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合肥总体上一直向西和向南发展?

行走的木头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合肥的身份和他的职责。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可以说是整个安徽省拥有政策资源最多的市。那么既然依靠着众多资源成为安徽省发展最好的城市,他就有必要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其次,合肥的西南周边都是安徽省比较欠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合肥往那边发展实际上是在倾斜资源,试图带动周边经济,肥西县,庐江县和六安就是其主要带动的目标城市和地区。

最后,众所周知,安徽省内越靠近长江的城市其发展水平都不差,与皖北,合肥西南,西北地区比起来,优势更是无需多说,所以,这也是合肥为什么不向东南方发展的一个原因。

不过,从规划和发展思维来说,这种政策资源倾向发展明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邓爷爷早年就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相比较而言,合肥东南地区更容易先富起来,因为无论是从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地理优势来看,都是这样的。因为合肥东南边更加靠近皖江地区,而那个地方也是目前安徽发展最好的一片热土。其次,合肥东南边靠近大城市南京,更方便,更便宜的就能获得更多资源,尤其是投资。

所以,安徽省要想富,如果需要省会城市的带动,从地理上来说必须无限往东南发展,否则只会越来越穷。


瘦皮猴


我们来带大家看下合肥的区域地图,或许大家就知道了:

合肥目前主要和重点发展区域;一个是滨湖新区,位于合肥南部区域,毗邻巢湖;一个是政务区,作为合肥市政府所在地;这两个区域一直是合肥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

老城区由于本身的位置和面积的限制,像我们知道的瑶海区庐阳区,很多都是集中了工业化厂房,整体规划建设时间比较漫长,而且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很大的;对于合肥滨湖新区和政务区而言,更多的是之间拆迁规划和建设;

市级中心,分别为老城中心、滨湖中心、政务文化新区中心和合肥南站中心。滨湖是省政府所在地,未来打造国家级滨湖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交通等位置的便捷性,让滨湖的发展越来越快;政务区,合肥市政府所在地,合肥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合肥南站,作为一座大型的高铁站,是全国高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的运输任务;老城区,现在进行休整工作,让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


合肥生活通


合肥这些年的发展,的确如题主所说,整体向西、南发展,也有了合肥人近年来所说的“东贫西富,南贵北贱”之说。并非对合肥东、北部有不敬之意,单就说合肥四大主城区中的蜀山区、包河区,如今合肥最负盛名几个新区,几乎都在这两个主城区之内。

政务文化新区

提到新区,首当其冲便是合肥政务区。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内的政务文化新区,2002年3月,正式启动政务区建设工作以来,短短十余年,政务区已经成为了合肥新区的标杆,乃至整个市区的标杆。市政府坐镇,商业、交通、学校、医疗、环境,你能想到的,在政务区都有。当然,政务新区也是合肥房价的高地,是名副其实的“西贵”之地。

滨湖新区

毫无疑问,近年来合肥最为瞩目的焦点,一个是政务区,另一个就是滨湖新区。始建于2006年,滨湖新区位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之滨,是合肥的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文体旅游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研发创意中心。总用地面积约491平方千米,是合肥市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的水上门户。滨湖新区,是合肥房价的又一处高地,未来若干年,滨湖新区将成为合肥最具代表性的新区之一。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内的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合肥省市城市西部副中心,毗邻市政府和新桥国际机场,独拥“一山两湖”,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

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始建于1993年4月,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产值开发区;2012年,成为安徽省首个两千亿元产值开发区,安徽省首个综合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开发区。也是合肥新区里“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大哥”。


其实,合肥的“西贵”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肥西县的存在,肥西县距离政务、经开、高新、滨湖几乎是一步之遥,尤其是经开,几乎已经连为一体。


安徽网


安徽崛起大皖江,皖江腾飞合芜宜

————皖江一体化发展的个人设想

前有“千年大计”的京津冀一体化的雄安,现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沪苏浙一体化的青浦吴江嘉兴,那么我们安徽有没有必要也建设自己的一体化发展新区呢?顺势而为,时不我待也!

