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是否为鲜卑族后裔?

夜缘梦


嘿,大家好!我是派出所户籍民警,现在我们来查一下李世民父系母系血缘:

李世民父亲李渊,母亲窦氏:窦氏是窦毅的女儿,窦毅是窦岳的儿子,窦岳是窦略的儿子。窦略是北魏的将军,是今天陕西凤翔人。北魏之前,羌、氐等族大量进入陕西,因此窦略是否是汉人,不能完全确定。

李渊的祖父是李虎,母亲是独孤氏。独孤氏确认是鲜卑化的匈奴部族:其最早祖先是曹操平定并划分五部匈奴右贤王去卑。独孤氏和铁弗部都是右贤王去卑儿子刘猛的后裔。

李虎父亲李天锡,母亲贾氏。

李天锡父亲李熙,母亲张氏。

李熙父亲李重耳,母亲刘氏或辛氏。《宋书 柳元景传》中的李初古拔、《魏书 薛安都传》的李拔,很有可能就是李重耳。

李重耳父亲是西凉国君李歆,母亲不明。

李歆父亲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母亲辛氏或尹氏,是陇西李氏共同的始祖,李白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承认自己是其后代。

李暠是李昶的遗腹子,母亲不明。

李昶父亲是前凉武卫将军李弇,早年有美名,十八岁去世,只有一个遗腹子李暠。

李弇,今天甘肃临兆人,他是西凉李氏和唐朝李氏皇族能确定的最直接的祖先,自称是汉朝李广的十四世孙。

李广后裔

李广有三个儿子:

李当户,比李广早死,遗腹子李陵。

李椒,比李广早死,没有子嗣记录。

李敢,儿子李禹,女儿李氏为卫子夫儿子刘据的妾室。

因此李广的后裔只能有两支:

1、李陵在匈奴的后裔;

2、李敢儿子李禹后裔。

李广是李信的五世孙。李信父亲是李瑶。李瑶父亲是李崇。二人都是秦国太守。李崇父亲是李宗。李宗是李耳长子,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共同祖先。

现在来看李世民家族的民族血缘成分:

1、李弇声称是李广的十四世孙,如果是真,两种可能:李陵后代或者李敢后代;也可能是李广家族旁系后裔。但从李弇出生地狄道来看,从秦国到三国时期就一直都是以西戎、羌人、月氏、匈奴等民族居住。在少量汉人、大量各民族的杂居环境下,李弇即便是汉人,也是混合民族后裔,即混血儿。

李弇是混血儿的可能性非常大。

2、李渊母系是鲜卑化匈奴人后裔。

3、李世民母系虽然姓窦,但经历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北魏时期的一般汉人不大可能任职北魏的将军。但如果是汉人世家,窦氏不应当就四代人的记录,不可能不追述远祖。因此窦氏应该是汉化的胡人。



综述

唐朝李氏皇族的远祖李弇是混血儿应该可以确定,只有有没有汉人血脉,难以确定,不能排除是多种民族血缘的混合。

李渊的母亲是鲜卑化匈奴人,李世民母系是胡化汉人。

因此,唐朝李氏皇族具有汉人血缘的可能性并不高!


历史哨声


李世民本人,毫无疑问是鲜卑族的后裔,说他不是鲜卑后裔的都是在耍流氓。

世人都知道,杨坚一生只有一个老婆,也就是独孤皇后。从这个姓就可以知道,独孤皇后必然是鲜卑女子,她的父亲独孤信,民族一栏也明明白白填的“鲜卑”两个字。

但可能不太多人知道,独孤皇后的妹妹嫁给了李渊的父亲,生了个叫李渊的儿子。也就是说,唐高祖李渊,身上就带着一半鲜卑血统。甚至他小时候都不叫李渊,而叫大野渊,是在杨坚秉政的时候才把他们家改姓回李的。

既然李世民的祖母是鲜卑人,那李世民自然而然就是鲜卑的后裔了。如果放今天,为了民族加分政策,估计他们家会毫不犹豫地给他改为鲜卑族。实际上就在今天,也依然有人会质疑李世民的血统。

