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虎式坦克到底多强大?

微凉依旧


德国虎式坦克是二战中的明星武器,它以超厚的装甲、超远的射程、超精的准度以及超大的质量而著称于世。而虎式坦克因工序繁杂、技术要求高、消耗资源大,一共才生产了1839辆,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二战中的威力。德国虎式坦克在二战期间的战绩在1.1万辆到1.2万辆之间。下面探讨一下虎式坦克的性能及战绩。

虎式坦克的研发背景

德军装甲部队在一开始的苏德战场上并不顺利,苏军的T34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梦魇,于是德军在吸收西线英法重坦的教训后,提出要研发一款重型坦克专门用来对付苏军的T34坦克。德军最终采用了军工巨头亨舍尔的车身框架结构和保时捷的88炮塔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虎式坦克的性能指标

为了匹配88炮塔,该型坦克的车体和底盘质量大幅度增加,整车的质量达到了惊人的56吨重。这样的重量注定了该型坦克的机动性能降低、桥梁通过率降低,以及炮塔转动缓慢等缺点。一辆20万德国马克的单价,配得上它的块头。

该型坦克乘员5人,外形尺寸:长8.45米×宽3.7米×高3米,是个超级巨无霸。发动机是采用迈巴赫水冷4冲V12汽油引擎,输出功率为700马力,最大时速不超过45公里/小时,每百公里耗油800升,最大行程100公里。巨大的油耗影响了德军的持续作战。

该型坦克的正面装甲达100毫米,两侧装甲为80毫米,顶部装甲为25毫米,装备有88毫米口径加农炮一门,可携带92发备弹。这样的装甲及火力,让盟军坦克,尤其是苏军的T34坦克望而生畏。

克虏伯和蔡司为虎式坦克提供的光学瞄准器材,使得虎式坦克的88主炮能够击穿1500米外厚达100毫米的装甲。苏德战场上的虎式坦克创下了在3900米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的记录。苏军的T34坦克只能在800米以内,才有可能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苏军在面对德军的巨无霸,只有挨打的份。

虎式坦克的傲人战绩

希特勒对虎式坦克寄予厚望,这个钢铁巨兽也没有辜负元首的希望。自1942年登上战争舞台以来,创造了一系列坦克界的惊人战绩。德军总共有十三个重装坦克营,其中战绩最高的是503营,总共击毁坦克1700多辆;其次是502营,总共击毁坦克1400多辆;最后是505营,总共击毁坦克900多辆。

1944年6月,德军501重装营掩护中央集团军群撤退,此时的重装501营全部是东拼西凑的,有虎式29辆、黑豹70辆、4号55辆、坦克突击炮约30辆。这些拼凑的“索肯战斗集群”杀了苏军一个回马枪,29辆虎式击毁了100多辆(有说是近300辆)苏军坦克,虎式完全被击毁6辆,退出战斗近20辆。

隶属于德军502虎式重装营第二连排长奥托·卡里乌斯,他在1944年7月那里维亚村,用2辆虎式坦克在20分钟内击毁苏军20辆重型坦克。卡里乌斯被称为二战德军击破王,总共击毁坦克170辆、战防炮130门。这是典型的优秀坦克手与明星坦克的完美结合后,所发挥出的巨大威力。

隶属于德军第101重装营第二连的迈克·魏特曼,他在诺曼底波卡基村遭遇英军,当时魏特曼击毁盟军超过24辆军用车辆,其中包括很多的英军主力坦克。希特勒曾称一个德军虎式重装营作战实力超过盟军一个装甲师,以实际一比十几的战损比来看,希特勒所言非虚。

虽然虎式坦克在二战中表现出强大火力和良好防护,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工艺复杂、造价昂贵、维护困难等,使得其产量很低。虎式坦克所创造的战绩和在坦克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容质疑的。虎式坦克二战时期坦克设计和制造最高水平的代表。

虎式坦克的战绩除了奥托·卡里乌斯和迈克·魏特曼外,还有约翰尼斯·鲍尔特,击毁139辆坦克;波尔特·伦道夫,击毁106辆坦克。这四人被称为德军重装坦克营四大天王。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的德国虎式坦克在一对一中是无敌状态,虎式都是以一对十几的战斗模式出现在战场上的。要问二战德国虎式坦克有多强大?答案就是二战时期最强。


野史也是史


二战时德国最著名的虎式坦克,在战场上的强悍表现引起了盟军的虎式恐惧症,确实令人叹服,甚至出现有了虎式就能赢得战争的说法。不过对于这种坦克,一直有人质疑,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

图1:开发虎式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

二战时德国最著名的坦克,毫无争议,自然就是虎式,在战场上虎式的强悍表现引起了盟军的虎式恐惧症,确实令人叹服,甚至出现有了虎式就能赢得战争的说法。不过对于这种坦克,一直有人质疑,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到底是明智还是愚蠢?