那么,我们安徽自己的一体化发展合作区应该设在哪里呢?本人的看法是,就在合肥芜湖安庆三地交界的地方,就在庐江无为交界的皖江北岸一带。

‘安徽崛起大皖江’,是指安徽要崛起,要在长三角奋勇前进,不至于如今的大拖后腿,最重要的是做大皖江。这话皖北同乡听了会不爽,但是事实。从地利而言,长江经济带太重要啦;从人和而言,发展沿江江南确实比沿淮更尊重经济规律。

‘皖江腾飞合芜宜’,并不是否定马铜池的作用。本帖所谓的皖江腾飞,单单指向的是皖江江北,是借鉴“千年大计”,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合芜宜(枞)三围地带的沿江江北地区,规划一片新区,由合芜宜三地合作建设,对标雄安,对标沪苏浙长三角一体机发展示范区。

800里皖江一线,马芜过于靠近金陵,安庆又过于偏居西南,铜池船小难以服众;而且整个皖江江北中心地带,几乎空白,所以皖江看似巨龙,却缺少一飞冲天的龙头。

那么,未来皖江的龙头在哪里?就在无为庐江交界的江北岸线处。即以襄安洪巷一带为核心,囊括无为、庐江、枞阳之间的空白区域,南抵长江,北接巢湖,规划建设安徽版的雄安,甚至安徽的新省会。

为什么是由合芜宜三地共建呢?

不管口头上承认不承认,合肥都已经占据了安徽全省几乎所有的优质资源。如果撇开合肥另立省府,那是不可能的!加之巢湖、庐江都已经是合肥的口中肉,所以江湖新区(长江巢湖)这个皖江一体化发展合作区必须由合肥来牵头主导,利益也由合肥占大头。

吸收芜湖,是因为芜湖身为安徽老二,又有自己的江北集中区。芜湖参与江湖新区,就要暂时搁置自己的江北集中区,大力转移集中到江湖新区中来。

枞阳划出安庆划进铜陵,也许不是一步妙棋。无他,铜陵较小,可能带不动枞阳。铜陵自身还急需发展壮大,与未来的江湖新区隔江南北呼应,共同带动皖江腾飞。那么,铜陵哪里还有更多余力去关注枞阳的发展呢?!

枞阳还给安庆,宜枞齐心,在江湖新区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一个尊重历史和未来的选项。

江湖新区,由合芜宜三家依5:3:2的比例(或者其他相似比例)共建,未来收益依同比例分配,三家各得其所。


乐观黄山自在徽州


从风水上看,合肥西南属于洼地,容易城市内涝东北属于高地压着洼地,西南发展是个错误的决定,为什么一直没发展起来,,还不是风水不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很明显的道理。日月星辰定位也是东北发展比较接天气。


X-MAN58271987


作为一个合肥人,我来回答一下。看了其他人的一些回答,太过理论,太过抽象,我来点简单粗暴的。

第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合肥的宣传口号。湖是什么湖?湖是巢湖。巢湖在哪里?巢湖在南边。所以,往南发展,理所当然。

第二,省府在哪里?省府在滨湖。滨湖在哪里?滨湖在南边。所以,往南发展,理所当然。

第三,市府在哪里?市府在政务区。政务区在哪里?政务区在西边。所以,往西发展,理所当然。


穷爸爸or富爸爸


合肥向西向南发展那是有原因的?你们知道怎么不往东吗?按理说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谓紫气东来就是说往东边是绝大多数人向往的地方,可到了合肥决策者的眼里就不愿意往东边快速发展呢?原因可能是想逃避什么……因为合肥的东边有个很强大很牛气的邻居:南京!南京的光环不但覆盖了滁州全境甚至照到了合肥的东大门肥东。不愿做小弟的合肥既然就只有想离她远一点再远一点,那就只有往西向南了呗。至于为什么不愿往北,我想是合肥人古语说的:宁往南行一千,不往北走一天。合肥人对北方……嘿嘿不说了


一烟圈乱飘1


不要骗人吧,合肥压根就没有向西发展的迹象,肥西小庙镇自从一三年划入蜀山区就没有看到发展,公务员和教师得利了,老百姓的生活和镇区发展还不如跟我们原肥西县,到现在交通还不如小庙中巴车存在的方便,地铁影子都没有看见,自来水还是原来张公塘的,路灯还是原来的,街道面貌跟过去一样,总体来说未见什么发展。


客运人家666


皖中合肥,向西有山,叫大蜀山、紫蓬山、大潜山、皖西大别山(全国与井冈山、延安齐名的著名革命老区,绿水青山红土地,天柱山、天堂寨、万佛湖、金寨)。

向南有湖有江也有山,叫巢湖、长江、新安江、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齐云山、黄山(世界第一名山),还有古徽州文化。

向北向东有什么?除了淮河,什么自然景色都没有。淮河过去可是十年九灾啊?

向东还会遭遇南京在资源、人才、人气上的虹吸效应,很可怕的。是不是呀?

所以合肥总体上向西向南发展的战略方向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映山红英雄红


最关键的是成本问题,西南多荒地,无论是拆迁,规划,还是建设成本都要低于老城区 二来肥西这十几年的领导班子的确很给力,一系列的招商引资也给西南方向带来的人口和资金。不过现在东门和北门的开发速度也很快,北城和撮镇以及龙岗地区,因为交通方便,常驻人口也是越来越多,应了一句古话,风水轮流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