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距離勝利有多近?

勇往直前80973


二戰德國距離勝利就一個原子彈的距離,或者是納粹鍾?(如果納粹鐘的恐怖性真的如傳說中那樣的話。)德國是第一個開始著手“鈾計劃”,只是對於這項研究德國遠遠沒有美國重視。希特勒曾言原子彈只是愛因斯坦(猶太人)的謊言,鈾計劃宣告中止之後,鈾礦石都去做其他軍事用途了。如果德國首先研究出了原子彈,整個世界格局都會扭轉,納粹會給人類帶來空前的災難。而只要原子彈沒有研究出來,德國離勝利就根本談不上近,最起碼有蘇聯+美國+半個英國這麼長。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德國納粹所期望的二戰勝利到底是什麼?除了統領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支配中歐之外,德國還想摧毀蘇聯、通過殖民實現一個龐大的帝國,將非洲囊括在內,最終德國成為世界頂級強國之一,希特勒能容忍的與他並列強國的是英、日、美。希特勒希望在他去世之後,還有繼承者能完成他的遺願,和美國決鬥,最終控制全世界。

而希特勒這項宏偉的計劃只在第二個階段就已經宣告失敗,更何況是他宏偉的日耳曼大帝國計劃了。蘇聯是希特勒當時最重要也是最臭的一步棋,希特勒緊缺石油,英國久攻不下,英國國內又沒有油田。所以希特勒才暫時放下和英國死磕,轉戰蘇聯。


誠然,德國和侵蘇戰爭的前期是打得十分兇猛的,蘇聯紅軍被打得潰不成軍,西部防線幾乎全部崩潰,如果蘇聯沒有美國和英國一直輸血,很可能就這樣被德國衝擊得一潰到底,直取莫斯科。納粹在蘇聯的慘敗有多項原因,包括天氣、戰略、美國的原著和對蘇聯人的輕視等等。如果蘇聯打下來,希特勒的計劃會順利進展嗎?如果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聯最終慘敗,那麼蘇聯政府只得向西伯利亞撤退。希特勒想要憑藉一國之力讓蘇聯人完全屈服幾乎沒有可能,他們會群起反抗,德軍需要消耗大量兵力在治安之上。
德國獲得了石油之後,當然恢復了元氣,無論是英國和美國必定坐不住了,一定會更加賣力給蘇聯人提供武器裝備,特別是英國,他們知道得到石油的希特勒肯定會掉頭繼續和英國死磕。美國這個時候再不傾盡國力幫助蘇聯和英國就等著德國一家做大了,所以這種膠著的狀況會一直延續好幾年,甚至一直到40年代末。最後還是迴歸到原子彈在誰手上的問題,只要英國能耗得住時間,納粹的最終圖謀就永遠都不會近。


木劍溫不勝


如果希特勒能取得“颱風”計劃的成功,那他就贏定了。

“颱風”計劃是蘇德戰爭開始3個月的時候,希特勒命參謀部制定的一次攻佔蘇聯首都莫斯科的計劃。

在這個計劃裡,希特勒認為只需要集中180萬大軍,將莫斯科正前方的蘇軍分割包圍一舉殲滅,然後大軍迅速攻佔失去屏障的蘇聯首都莫斯科。希特勒估計,在入冬之前,德軍就可以成功佔領莫斯科。他還認為,當莫斯科被佔領後,蘇聯就會崩潰,被迫向德國投降,這樣戰爭就結束了,整個烏拉爾山以東全變成了德國的領土,這裡生產的糧食、石油、鋼鐵還能支持德國接下來的戰爭。不過,只要蘇聯投降,歐洲就真沒用一個國家能阻止德軍前進了。而且,作為當時蘇聯的政治、工業中心,如果莫斯科被佔領,蘇聯也就失去抵抗的意志和力量了。

(大戰前的莫斯科街頭)

如果征服蘇聯,德國很可能兵分三路:一路往東南下印度;一路往西渡過英吉利海峽佔領英國;還有一路向南,支援隆美爾,解決掉北非的英軍。如此,希特勒將會徹底征服歐洲,並統治半個世界。

所以,“颱風”計劃成功與否,是希特勒成功的關鍵,蘇聯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蘇德戰爭剛爆發蘇軍就損失了300萬人,德軍的攻擊速度之快讓蘇聯縱然有龐大的國土也顯得不夠用。當德軍逐漸接近莫斯科的時候,蘇聯全國是非常恐慌的。而對於斯大林來講,他也面對著極難的選擇。此時莫斯科城中尚有數十萬大軍,但如果外圍蘇軍被肅清,憑藉這些士兵肯定難以抵擋。那麼,蘇聯的高層應不應該撤出莫斯科前往大後方,提前撤離會不會更加引起百姓的恐慌情緒,從而讓他們失去與德軍作戰的勇氣?