首先,来看看虎式坦克的性能,评价坦克的性能就是火力、防护和机动三大要素。

火力上,这是从原来克虏伯公司生产的KwK36型88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KwK36型56倍径88毫米炮,88毫米高射炮是德军最著名的反坦克利器。虎式坦克上的88毫米炮与88毫米高射炮最大的不同在于采取了电击发,而不是最常见的采用雷管帽击针的击发方式,这样一来,因此虽然两种火炮所用的炮弹口径和尺寸一样,却不能互换使用。因此德军为了避免弹药补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能相互协同作战,之后生产的88毫米高射炮和拖曳式反坦克炮都采用和坦克炮一样的电击发,弹药也就可以通用了。虎式坦克的主炮装有一个改进的双隔板炮口制退器,可以改变部分推进剂气体的排出方向。这样既能减少火炮百分之七十的后坐力,又可以减少在干燥的环境下产生的灰尘和碎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炮击产生的灰尘和碎片很容易影响炮手的视野,如果没有炮口制退器,那么射击一发炮弹后要等灰尘全部消散才能射击下一发,在战时那可真是要命了。

图2:虎式的火力极为强悍

88毫米坦克炮配用四种炮弹:PzGr39型被帽穿甲弹、PzGr型40次口径钨芯穿甲弹、Gr39HL型破甲弹和Sprgr39型曳光高爆弹。其中Gr39HL型破甲弹炮口初速为600米/秒,PzGr39型被帽穿甲弹炮口初速为773米/秒,PzGr型40次口径钨芯穿甲弹地炮口初速更是达到了930米/秒。这样的初速自然就意味着极其强悍的穿甲威力,使用PzGr39型被帽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30度倾角厚度100毫米的装甲,使用PzGr型40次口径钨芯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30度倾角厚度138毫米的装甲。所以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出色的坦克炮之一。在1000米到1500米的距离,也就是战争期间坦克作战的最常见距离上,虎式可以轻松击穿苏军IS-2“斯大林-2”坦克140毫米的正面装甲,其他包括苏军T-34、美军M4“谢尔曼”和英军“丘吉尔”坦克在内的绝大多数盟军坦克那就更不在话下了,甚至1944年7月德军第506独立重坦克营的1辆虎式就曾有过3900米距离击毁T-34的极端战例。

虎式坦克携带的炮弹数量也很大,正常情况下可以装载92发,而在有些时候,还能再额外多携带4个7发炮弹箱,这样炮弹的总携带量就达到了120发。

图3:虎式的炮弹数量多种类也全

为了保证射击精准,就必须配备性能优异的观测瞄准系统,而德国在这方面一贯具有技术优势,虎式装有蔡司公司TZF铰接式双筒镜炮塔射击瞄准具,虎式坦克炮的射击精度到底有多高,在一次测试中,“虎”式曾有过在1200米距离连续开炮五次,5发炮弹都落在一个16英寸×18英寸(约合40.64厘米X45.72厘米)的范围之内,精度高,散布小,在实战中威力又大精度又高,绝对是令人畏惧的大杀器。

在防护上,虎式的装甲使用的是镍合金钢装甲,这是德国在二战中质量最好的装甲材质,而且虎式的装甲是采用冷轧锻造工艺而非铸造。相对于铸造钢,冷轧锻造钢的强度要性高出不少,致密程度大约提高6%。

虎式的车体正面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中间不重叠部分的装甲有135毫米厚,炮塔正前方两边重叠部分的装甲更是高达200毫米,相对薄弱的侧面和后部装甲也有82毫米厚,相比之下,德军的IV号坦克车体正面装甲才不过80毫米。就连最薄弱的顶部装甲也有25毫米到40毫米,几乎相当于IV号坦克和美军M4“谢尔曼”坦克的侧面装甲。而且虎式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榫合连接形式,拥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榫合连接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而不是铆接,焊缝质量很高,也大大强化了防护性能。所以要想在1500米距离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是非常困难的,而要想击穿炮塔和火炮防盾重叠的防护最厚的地方,在当时来说几乎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4:虎式的防护相当强

