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夜,为何李世民让尉迟恭拿剑去杀房玄龄和杜如晦?

郑道庆


简述一下事情的经过。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秦王李世民最出色的两位谋士,房玄龄是记事参军,跟随李世民十余年,杜如晦做过秦王府兵曹参军。二人同时也兼有别的官职。后来唐高祖李渊命令房、杜二人离开秦王府,禁止他们再为李世民做事。

当李世民确定政变、派长孙无忌通知房、杜二人时,两个人不肯前来,回复说皇帝有禁令,如果我们再去秦王府,会被杀掉。

李世民听说此事,大怒,再派尉迟敬德前去:

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他明确交待,如果房、杜二人再不肯来,就直接杀了他们。

那么,李世民为何如此决绝?

第一,当然是怀疑房、杜二人要背叛自己,那样后果非常可怕。

做为李世民的亲信,房玄龄此前通过长孙无忌,深度参预了政变的密谋。现在事到临头,他们突然不肯露面,所以李世民的第一反应是大怒,并对尉迟敬德说:“玄龄、如晦岂背我耶?”

这种背叛是致命的,万一他们转投李建成,并说出李世民的密谋,以此邀功,整个计划肯定失败,李世民等人将死无葬身之地。

第二,房、杜二人有没有倒戈的可能呢?

这种可能性很大,包括李世民自己,在政变开始之前,甚至在大批甲士进入秦王府之后,还在迟疑犹豫,甚至要搞占卜。李世民的这种态度,对部下的心理影响非常大。

当时唐朝刚建立不久,李渊对于儿子们过于宠爱,没有什么规矩。所以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争斗近乎公开化,毫无顾忌。李建成就曾经送给尉迟敬德满满一车金银器,被他拒绝。而李世民也试探过李靖、李世勣,都被婉拒。

实际上,李世民最核心的亲信是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和侯君集等,他们和李世民的利益紧密相关,所以在政变的问题上态度最坚决。

房玄龄和杜如晦就不太一样,虽然是秦王府的官员,但即使李世民败给皇太子李建成,他们应该也不会有性命之忧,就像李世民没有追究魏征一样,李建成也不会太难为他们。

第三,这只是李世民表达决心的手段,是威胁,也是最后的选择。

尉迟敬德带着李世民的刀去找房、杜二人,其实是明白地向他们表示:要么回来入伙,要么是死,以此逼迫他们回来。

假设一下,如果房玄龄宁死不肯回来入伙,尉迟敬德真的杀了他们,虽然能保证政变的预谋不会立刻泄露,但皇帝和李建成必定会被惊动,后续的一系列麻烦非常可怕,政变也基本上将会流产,很难收场。

所以,李世民真心不想杀人,结果房杜二人成全了他,化妆之后悄悄进入秦王府,于是有了玄武门政变。


于左


简单的理解为李世民要杀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一点偏激,实际上当时的情况非常的复杂。

玄武门之变前夕,房玄龄和杜如晦做了什么?

历史上被赞为“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可不是徒有虚名。实际上在玄武门之变前很久,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已经看清楚了当时的形势,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

可以说作为臣子,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到这一地步,参与谋划“篡位”这样的大事,已经能够显示他们对李世民的忠心了。

李世民犹豫不决,房玄龄和杜如晦遭贬斥。

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就连李建成都已经认清楚了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麾下的巨大作用,因此故意诬陷两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使得李渊将房玄龄和杜如晦逐出京师,“斥出秦府,不得复入”。

也就是说,房玄龄和杜如晦给出了非常好的计谋,因为李世民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逐出京师。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什么两人不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和李建成斗争的形势愈加严峻,李世民身边倚重的大将,一个一个被贬谪外放,就连尉迟敬德都遭遇刺杀。

虽然李世民身边的大将,都纷纷想尽办法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但是李世民始终下不了决心,最终决定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过来商量大事。

房玄龄和杜如晦回复长孙无忌说“不敢奉命”。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高祖李渊亲自下令,“斥出秦府,不得复入”,没有唐高祖李渊的命令,两人是不能再接近李世民的,否则就是不遵圣旨。

房玄龄和杜如晦之所以会这样说,当然不是因为两个人背叛了李世民。

实际上两人与李世民的关系太亲密了,根本摆脱不了嫌疑,如果李世民真的倒下了,两个人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两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政变。

果然,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大怒,并且将自己的佩刀交给了与石敬德说:“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这是李世民为了请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公然反抗李渊的命令,可见李世民是真的下定决心了。