斯大林經過深思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與士兵們留在莫斯科!

可以說正是這個決定,才讓戰爭的天平向蘇聯傾斜,也讓希特勒距離勝利又遠了一步。

斯大林親自坐鎮莫斯科,使城中人們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並且開始有條不紊地準備著這場對蘇聯來說生死存亡的會戰。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莫斯科保衛戰期間,照片中的人們是被動員起來的莫斯科婦女,她們正在修建工事,此時雖然德軍已經逐漸逼近這裡,人們的臉上不僅看不到恐懼反而洋溢著笑容,因為她們有必勝的信念,有時候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對手的強悍不足以證明勝利一定屬於對方,反而會激起真正強者的鬥志。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漢匈戰爭就是如此,當時匈奴和漢朝都處於極盛時期,兩大帝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爆發了長達百年的戰爭。最終,強悍的匈奴人被馴服,漢朝從此成為歷朝歷代推崇的偶像。因為,在擊敗匈奴人的時候,漢朝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而使整個國家朝氣蓬勃。就像有些人說的那樣,二十四史唯有漢書可以下酒!

我想,漢朝人在走向戰場對抗強敵的時候,臉上應該就是帶著這樣的自信吧。

(著名的紅場大閱兵,士兵們荷槍實彈通過紅場隨即加入到對德作戰)

希特勒在看完“颱風”計劃後,認為入冬之前就能佔領莫斯科,此時已經進入秋天,也就是說,希特勒認為最多3個月就能拿下莫斯科。德軍的統帥們雖然沒有希特勒這麼樂觀,但也普遍認為到1941年底佔領莫斯科是沒問題的,因為他們錯估了蘇軍的兵力。在他們看來,蘇軍只能集結200個師保衛莫斯科,實際上這次蘇聯拿出了360個師。

(陸軍上將哈爾德是莫斯科戰役的德軍指揮官,他對前線的蘇軍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於是,由於德軍的輕敵,導致在這次戰爭中準備不足,結果被打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徹底擊碎了德軍賴以成名的閃電戰術,同時給蘇聯以喘息之機,也讓蘇聯有了戰勝德國的信心,所以,雖然此後蘇軍在戰場上又遭到了多次戰敗,但再也不會恐慌,而是以鐵一般的意志與德軍較量。

於是,希特勒距離勝利漸行漸遠,最終失去了一切!

以上


歷史風暴


二戰德國離最終勝利就像隔著英吉利海峽,始終無法跨越!

用後世人的眼光來看這場戰爭,德國犯了三個致命失誤:一小瞧了英國人的抵抗決心,二低估了蘇聯紅軍,三高估了自己。咱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小瞧英國

40天滅亡法國,讓希特勒自信到以為很快就能讓英國退出戰爭,如果是張伯倫時代,面對鋪天蓋地的德國空軍,英國很可能會跟德國和談,但是希特勒偏偏遇上了抽著雪茄的丘吉爾。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溫斯頓.丘吉爾



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頑強抵抗,不論是大不列顛的空戰還是德國的狼群封鎖戰術都被英國硬抗了過去。這讓德國在無法迫使英國投降的情況下,開啟了兩線作戰,失敗早已埋下伏筆!

希特勒轟炸英國時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沒能解決英國的雷達戰;二是沒有繼續轟炸英國飛機場和指揮中心,轉而去轟炸倫敦。



二、低估蘇聯

1939年底爆發的蘇芬戰爭,蘇軍的“拙劣表演”,讓希特勒認為蘇軍內部已經腐朽、戰鬥力低下。

我們只需要踢開門,裡面腐爛的結構就會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在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前,德軍對蘇聯軍事實力進行過評估。德軍認為蘇聯紅軍有6000架飛機,10000輛坦克;而實際上蘇軍飛機超過15000架,坦克超過25000輛。德軍的評估遠遠小於蘇聯的實際軍力,在開戰之前德軍就沒弄清楚對手的實力。



