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難的經歷,都是為了未來更好的你

- 有經歷,必然值得 -


所有難的經歷,都是為了未來更好的你


所有難的經歷,都是為了未來更好的你


你不必經歷所有的事,可你的事都必然經歷。

每個人的經歷,發生都是必然的,必然出現,也應當必然地值得。

順利,會被很多人期待,可順利並非會令一個人成長與出色。一個人會排斥困難,不是過於仰視“順利”,便是將困難片面看待,順利和挫折,其實可以類比於一個人的優缺點,它只是一個人的特質而已,同樣地,順利和挫折,只是人生的一個元素。

順利的祝願,是人們的美好心願,可一帆風順的人生,並不存在。何況那麼順利的人生到底還是會失卻很多人生況味,論豐富性與趣味性,論層次性與躍遷感,情感的昇華,思維認知的高度,都不及一個經歷過“難”的百態人生。

人生的容量,並不會只因為簡單平順的事情組成,而顯得豐盛。更多會因為那些經歷過苦痛磨合和波折的事情,而讓一個人的人生更深厚。

人生是需要制衡的,並不是所有看上去順合人意的東西,都會對我們有益處。順心的事物,如果一直出現在生命裡,其實並不符合客觀規律,有順利,經歷過苦難,才會是一個自然平衡的生命狀態。

難,在大多數人面前,都會條件反射地被排斥,因為它意味著波折和不順利,意味著阻礙和消耗,甚至意味著付出與收穫的不對等,讓一切都看上去那麼糟,顯得棘手和被動,成就感和滿足感也隨之喪失。

事情的發展,起始和結果之間,總會出現困難的磨合。有的人會無法理解困難的意義,會傾向於排斥它,甚至希望不必經歷它,而直接抵達結果,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可我們總需要從一個過去的自己,才能成為一個未來的自己啊。

一段完整真實的經歷應當是:

懵懂脆弱的你(過去)——經歷困難的你(現在)——獨擋一面的你(未來)

所以,我們要想到的不是為什麼我會遇到困難,而是,我何以讓困難必須值得。

人生是一場哲學戲。

所有的得與失,輕與重,分與合,快樂和痛苦,都是人生演繹的哲學,經歷而過,才算得了經歷了人生。當你在其中尋思與萃取,步履攀援而上,行之所至,便是一個人生哲學家。可哲學,怎麼會輕易懂?

只有我們必然經歷過,才能夠領悟而懂。也許看過很多道理,也許明白挫折和困難可以磨練一個人的心智和意志,可它的意義總在生活裡更深處。

大多數人,會被生活糅合。面對生活經歷的種種,沒有選擇的掙扎,沒有意志的顛簸,沒有判斷的迷離,他們活在表面,很平順,甘願順遂或者一蹶不振,不向上,不反思,也沒有自我。他們會在生活中,活得看上去“相安無事”,可是靈魂早已經死了。我們不是這樣。

經歷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鏡子。它照看出我們所要面對的,照看出我們仍然不足矣的,照看出,我們看不到的自己,難以看到的自己······同時,它也照看著我們未來的樣子,讓我們問問自己的心意:你是否,甘於此刻當下的掃興,或者,你想要往前迎上,你所渴望的你?

如果不經歷,何以看到?何以領悟?所以的一切,最後都會合成一個經歷而來的圓,成為你的樣子,不經歷,便無法領悟成為你。

排斥困難,是一種短視。是一種只在乎當下自己短期感受而企圖淪喪意志的短視,是一種不願意為自己做更多,面對更多的短視。

很多人會願意讓自己面對很多很多事情,讓自己做更多事情,是層層累加不斷地給自己賦能。儘管有困難,因為知道這些都會塑造自己。而做更多的事情,是想看到自己的更多,更多的可能性。

他們在生活的負擔空間之外,依然滋養著自己的靈魂。他們持續寫作,堅持練琴,學習Python,考USMLE,守護自己的心意,挑戰自己未知的維度。

在尚未經歷過很多事情磨合的人,作為旁觀者,它們會難以理解其中令人成長的奧妙,因為無法經歷那些因為事情起伏變化,帶來的心理承受力的磨練,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以及其中的經歷領悟,這些都沒有辦法以旁觀者的身份融會貫通。

那些難的事,如果你只是一個旁觀者,你便無法真切地體驗並領悟到,其中,何以能夠讓你對過往的困惑頓悟,何以能夠讓你對過往的執著釋然······而那些能夠讓你潸然淚下的,令你心痛裂肺的,當中讓你成長的滋味,你無論如何也無法感同身受而領悟。你只能經歷,才能感受,才能領悟。

感受在人心之上,而領悟往往隨之而來。很多時候,並沒有可循的理,亦無需什麼向你解釋,你就會在某一霎間,通透清明瞭,這便是領悟。領悟是有力量的,它沒有繁冗的邏輯解釋,卻讓你得以會意和領受。

經歷而來的領悟,才會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解。那些外面聽著別人的道理,即使自以為明白,也不是屬於自己的。

困難之下,難的不是困難本身,而是,你是否願意面對它的心。難的是,你有沒有願意為自己做更多的心,有沒有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心。

而你,是否願意讓這些,必然值得,值得以成為未來更好的你。

在文字裡獲得力量的我,希望透過文字賦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來

在這裡,見你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