苏军早期T-34的76毫米主炮在任何距离上都无法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最多只能在200米距离之内击穿虎式的侧面装甲。后期T-34装备了85毫米主炮后也只能在800米击穿虎式的侧面装甲,在600米击穿虎式炮塔的侧面,对虎式坚固的正面装甲依然束手无策。

美军早期的M4“谢尔曼”坦克的75毫米主炮也差不多,只能在100米内击穿虎式的侧面装甲,在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虎式的正面。后期的M4“谢尔曼”坦克换装76毫米主炮理论上如果使用HVAP钨芯穿甲弹的话,可以在1200米距离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但在实战中通常只能在300米距离内才能达到击穿虎式正面装甲的效果。

苏军IS-2“斯大林-2”坦克的122毫米主炮是二战中口径最大的坦克炮,理论上可以在2000米击穿虎式的正面装甲,但是在实战中却出现过IS-2“斯大林-2”坦克122毫米主炮发射的穿甲弹在100米距离上命中虎式正面装甲,居然被弹开的情况!

图5:虎式的防护堪称无敌

德军第503独立重坦克营的一名虎式车长曾经报告,在一次持续六小时的坦克大战中,他的坦克总共承受了227发反坦克步枪弹、14发45毫米穿甲弹、11发76毫米穿甲弹的打击,履带、轮轴、悬挂系统都受到严重破坏,但正面装甲却始终没被击穿,保证了5名乘员全都毫发无损,战斗结束这辆浑身是弹痕累累的虎式还能开了60公里返回后方修理。

由此可见,虎式坦克的装甲防护力非常强悍,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无论是在东线的苏军,还是在西线的英美盟军中都引起了虎式恐惧症,真正是谈虎色变。

虎式的火力和防护可以用无敌来形容,但是在机动性方面却是饱受批评。这也难怪,虎式的车重达到了57吨左右,如此重的重量要想实现如何机动灵活,确实也不太可能。而且虎式坦克的设计却本来就是着重提升火力和防护,为此不惜牺牲机动性。不过事实上,虎式凭借更为先进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机动性和之前的III号、Ⅳ号坦克基本相同。

图6:虎式的机动性在重型坦克中还是算不错的

虎式的发动机最初是一台输出功率650马力的迈巴赫HL210 P30汽油发动机,很快就换用输出功率700马力的迈巴赫HL230 P45发动机,使得虎式的最大公路时速依然可以达到38公里,最大越野时速也有21公里。但是相对腿短了些,最大公路行程只有140公里,越野行程不过80公里。

而比较坦克的机动性,最直观的就是比较单位功率,虎式坦克全重57吨,发动机功率700马力,单位功率为12.28马力/吨。苏军IS-2“斯大林-2”重型坦克坦克全重46吨,发动机功率520马力,单位功率只有11.30马力/吨;美军还能和虎式正面对抗的M26“潘兴”重型坦克全重4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单位功率也不过只有11.9马力/吨,还是不如虎式。虽然不如T-34的单位公里19马力/吨和M4“谢尔曼”的16马力/吨,但虎式是重型坦克,和T-34、M4这样的中型坦克相比,显然是不太公平的。

虎式的履带宽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725毫米,这对于分散坦克对地面的压强是非常有利的,但在铁路运输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所以这种宽履带被称为作战履带,主要在作战时使用。平时虎式还配有宽度只有520毫米的行军履带,在铁路运输时换上行军履带,但是更换履带就必须拆下最外侧的负重轮,到了目的地还得换下行军履带,再装上外侧负重轮,换上作战履带,绝对是费时费力。

图7:虎式有作战履带、行军履带两种履带

客观地说,虎式的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都是一流的,对于虎式机动性差的指责,主要问题就出在油耗和重量上。虎式是名副其实的油老虎,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为450升,越野为650升,虎式的油箱容量为540升,装满油也就只能跑上100公里上下,也就是说虎式开上两三个小时油箱就空了,这要是在战斗激烈的时候,就根本无法离开战场加油,所以严重影响了战斗力,而在实际中,确实有不少“虎”式就是因为燃料耗尽而不得不遗弃或被击毁。

