”中的“諸夏”解釋為“夏朝”,把“亡”理解成“死亡”。還有,把“暴虎馮河”說成“一隻發了瘋的暴虎站在河邊就想跳過去”等等。不僅如此,南懷瑾的書還普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我們常說“多讀書”,但更重要的是“讀好書”。那些試圖通過感性描述來忽悠人文基礎不牢的讀者而出版的偽國學書寧可不讀,那些附庸風雅怪力亂神的所謂“全民入門國學”書儘量少讀或不讀。國學入門書可以深入淺出,但絕不是信口開河、誤人子弟和以訛傳訛。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看到這個題目,雖然夜深欲睡,仍忍不住擠進來,閒談幾句:

不要說南懷謹的書值不值讀,任何書值不值讀,至少有以下幾點吧:

是否有趣?是否有料?是否有悟?

拋開這三點,談何值不值讀!

1.趣:凡讀過南懷瑾的書,你不能不承認,他的語言、敘述很風趣吧?就跟聊天一樣,正史野史,神仙八卦,炒成一盤菜!

2.料:現在用語即“乾貨”,你可以用任何或褒或貶之詞,點評南懷瑾。但你能否認,他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諸多見識,闡述他所理解的傳統文化,是不是比那些坐於象牙塔之內“學究”們,引經據典、窮經皓首後,端出一盤乾巴巴的貌似高大上的、讓人讀得不耐煩的那些東西,更有吸引人的“料”?

傳統典籍,廟堂有廟堂的解讀,江湖有江湖的解讀!也許,江湖的解讀,才是看穿四書五經一本正經面孔的真正解讀!

3.悟:南懷瑾先生在講易經時說過——你可以按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去讀(大概這意思)!所以他解讀的易經,跟許多解讀不同,但傳統典籍中的文言文,本身多義。誰敢說,他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解讀,就是唯一的正確?單是南懷瑾這種做學問的態度,就讓我們有所悟了:做學問,不能死腦筋、木瓜腦啊!

夜深之時,聊扯三四句,不足之處,來日補充!

補充:

1、看見許多回答中,給南懷瑾先生蓋上各種帽子,我真無語!

2、對於許多回答以種種理由,不建議看南懷瑾著作者,我也無語!

你可以擺一大堆理由說不建議看。但我只能說,不看南懷瑾著作,那麼在中國這座文化大觀園中,你就錯過了一道有趣的風景,一道至少可以讓你開眼的風景!

(著重聲明一點:我並非南懷瑾忠實擁護者。上述言論只談其著作讀後之感。)



風中禪影


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傳統文化傳播者,佛學家,他的著作有《論語別裁》《易經雜說》等,不過他的書大部分是他口述的,由其它人編寫的,他一生致力於推廣中國傳統文化。

他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怕滅亡,就怕文化斷了,國家、民族滅亡了,後代強大起來後可以光復,文化一斷,這個民族就真正滅亡了。他研究佛學相關的文化,有人一說到佛學就認為是迷信,政法大學教授說:”說到佛學,就說迷信,你讀過幾本佛經啊,不要太淺薄、無知"。

我看過他講的一些東西,個人覺得不錯,他至少在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擔心國家的未來,而沒有像有些人,吃著國家的,拿著國家的,反過來罵國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4, "thumb_url": "1c81e000180718a435105\

用戶104784331337


我來試答一下,談談個人的一些認識。

我對南先生的求知精神是十分敬佩的。先生曾為兩岸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九二共識”正式談判前的第三次兩岸密談,就是在南懷瑾家中談的,正式談判的具體日期也是南懷瑾提出的。




南懷瑾先生雖然曾歷任多所大學的教授,他本身確沒有經過太多系統教育,取得的成就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求學和自行領悟而來的。

幼時還因為數學成績太差,南先生小學畢業成績倒數第一,只能拿到肄業證書。

不過南先生在小學還沒畢業的時候,可就已經熟讀《資治通鑑》。他18歲讀《四庫全書》,20歲讀道家典籍,26歲讀《大藏經》,28歲讀《永樂大典》、《四庫備要》……在讀書自學傳統文化期間,還讀了很多學校,比如浙江國術館、浙江藝術院國術專修班、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學社會福利系等。多地求學,修行體會;終其一生涉獵眾多,而且沒有特定的師父,大部分時候都是全靠自己悟。



