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競爭來自另一個維度:《重新理解創業》之用戶決策

真正的競爭來自另一個維度:《重新理解創業》之用戶決策

牛式嘮嗑體2019-90

你遭遇過競爭嗎?

你覺察到的競爭,一般都來自哪裡呢?

原來在公司做技術支持,培訓的時候,常常會有一項:競品分析。似乎我們打敗了某個競爭對手,市場就一定是我們的了。

雖然不是沒有效果,但是隻有這一個思考角度,就圖樣圖森破了。

周航老師在《重新理解創業》這本書中,提到了競爭的更本質:用戶需求。

我們覺得競爭可能來自於競爭對手,實際上,真正的競爭來自用戶心中對於某項需求的定義,以及由此作出的決策。

比如滴滴和出租車,解決的都是出行的問題,出行可以通過什麼解決?

開車、打車、地鐵、飛機、高鐵、步行、火箭、輪船……

還有我們想象不到的,也許是聊齋裡提到過的“穿牆而過”,或者人這種生物體的分解及重新組合,在想要到達的目的地,我們身隨念轉,“說曹操,曹操到”。

做一個產品,需要考慮在解決的的是用戶心裡的什麼需求?足夠剛性,強到對方願意付出成本去達成嗎?或者,有沒有足夠大的規模。

小富則安和改變世界,要思考的東西,維度會有天壤之別。

如果對傳統的學校教育不滿意,認為孩子現在學的跟幾十年前自己學的一樣,雖不滿意,卻不去想辦法做點兒事情,那麼,幾十年後,輪迴可能繼續。

我們面對的,看似是競爭,很多時候確是人性。

如今偷懶,想著等學校改革,讓自己的孩子受益,不如先從陪ta讀書,教會ta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並且學會解決問題來得有效。

這麼做,把握問題的根本了嗎?

不一定。

前面提到解決問題,還是有用論,是在用能夠解決問題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在生活中解決了不少問題吧?

問題是,我們有多少個人發自內心地快樂,覺得在這世上的每一天都沒有虛度呢?

我們總說,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何為更好,終點又在哪裡?

還是,它其實也跟eternal life一樣,壓根兒就沒有終局?

假如一開始就奔著尋找生命的意義去探索,去找到自己是誰,並通過doing而being,“以終為始”,結果會不會不同?

我們對一件事情好奇,提出一個問題,然後不斷地探索,並通過各種辦法尋找解決方案。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在思考和解決問題,似乎跟“有用論”一樣,但又似乎哪裡不同。

領導力大師沃倫·本尼斯說過一句話:

“成為領導者就是成為你自己,就是那麼簡單,也就是那麼困難。”

Becoming a leader is synonymous with becoming yourself. It is precisely that simple, and it is also that difficult.

這句話,我會不斷地思考,也把它分享給你,但願能給你一些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