其次“虎”式坦克57吨的重量也是一大问题,车重过大也直接导致战地抢修非常困难,德军装备数量最大的最重型牵引车SdKfz 9型半履带牵引车,也需要3辆才能牵引1辆虎式,而用虎式相互牵引固然是个办法,但这样很容易造成牵引的虎式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负的发动机持续满负荷工作而温度过高,搞得不好负责牵引的虎式也会因发动机过热而趴窝,所以如果要用虎式坦克相互牵引的话,至少都需要2辆虎式联手去牵引1辆故障的虎式。

图8:不过虎式的重量确实太重了

再看战绩,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战争中,虎式总共摧毁对手坦克9850辆,而虎式投入战场的数量只有在1944年6月6日也就是诺曼底登陆那天,达到最高的613辆,而其他时间单日参战的总数都没超过600辆,而且还要同时分布在北非、意大利、东线和西线等各个战场。在装备虎式的16个独立重坦克营里,第503统帅堂重坦克营(标准编制45辆虎式)战绩最高,超过了2000辆。而损失的虎式中,大约70%是因为机械故障和燃料耗尽而遗弃的,在战斗损失中也有相当部分是被飞机这种不对称的对手所摧毁,真正被对手的坦克击毁的还不到10%,可见虎式无敌的说法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因此在最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

为什么性能出色,战绩辉煌的虎式,而且对德军士气具有极大提振作用的虎式却会引来一片质疑?云隐很简单,本来在战争坦克就是拼数量拼消耗的装备,关键并不在于性能,如果一辆虎式能完爆三辆T-34,但是对手有六辆甚至八辆十辆,性能再强又能如何?所谓一虎难敌群狼,就是这道理。德国走精品路线,是由于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而虎式更是将这种精品路线发挥到了极致,结果走上了歧路,即便性能再出众,也淹没在数量如潮水一般的对手坦克集群中,最终也挽救不了纳粹德国的覆灭。


军工汇


虎I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Sd Kfz 181) Ti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国防军及武装党卫队所使用的坦克,正式名称为六号坦克(VI号坦克)。一般称为虎式坦克,简称“虎式”或“Tiger”。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是活跃于第一线的重型坦克。

虎I在面对主要的敌方坦克,包括T-34、M4中型坦克、丘吉尔步兵坦克时均能在1,600米以上的远距离外将其击毁。反过来说,装备76.2毫米炮的T-34使用APBC却无法在零距离贯穿虎I的前方装甲,同样也不能击穿虎I的侧面装甲。只有使用BR-350P HVAP弹才能在500米以内贯穿虎I的侧面装甲,在300米击穿炮盾装甲。而T-34/85中型坦克的85厘米炮使用BR-365P HVAP弹也要在500米以内才能射穿虎I的侧面,在300米击穿炮盾。而IS-2的122毫米炮能在1000米内以任何方位击毁虎式。但实战中也有IS-2坦克在100米内开火被虎I的前方装甲弹开的记载(有一定倾斜角度)。

M4雪曼的M3 75毫米炮只有在100米内才有机会贯穿车体的垂直装甲,以及在1250米以内才可以贯穿侧面装甲(以M61 AP versus FHA)。雪曼的后期型号装备了反坦克能力更强的M1 76mm毫米炮,使用M62 APC时可在600米至800米击穿虎式的首上装甲,炮盾则需迫近到200米;使用M93 HVAP时可在1000米以上击破虎式,不过此弹种大多发配给自行反坦克炮单位,一般装备76毫米炮的雪曼单位每车只有2~5发以内。英军改造的雪曼萤火虫装备了英制17磅炮,使用普通的APCBC时便能在常规交战距离上有效击毁虎式,使用APDS弹理论上可以在1500米的距离击穿虎式,但此弹种在超过500米后命中率大幅降低。

但是,熟练的乘员亦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增加虎I的装甲。在面对敌方坦克时,可以故意打侧车体的前方,从而取得与倾斜装甲同样的效果。如在面对敌方时将正面装甲打斜45度,可以将装甲增加至141毫米,使得敌弹无法贯穿其装甲。使用这个方法亦会增加敌弹的减衰效果,令贯穿其装甲难上加难。

通常,穿甲弹是以存速来得到穿透能力。因而能在短的战斗距离贯穿厚重的装甲(于第二次大战中单兵反坦克武器常见的的HEAT弹是以化学能穿透装甲,穿透力基本无视距离)。由于虎I的主炮拥有强大的穿透力,这意味着可以在敌方坦克无法还击的远距离外将其击毁。在俄罗斯等平地多且十分开阔的地形上就成为战术优势。而敌方坦克为了击毁虎I只能被迫集中攻击其侧面。

