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何选定威海卫作为北洋海军基地?

泰来三哥


有关北洋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清末1875年后开始创建北洋海军时,就谋划要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择地营建海军基地,以此控扼京畿海上门户。

相比起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基地来,山东半岛上的威海卫基地实际上可以说选得磕磕绊绊,而且并不太令主政者满意,是临时凑合之举。

(清代舆图,北洋海军在烟台操演。图中上方的岛屿就是芝罘岛)

原本,山东半岛上比较被看好的海军基地营建地是芝罘,也就是今天的烟台,因为烟台海湾水域开阔,能够停泊大舰。不过烟台当时已经是开埠口岸,华洋杂处,如果在烟台营建基地的话,极容易因为军舰的巡洋演习,引起和洋人的纠纷。于是退而求其次,才选择了烟台旁边的威海。

之所以选择以威海作为北洋海军的基地,官面的理由是威海湾有南北两岸拱卫,而且口门处海中有一座刘公岛遮蔽,形势天然。

(清代威海湾形势舆图。可以看到这刘公岛的北侧,即途中的左上方,有一道海沟延伸到黄岛附近)

但是,威海湾作为海军基地,其缺陷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主要的问题就是一个“小”字。

刘公岛以内的威海湾,水域面积本来就不大,而更要命的是威海湾的水深普遍较浅,只有北口有一道海沟,能容大舰。这道海沟伸入威海湾中的末端位置,在刘公岛的黄岛附近,因而北洋海军的停泊锚地只有这么一点点而已(很多有关北洋海军威海基地的地图上,都可以在黄岛附近看到一处画成圆圈的锚地范围)。

对于威海基地所存在的这个缺陷,李鸿章的态度是,现有军舰能够停泊就已经可以,将来则需要另外找一处更合适的港口来代替威海。而事实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北洋海军在山东半岛就找到了另外一处军港,而且开始了营建,即胶澳基地,也就是今天的青岛。只不过青岛水域面积过大,工程浩大,直到甲午战败北洋海军覆灭,胶澳基地也未能建成。


海研会


北洋海军在创建之初,基地设在天津大沽,当时由于北洋海军大都是炮舰之类的小型军舰,所以大沽基地修建的规模很小,随着北洋海军不断购入大型军舰,大沽海军基地已经不能满足北洋海军的需要了。而且大沽的地形不够险要,无法为北洋海军提供安全的屏障,不适宜将其扩充为大型的海军基地。于是,营建新的海军基地便提上日程,威海卫便是在这一时期被清政府选定为北方海军的基地之一的。



从地形上来看,威海卫便是一个天然的海军基地,非常有利于防守,威海卫三面环山,只有一面临海,而且外面还有刘公岛作为屏障,如在刘公岛和环山上设置大口径海岸炮,对方的舰队基本不可能攻的进来,就算强硬冲入也必将被岸炮和港内舰炮所摧毁。唯一的不足就是威海卫里的海域太小了,“无棒铁舰、驻大铁舰、驻大枝水师之地”,也就是说一旦刘公岛或者是威海卫周围的高山陷落,躲在威海卫港内的军舰就无路再退了,直接处在敌军在岛上和山上设置的火炮射程之内。这个弊端在后来日军围攻威海卫基地时显露无疑,虽然日本海军无法突破威海卫的岸炮火力进入港内,但是日本陆军却得以占领威海卫外围的山地,并缴获了完整的炮台,从而对港内北洋海军各军舰展开轰击,给北洋海军造成很大的损害。


当时对于北洋海军基地的选择,争执还是比较大的,但大都围绕旅顺口和胶州湾的选择上有较大争议,对于威海卫则普遍认为较为适宜。最终清政府决定选择旅顺口和威海卫作为北洋海军基地。当时威海卫基地建成后,评价到:“各炮台均得形势,做法坚固,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

此后,威海卫就成为北洋舰队的永久驻泊之地,旅顺口则成为北洋舰队修理军舰之地,各建有提督衙门,成为北洋海军两大海军基地。


战略论


谁说北洋舰队的母港是威海卫?小编是被《甲午风云》这个电影给误导了吧?北洋舰队的母港是旅顺,威海卫只是北洋舰队的备用母港军港。


在战略布局上,考虑旅顺、威海卫是为了守住渤海入口,拱卫京津而为。从港口条件上来讲,旅顺的条件比威海卫要好很多,能够自由出入渤海、黄海;而威海卫就要差太多,想从威海卫出黄海或下东海,均要前出百余海里;而这也为北洋舰队被日本围歼埋下了伏笔。


鬼行僧


这和当时的历史环境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毕竟青岛市很多帝国主义觊觎的地方,都想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威海卫离青岛很近,也适合军舰驻扎设防。还有的就是很多的偶然性在一块。最后整个北洋舰队被日本全歼也有很多偶然性的。并不是一味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投实问路财讯通


北洋海师驻扎威海卫,水师提督府驻刘公岛,但是北洋水师却是有船的陆军,而且是落后的陆军,没有先进的军事思想。设威海主要就是为了拱卫京师(北京)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