爭論比較大的《論語別裁》這本書,很多人覺得有收穫,很多學者或不認同;我覺得這兩者站的角度不一而已,我認為南先生是借《論語》的文章,講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講自身在修行中的心得體悟;雅俗共賞,為普羅大眾所喜;其中興之所至,包含因素又大多,所以被很多學問研究出身的認為極不嚴謹。

我個人評價先生門人有些粗糙了,先生學問沒有深入消化,貿然推出,總是不妥;如果認真梳理,深刻研究,去粗取精,再立一家之言效果要好的多。




對本題的結論,我的回答是可以採用探尋的心態來讀,挖掘其韻味,總會有自己適合和感興趣的方面;若是做學問,是不太適合初學者作為做入門讀本的。一些淺見,歡迎討論。

19.3.2晚,閒談


笨笨伯伯


復旦大學某位研究西方哲學的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批評通識教育不免粗陋,首先舉出理科生學《大學》、《中庸》,有何意義?我讀到這個觀點很感嘆,畢竟他是治西方哲學的,雖說是名牌大學教授,但是他對傳統文化還是沒有摸著門徑,因而有上述的觀念。從實際來說,他說的也對。若有老師來教我們《大學》、《中庸》這些課程,想必我們也不愛聽,即便聽了,對人生大抵也沒啥幫助。原因何在?



再舉一個例子。文化大家許嘉璐先生和陳鼓應先生有一次做客央視,討論《莊子》。陳鼓應先生本是臺灣大學教授,治學《莊子》,頗有名望,著有《莊子今注今譯》等書籍,後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兩位的學養自不必說。談起學術文化絕對是滔滔不絕,滴水不漏。問題是,兩位都承認,時常要承受生活中的煩惱病痛,莊子的逍遙他們很懂,可是自己卻逍遙不起來。莊子夫人去世,莊子鼓盆而歌,莊子能做到啊,他們兩都自認,若是自己,無法做到如莊子。這就是問題所在。



中華文化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受用”,而我們現在都是在分析其概念,作為“知識”來認知和傳播,方向完全錯誤。中華文化的斷層就在這一面。而南懷瑾先生可謂是橫空出世,昔日對普賢菩薩發願,以有生之年弘揚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文化之斷層。我要說,不讀南先生書籍,你很難真正讀懂古人要表達什麼。


何一笑1


南懷瑾表面講佛,同時拉上儒家、道家混為一起談,無非是想說各門各派都可成就佛道,守不守佛的戒律同樣可成就佛道,遵不遵從佛的修法同樣可成就佛道。在家世俗中同樣可成就佛道。從而打破佛家的戒律,打破佛家的修行方法。實質上,南非道家傳統弟子,亦非學佛的的弟子,而是修“氣功”的偽佛學者!非佛、非道、非儒。正一雜說。

大家認為南大師學的是“氣功”,還是“佛學”? 看一下南如何徹底的改寫佛經對於禪定的講法:

南說:《金剛經說什麼》南定義的禪定: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禪念住,雜念妄想沒有了。二禪氣住,所謂打通氣脈,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禪脈住,脈搏不跳動了,連心臟跳動都非常緩慢。四禪才是舍念清淨,整個的身心丟開了,沒有感受。

大家 再對比一下佛經:《長阿含經》於是比丘斷除淫慾。去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行第一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撿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行第二禪。舍喜守護。專心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行第三禪。舍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行第四禪。

學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維摩詰的花雨滿天》《南禪七日》等等著作,都是在講佛表面下摻雜道家、儒家,從而底下叫賣自己的“氣功”江湖膏藥!學完南的書就會被其鼓吹的神秘故事,對其產生盲目的崇拜,進而忽悠進坑裡去!


淺淡的水


南懷謹的書是值得一讀,其影響力在近三十年內少有!




