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使用单反的人都知道,单反的对焦设置选项很多,看起来非常复杂。对于新手可能有点一头雾水,那说明书上的说明这一页说一点,间隔几十页又说一点,而且单反不是国产,翻译过来的语言又非常拗口,阅读和理解起来真不容易。对于单反对焦设置作者也是通过较长时间实拍操作,并比较其差别,再对照说明书予以验证等方法才弄懂的,弄懂之后感觉其实很简单,现在分享给大家。

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单反的对焦模式有三种,还有六种对焦区域模式与之组合,共有14中组合。为什么不是18种呢?这是因为单次对焦模式下对应对焦区域只有自动焦点和单点对焦供选择。单反三种对焦模式分别是:单次对焦(AF-S)、连续对焦(AF-C)和自动伺服对焦(AF-A)。关于自动伺服对焦有人简单的从字面上去理解,以为是什么高级功能。例如作者在一篇拍飞鸟对焦的文章中探讨对焦问题,有人在评论中说“要启动自动伺服对焦”,其实这不是很好选择。自动伺服只不过是相机根据焦点的状态(静态和动态)自动选择单次对焦或者连续对焦,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手动选择,并且更加来得干脆,不必去用AF-A,这样就简化剩下两种了。

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关于单次对焦(AF-S)说明书上是这样说的:适合拍摄静态对象,半按快门对焦一次后就自动锁定焦点,直到按下快门拍摄完成。这种对焦方式在实拍中有哪些好处呢?如果你先对焦后构图,只要距离位置不变,那么你之前的对焦还是准确的,这是好处之一。如果你需要采用延时自拍或者使用三脚架、快门线拍摄夜景等,离快门释放的间隔时间较长,不会跑焦,这是好处之二。

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关于连续对焦(AF-C)的说明是:适合拍摄动态对象,只要你半按快门的手指不松开相机一直处在不停的对焦状态中,直到快门释放拍摄完成。对于先喜欢先构图后对焦的人来说,不管是静态对象还是动态对象选择这一模式都没错,即使是静态对象构图完成后移动对焦点到主体的点睛之处(如人像的眼睛区域),半按快门立即按下快门拍摄完成。这种拍摄方式稍微有点麻烦的是需要移动对焦点,如果是日常拍摄你想偷懒可以这样拍摄:将焦点的位置放在取景器横向三分之一位置、纵向人脸位置,大多数拍摄不移动焦点也没关系。

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单次对焦模式下对应的区域对焦模式只有自动焦点(AUTO)和单点对焦可供选择,连续对焦和自动伺服对焦模式下有多种区域模式可供选择(尼康的51点对焦系统有6种),分别是:AUTO、3d、d5(单点)、d9、d21、d51。其实别以为这么多,可供选择的实质也近似于两种:那就是AUTO和单点对焦,d9、d21、d51只是单点的范围向外扩展,我们都知道取景器上显示一个对焦点,单点对焦就是在这个焦点处很小范围内对焦,d9、d21、d51依次增大范围向外扩展,直到D51点覆盖这个取景器。

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更多点的区域对焦的优势在哪?例如对着以天空为背景的某一对象对焦,如果此时相机中的焦点位置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你采用单点对焦就无法对焦,但你采用更多点的对焦区域模式,只要这个模式内的对焦点覆盖到了拍摄对象就可以对上焦了。但其缺点也是同时存在的:例如你选择d51覆盖了整个取景器,区域对焦模式向外扩展时捕捉到的焦点不一定是你想要拍摄的主体。这样说来还是采用单点对焦、或者拍摄对象较小(如没有叶子一个小树枝上的小鸟)时采用小区(如d9)域对焦比较踏实。

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对焦区域模式中的自动焦点模式应用的场景较少,如无近景而占据画面大部分的集体照、无近景衬托的风景照等。因为如果有近景,自动焦点很可能选择近景对焦。3D追焦在实拍中并不好用(作者感觉尼康3D追焦是鸡肋,或者是还没有掌握好?),这样一来是不是将对焦区域模式也简化了?

单反对焦与对焦区域模式组合看似很繁杂,弄明白之后其实挺简单

通过上面的述说可以总结为:实际上绝大多数拍摄可以设置为:“连续对焦(AF-C)+单点”这个组合。其它少数的需要锁定焦点就用“单次对焦(AF-S)+单点”组合,如果焦点较小就将单点改用小区域模式(如d9、d21)。这样单反的对焦和对焦区域模式组合设置就很简单了。当然肯定也有些拍摄不适应这样设置对焦组合,但你明白了对焦模式及区域模式真正含义之后就不难设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