1941年6月22日,德軍全面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三路大軍齊出。作戰初期德軍勢如破竹,一路呈現碾壓的態勢。開戰頭半年,蘇聯紅軍損失就超過400萬人,這種鉅額損失擱在誰身上都得完犢子,可是這對蘇聯來說只傷筋不動骨。蘇聯有約2億人口,兵力充沛,有廣袤的土地,極大的戰略縱深,充足的戰略資源,戰爭潛力非常恐怖。四年衛國戰爭蘇聯動員了超過3000萬人,僅在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到1942年4月底就動員了超過1500萬人。而反觀德軍,縱觀整個蘇德戰線,德軍一線作戰部隊總數從沒有超過350萬人(不包括僕從國)。蘇聯相對德軍擁有巨大的兵力優勢,可以用人海戰術不計成本的消耗德軍。



從裝備情報上看,德軍在戰爭發動前,居然不知道蘇聯有T34這樣一款神器,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失誤。T34能對三號、四號坦克形成巨大優勢。在虎式跟豹式未出來以前,德國的坦克正面剛不過蘇軍的T34,更讓德軍絕望的是在1942年T34年產量超過1.2萬輛。而等到德軍緊急趕製的虎Ⅰ坦克參戰時,時間已經到了1942年的12月份,德軍在戰場上的形式已經發生逆轉,最關鍵的虎式坦克月產量僅有25輛,完全跟不上前線的消耗。

可以說希特勒大大的低估了蘇聯的實力。

三、高估自己

整個二戰,德國幾乎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歐洲列強,所謂雙拳難敵四手,他太膨脹了!



咱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以1940年為例:德國經濟總量561億美金,人口7000萬(包括奧地利和捷克),面積55萬平方公里,鋼產量2100多萬噸;蘇聯經濟433美金,人口1.91億(包括波蘭),面積2200多萬平方公里,鋼產量1800多萬噸;美國經濟總量1000億,人口1.3億,面積930萬平方公里,鋼產量6000多萬噸。整個二戰德國生產了4.6萬輛坦克,美國生產了8.8萬輛坦克,蘇聯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其中有7萬多輛被摧毀。如果德國有7萬輛坦克被摧毀,它能生產回來嗎!怪就怪德國的空軍是一支戰術空軍,缺乏遠程戰略轟炸機,沒能力對蘇聯後方的工業造成毀滅性打擊,這也說明希特勒並沒有認清自身的實力。



二戰德軍能夠縱橫歐洲,主要依靠超前的戰術理念——閃電戰。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運用“閃電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然而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戰線逐漸拉長,後勤補給跟不上,前方的裝甲部隊往往要在原地等待三四天,後方的石油以及步兵師才能跟上來。閃電戰沒有石油怎麼行,裝甲部隊沒有步兵配合怎麼玩!顯然戰線越長,“閃電戰”越乏力。很多人說二戰德軍已經實現機械化,實際上德軍達到機械化的僅僅是擔任“閃電戰”的裝甲部隊,後方的步兵師還都是“騾馬化”。可想而知,這行軍的速度。如果遇上蘇聯的雨季,那漫長的戰線就成了德軍無法跨越的洪溝,大後方的物資遙不可及。再加上斯大林在西線實行焦土政策,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通通焚燒,不聽從的直接槍斃。德軍很難再從佔領地獲得一絲補給,“閃電戰”已經名存實亡。德軍最大的戰術優勢已經終結,進入持久戰的德軍必輸。



所以二戰德國離勝利遙不可及,就如那無法跨越的英吉利海峽一樣遙遠!

我是鐵血軍史1927,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歡迎補充!同時歡迎各位戰友關注我!


鐵血軍史1927


德國不可能打贏二戰,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國距離勝利要多近有多遠。

很多對二戰有一些瞭解的朋友,都會好奇當初德國的錯誤決定:如果敦刻爾克的時候堅持進攻呢?如果在攻打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如果提前在蘇聯入冬之前準備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這些選擇如果選對了,德國能不能打贏二戰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這些決定都做對了,德國也還是不可能打贏二戰。

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國二戰戰敗,是不是因為運氣太差,做了太多錯誤決定呢?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德國能把戰局擴大到二戰那個規模,不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差,恰恰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好!

