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春天萌芽出土, 夏天荷花飄飄, 秋天樹葉被風搖, 冬天百草穿孝。

四字併成一字, 不差半點分毫。 暑去寒來殺人刀, 斬盡世上的男女老少!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開頭那幾句順口溜,就是單田芳先生在評書中常用的一首定場詩。單田芳是一個講故事的人,評書是講故事的手藝活兒,這門手藝現在可能已經衰落了,但是故事不會消亡,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新的講故事的方式。

單田芳1934年出生,乳名叫大全子,本名叫單傳忠,後來說書的藝名叫單田芳。1979年,他在鞍山電臺錄製《隋唐演義》的時候是45歲。從那時起,單田芳一共錄了大概100來部評書,15000多個章節,聽眾也越來越熟悉他的聲音。他一個人撐起一個電臺頻道,那就是廊坊的長書頻道。有一段時間,廊坊長書頻道每天有7個小時,全是單田芳的聲音。在北京的出租車上,很多司機都把收音機固定在廊坊長書頻道。所以,即便你不喜歡聽評書,也可能在出租車上聽到過單田芳的聲音。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如今,許多地方頻道都在賣中藥,請來不知真假的老中醫,兜售自己的祖傳秘方。在這些賣藥廣告的間歇,還能聽到單田芳的《大唐驚雷》或是《白眉大俠》。這說明,單田芳已經是中老年專屬的聲音了。

單田芳5歲時候生活在齊齊哈爾,母親王香桂是鼓書藝人,父親單永魁彈三絃伴奏,父母在茶社演出。他童年時期,就跟父母從齊齊哈爾搬到吉林市,又從吉林市搬到瀋陽,再從瀋陽搬到長春。這就是典型的江湖藝人的生活方式。藝人掌握的故事有限,在一個城市演出一段時間,為了保持新鮮感和上座率,就要搬到另一座城市。單家就這樣在東北輾轉。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那時的東北都在日軍佔領之下,單田芳聽長輩們聊天,才聽到我們是中國人的說法,才知道原來我們不是滿洲國人,我們是中國人。到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甲長也就是街道主任來了,讓大家準備青天白日旗,說蔣委員長要率領國軍回來了。甲長帶著青天白日旗的樣子,讓大家用布或者用紙照著畫,家家戶戶都要掛上。單田芳才知道,原來那時候“國旗”是這樣子,東北被佔領了十四年。終於,日本鬼子投降了。

老百姓們都盼著過太平日子,可沒想到,接下來是一個多月的無政府狀態。大街上,中國人在追殺日本人,洗劫日本人的財產。長春原本有兩個大型軍用倉庫,開始還沒人敢動,可很快就有人用鐵錘把門砸開,裡面是布料、皮鞋等各種軍用物資,人們闖進去,肩扛手抬,一個個滿面笑容地出來。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種無政府狀態下,會出現一些非常戲劇化的場景。單家門口有一個廣場,原來人們在廣場上踢球打棒球。有一天,一夥人抬來一個巨大的保險櫃,櫃子高一米六,寬一米四,他們用錘子、鉗子、鎬,砸。砸了兩個小時,終於給砸開了,裡面是花花綠綠的滿洲國的鈔票,大家就開始哄搶。

搶劫蔓延開,那就不只是搶日本人了。單家住的這個院子,也擔心被搶,六戶人家組成了安全保衛隊,準備了磚頭、瓶子、棍子等武器。單田芳年紀小,也要在屋頂上巡邏放哨。還真有兩夥人要來搶,甲長就站在屋頂喊:朋友們,高抬貴手,咱們的敵人是日本鬼子和二鬼子,中國人不搶中國人。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單田芳鄰居家有個孩子王叫小玲子,帶著單田芳他們十多個孩子一起去了偽皇宮,就是溥儀辦公和居住的地方。長春是偽滿洲國的首都,單田芳曾經在馬路上見到過溥儀出巡,那是戒備森嚴,非常氣派,皇宮門口也曾是遍佈崗哨。可日本投降後,皇宮門口就變成了一個大自由市場,全是賣洋破爛兒的,很少的錢就能成交。皇宮裡面也成了垃圾場,建築的屋頂是黃綠琉璃瓦,和北京故宮一樣,可屋子裡全是垃圾,地毯都被搶走了,所有的玻璃都被打碎了,門把手也被用刀子刮過,據說那是鍍金的。