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化妆成道士,重新来到李世民身边,为他谋划大事,终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

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

所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从来没有背叛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说想要杀两个人,也只是表示自己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玄武门之变后,论功行赏,其中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可见李世民对于两个人的信任、重用。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其实这个举动可以感受李世民和其幕僚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心态变化。我来梳理一下在此之前种种酝酿,大家就更能明白,为何了。

一、玄武门之变之前,太子和齐王与李世民之间一直存在政治斗争,太子一派一直是以打压李世民政治地位和威望,防止其顺利赢得李渊信任,进一步扩大政治优势,威胁其地位和执政后的权力。李世民一派中李世民是期待通过和平手段获取李渊的信任,从而代替太子位置,合理合法地获取继承权。但李世民和太子的幕僚其实一直暗地里都一样以武力方式彻底肉体消灭对方。魏征作为太子幕僚提出过这个建议,被否决,李世民的幕僚也提出过这些类似建议,李世民实际上没有认同。双方都在进行政治斗争,但只针对权力,不针对本人。

二、随着政治斗争的不断激烈和加剧,双方斗争的手段日益强化和剑走偏锋,比如刘文静被杀,杨文干事件中太子私运兵甲意图造反,到秦王在太子府饮酒后吐血,这些真假难辨的事件,已经让双方失去最低本的底线和信任,李渊对于双方始终没有明确措施,但总体上是偏向太子,太子一派势力不断占据优势,李世民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李世民对于太子一派的敌视和仇恨不断加剧,和平夺权已不可能,毁灭对方肉体的报复心理不断加剧,他的幕僚为了生存和权力其实也在不断怂恿他。

三、根据史书记载,玄武门事变之前一天白日的太白高悬天空的天文异常现象被负责天文的官员解读为秦王当有天下,这个信息彻底击溃了击溃李渊的心理,加之此时突厥入侵,李元吉被认命为统帅,秦王府的将领都被抽走,由李元吉指挥,房玄龄和杜如晦被外调,其实秦王府已被抽空。此时李渊的愤怒以及李元吉可能在行军中除掉秦王府将领的传闻彻底让李世民失去的最后的信心和理智,决定武装政变。此刻他让人去找房杜二人回来商量,因为被外调臣子私自回京师是重罪开始他们也不敢并且也不确认李世民的目的和意图。此时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自己的佩剑去,表示事情危机,两人必须回来,也暗示自己决心已下,要兵行险着如果他们不会就意味着房杜也是敌人。房杜二人看到这里,也明白了危险程度,这个时候李世民和幕僚的意图已经达成一致,彻底放弃和平夺权,武装政变成为核心目标。

四、即使如此,李世民和幕僚面对这么冒险的举动依然缺乏信心,决定不下来的时候,决定用占卜方法,张公瑾则彻底打翻占卜工具,一席话让李世民彻底下定决心。

总之,李世民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已经下定决心,房杜二人看到剑,既知道这个年轻皇子的野心和欲望已经图穷匕见,更知道自己和他已经彻底捆绑在一起,要么一起荣华富贵。要么一起死无葬身之地。政变在玄武门还是在其他门发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斗争的平衡局面被打破,李渊苦苦维持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局面彻底失去,大唐要迎来血腥的一天,开始二次建国。

这是我的个人读书的看法,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云水私语


成帝王是按帝王的规律办事,帝王一直是高危职业。任何犹豫不定都会造成巨大损失。

李世民已经告了李建成的状,本想通过父亲李渊废掉太子立自己为太子和平过渡。但是李渊还是不愿意改变重新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让李建成来和李世民当面对质,本来隐藏的矛盾一下激化成双方集团你死我活的问题。李世民本是诬告,并无真实确凿证据。当面对质的后果就是诬告太子。并面临最大处死的危险。李世民团队显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只能造反,造反隋朝、造反唐太子李建成、造反唐帝李渊。每次都是冒险,都得到了成功。

两位大臣必须要支持本次造反的准备活动,如果不参与,或者把李世民要造反的事情告诉李建成或者李渊,都是会被对方反扑的。

两位大臣不是造反伙伴就是敌人。


汽车美容店朱红兵


因为李世民认为这两个人都是他的心腹,现在大变在即,这个人却因为有顾虑而不敢来相商,典型的忘恩负义。因此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剑去找他们,并吩咐,如果他们两人不来,就把他们人头带来。结果这两个人还是识时务者,乖乖地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