1942年8月29日虎I在列宁格勒近郊姆格内初次上场。基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压力,虎I较原定计划提早了数个月将投入使用,因此发现了在初期型上各式各样在机械上的问题。而在1942年9月23日的战斗中,4辆投入作战的虎I全部被困于湿地之中,最后就被安放在碉堡内反坦克炮全数击毁。当中有3辆成功回收,1辆无法回收。剩下的那1辆就在爆破处分后被苏联虏获,这样就给予苏联研究虎I及准备应对方法的机会。

在突出部战役和波卡基村战役中,虎式坦克凭借优异的战果树立了日后的威名。

而在北非战场上的第一次战斗中,虎I在开阔地形上成功压倒所有盟军坦克。但是在机械上的缺陷,导致同时能参与战斗的虎I在数量上相当少。这再度重演了在列宁格勒时的经验,最少有一辆虎I被英军的6磅反坦克炮击毁。

在诺曼底登陆战中,据记载德军虎式坦克歼敌率达到25以上。

有记载称,德军一辆虎式坦克一次就击毁了25辆以上英军第七装甲师的装甲车辆。

由于虎I过大的重量对使用桥梁出现不少限制,而越过设有地下室的建筑物残骸亦相当危险。另外一个弱点,就是炮塔使用油压旋转时的速度非常慢。虽然炮塔也能使用手动来旋转,但通常仅作为瞄准时用作略微调整的辅助。

虎I在路上的最高速度是38公里/小时,与最大的对手IS-2的37公里/小时差不多,不过对比起中型坦克算是低速。但是在操纵上来说因虎I为十分容易而占优,在两军的报告书中亦有提及。虎I初期型的最高速度是更达45公里/小时,不过于1943年秋天在接受引擎改造期间被减低至38公里/小时。虎I恒常的可靠度不足令人相当苦恼。虎I的部队亦往往因故障而经常在指定车辆数目不足的情况下参与战斗,而部队在路上行军期间也常常出现因故障掉队的车辆。另外其耗油量亦十分惊人、续航距离也相当短。不过,托使用阔身的履带的福,虽然作为重型坦克,但是对比起苏联T-34以外的大部分坦克,在相同的接地面积中拥有较低的压力。

在防御战斗中低机动力不会构成任何问题,因此虎I的装甲与火力为所有敌人所畏惧。虽然经常遇到的豹式威胁实为更大,但是虎I的存在却严重影响盟军兵士的心理,更引起了“虎式恐惧症(Tiger phobia)”。盟军兵士在看到虎I时不作抵抗并溃散不足为奇,但遇到外观与虎式有点相似,加挂了护板的四号坦克时仍然出现相同的情况。在诺曼底作战期间,盟军必须动用4至5辆雪曼,才能以由诱饵车吸引其注意后集中射击侧面与背面装甲的方式击毁一辆虎式。而苏联的T-34亦相当恐惧虎I。就像当年三号坦克面对苏联的重型坦克的情况一样。盟军方面在面对虎式的战术,是以群体合作的方式。首先是以一辆去吸引虎式的注意,然后其他的坦克则集中攻击其侧面与背面。由于虎I上所搭载的弹药与燃料存放在两边的炮座之内,所以能够击穿侧面的话就可以击毁虎I。不过这为风险相当高的战术,随时要损失多辆坦克才能得手。固此要歼灭虎式部队确实需要极巧妙的的战术。

虎I多数为配备在直属军的独立重型坦克营。这个营主要投入于突破作战,甚至反击战等激战地域之中。而陆军中最为精锐的大德意志师、与武装SS师内几个使用细编号的精锐师,亦会装备一定数量的虎I。

在库尔斯克之战中,于1943年7月7日,隶属SS第1坦克团第13连第2排的弗林茨·斯道德格小队领袖(中士)所指挥的1辆虎I在别尔哥罗德附近与约50辆T-34发生遭遇战,当中有22辆T-34被击毁。直至斯道德格将所有的弹药用光后,敌方残存的车辆才能撤退。由于这个战果,斯道德格于7月10日被颁发骑士铁十字勋章。