正殿裡有一個水泥高臺,高臺上放過一個長腳椅子,就是溥儀接見文武大臣的地方。孩子們一個個站在高臺上,大喊我是皇帝,我是皇帝。他們還跑去地下室探險。從皇宮出來,就在門口的自由市場裡吃大米飯燉肉。市場裡全是地攤兒,沒有桌椅板凳,人們席地而坐。掌櫃端上米飯就說:您看看這是日本關東軍的大米,上面都是一層油。其實,這就是黑龍江產的大米,被日軍控制。日本佔領期間,中國人不準吃大米,日本投降了,大米豬肉可勁兒吃。這就是小孩子眼中的光復。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種無政府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到了1945年10月,甲長來通知,每家出一個人去火車站迎接國軍,國軍真的要來了。單田芳連夜畫了兩面青天白日旗,糊在兩根小木棍上,早上跟著爸爸去火車站。長春火車站外面有成千上萬的人列隊歡迎,比廟會還熱鬧,可他們等到下午也沒看到國軍的影子,第二天,再去火車戰迎接。到了中午,一隊隊大兵扛著紅旗,邁著整齊的步伐從火車站出來,無邊無沿也不知道有多少部隊。可歡迎隊伍震驚了,來的不是國軍,是金髮綠眼睛的蘇聯紅軍,帶頭的高喊,歡迎蘇聯紅軍,歡迎蘇聯紅軍。群眾就跟著喊,紅軍萬歲,紅軍萬歲。膽大的人還爬上紅軍的坦克。

這完全是一個電影中的畫面,城中的老百姓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去歡迎自己的軍隊,可迎來的是異族的隊伍,一輛輛的坦克轟隆隆駛過,士兵胸前配備著輪盤槍,穿著半截的馬靴,戴著船型帽。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紅軍入城之後,恢復了秩序,發行了紅軍貨幣,上面蓋著蘇聯紅軍司令部的大印,但老百姓都議論,這紅軍票比起日本人發的老頭票,質量和美感上都差好多,他們都稱之為鬼票。這不是中國錢,早晚得作廢,由此認定,紅軍在長春不會呆太長時間。

1946年的春節,是東北光復之後的第一個春節,長春老百姓在比較平安的狀態下度過。到這年4月,他們又聽到了槍聲。這一次真是國軍來了,國民黨軍隊和蘇聯紅軍在交接過程中有零星的交火,但很快完成了交接。進駐長春的是國民黨新六軍、新一軍、新七軍,清一色的美式裝備。長春市民奔走相告,都說咱們自己的隊伍來了,城裡的生活趨於穩定。這種狀況下,單家決定自己開一間茶社,在長春的五馬路上,叫做北海茶社。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沒想到一年後,1947年4月,長春局勢發生變化,四周槍炮聲不絕,比春節晚上的爆竹要激烈上萬倍。老百姓都說,八路軍來了。打入長春城的是東北野戰軍,進城之後就展開宣傳,說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是保護老百姓利益的,大家只管放心。然而,東北野戰軍只呆了一個月就撤退了,把長春城留給了國民黨軍隊。到1948年春節,共產黨的部隊佔領了吉林市,控制了大豐滿水電站,長春斷水斷電,糧價飛漲,鐵路也斷了。這就是長春圍城的開始。

單田芳一家知道長春不能呆了,他們買了一架大車,奶奶帶著單田芳的大妹妹、二妹妹出長春去了瀋陽,投奔單田芳的三叔。單田芳的父親單永魁,原打算讓奶奶先走,他們晚幾天再出城,沒想到,他們在長春城中被困了八個月。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年幼的單田芳目睹了城中百姓忍飢挨餓的慘狀,很多人被餓死。單家本來生活富裕,也不得不以豆餅充飢。一家人決定逃離長春,用黃金賄賂了一個國民黨軍官,以國民黨士兵的名義出城,到解放軍的關卡。父親單永魁自稱是國民黨投誠士兵,被解放軍接收。這樣才逃離了長春。

單田芳和父母、三妹、四妹到了長春城外的興隆山,這裡有投誠士兵收容站。單永魁到了這裡,就向解放軍軍官交代,我根本就不是國民黨士兵,不是當兵的,我就是個彈三絃的說書藝人。解放軍也不大相信,就說,那你說一段評書我們聽聽吧。單永魁就說了一段《薛剛反唐》。解放軍的士兵聽了就說,我們得請示一下上級領導再說。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所有投誠士兵都要先到吉林市,再被送到黑龍江去接受思想教育。單永魁算是投誠士兵,單田芳等家裡人算是親屬,士兵和親屬分開移動。單田芳回憶了他跟媽媽抱著三妹、四妹從興隆山走到九臺的過程。十幾歲的孩子跑肚拉稀,在路上就想到了死,心說,就這麼死在這兒也不錯,省得吃苦受累了。這時候單田芳的媽媽就說:孩子,你要堅強點兒,你要不走,媽怎麼辦?妹妹怎麼辦?你爸不在眼前,媽全靠你了。