而且,那个李世民最爱的女人——长孙皇后,也是鲜卑人。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爱情结晶,唐高宗李治自然也是鲜卑后裔。而且,唐高宗身上的鲜卑血统甚至超过了一半,达到了62.5%。



青言论史


所谓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后裔的说法的源头,是基本源自史学大师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的一段话:“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然而那些仅凭这一段话就说“陈寅恪先生考证出李世民是鲜卑后裔”的人,其实压根就没看陈寅恪先生的整体文章。

因为那篇文章,陈先生认为李唐宗室其家很可能是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今河北隆尧西南尧山镇)的“破落户”之后裔。赵郡李氏源于赵国名将李牧,赵郡在今天的河北,河北过去被称为燕赵之地还有一项证据似乎也可以证明陈老先生的推断。(来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老可没说唐朝是鲜卑!

拿陈老给李唐鲜卑说扯虎皮当大旗的主,不是连文言文都看不懂的人云亦云的主,就是别有用心。

仅从史料的角度上说,根据《唐会要》记载:献祖宣皇帝讳熙葬建初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五月一日追封为建昌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建初陵。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宣皇帝长子)庙号懿祖,葬启运陵(在赵州昭庆县界)。唐朝皇帝可考的祖陵在河北一带,这距离鲜卑远着呢。

不过既然提到了鲜卑,那就还得说一下鲜卑是啥概念。《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可见,鲜卑既有东胡人,也有北匈奴的余部,即更多是一个部落联盟概念。这类部落联盟其实还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自认为鲜卑人的可能是东胡人、匈奴人甚至是汉人。比如北齐高家。

说到文化认同,李家可坚决不认是鲜卑后代。按李渊自己的说法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而李暠自称是汉将军李广的后代。你说李家是自认汉人还是鲜卑人?

最后,说一下当年受制于落后的考古技术和薄弱的科学基础。历史研究靠的还是翻故纸堆。而现在随着考古、人类学与DNA技术的发展。血脉和族源这事就简单明了多了。

根据复旦大学的检测,确定拓跋鲜卑贵族元威遗骨的YSNP遗传类型为C2北支。这与之前吉大测试出的鲜卑遗址古DNA数据吻合。基于当代人的遗传调查显示,这个类型主要分布于北方草原地区,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占11.11%,内蒙古海拉尔的蒙古人中占9.26%,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的阿勒泰人中占12.50%,铁列乌特人中占9.09%,而在汉族人中分布较少。在目前的李姓样本中,C2北支的类型也不多。考虑到李唐皇室作为统治中国将近300年的皇族,而且李家从西魏时代就是大族,那么在现在李姓人群中必然有相当大比重是李唐皇室后裔。

所以,没有直接的DNA证据说李唐是鲜卑后裔。另外说一下,Y染色体是男性遗传的……

总之,史料和史学大家不认为李唐是鲜卑后裔;李家自己也不认;DNA也没直接证据说李唐是鲜卑后裔,而且从概率学上说,李唐不是鲜卑人的可能性更大。


然后能无视以上证据,高喊李唐是鲜卑之后的那些人的脸在哪?搞不清楚分子人类学可以,看不懂史学大家的文章也可以,但连李家自己都不认的事情,还硬要狡辩,这得多不要脸啊……


冷兵器研究所


大概是因为李渊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西魏又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所以后人错误地把李氏家族和鲜卑人扯上关系。其实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和鲜卑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且祖祖辈辈都是汉族。
(唐太宗李世民)

李虎是西凉开国皇帝李暠的六世孙,李暠是西汉明将李广的第十六世孙,李广的祖上是秦末名将李信。李信的先祖为中国著名思想家老子之子李宗,因此至李广以上的李氏家族都归类为华夏族,而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同样,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和鲜卑族没有血统关系。窦氏的父亲窦毅是东汉大臣窦融的玄孙,窦融在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的过程中立下赫战功。窦融的七世祖为西汉汉文帝皇后窦漪房之弟窦广国,窦广国之子就是西汉著名的魏其侯窦婴,窦婴历经文、景、武三朝,是西汉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纵观李世民祖上和母亲窦氏祖上都没有鲜卑人的血统,所以李氏家族有鲜卑人的后裔一说根本就是空穴来风,而且后人更不应该捕风捉影、以讹传讹。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一代明君,不过他的身世却是一个迷。从《步辇图》中看,李世民可能是鲜卑族后裔。



难道李世民真的是鲜卑族人吗?