1944年8月8日,隶属SS第102重型坦克营第1连的威尔·菲(Will Fey)上级小队领袖(上士)所指挥的虎I,遇上英军第11装甲师。威尔在弹药用尽之前,一共击毁了14辆雪曼坦克、12辆装甲车及一门反坦克炮。威尔在补给了弹药后,再于同日击毁了另一辆雪曼,合计当日总共击毁了15辆雪曼。虽然第102重型坦克营在诺曼底战役中损失了全部车辆,但是却在这6周之内击毁了227辆盟军坦克。另外,该坦克营作最后的移动时为威尔所指挥,于8月28日在鲁昂因渡河失败而沉于塞纳河。

米歇尔·魏特曼可以说是虎I王牌中最著名的坦克长。魏特曼曾乘坐过各式各样的车辆参与战斗,最后则为乘搭虎I。在维莱博卡日战斗中,魏特曼在1日之内破坏20辆以上的的敌方车辆,当中更包括了坦克,为此被颁发了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不过后来在1944年8月8日战死。

总共有10名以上的坦克长拥有破坏100辆以上敌方坦克记录。约翰内斯·汉斯·鲍尔特为139辆以上、奥托·卡利乌斯为150辆以上、坎特·柯尼斯佩尔为168辆以上、米歇尔·魏特曼为138辆以上、瓦尔特·施罗伊夫为161辆以上,而阿尔博特·科舍尔则为击毁100辆以上。


SeaArm


虎式坦克是二战纳粹德国研制的一款性能强大,战斗力极其强悍的一款重型坦克。它在纳粹装甲部队中是绝对的主战装备。这款坦克不论战斗力还是防护能力都相当的不错,在它面前,盟军现有的坦克都如同一团纸球一样,是盟军装甲部队共同的噩梦。下面的案例可反映出该坦克强悍的战斗力。

在1942年欧洲战场,一位名叫杜伦斯的英国坦克车长与德军虎式坦克遭遇,经过一场苦战后侥幸撤退。他描述,他的坦克在1500米的距离上开第一炮击中了虎式坦克的侧装甲,共打了八发炮弹。可是每一次都把炮弹给弹飞了,虎式坦克的车身根本连皮都没伤着。而等到虎开火后,一炮就击碎一台己方坦克。

1943年的北非战场,一名美军装甲师的指挥官泰勒斯中校率领二十辆谢尔曼坦克进入了一处村庄时,遭遇了埋伏在那里的四台虎式坦克的袭击。随后泰勒斯命令谢尔曼坦克集体猛攻虎式坦克,但倾泻了一阵炮弹雨之后,他惊讶的发现,四辆虎式根本没受什么影响,而自己的坦克一辆辆被毁。无奈之下,泰勒斯只好率领剩下的几台谢尔曼坦克赶快撤退。







装甲之星


首先推荐一本书:卡里乌斯的自传:泥泞中的老虎。

自元首的动物园诞生了这只猛兽开始,一直到二战结束。虎式以及虎王战斗力无疑是在很多方面占有优势的。无论是斯大林,丘吉尔,还是谢尔曼(果然美帝是仅有的一个不搞个人崇拜的国家。。。不然m4根据前面的尿性应该叫罗斯福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三巨头在雅尔塔开会。。。),都不是一合之敌。

而美国所研发与之抗衡的m26潘兴。。。没赶上。。真正发挥作用要到朝鲜战场了。

而二战时期击败过虎式坦克的车组,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但是对吧。

总结一下来说,虎式坦克是一个适合战役和战斗,不适合战争的坦克。

原因有如下三个:

不好修

不好造

造不起

不好修:

主要吐槽虎式的那个以复杂著称的行走机构。

为了抗住比四号增加了两倍的重量(45吨,因为元首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没有可以抗衡T34的王牌而提出的增量需求,这也导致了虎式坦克的头重脚轻,因为底盘是照着35吨设计的),行走机构和传动机构被设计的复杂无比。复杂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单纯的汉语描述每个字你都认识也能让你看出一头雾水的效果出来。比如下面一段:

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意味着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借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因而有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容易使用的。

大体上来说。虎的行走机构充分体现了德国人的尿性:优点明显的同时缺点更明显。。。

不好造:这个和上面其实有很大的联系。通常不好修就意味着不好造。。。

可以横向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坦克产量:

m4霞飞(打火机):49000辆

十字军(英国佬):5300辆

kv-1 13500辆

斯大林 3700辆

t34 80000辆???

