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丰富,不要空心

二十多年前,我去同学家做客,惊讶的发现在她家里,除了放在书包里的课本外,看不见其他任何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夸张点说,连一张写了字的纸片都没有,我发誓我满脑子都是“家徒四壁”这四个字,混然不觉这词用在这里有什么不对。

当我向她提到这一点的时候,她以一种非常自豪的口吻对我说:“我从来不看闲书!”

或许是我神经比较坚韧吧,用专业点的说法是自体足够强大,那一刻我竟然没有因为自己看了太多“闲书”,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看,而感到羞愧,说真的,那一刻我只感到饥饿。

我不知道别人的联觉会是怎么样的,在我看来,文字既有颜色,也有温度,还有气味和味道。无趣的书真的让我感觉“味同嚼蜡”,我可以感到口腔里充满奇怪的化学味道。而有趣的书则是一道美味,那种最先由舌尖品尝,再逐渐蔓延到全身的美好感觉是非常奇妙而又令人享受的。

阅读带给我的感觉,不仅是象征层面的,这种感觉确实可以从心理延伸到生理,我的身体对我所阅读的书反应很敏感。有的书读来让我感觉身轻如燕,有的书则让我的头感觉非常沉重。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自传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感觉。

因此当我听见同学说她从来不看“闲”书时,我将我的饥饿感投射给了她,然后又自己接住,在自己发球且自己接球的过程中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她的家庭非常贫困。

如今我在工作中,大量接触到出现心理问题,或是出现心理疾病的人们,处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角度,我会鼓励人们尽可能的去表达,一个问题如果可以得到准确的命名,可能离解决就不远了,一个人如果能够说清楚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她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但我发现这一点很难被做到,无论是遭遇心理困境的人,还是遭遇现实困境的人,很多人,一是很难厘清自己的真实想法,二是找不到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三是只会用一种固定的方式进行表达。

人生要丰富,不要空心

我不知道婴儿初生时,对于这个世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虽然我亦是从婴儿成长而来,但很遗憾我已经遗忘了这部分的记忆。

按照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婴儿最初处于一个未分化的状态,继而在与照顾者的关系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再后来,孩子接触到除照顾者以外的他人,不断将他人作为客体内化进自体,逐渐丰富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最终建构出自己内在的一个世界——既是现实世界,也是内心世界——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

我想很可能,当我们一旦从未分化状态成长到有意识状态时,我们就不再能直接触碰到世界的本貌,我们的认知会成为天然的隔离屏障。我们的感受也并非取决于事情的真相,而在于我们的解读。

如果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认知中,比较完整的去镜映世界,如果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解读中,用比较平和的眼光的去看待世界。

这是否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感受,让它变得更好一点?我们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让它更变得更符合我们的期待一点?

那么如果内化既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也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我们对客体有所期待,有所选择,但我们无法也不该去控制客体,以及我们与客体的相遇),那我们将如何建构出一个最好的世界、一个我们喜欢的世界、一个我们需要的世界呢?

我的父亲对音乐很有天赋,我的母亲对美术很有感觉,而我在这两件事上都很挫败,不仅因为我既不擅长进行音乐表达(唱歌、演奏)也不擅长美术表达(绘画、搭配),看上去连我的品味也很糟糕。或许我可以辨别出人们常说的“经典”与“流行”的区别,但我本能的喜好,我的身体的感觉,并不受我辨别的影响,有些时候我就是喜欢一些“俗不可耐”的玩艺儿。

而在文字方面,属于我的疆域要宽阔不少,生来我的阅读速度就很快,可以“过目不忘”(用心阅读过的内容,一般来说我都不会忘记,即使时隔几十年,只要再看见马上就可以唤醒回忆,很难形容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记忆方法,并不是背诵文字,也不是记住内容,我只能说是一种感觉,记忆会被熟悉的感觉所唤醒),对于“经典”和“流行”我都很喜欢。这一点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非常放松,我既无需强迫自己去靠近“经典”,也无需克制自己去远离“流行”,这一点让我在文字的世界里一待就是几十年。

有一位我很爱的心理学老师说,其实心理咨询师并没有什么“一定要具备”的素养,如果非要说有,那种素养可能就是耐心。

原本我是不怎么有耐心的人,我一直也有点担心缺乏耐心这种事迟早会发生在我的咨询室里。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客人在咨询室里问了我一个问题(真糟糕,我好像已经忘了问题本身的内容),我当时的回答大意是:我可以发呆很长时间,注视雨滴的变化,感受时间的变化。回答的时候我非常的诚实,也非常的平静。

然后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发现,好像我也不是,那么没有耐心。

再然后,在几近不惑之年的时候,我发现,对于音乐和美术,我的挫败感也没有以前严重了。在我的感官开始退化的时候(我的视力和听力水平较以前下降的很厉害),我反倒可以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不用靠近“经典”,也不用远离“流行”,只要欣赏,就够了。

也许就是在很多很多个浑然不觉的过程中,也许就是在很多很多次注视和感受的过程中,我的耐心、专注力、鉴赏与审美的能力,悄然发生了改变。当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体系的时候,当世界在头脑中完成建构的时候,美就会被发现,尔后被创造。

人生要丰富,不要空心

在脑海中,在我们的内在,建构出一个世界,不亚于一次生命的孕育。

最近我又做了一次气质测试,其中多血质选项的分数是18,其他三个选项的分数均为负数,看起来这段时间我又变成一个“纯粹”的多血质的人(有段时间我有点靠近粘液质)。我在想一个自带“抗抑郁因子”的多血质的人,应该如何看待抑郁和谈论抑郁。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抑郁症与其他精神疾病一样,目前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还停留在假说的阶段,更多的是从症状上进行识别。

抑郁症需要遵医嘱进行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系统治疗,症状的消失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需要时间过程,有可能在症状消失后,人们会发现自己的状态、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以前不同,不知在什么时候起发生了变化。也有可能在症状消失后,在“痊愈”后,依然会出现心情低落、感觉抑郁的时候。

我想对于抑郁,支持与包容是最为重要的,医生的支持、家人的支持、朋友的支持等等,在感觉抑郁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害怕,而是知道可以打电话给谁,这能让我们感到自己是有力量与抑郁抗衡的。

人生要丰富,不要空心


包容的意义则可能更加丰富一点,包容我们的心境、包容我们的变化,包容我们感到抑郁,包容我们因为回不到以前而进行的哀悼。包容与耐心是一伙的,我想更多的要包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多一点耐心。让生活中有一些喜欢的事,让自己有耐心的长久的去做一些喜欢的事。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百无聊赖。

阅读、艺术、学习,不外如是。

当我们可以从一件事上源源不断的进行吸收,可以获得足够的滋养,当我们通过一件事可以充满创造力的去表达自己,当我们形成这种习惯的时候,那无论我们是感觉抑郁,或者是其他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让自己回到这件事上来,慢慢的,慢慢的,恢复内心的平静。

安徒生看见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王小波则看见位于两条竹篱笆之中的小径,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对于这样两个不同的世界,你可以自由的选择,选择从来不止一次,选择也一直都可以改变。

-end-

这里是聆云心理

我们不仅分享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心理学知识

还提供专业的在线心理咨询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