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不能事必躬亲,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刚刚起步,为了节约用人成本,很多事情领导者都会亲自去做,一人多能,一人多职的现象十分常见。随着公司慢慢发展壮大,有些事情不需要他们去做了,但是他们已经养成了事必躬亲的习惯,觉得谁做事都不放心。结果,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领导者往往迷失在繁杂的事务里,效率低下。

领导者不能事必躬亲,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实,真正做大事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企业管理的众多繁杂的事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哪些该“为”,哪些该“不为”。对于那些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好,对于那些不应该自己做的事情,授权给他人去做。这样,领导者才能真正从繁杂的管理中解放出来。

身为领导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什么事情都必须管,你要做的就是管好该管的事情。至于那些不该你管的事情,尽量放权让员工去管。

领导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不论“为”还是“不为”,始终都是围绕着利益和权力在打转,关键看领导者能否跳出利益与权力这个层面,以更高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更深邃的思想来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哪些事情要“有所为”?哪些事情要“有所不为”?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领导者不能事必躬亲,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优秀的领导者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决策”和“用人”上,他们认为做好了这两项工作,就能全盘性地把握大局,至于那些具体性的事务,他们不会牵扯太多的精力,而是大胆地交给下属去办。在“有为”与“无为”中把领导与下属拧成一股绳,实现最大合力。

有一位企业家管理方式很简单,他只过问三件事:财务状况、产品质量、市场反馈。他认为这三件事关系到企业的命脉,把关好这三方面的事务,公司就能稳步地发展下去。也正是因为他敢于放手那些小事,他才有时间悠闲地旅游和打球。

这位企业家的做法是高明的,他没有被纷繁的企业管理事务和市场乱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了经营的几个关键点,而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上。这样他才能跳出企业这个庞杂的“局”,用乐观、冷静、理智的思维去思考企业的未来。

美国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就是这么做的,他对部下采取“放任”的态度,把公司的很多事情都交给员工去打理。他鼓励员工“先斩后奏”,经常对员工说:“很多事情你们自己拿主意就好,不用事前向我请示,如果每件事情都向我汇报会错失掉很多时机。”索罗斯为什么大胆放权给员工呢?其实,这与一件事情有很大关系。

领导者不能事必躬亲,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一次,索罗斯从国外出差回到办公室,还没坐下来,秘书就抱着一大叠文件过来让他签字。这些文件都是他出差的日子里积下来的,索罗斯翻看了文件之后,发现里面有几个文件还非常重要。索罗斯非常生气地质问道:“部门的经理都在忙什么,这些文件为什么不让他们签,你知道耽误的几天浪费掉多少机会吗?”

秘书一脸委屈地答道:“这都是你自己定下的制度,每份重要文件都必须交给你亲自过目。”

索罗斯听后,马上想起他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说过这句话,顿时觉得自己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是他立即召开部门经理会议,向大家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除非碰到你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否则不要耽误我打球的时间。”

从此,秘书再也没有抱着成堆的文件来找索罗斯签过字。

有时候,索罗斯会自我解嘲道:“这帮家伙都把我晾在一边,不再理我了。”正因为索罗斯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下放权力,他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公司战略层面上的问题。

当然,下放权力给员工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展不闻不问,任由员工“胡作非为”,而是让员工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管理者只有做到了这点,员工才能有机会获得成长,也才能让自己告别“穷忙”一族,更好地去思考和把握企业发展的大局。

领导者不能事必躬亲,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