偶得其作、書風揮灑引人入勝

對於南懷謹先生的書,我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關注的,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唯儒、釋、道三家為根脈,從一家入門往往會三家皆涉,所以學來學去,三家的議論發端都會難免涉獵的。


尤其是從二十一世紀初大陸興起的經典等學習熱,各種的讀經班讓人目不暇接,偶爾讀到南先生的,感覺通俗易懂,就一本本的購來讀,還大量買來送給家人和朋友們去讀,因為先前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接觸了道學、佛學和儒學,

這些膚淺根柢讓我讀起南師的白話書還是有一些親切感的,畢竟自己也不是文史專業,沒有專家底蘊,所以對於其中一些被一些專家至今還詬病的錯謬,自樂其中而渾然不覺,既便是今日,我讀大學者們的書,依然是重格調、重格局、重道味、重眼界,而無力去尋章摘句的去找毛病。事實上,真正在學問上無漏的專家乃至大家,百年來是罕聞有幾人的。



學術間的嚴謹探討是應該且必須的,但不贊成因學術中的一些錯謬就對作者的人格大加撻伐,學問探討不在於一味的苟責於人,探索學問的目的,更在於用一生的時間來識得自己的本心。

不凡經歷、對三家學說多窮究

南懷瑾先生出生於浙江溫州,是中華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是當代的國學大師。民國時期,先後在浙江國立藝術院、中央軍校和金陵大學學習,畢業後曾任軍校政治教官。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浙江國術館畢業,獲得武術教官的資格。 其間醉心於佛學的研學,

併成為成都靈巖寺維摩精舍的首座弟子,潛心學道參禪,並在四川擇地閉關。併到西藏等地求師問道,通過對儒、釋、道各家學術的研究,逐漸自己在學術上的包容並蓄的新知解。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到大陸雲南大學和四川大學講學。

在臺灣致力文化復古運動

四九年南懷謹先生到臺灣後,先後任臺政治大學、臺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臺卻以“文化復興運動”為發端,企圖將三民主義思想替代為華夏道統的傳承者,妄圖以此對抗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衝擊,由此標榜所謂的臺灣新文化觀,其實,這是由於蔣氏父子對大陸執政失敗後,在執政理念上的自我懷疑之後,


想利用文化大復古來緩解其緊張的社會矛盾罷了。

期間,南懷瑾也借勢加大了對諸子百家的解讀。其講座記錄編輯成的著作,也多是這一時期出版的。其學生初期既有政界要人,也有文化精英和商賈平民。

特別是胡適對南懷謹著作的讚許後,使得南懷謹聲譽鵲起,蔣氏父子曾邀請其到臺軍隊進行古文化的授課,
許多政界名流如:王升、馬紀壯和彭孟緝等人都曾聽過他的講座如《史記》、《戰國策》和《陰符經》等,期間亦受邀到臺各界講學,從其學者除了政界要人,還有文化精英和商賈平民。

《論語別裁》令其大譽亦小毀

《論語》授課的講稿後來在臺報紙上連載。隨後經整理以《論語別裁》為書名在臺出版,並受到極大關注,到八八年時已再版18次之多;

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 幾年間,《論語別裁》發行即過百萬,堪稱中國圖書界的一個大賣點。

時至今日,圍繞著他的作品的爭議仍不絕於耳,言詞激烈的直斥其是“江湖騙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某些文史學者非議較多的也正是這部《論語別裁》 。


但尊其為國學大師和一代宗師之人卻不在少數。事實上,像南懷謹先生這樣的哲史縱論大家,人生幾十年是難逢一位的。

熱衷於兩岸文經交流

熱衷於兩岸文化和經濟交流,1988年初,南懷瑾從美國移居香港,積極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和祖國大陸的經濟建設操勞奔波,是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人物。是中國第一條中外合資建設的金溫鐵路的倡建者。


金溫鐵路建成時,南懷瑾曾賦詩言志:“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祗羨車行。”待金溫鐵路峻工前,南懷瑾功成身退,提前將股權轉讓於公共部門,1998年6月,金溫鐵路正式通車。