考据,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天的河北赵县,而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出生于关陇,李渊自称祖籍在关陇,说自己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不过这个说法却是有疑点。



一、李渊一家的过往的确没有历史记载,无从考证。

二、李渊说自己是西凉王后代难道就真的是吗?朱元璋还说自己是朱熹后代。(大家都喜欢往自己脸上贴金!)

有考,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也就是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后宫一位妃子的姐妹,血统不是汉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在没有历史明确说明,一般都认为李世民可能是混血儿、各民族融合的产物。

不过依旧有人认为李世民是鲜卑族后裔。



原因如下:

一、在胡人习俗中,有一条父死子可以娶其母为妻子,也有一家男人公用一妻子的习俗。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高宗李治这几乎乱伦的关系。这是否说明李唐皇室含有胡人血统的另外一种解释呢?不过立马有人站出来说,那是武则天魅力太大了,把李治迷晕了。否则直接明目张胆的娶,就不必送到寺庙镀金了,不能将这个事,和李唐皇室与胡人血统联系在一起!



二、李世民的性格。李世民生性凶残、野心勃勃,一生几乎都在征战之中,为李唐皇室打下好大一片江山,还被异族称为——天可汗。即使在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亲征高句丽。唐太宗擅长骑射,一生戎马倥偬。这些都是他血统的证明,不过我觉得没多大关系(谁一天没事了,吃饱了打打仗。)



三、玄武门之变,这个依据最没有根据。因为不论那个朝代,流血上位都不在少数,弑父弑兄更不在少数。



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里面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这么久过去早就无法考证了。但是昭陵里的“昭陵六骏”闻名于世。我们都知道,马是突厥人最爱,一生都分隔不开。人死后,马也会被陪葬。而咱们中国帝王陵墓中只有昭陵中有战马石刻。这个陪葬习俗不得不让人想,唐太宗是否是鲜卑族后裔?

五、我想李世民最多算是混血,因为如果是鲜卑族那么一些想造反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把柄来做文章。最少史料也会记载,不会让今天的人在这推断了。


我是骚史君,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这里等着你。您的关注支持就是我持续更文的动力!期待您的关注哦!


骚史君


如果是实话实说,唐太宗李世民不折不扣的是鲜卑族,并且是根正苗红的鲜卑族后裔。由于中国历史是由儒家士大夫所写,他们怕“炎黄子孙”的神话被打断,所以极力否定唐朝是“鲜卑王朝”。

三国以后,由于连年混战,魏晋时期中原的汉族大幅减少,为了补充兵源和耕种土地,将周围的游牧民族引进中原。西晋惠帝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接下来发生了“五胡乱华”,就是五个主要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他们分别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进入中原以后开始大量屠杀汉族,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就是汉族渡过长江迁徙到南方去。

304年,五胡乱华以后,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游牧民族的国家,其中包括西凉和后秦。383年前秦的苻坚统一中原后,带领80万大军,准备南下灭掉东晋,东晋在谢安带领下,通过“淝水之战”用8万军队击溃了北方(中原)前秦的军队,苻坚回去后就被杀。由于当时东晋(汉族)人口太少,没有能力去统一北方(中原)。

385年,鲜卑拓跋珪建立北魏,以后又统一了中原。439年,鲜卑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变为汉姓,其中门望最高的八大鲜卑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其它还有胡、丘、莫、温、周、陈、王、张、李、等等,就是后来宋朝的百家姓。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变北齐;西魏变北周。北齐是“禽兽王朝”;北周文帝宇文泰进行复辟,恢复了鲜卑旧姓。将李渊的祖父李虎改姓为“大野氏”;将杨坚的父亲改姓为“普天茹氏”。581年,普天茹坚,鲜卑小字:那罗延,灭掉了南方(汉族),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废除了鲜卑化和胡化的政策,自己改名为“杨坚”,采用了汉字、汉文化、汉姓、汉官制。否则,中华民族的汉文化将被打断。