看文字可能還沒太大感觸,聽單田芳說到這段,那真是催人淚下。好在他們走到九臺,坐火車到了吉林市。解放軍把說書藝人單永魁放了回來,他們在吉林市接著說書。後來,他們聽到長春解放的消息,聽到瀋陽解放的消息,再趕去瀋陽找奶奶、大妹和二妹,一家人終於團圓。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一家人經歷了戰爭,好在一家人都還平安。可躲得過槍林彈雨,躲不開血雨腥風。解放後,單家在天津的朋友,介紹一個人叫王子明,到瀋陽來謀生,單永魁和其他一些說書的親友,幫著這位王子明在瀋陽北市場開了一個小酒館,賣白酒燻肉。王子明白白胖胖,說話京腔京韻,跟人說話總帶著笑臉,做的燻肉非常好吃。可這不是個普通人,解放前他是國民黨駐紮在北京的少將軍官。這樣的人怎麼能讓他安心開小酒館呢?

1951年,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王子明被捕槍斃。單永魁犯有窩藏包庇反革命罪,被判六年徒刑。母親王香桂跟獄中服刑的單永魁離婚,一個人去齊齊哈爾說書了。單田芳年滿十八歲,剛剛考上了東北工學院,面對家中的巨大變故,也沒心思讀書了,他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下海說書。由此,中國少了一個工程師,卻有了一位評書大師。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單田芳在這本書裡提到他媽媽王香桂的時候,總說一句話,叫“鼓槌一響,黃金萬兩”,什麼意思呢?用現在的話說,他媽媽是明星,只要市面上太平,能在茶館裡說書,茶館裡就座無虛席,家裡的收入狀況就非常好。在解放前,單家家裡有黃金、有鑽石手錶,正是因為有這些東西,他們才能從長春逃出來。他們到吉林之後,王香桂也參加了慰問解放軍的演出,演的是《無敵三勇士》《王貴與李香香》這些新節目。

單田芳父親這一邊是說書世家,大爺、三叔都是評書演員,母親那一邊,幾個舅舅也是說書的彈三絃的。幫助王香桂創作新節目的,就是單田芳的三舅,號稱小聖人。在說書藝人當中識文斷字,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而單田芳的父母,雖然是很知名的藝人,卻不認識字。他們不喜歡說書藝人身上的江湖氣息,所以單田芳的父母都想讓兒子讀書、念大學。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當時瀋陽北市場的飯店和娛樂場所總是高朋滿座,王香桂在茶館說書的生意也非常好。父母每天都忙著掙錢,掙來的錢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維持日常開支,另一部分要把紙幣換成戒指、銀子、袁大頭,換成黃金。單田芳的一個工作就是去買袁大頭。

經歷過戰亂和無政府狀態的人,經歷過國民黨統治時期通貨膨脹的人,都不太相信紙幣,都覺得金銀才是最保值的。父母覺得,過去積攢了不少的財產,經過一番動盪都蕩然無存,就要趕緊掙錢,撫養老小。可惜這段鼎盛時期並沒有持續太久,父親單永魁入獄,父母離婚,單田芳就要擔起養家的擔子。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1954年冬天,單田芳拜李慶海為師,師父在營口的一家小茶社說《小五義》,單田芳就在臺下負責記錄。單田芳做記錄可謂駕輕就熟,原來他跟他媽媽就做過記錄的工作,記下的書有《隋唐演義》《明英烈》《五虎平西》《呼楊和兵》《三俠五義》等等。師父識字不多,需要參考書的時候,就是單田芳念給師父聽,而師父李慶海,就傳授他演出的技巧。

這一年單田芳結婚了,娶了比他大八歲的全桂大姐,這位王全桂在單家遇到困難時曾鼎力協助,兩人也算是患難夫妻。他們跟著師父在開原演出,在大石橋演出,然後單田芳在鞍山碰到了一位趙師爺。這位趙師爺在茶館裡說《明英烈》,但演出效果不佳,單田芳就把自己記錄的《明英烈》講給趙師爺聽,爺倆每天在浴池裡探討業務,單田芳講《明英烈》,趙師爺就給單田芳講故事情節設計、手眼身法步、詩詞歌賦等等。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時候的單田芳雖然有一肚子書,卻還不敢登臺演出。趙師爺就跟他說,說書藝人有三關,第一是登臺難,敢上臺就算過了第一關。第二是把客人說住了難,能不能讓客人來聽,就看你的本事高低了。第三是成名難賺大錢難,東北、京津大多數說書的都是庸庸碌碌之輩,沒幾個成大名賺大錢的。