如果在希特勒剛剛崛起的時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條約的規定嚴格打壓德國的話,希特勒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如果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和其他鄰國的時候,英法不是採取綏靖政策而是堅決打擊德國,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

如果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沒有打一場“靜坐戰爭”,而是主動給希特勒一記背刺,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

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斯大林沒有出現戰略誤判,過晚估計希特勒進攻的事件的話,早早進行全面總動員,蘇聯根本不會給德國留下一點機會。

德軍能夠在二戰中把戰爭擴大到整個歐洲,一次次的軍事冒險能夠成功,主要是拜盟軍陣營一次次的優柔寡斷和戰略誤判所賜。如果盟軍陣營能夠一直對局勢有著清醒的判斷,德國根本不可能撐到1945年!



但是我們還是要討論上面的幾個問題,如果希特勒幾次判斷都準了,德國能贏嗎?

德軍在敦刻爾克堅持進攻的話,英國會投降嗎?

答案是否定的,丘吉爾後來所說的“如果敦刻爾克的人沒撤回來,我們只能用童子軍保衛英國”,這句話更多是對自己功勞的吹噓,敦刻爾克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實際上,僅僅是英國,就在二戰中前後動員了超過一千萬人,巔峰時期在役兵力超過六百萬人,而敦刻爾克的英軍,只有三十多萬人而已。

對於當時尚未完成動員的英國來說,敦刻爾克很重要,但是對於整個戰局而言,敦刻爾克還沒有重要到影響大趨勢的地步。尤其是丘吉爾抵抗意志非常堅決,敦刻爾克的英軍就算被全殲了,英國也不可能投降。

如果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

這個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德國來說,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英吉利海峽雖然不寬,但也還是要坐船的。而德國想要登陸英國,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軍!

德國並非沒有海軍,而是德國海軍跟英國海軍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整個二戰中,德國海軍一直被人嘲笑為“存在艦隊”,它的意義就只是存在在港口裡。曾經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一出海就被英軍圍毆擊沉,德國戰艦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只能靠潛艇刷一刷戰績。

而潛艇顯然是不能幫助陸軍登陸的,希特勒曾經想要用空軍消滅英國海軍,但在空戰中證明沒有戰略空軍的德國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國想要登陸英國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軍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國給士兵配發棉衣呢?

客觀的講,德國的颱風計劃和巴巴羅薩計劃,從戰術上看,的確是非常優秀的。各種機動穿插,包抄圍殲,的確是戰術傑作。

但德軍的錯誤在於,過於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過於低估蘇聯的戰鬥力,也過於高估的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

德國的進攻計劃基於一個設想:開戰六到八週,蘇聯就會喪失大規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軍的後勤部門也只做了這樣的計劃。他們根本沒想到後面會發生什麼。

希特勒沒想到蘇聯會死不投降,於是戰線越拉越長,而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又非常差,德國的補給部隊還是騾馬化部隊,到莫斯科保衛戰時期,德軍已經完全供給不了前線部隊了。

蘇聯入冬時,德國並不是沒有棉衣,對於一個如此富裕的國家,準備幾百萬件棉衣不算什麼。但前線糟糕的後勤讓德軍根本無法把這些棉衣發到每個士兵手裡。

整個1941年的冬天,德軍的非戰鬥減員也只有十萬人左右,對於前線幾百萬德軍來說,這個損失並不算傷筋動骨。冬天對戰事有影響,但並沒有到決定勝負的程度。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堅定的戰鬥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國就是準備棉衣也沒用,就是集中進攻莫斯科也沒用!





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雖然德軍將領們都認為盟軍會在加萊登陸。但希特勒本人卻以一種驚人的直覺,認為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不過他後來沒有扭過將領們的觀點,導致德國沒有把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

但是諾曼底登陸時,德國已經完全沒有了制空權,沒有制空權的德軍,就算是重點防禦諾曼底,在給盟軍更多殺傷之外,真的能夠組織盟軍登陸嗎?要知道,在登陸當天,除了奧馬哈海灘之外,其他海灘的盟軍傷亡都非常少,幾十幾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說,就算盟軍諾曼底登陸失敗了,也只不過是盟軍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陸而已。難道盟軍就從此老老實實當乖孩子了?盟軍早晚要在西線登陸,隨著德國在東線節節敗退,滅亡是早晚的事,時間問題而已。

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說到底就是德國實力跟盟軍陣營差距太大!