从五胡乱华的304年,到618年唐朝建立,三百多年来没有看到(中原)汉族存在,到了李唐王朝时期,李渊、李世民都称自己是汉族,并且说西凉的李暠是自己的祖先。李暠(351-417年)陇西成纪人,自称是西汉李广十六世孙。众所周知,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因投降匈奴,汉武帝分二次将李陵在陇西的家族全部杀光,还有什么李广的子孙呢?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他两个兄弟,为了向他父亲李渊请罪,竟然吸吮他父亲的乳头,据说李渊有三个乳头。但是,不管李渊有三个乳头还是四个,这些风俗习惯汉族是没有的。再则: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尽然将自己的弟弟的老婆占为己有。唐朝时,儿子娶后妈、老子娶儿媳、公主结婚以后有情人,这些事情司空见惯,与汉族儒家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的。

鲜卑贵族独孤信第四个女儿元贞嫁给了唐国公李昞,李昞的父亲李虎(大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之太尉;李昞生下李渊,李渊承袭父爵也是“唐国公”,娶鲜卑贵族女纥豆陵氏生下了李世民,你们想一想,如果是一个汉族人怎么能混到他们鲜卑贵族中去,并且去娶了贵族鲜卑的女儿。

隋唐都是府兵制,就是平时是在家耕地或游牧,战时骑马打仗。汉族都是募兵制,就是军队与老百姓是分开的。再则,当时就有人指出,李渊的祖先是陇西的“拓跋达阇”姓,只不过在孝文帝汉化时,改了自己鲜卑姓为汉姓。


张律明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对内以文治天下,使得百姓能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促进各民族融合,开创了“贞观之治”;由于其身世正史记载较少,所以有一部分人对他的身世之谜动起了歪脑筋,认为这么优秀的一代君主是鲜卑人的后裔,真的是的吗?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部落,西汉时期曾在河北、陕西、山西一带活动,逐渐跟汉民族融合,从西晋到北魏这一段时间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阶段,这期间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相互交流,不同的文化被融合在一起,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也非常频繁,到了隋唐时,鲜卑族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早已融入到其他民族中而逐渐消亡。


李世民一家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北省赵县,而李渊出生在关陇,自称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至于是不是以此来抬高身价就不得而知了,李渊一门以前的历史也无法考证,至少他不是鲜卑族的后裔。


产生最大疑点的就是李世民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外族从而来推断李世民是鲜卑族的后裔,李世民的祖母独孤元贞是北周大将独孤信的四女,可能是鲜卑族,可能也不是纯正的鲜卑族,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窦毅之女,可能是匈奴人吧,因此说李世民身上有部分鲜卑族血统,但不能以他身上有少许鲜卑族血统就说李世民是鲜卑族后裔,在中国传统上还是以父亲民族为主,不然为什么要分直系和旁系,而且还是以直系为主,因此李世民就是汉民族。


也有人硬要把李治娶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为皇后、李隆基封儿媳杨玉环为贵妃这种乱伦关系与胡人风俗中的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扯上关系,硬要对号入座纯碎是扯犊子,历朝历代中乱伦都是反道德行为,绝不会为社会所尊崇,是跟个人的道德和意志有关系,是受世人所唾弃的。


连李世民都从没说过自己是鲜卑族的后裔,而有些无事之人偏偏要引经据典,寻找蛛丝马迹来对号入座,非要把一代伟人说成是早已不存在的外族人,真是可笑。


遗产君


李世民家族应该是汉族和鲜卑族融合后的新汉族后裔

鲜卑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是在隋唐时期消失的。他们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东魏政权、西魏政权、北齐政权和北周政权,由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鲜卑族和原来汉族的大融合,到隋唐时期鲜卑作为单一的民族已经消失,他们大部分都和汉族融合了,成为了汉族的一部分。另外一些鲜卑族融入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

李世民家族的男性往上考证了八代,都是汉族血统。但是我们看一下李渊的母亲是独孤氏,是典型的鲜卑人,李渊和隋文帝杨坚是姨表兄弟。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汉化改姓的,李世民自己的长孙皇后也是汉化的鲜卑后裔,可以说李世民家族的母系很多是鲜卑的原来的贵族。这是北魏政权建立后,为了鲜卑和汉族的融合,汉族贵族和鲜卑贵族联姻已经成为常态。