遊學海外、落葉歸根回故里

由於在臺灣的學生多為達官人甚至是軍界要人,為避嫌後旅居於美國、香港等地, 最後,移居於大陸上海專心致學。隨著各種機緣的成熟,

南懷謹決定在國內籌建太湖大學堂, 在南懷瑾的籌劃推動下,太湖大學堂經過6年建設拔地而起。



2006年夏天,太湖大學堂一期工程正式啟用,南懷瑾先生開始在大學堂講課。

當時學習者既有行政幹部、商賈名流,亦有學生娃娃跟學經典、武術及琴棋書畫。

大陸欣起南學出版熱

自從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南懷瑾的《論語別裁》一書走紅後,在大陸迅速引發了“南懷瑾熱”。隨之,國內出版社爭相出版南懷瑾著述。 先後有: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南懷瑾的《孟子旁通》;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出版南懷瑾的《禪海蠡測》和《禪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懷瑾的《南懷瑾演講錄》和《南懷瑾與彼得·聖吉》兩書。此外,還有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等,都出版過南懷瑾的著述。

筆耕不輟、文行天下

南懷謹先生一生,通研了儒、釋、道等多種典籍,畢生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復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老子他說》《孟子旁通》《金剛經說什麼》



《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等七十餘冊,著作被譯成八種外語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南懷瑾先生著作等身、走俏市場。他自從1955年出版首本著作《禪海蠡測》到2012年辭世,共出版各種版本的著述70多種,

有的還被譯成英、法、日、韓、意、葡、西、羅等語言流通。特別是復旦大學出版社社長出版的各個版本的《論語別裁》,累計銷售已超過100萬冊。

因此有人說,“當代人不讀南懷瑾,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

謙謂平生是“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多年來,南懷瑾先生對自己的評價多是:“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他的學生在編著《南懷瑾歷史縱橫談》一書即將出版時,



南懷瑾先生寫信給他說:“這本書如果能給人貢獻一點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你的好意也就達到目的了。但希望讀者們,從此能更上一層樓,探索固有文化的精華所在。千萬不要把我看作是什麼專家、權威、學者。我從來把自己歸入旁門左道,而非正統主流。我只是一個好學而無所成就、一無是處的人。

是的,對於著作等身、一生中廣泛涉獵於各家文化幾十年的研究者來說,其作品沒有暇疵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大陸傳統文化幾乎斷代的幾十年後,能有一個為我們拋磚引玉、嘔心瀝血先行者,讓我們對於傳統文化這條歷史長河,有了更多的瞭解和認識,我們甚至是踏著先驅者的肩膀來昇華自己的,河卵雖不如鑽石之璀璨奪目,但亦有其獨特風韻及大美,所以,滴水之恩非唯湧泉不可,徜若以杯水相報之心來看待世間,亦算是有情有義之舉。

一代大師終謝世、空谷傳音悟後學


2012年一代大師南懷謹先生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這既是一些後學對南先生的過譽,但也不乏充分之肯定。


道學講堂


非常值得!

本人現在正在讀《南懷瑾選集》

南懷瑾先生翻開了一部古老的歷史,他用自己豐富的閱歷、廣博的知識、 幽默的語言、生動的實例,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美妙的人生畫卷。這畫卷裡,融合了先賢的智慧和教誨,環佩叮咚,被南懷瑾先生解讀的擲地有聲、清脆悅耳。這畫卷中,暗含了現代生活的疲倦、乏味與疼痛, 南懷瑾先生妙手回春,告訴人們如何在奔忙的生活中,學會與自然、與心靈、與世界對話、溝通。

南懷瑾先生的人生沉思,若古若今,在講解傳統文化的時候也溫暖並指引迷茫的現代人。南懷瑾先生的人生沉思,若遠若近,他叩開了國學典籍的智慧寶藏,包容了現代生活的人情世故,推開了面對世界的博大心胸。

南先生的講解別具一格,他並不引經據典,就詞解詞;而是從典籍入手, 剝離出現代生活的智慧和感受,令人頓悟,思之恍然如夢, 記之如沐春風。

學儒、 論道、參禪, 躲開人生的險灘,撞見智慧的浪花閃閃;職場名利、 家庭瑣事,拋開人世的煩憂,掘取幸福的人生片段。聽南懷瑾先生娓娓道來國學智慧,於時光交錯中尋找人生思想的弧線。沉思若水,選取點滴,滋潤如飢似渴的心田。空谷迴響,追隨南先生的腳步,感悟新的人生,體會平凡背後無盡的絢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