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各國的GDP是這樣的:

德國 561億美元 八千萬人口

蘇聯 433億美元 一億兩千萬人口

英國 380億美元 本土四千萬人口

法國 390億美元 人口近五千萬

美國 超兩千億美元 人口超過一億三千萬

從這些硬實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德國除了對法國和英國略有優勢外,對蘇美並沒有什麼優勢。

而且德國雖然從GDP上看優於蘇聯,但由於體制問題,蘇聯的動員能力和集中生產能力遠遠強於德國,希特勒由於是民選政府,一直不敢總動員,到1943年才開始總動員,導致德國的生產力一直遠遜於蘇聯。至於美國這個怪獸,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從實力上講,英、法、蘇、美,單獨拿出來哪個,都可以跟德國打一個風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單挑的話,德國還有勝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蘇聯美國兩個怪獸,還四個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來了。

如果說德國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彈吧,可是德國沒有戰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嚇住盟軍也很難說哦~


小約翰


二戰時期,德國只要打敗了蘇聯,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阻攔住德國陸軍。說到德國的失敗,還是在於德國希特勒的自大。希特勒認為只要集中150萬大軍,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消滅蘇軍,從而攻佔莫斯科讓蘇聯投降。


正是由於如此想法,德軍根本就沒有準備過冬的裝備。那一天冬天無比寒冷,德軍只能穿著單薄衣服過冬。即使如此,希特勒依舊不下達撤退命令。他在不停的敦促攻佔莫斯科,絲毫沒有明白前方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面對德軍巨大的威脅,斯大林沒有選擇撤退。而是選擇坐鎮莫斯科,這也是他高明之處。斯大林的絲毫不退,給予蘇軍莫大的信心。


倘若希特勒沒有輕敵,莫斯科被德軍佔領,接著蘇聯投降,那麼整個歐洲就會完全被德軍佔領。然後再回過頭集中力量對付英國,英國顯然不是德國的對手。在此之後,聯合日本法西斯對美作戰,那麼世界是怎樣還真的難說。


麥地傳奇


二戰中的德國離勝利有多近?有人說,只要希特勒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只要希特勒執行海獅計劃攻下英國本土,只要蘇聯那年的冬天沒有那麼冷讓德國攻下莫斯科,只要美國不援助蘇聯或者美國不參戰,德國就能獲得勝利。

縱橫承認有時候一個細節或者某個節點就能決定戰爭的勝敗,但是在一場世界性的戰爭上,沒有哪一個細節或者節點是能夠改變歷史的,所有的這些也都是增加雙方一點點的概率而已。

德國離勝利看起來只有那麼一丟丟的距離,實際上相差十萬八千里!

希特勒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就能獲取最後的勝利嗎?

敦刻爾克德國放跑英法聯軍,很多人將這歸咎於希特勒的愚蠢,當時的場面很混亂,希特勒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其實也有他的顧慮,不到具體的戰場上,誰又知道哪方面是需要側重的,希特勒當時應該是考慮到其他的因素,打仗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事情。

但是無論如何,這三十萬人也絕對不是德國走向勝利的絆腳石。

西天取經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又其實敦刻爾克放走的這點人可能決定的,影響可能很大,絕對不是決定德國成敗的因素。

希特勒如果執行海獅計劃攻下英國本土,德國就會勝利嗎?

在昨天的文章中,縱橫已經論證過了,當時的德國根本就沒有海上登陸英國本土的能力,之所以會有不列顛空戰,並不是因為德國要佔領英國,而是希特勒採取“聲東擊西”的策略麻痺斯大林。

從蘇德戰爭前期的發展狀態來看,斯大林的確對德國出現了誤判,認為德國正在一心一意的跟英國對戰,根本不會發動對蘇作戰。

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希特勒真的膽敢對英國實施登陸計劃,英國在某些方面給予蘇聯一定的利益,蘇聯從背後攻打德國是極大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蘇德之戰的戰爭才是無法避免的戰爭,這是兩個國家的屬性決定的,希特勒一直鼓吹的德國發展計劃就是向東擴張,這是德國的既定發展策略,而蘇聯的東面就剩白令海峽了,想要發展只能是西進。

希特勒放棄攻打英國,去偷襲蘇聯,完全做到了瞞天過海,在策略上完全做到以最小的代價打出最好的效果。

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如果德軍不是遇到強冷的冬天,或者準備了棉衣就會成功嗎?