我們交代一下背景,這是1954年,說書藝人基本上還是原來跑江湖的生活方式。說書解放以前沒人管,瀋陽生意好就去瀋陽,營口生意好就去營口。1949年到1955年,政府也不嚴格管理,有個特業科,要到哪裡去演出要去特業科開個介紹信,有了介紹信就好辦事。到了1955年,說書藝人不能隨便流動了,藝人開始登記,寫履歷,文化局存檔,成立曲藝團,派幹部來管理,江湖藝人有組織了。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單田芳當時在鞍山,就落在了鞍山曲藝團,曲藝團中的學員大部分還是藝人的子弟。而師父帶徒弟還是老方式,師父在茶館說書,徒弟在下面看,觀察師父的言談舉止、表情動作,仔細琢磨今天師父哪些說得好,哪些說得不好,在臺上臺下的交流中,獲取演出經驗。對評書、相聲等曲藝來說,茶館是最重要的演出場所。小茶館裡,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根據現場效果來發揮,演員自然就能積累演出經驗。

評書藝術是靠經驗、閱歷堆積出來一個說書人。這說書人出來了,這書也就出來了。2004年我採訪單田芳的時候,老先生也說,要講究演員的發揮,還是在茶社說書裡比較好。茶社的演出形式從明代就有,幾百年來的經驗證明,評書就適合兩三百人的範圍,大劇場觀眾看演員都看不清,不便於交流。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茶社沒了,評書走向電視廣播,單老先生說原來在茶社說書,一抖包袱大家都樂了,他就越來越放鬆。後來錄製電視評書的時候,空屋子裡就一攝像機,一點交流都沒有,他一開始覺得彆扭透了,後來才逐漸適應。

單田芳1955年到鞍山,1956年春節大年初一登臺,在鞍山的前進茶社,說的是《明英烈》。他當時的演出時段是板凳頭兒,就是中午場和晚場中間的下午場,不是很好的時段。按規矩,他應該說四段,每段三十分鐘,每段中間休息一會兒,可單田芳登臺之後,根本忘了休息這回事,一口氣說了兩個多小時。這一天演出順利,掙回來四塊兩毛錢,什麼概念呢?當時大米一毛八一斤,豬肉四毛五一斤,雞蛋三分錢一個,一天掙四塊多錢,一個月一百多塊,比當工程師強多了。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1958年,曲藝團走向文化單位編制,在評定工資的時候,單田芳被評為第五級,每月工資84元。他妻子王全桂的工資是98元。許多老演員拿的工資比單田芳高,但演出效果遠比不上單田芳。關於藝人如何被改變成文藝單位的員工,有一本書叫《個體與集體之間》,講的是1950年代1960年代評彈藝人的故事。當時的評彈名角,一天演四場,一個月能掙1000塊,可納入文化單位,工資最多就能拿到兩百多塊。當時大學名教授的工資是每月三百,藝人是不能超過三百這條槓槓的。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評彈藝人還是加入了集體,原因有二:一是收入雖少,但基本保障還是有;二是擔心,要是不加入集體,恐怕以後連說書的地方都沒有。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到1962年,對文化事業的管理更為嚴格。凡傳統書目一律停止,都要說新書。單田芳說過《草原風火》《新兒女英雄傳》《戰鬥的青春》《林海雪原》等,他的師兄楊田榮,被邀請到鞍山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平原槍聲》。每到中午,師兄的聲音就覆蓋鞍山地區,單田芳很是羨慕,一個茶社裡的演員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就要藉助廣播電臺這樣的傳播手段。單田芳心說,早晚有一天我也上電臺。

但實際上他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他的妻子王全桂覺得鞍山曲藝團分配不公,跑到了海拉爾曲藝團,工資漲到了180塊,她拉單田芳到海拉爾,也是每月180塊的工資。這在1962年是相當高的收入。海拉爾還有一個好處是天高皇帝遠,在海拉爾可以說舊書,單田芳到了那裡開講《三俠五義》,一炮而紅。但鞍山曲藝團一直向海拉爾曲藝團要人,單田芳夫婦盤算,海拉爾也不是久留之地。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俗話說,好漢不掙有數的錢。不知道這句俗話是哪裡來的,大概的意思是說,藝人是不屑於掙死工資的。單田芳開始單幹,他們去了營口的田莊臺,這就不是大城市了,也不是二線城市或三線城市,而是個鎮子,是廣闊的民間市場。在田莊臺,單田芳從臘月到正月這一段時間,除去花銷,存下4600塊錢。這是1963年的4600塊錢,算下來月收入是兩千塊以上,可在曲藝團月工資也就是一兩百塊,藝人該如何權衡?

