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选择和院校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考研选择和院校方面的内容,考研和高考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是高考更大的成分在于我们学了长时间的知识,在这个时候做出了选择。而考研是一门课程失败了,有可能这次机会就没有了,所以呢,我们要抓住机会,无论在什么时候,考研都是不晚的。

关于考研选择和院校

一、总的原则

专业院校的选择只应当考虑两个问题:

1.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院校、地区毕业后更有可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2.以自己的现有实力和提高的潜力,能够考上什么样的专业、院校、地区。

二、前期选择的标准

在考研初期,并不需要考虑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这个是根据自己的复习效果调整的,现在最关键的是考虑专业院校地区的选择能否让自己更加接近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也就是说自己以后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前期专业院校地区选择的唯一判断标准。毕竟考研是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状态,而考研本身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

三、专业先行

有了判断的标准后,我们发现在专业、院校、地区这几个要素中专业的优先级最高。

专业决定了大家以后的职业道路和生活状态;院校则决定了大家在职业道路上走的是否顺利,好的学校走的顺畅一点,差的学校就要坎坷一些,但是走那条路主要由专业而非学校;地区决定了大家以后可能工作和生活的区域,因为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区域认可度,即这个学校的知名度、认可度能够辐射的区域。

那么如何选择专业才能接近自己的理想工作状态,或者如何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来选择专业?

四、本专业考研

首先有人说自己是本专业考研,直接选自己专业不就就行了?但事实上,本科是按照“院——系——专业”来设置的,而研究生专业设置则是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模式来设置的。因此本科生的专业与研究生专业不是一一对应的

,特别对于一些交叉专业,可能会对应很多个二级学科。

五、确定二级学科

这里可能有同学会说那我怎么知道自己专业所对应的二级学科?确实作为一名本科生自己的确实难以判断,特别是一些二级学科的变形,我们很难靠自己去判断。这个时候就应该去问一下你们专业课的老师了,最好找教授,找你们这个专业学术能力比较强的老师,以老师多年的专业积累,都能够对此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六、确定专业

知道了自己所对应的学科之后,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和生活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就是学科,以下统称专业)。这里千万不能根据专业的名字或者“常识”来判断。例如认为:心理学研究生出来就可以做研究生、考古学研究生出来就可以进行文物鉴定,可以进入拍卖行,还可以自己投资。

那么如何来正确的来了解和验证自己对专业信息的判断呢?最好的当然是通过专业课老师,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周围的同学,等来了解。

七、跨专业考研

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需要早决定早行动,一般距考研15个月位下限,同级学科跨考9个月为下限。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效果很差,应该迅速调整回本专业考研。

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很容易,能够说出很多理由,但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专业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八、确定大类

那么对于想跨考的考生来说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呢?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先确定出自己属于那一大类,之后再按照本专业考研的流程走。

医学类专业:重专业认可度和地域

依据:国家重点学科和考虑自己以后想要就业的区域。

这样通过专业院校的搭配,选出5所左右的合适院校,之后根据院校的难度与自身实力的匹配逐渐锁定学校。

院校的信息源主要包括: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目,近三年专业课真题,复试分数线,考录比,复式规则。

职能型专业:学校专业地域兼顾

依据:1.专业性和学校名气都可以的。

2.考虑自己以后想要就业的区域。

具体做法:第一步,把所有的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985,211汇总在一起,其中211只保留综合性大学和职能型专门大学的一类。之后还要增补一些专门大学到大范围中。第二步,查询你的专业所属一级学科的排名,将排名前30的再开列一份清单。

基础理论类:重学校名气,重专业传承

依据:1.首选综合性大学,其次理工类院校,再次为师范类。专业设立时间较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