關於莫斯科保衛戰德國的失敗,我們通常理解為天氣太過寒冷,導致裝甲坦克打不著火,而德國士兵又沒有準備棉衣,士氣低落,莫斯科保衛戰中,德國有十萬人以上非戰鬥減員。

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寒冷的確偏向了蘇聯,同時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已經啟動,而蘇聯遠東的部隊已經調回,斯大林之所以敢於在德軍到達莫斯科前在紅場進行閱兵,那就是心裡有底氣了。

對於德國來說,即使德軍準備了棉衣,也並不擅長在冰天雪地裡面戰鬥,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只能是速戰速決,一旦“颱風行動”變成持久作戰,德軍敗局已定。

沒有美國援助或者沒有美國參戰,德國會獲得勝利嗎?

對於二戰有所瞭解的軍迷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就是美國參戰之前,軸心國形勢一片大好,美國參戰之後,軸心國形勢急轉直下,所有的反轉都是在1942-1943年出現的,也就是美國大兵經過訓練後走向戰場的時間。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是美國的參戰直接改變了戰爭的結果?如果美國不參戰,德國是不是就會獲得勝利。

其實,縱橫說句不好聽的話,美國就是一個戰爭投機者,日本、德國在戰爭前期之所以表現那麼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國在背後推動,日本的牛肉罐頭,德國的石油都是美國賣過去的。

如果沒有美國,日德也就不可能在戰爭初期表現那麼好,日本之所以會偷襲珍珠港,德國對美國宣戰,就是因為美國在之前掐斷了和日德的貿易,沒有美國的資源,日、德離戰敗就不遠了。

在這樣一場全世界性的戰役中,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美國想要稱霸世界,必須將舊的世界秩序打破,然後建立一個以美國為首的新的世界秩序,放任德國變大變強那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的成功,並不是止步於某一個階段,他的成功必然是和美國一樣,走向世界霸權,當你的實力容納不下你的野心的時候,你還如何去談成功。看似只有一步之遙,實際則是十萬八千里!


史論縱橫


這個勝利的標準很難確定。

如果單從爭脫凡爾賽條約,德國復仇的角度講,1940年7月,德國已經接近勝利。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英國龜縮回本土,希特勒成為除蘇聯以外的歐洲大陸的主宰者。這個時侯,如果希特勒就此收手,不再進攻蘇聯,他也就勝利了。



在那時,歐洲與世界的格局,就如同現在這樣:德國主導歐陸,英國退歐,蘇聯在歐洲東部發展,呈三足鼎立之勢。美國呢?就沒有現在這樣強勢了。這樣一來,希特勒就接近勝利。

有人說,資本不會讓希特勒這樣幹,資本是要掙錢的。這是一定的。在當時,希特勒已經整合了歐洲工業,除本土工業外,法國工業,捷克工業均被希特勒配置。羅馬尼亞的石油,瑞典的鐵礦石,波蘭的糧食均可為德國服務,德國的市場已經相當可觀,德國資本有利潤可賺。

況且,當時德國與蘇聯還在進行經濟貿易,優勢互補。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在蘇德經濟交流的基礎上,美國也只好選擇與德國貿易。憑藉當時德國超強的工業製造能力,科研水平,軍事力量,世界各國能奈德國何?

就只剩下英國,也被德國打得殘破不堪,被摒棄於德國主導的歐洲經濟體以外,翻不了大船。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從希特勒貿然進攻蘇聯那一天起,他就不再是離勝利越走越近,而是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第一、希特勒個人對蘇聯的刻骨仇恨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我的奮鬥】,表達了他對蘇聯的仇恨。他進攻蘇聯是必然的。

不但如此,希特勒還宣揚人種優越論,把德國以外的其他人種視為劣等人種,加以岐視。對於斯拉夫人與猶太人更是充滿仇恨。

他屠殺600萬猶太人,在被佔蘇聯國土上實施罪惡的政委計劃,倒行逆施,激起了全世界公憤。這使希特勒處於全世界人民的包圍中,使蘇聯得道多助,聯合美,英,中等國建立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擊敗希特勒。

第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慫恿的結果

反蘇仇蘇是英法等國傳統的事業。即使英國被德國胖揍,龜縮回本土,也沒忘記這項工作。

邱吉爾同樣也是製造謠言的高手。他一面散佈謠言,說蘇聯制定了大雷雨計劃,要進攻德國,挑動德國進攻蘇聯。一面又向蘇聯傳遞情報,說德國要進攻蘇聯。搞得斯大林對英國很不感冒。

1941年6月22曰,希特勒突襲蘇聯,邱吉爾長長出了口氣,英國搭救了。因此說,外界挑動,也是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催命鬼。