單田芳繼續從田莊臺到蘇家屯,再到蓋縣,他形容這段單幹的經歷用了四個字叫“火穴大賺”,穴就是走穴的穴,走穴非常火,賺了很多錢。然而,文化管控不會讓你這樣走穴,營口文化局收到指令,像單田芳這樣的演員屬於黑戶,必須停演。迫於這種壓力,也為了照顧兒女上學,單田芳又回到了鞍山曲藝團,工資漲了一級,每月98元,但私自走穴,罰款800元。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單老在“文革”中的遭遇,在這本書中佔據了很大的篇幅,他記述了自己的經歷,也講了不少別人的故事,都非常生動。但在這裡我們略去這部分不談,我們快進一下。

到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舞臺,在茶社說《隋唐演義》。到了8月,收到電臺邀請,錄製《隋唐演義》,一下走紅。接下來又錄製了《大明英烈》,這兩部本書都是單家的底兒活。單田芳說,電臺是我揚名立萬的平臺,成名成家的基地。沒錯兒,此後的單田芳名滿天下。

單田芳是新中國的說書藝人。說書藝人本來是江湖中人,幾百年都是沒人管,自生自滅。單田芳這一代人面對的最大變化,就是個體與集體之間的衝突。但在改革開放以後,單田芳還是義無反顧的走上了個體這條道路。他嘗試過電視劇,也嘗試過自己開公司。你會發現,這個衝突的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就是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們都需要故事。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那麼,故事的魅力到底在哪裡?故事能支撐我們度過劫難嗎?單田芳曾經上過一次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節目,在節目現場,他展示了一種東北特有的手工藝產品,叫水泡花,這是一種裝飾品。在文革中,有一段時間,單田芳一家就靠賣水泡花生活。

1970年代,單田芳要和各種人打交道,有市井中人,也有地痞無賴,不管什麼人,都對評書有濃厚的興趣,單田芳憑藉說書,能化干戈為玉帛,能交到朋友。可見,在艱難歲月中,人們對水泡花、對評書都有一定的消費需求。抽象一點兒就是,人們需要美、需要故事,即便在艱難困苦的時候。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1972年,單田芳在杜達蓮泡大隊勞動改造。有一天兒子回來跟他說,縣城裡的新華書店開始賣《三國演義》和《紅樓夢》了,單田芳就用賣雞蛋的錢,買回來一套《三國演義》和一本詞典,每天晚上就看《三國演義》,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白天勞動的時候,腦子也不閒著,把《三國演義》背一遍,背完了再把自己家傳的《隋唐演義》《明英烈》背一遍。等到1979年重返舞臺,許多演員早就腦子空空,把祖傳的故事忘掉了,單田芳卻能出口成章。

我們在這裡稍微跳脫開來,說點兒文學理論。人們為什麼需要故事呢?許多人的人生並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敘述,也不產生什麼意義,但故事是有完整的邏輯鏈條的,是有意義的,我們需要故事,是需要體會到一種意義上的完整性。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德國的理論家本雅明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講故事的人》,他說口口相傳的經驗是講故事的人的靈感來源,在勞動的氛圍中講故事,這就是一種交流方式。講故事就是一種手藝活兒,每個講故事的人都會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跡,就像做陶的人會在陶器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一樣。人們在放鬆的狀態下聽故事,內心又想記下這些故事,有對他人轉述故事的願望,這就構成了聽故事的人和講故事的人之間那種純真的關係。

講故事的人就像智者一樣,能講出自己的人生經驗,也能講出歷史的經驗,他人的經驗,人類的經驗,他能讓故事的火把生活的燈芯點燃。本雅明肯定沒有聽過評書,但他的這些話就像是在分析評書一樣。

都聽過單田芳講故事,有誰知道他自己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評書就是一種口口相傳的講故事的方式,人們勞動之餘,在茶館裡聽書,就是在聽取這塊土地上的掌故和傳統,聽取我們世代生存的經驗。單田芳就是講故事的人,也許是中國最著名的講故事的人。他說的書,按照評書傳統的叫法,一個是袍帶書,講的是改朝換代的故事,一個是短打書,講的是行俠仗義的故事。他從《封神榜》講到曾國藩、張作霖,講的就是這塊土地上的風雲變幻,講的就是英雄豪傑如何踐行自己的正義法則。這種根植於人民的故事,傳遞著人民的經驗,傳遞著最樸素的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