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很多企業中,尤其是中小企業,由於剛剛起步,為了節約用人成本,很多事情領導者都會親自去做,一人多能,一人多職的現象十分常見。隨著公司慢慢發展壯大,有些事情不需要他們去做了,但是他們已經養成了事必躬親的習慣,覺得誰做事都不放心。結果,因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領導者往往迷失在繁雜的事務裡,效率低下。

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其實,真正做大事者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面對企業管理的眾多繁雜的事務,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哪些該“為”,哪些該“不為”。對於那些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好,對於那些不應該自己做的事情,授權給他人去做。這樣,領導者才能真正從繁雜的管理中解放出來。

身為領導者,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是什麼事情都必須管,你要做的就是管好該管的事情。至於那些不該你管的事情,儘量放權讓員工去管。

領導者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不論“為”還是“不為”,始終都是圍繞著利益和權力在打轉,關鍵看領導者能否跳出利益與權力這個層面,以更高遠的眼光、更寬廣的胸懷、更深邃的思想來面對工作中的問題。哪些事情要“有所為”?哪些事情要“有所不為”?說到底,這其實是一個集權與分權的關係問題。

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優秀的領導者往往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決策”和“用人”上,他們認為做好了這兩項工作,就能全盤性地把握大局,至於那些具體性的事務,他們不會牽扯太多的精力,而是大膽地交給下屬去辦。在“有為”與“無為”中把領導與下屬擰成一股繩,實現最大合力。

有一位企業家管理方式很簡單,他只過問三件事:財務狀況、產品質量、市場反饋。他認為這三件事關係到企業的命脈,把關好這三方面的事務,公司就能穩步地發展下去。也正是因為他敢於放手那些小事,他才有時間悠閒地旅遊和打球。

這位企業家的做法是高明的,他沒有被紛繁的企業管理事務和市場亂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了經營的幾個關鍵點,而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上。這樣他才能跳出企業這個龐雜的“局”,用樂觀、冷靜、理智的思維去思考企業的未來。

美國投資大師喬治·索羅斯就是這麼做的,他對部下采取“放任”的態度,把公司的很多事情都交給員工去打理。他鼓勵員工“先斬後奏”,經常對員工說:“很多事情你們自己拿主意就好,不用事前向我請示,如果每件事情都向我彙報會錯失掉很多時機。”索羅斯為什麼大膽放權給員工呢?其實,這與一件事情有很大關係。

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一次,索羅斯從國外出差回到辦公室,還沒坐下來,秘書就抱著一大疊文件過來讓他簽字。這些文件都是他出差的日子裡積下來的,索羅斯翻看了文件之後,發現裡面有幾個文件還非常重要。索羅斯非常生氣地質問道:“部門的經理都在忙什麼,這些文件為什麼不讓他們籤,你知道耽誤的幾天浪費掉多少機會嗎?”

秘書一臉委屈地答道:“這都是你自己定下的制度,每份重要文件都必須交給你親自過目。”

索羅斯聽後,馬上想起他曾經在一次會議上說過這句話,頓時覺得自己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於是他立即召開部門經理會議,向大家宣佈了一個重要決定:“除非碰到你們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否則不要耽誤我打球的時間。”

從此,秘書再也沒有抱著成堆的文件來找索羅斯簽過字。

有時候,索羅斯會自我解嘲道:“這幫傢伙都把我晾在一邊,不再理我了。”正因為索羅斯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下放權力,他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公司戰略層面上的問題。

當然,下放權力給員工並不意味著管理者對員工的工作進展不聞不問,任由員工“胡作非為”,而是讓員工主動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管理者只有做到了這點,員工才能有機會獲得成長,也才能讓自己告別“窮忙”一族,更好地去思考和把握企業發展的大局。

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