自從希特勒進攻蘇聯那天起,他就與勝利無望了。

有時侯可以這樣說,打敗自已的也許就是自己。

衝動是魔鬼就從這裡傳出的。

陽城導航


可以肯定的說,德國距離勝利,很遠,很遠。

一:從經濟實力分析

1938年,德國開始吞併奧地利等地區,那麼當時的主要列強經濟實力如何呢?(佔全球gdp百分比例)

美國:28;蘇聯:18

德國:13;英國:9

法國:5;日本:4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德國可以打敗法國,英國,但是打蘇聯就非常吃力了,打美國更加不可能勝利,美國國力是德國2倍多。

二:從人口因素

1939年

英國人口4600萬,法國人口4200萬。 蘇聯人口1.51億,美國人口1.31億,日本人口7900萬,德國7200萬-8000萬,從中可以看出德國比英國和法國都多,但比美國和蘇聯少,人口甚至只有蘇聯的一半。1:1條件下,德國是打不過美國和蘇聯的。



三:從各國面積看,不算殖民地(平方公里)

德國:37萬,蘇聯:2200萬

美國:930萬,英國:30多萬

法國:50多萬

從中可見德國的面積很小,戰略縱深優勢太小,是打不起持久戰的

四:從軍事實力看

德國巔峰時期1600萬,

蘇聯巔峰時期1200萬

美國巔峰時期2000萬

英國、法國都在幾百萬左右,從軍隊人數看,德國可以碾壓英國和法國,但是打蘇聯優勢不大,甚至很吃力,至於打美國,基本沒什麼勝算,更何況美國和歐洲之間還有大西洋。至於各國的各種武器裝備,相差不是不大,因為他們都是列強,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前期,已經打了很多次戰爭,彼此實力相差不是特別大,可以忽略不計。

從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德國的綜合實力比英國、法國強,略優蘇聯,但比美國差很多,所以,德國可以擊敗英國法國,會和蘇聯膠著,會被美國擊敗,如果遇到英法美蘇群毆德國,德國必敗無疑,事實結果也是如此。


愛我中華權哥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從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國元首,到1945年蘇聯軍隊殺進柏林,強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曾經囂張一時,在肆虐歐洲,稱霸世界的路上一直大跨步地奔跑著。

很多人說納粹德國不應該輸,他們距離二戰勝利一直很近。要不是元首那幾次不經意的小失誤,豬隊友日本和意大利的挖坑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的絕地反擊,德國是絕對沒可能輸得這麼慘的。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二戰中的德國,不僅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並朝著勝利的方向努力,反而在遠離勝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體制硬傷導致只有失敗沒有成功

德國的最大硬傷在於法西斯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就好像爬到樹上找魚的那個人一樣,出發點的錯誤註定只能是滿盤皆輸。

很多人只看到德國差一點就打下莫斯科,甚至差一點就打下斯大林格勒。卻沒有人注意到,打下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只是征服蘇聯的第一步。想要將蘇聯徹底納入版圖成為德國這一部分,並幫助德國征服整個世界,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就好像美軍打下伊拉克,還要面臨伊拉克遊擊武裝永無止境的襲擊和遙遙無期的重建工作一樣,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絕對不意味著德國對蘇戰爭的完全勝利和蘇聯的徹底滅亡,更不意味著二戰的徹底勝利。

況且德國根本就沒有拿下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而更嚴重的問題似乎不是這些,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德國在軍事上的挫折,而是體制上的巨大失敗。

相比於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這種國家發展模式,希特勒的納粹政府更像是德國的一個臨時委員會,是德國在束手無策的狀況下做出的一次全民選擇,根本就不可能持久下去。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幾乎完全摧毀了剛剛復興的德國。高達800萬的失業人口使德國社會陷入劇烈動盪,國內共產主義勢力抬頭,東方的蘇聯虎視眈眈。在市場經濟完全失靈的情況下,資本大鱷開始劍走偏鋒,默許希特勒和納粹勢力上臺。

而納粹勢力一上臺,就利用手中的暴力迅速平定了各方勢力,並利用高度集中的模式將德國拉出了經濟危機的泥潭,其短平快的特點迅速俘獲了德國大部分階層的心。

此時的納粹,不僅迅速穩定了國內局勢,恢復了市場秩序,同時因為其反共的政治宣傳和身處歐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得一向警惕德國崛起的西方國家也紛紛側目。以英法為首的西歐國家更願意將禍水東引,坐看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