李世民家族应该是汉族和鲜卑族融合后汉族的新血液。

通过历史考证,鲜卑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可能是中原王朝原来的贵族被迫逃到草原上,形成新的民族,再次融合等于是再次回归到汉族的大集体而已。现在的世界人类基因图谱也应该证明了这种观点。

唐朝鲜卑文化的遗存

虽然鲜卑民族消失了,但是他们的习俗文化却保留下来不少。

一、李世民昭陵的残存。李世民的陵寝内城,原来有十四尊蕃酋和昭陵六骏,不过昭陵六骏在,但是14个蕃酋却不见了,那个大概是鲜卑文化的葬俗,不知道谁给弄走了。

二、在唐朝儿子娶父亲的妃子(李治和武则天),父亲抢儿子的媳妇(唐玄宗和杨贵妃)是屡见不鲜啊。这些习俗大都是鲜卑人的(北方游牧民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后。隋朝和李唐的皇帝更偏重于鲜卑等北方的风俗习惯。

综上来看,汉民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在战争中不断融合,汉族的经常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入。再者汉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汉民族正是在不断的融合中壮大,走到了今天。


穿越再现彼岸


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家族不是鲜卑族后裔!

唐朝李氏家族,说是鲜卑族,是一些少数民族分子在造谣混淆视听,目的是打击汉人的自信和自尊。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李氏家族是完全的真正汉人家族。    

1、他们的生活习惯,着装,面貌特征完全是汉人式的,因为长期与胡人混居,可能会沾染了一些胡人的习气。     

2、要知道当时的言论是非常自由的。如果他们是异族,不可能完全不提及,当时的文人学士也从来没有任何他们是异族的记载,如果他们真是鲜卑人的话,当时的人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记载的。    

3、他们除了汉文,汉语,没有任何其他语言和文字,所以他们不可能是异族,只是以前和胡人混居的汉人家族。

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分提出来一种混淆视听说法,认为今天的汉人是与历史上其它蛮族混血的结果,所以现在不存在真正的汉族。这纯粹是无籍之谈。汉人一直以来其实都是相当纯种的民族,并未曾真正大规模与外族混血过。虽然历史上有多次的战争和蛮族入侵,不过主要是战争性质的, 民族并未融合,这些民族要么被赶走,要么被消灭,即使留下的同化部分也是数量极少的,而且这些同化的外族是很好辨认的,要么有特殊的姓氏,要么固定的居住区域和风俗习惯。并未真正和汉族混血。


大大侃历史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层面。

第一,李唐皇室家族的先辈,从已知的文献和历史资料记载,从父系角度当然不是鲜卑族。李唐皇室自称出自陇西名门,但这确实疑点甚多,不足凭信,也有人推测其出自赵郡李氏的衰微支派,但无论如何,李姓的这一支从李重耳、李熙、李天锡、李虎一路下来,其父系显然是汉人,而李唐皇室家族与鲜卑族通婚,也是从李渊的父亲李昞开始(娶独孤氏,与隋文帝杨坚为连襟),之前李熙妻子张氏(追谥宣献皇后)、李天锡之妻贾氏(追谥光懿皇后)、李虎妻子梁氏(追谥景烈皇后)都显然是汉人,某一支源自鲜卑族改姓李氏的家族先与汉地家族联姻后几代后再与本民族的女子结婚,从情理而言,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第二,李唐皇室家族确实因为与鲜卑族联姻,阑入相应的血统和基因。李世民的长相壮冠虬髯,意思就是额头很宽,留着卷曲胡须。《酉阳杂俎·卷一·忠志》记载:

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

这一把卷曲的胡须能够挂起弓,韧性如此之足,这显然是生理上相对胡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么说吧,影视剧塑造的李世民形象,从外型上几乎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但是,华夏民族是文化民族,不是血缘民族,所以家族族属的人性除了生理概念,必须要考察文化概念,特别是其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

除了很少一部分当时的人和后世学者,李唐皇室本身及其朝野上下,均不认为他们是鲜卑族,因此,李唐皇室虽然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受到鲜卑文化的影响,也实现了所谓使“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但是无论从当时的封建宗法还是现代的民族认同,他们都不是鲜卑族后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