但是無論國內外的條件多麼美好,法西斯的結果都是註定的,那就是卸磨殺驢兔死狗烹。在內部的形勢安穩,外部的蘇聯威脅不存在後,法西斯的結局就只有被大資本家徹底拋棄。

而在德國無法保持連戰連捷的態勢時,無法繼續獲得戰爭福利的德國各階層對法西斯的背叛也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緊急委員會般的納粹德國,不可能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

2、世界局勢決定只有敵人沒有盟友。

德國最大的悲哀就是法西斯模式不僅無法被德國內部消化,更無法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接受。

本質上反人類的法西斯主義是必將被全世界所共同抵制和拋棄的。

很多人說美國善於發戰爭財,而且在戰爭中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機會下手,是狡猾的不要不要的角色。

而在二戰中,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看到德國在莫斯科城下馬失前蹄,美國立刻以《租借法案》開始,對蘇聯加大援助,最終和蘇聯聯手幹翻了德國法西斯,實在是一副典型的奸臣作派。

可以說,要是美國不站到德國的對立面,德國可能就不會輸掉戰爭,最次也能保持和同盟國的長期對峙。

然而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美國之所以選擇和傳統對手蘇聯聯手,而不是和自己更加親近的德國,絕對不僅僅是聯合老三打老二的戰略平衡,而是因為美國和德國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格格不入。

這個大是大非就是在對待法西斯的態度上。

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美國同樣損失慘重,遭遇了比德國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最終美國沒有倒向法西斯主義。依靠羅斯福新政,美國雖然沒有像德國這樣短期內迅速恢復國力,但是依靠巨大的國家體量,美國最終成功抵制了法西斯勢力的衝擊,走向了更加理性的道路,這就是借鑑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推行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本質上和希特勒的納粹都屬於臨時性質的救市措施,但相比之下,羅斯福新政更能夠適應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代表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總體方向,這是納粹難以比擬的。

所以美國和德國最終分道揚鑣,這注定了美國寧可不參戰,也不可能加入德國法西斯集團。

不過因為和德國遭遇相似的小國日本也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這使得日美矛盾空前激化起來,而且因為德國和日本法西斯性質的天然接近,又使得德美矛盾空前激烈。

種種形勢<strong>的發展註定了德國法西斯不可能得到美國的支持,而在二戰中後期,因為國家勢力的重新洗牌,背離美國,也就意味著背離了整個世界趨勢。

所以,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如果說二戰爆發前,德國距離二戰勝利尚有十萬八千里,那麼等到德國開啟戰爭機器,他們距離二戰勝利的路程則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值。

世界大戰的勝利之神,從未垂青過這個日耳曼國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差一個半月時間!具體就是烏克蘭戰役說起!在當時,德軍兵分三路進攻蘇聯!一路北方軍團北上進攻聖彼得堡;一路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一路南方集團軍群進攻烏克蘭!在交戰前期,德軍進展迅速,蘇聯都來不及做好準備,甚至連德軍都太過吃驚!這使得德國犯下了一個前期太過謹慎後期太過大意的錯!那就是烏克蘭戰役!

在烏克蘭地區,佔劣勢兵力的德軍不僅擊敗了蘇聯部隊甚至意外包圍了整個蘇聯南方集團軍群。這支部隊人數高達六十七萬!但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啃不下這麼一大塊硬骨頭,又捨不得放掉這麼一大塊肥肉。於是向希特勒求援!希特勒此時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指令,使得德軍滿盤皆輸!當時,希特勒認為,拿下這支集團軍後,蘇聯會主動投降的!於是他下令中央集團軍群抽掉二十個師的部隊直接馳援德國南方集團軍。這二十個師正是德軍的裝甲精銳!他們的離開使得德軍中央集團軍失去進攻能力!最終,德軍攻克烏克蘭!但是,中央集團軍群直到兩個月後才等到他的二十個裝甲師迴歸,這讓他們不得不在冬季最冷的時候進攻莫斯科!而且,由於二十個裝甲師來回奔波,他們的戰鬥力以及物資儲備嚴重衰弱!這是莫斯科保衛戰能夠取勝的關鍵!

假如,當初,德軍不顧烏克蘭的那六十多萬部隊,先攻打莫斯科,則幾千萬蘇聯人將不得不在物資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在最冷的冬季進入西伯利亞平原。這時候生存都是問題,何談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