三号 16000辆

四号 8000辆

虎加虎王 1355+489辆。。。

真零头都不够。。。

而苏联也是靠海一样的,拖拉机厂生产的,用锤子挂档的,t34一路平A过去了。。。这定语真长。。。

至于最后一个造不起呢,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

丫炮塔是保时捷造的!

最后总结:

作为一个车长,建议你选择虎式坦克。

作为一个元首,还是选择t-34吧。只要记得多生产点锤子用来挂档就好。。。




满船清梦压熙和


虎式坦克,配上88炮,德国佬的军火就是厉害,不得不承认,成就了其传奇般的江湖地位,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在将近2000米距离内,虎式坦克一炮就能送T-34回姥姥家,而T-34坦克一炮过来,只是给虎式坦克挠痒痒,一点作用都没有。

即便T-34坦克冲到1000米距离,冷不防来他娘一炮,也无法击穿虎式坦克100毫米厚的正面装甲。唯有冒死行驶到不到800米的距离,T-34坦克76.2毫米火炮才有可能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但在如此近的距离内,T-34不知道已经死了几回了,所以T-34对阵虎式毫无胜算。

M-4谢尔曼坦克也一样,好莱坞战争大片《狂怒》让军迷见证了虎式坦克的虎虎生威,M-4谢尔曼在虎式面前,就似弱鸡一般,正面交锋时,只有挨揍的份,毫无还手之力。

所以,当德国佬56吨的庞然大物式坦克出现在东线时,苏军正是头也大了,这玩意确实不好对付,尽管速度不快,窝牛似的爬行,越野时每小时只有10余公里,但就是难阻其前行,己方的坦克却不断被轰趴下。

好在虎式坦克产量不高,且质量非常堪忧,经常莫名其妙地开着就歇火,一动不动趴窝了,不是机械故障,就是没有油了,越野时百公里650升油耗,即便是公路行驶时,百公里仍然要吃掉450升油,虎式坦克真是油老虎,是喂不饱的铁疙瘩。

所以,许多虎式坦克就是这样并非战损,而是因为质量问题,被遗弃在荒郊野外,这个损失对东线德军来说非常大,但也毫无办法,这玩意确实存有先天不足,发动机攻率小,导致推重比下降,越野性能非常差,不是一点点差。

虎式坦克的先天缺陷,且由于产量低,质量问题导致的趴窝,以及燃油供应不上等原因,尽管给苏军带来许多麻烦,但虎式坦克终究无力扭转东线德军的颓势,因此虎式坦克也似流星划过夜空一般,尽管瞬间很亮丽,但很快就复归平静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德国坦克直接跳过了30-40吨级的中型坦克,直接向50吨级的重型坦克发展。虎式坦克重达56吨,正面防御装甲达到了105毫米,主炮口径更是升级到了56倍径的88毫米。从此虎式坦克便结束了巡洋坦克和步兵支援坦克的划分,直接走向重炮重甲的突击型坦克。

德国本身就是坦克装甲集群战术领域的先驱者,加上战争初期的实战经验,德国拥有的大量实战经验丰富的坦克车组成员。以及德国优良的卡尔·蔡司瞄准镜。有优秀的坦克以及优秀的坦克成员,以及优秀的设备以及作战理念早就了德国虎式坦克的辉煌。特别是在初期苏联还是在使用T-34的时候。虽然到了后期SU-100、IS-2、ISU-122/152在主炮口径以及防御方面单个性能超越虎式,但是依然没有虎式坦克那样著名。


其实从IS系列苏系坦克就开始向圆脑袋方向发展

至于虎式有多厉害我想盟军方面最清楚,以东线战场装备虎式坦克的502和503装甲营为例。在两年七个月的时间里502装甲已经击毁了1400辆坦克以及2000门以上的反坦克火炮,自损107辆虎式,战损比为13:1,503装甲营击毁超过1700辆坦克,2000门以上的火炮,自损一二百五十二辆虎式坦克,战损比为7:1。更是成就了卡尔乌斯、魏特曼、尼斯佩尔等虎式著名王牌。
哪怕是升级后的虎王坦克名气都没有虎式坦克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战面对德国虎式坦克,盟军坦克很难从正面将其击穿/或与之抗衡,只能动用多辆坦克采用迂回包抄的方法来攻击侧边护甲,但虎式坦克机动性不高,平时用行军履带,作战是还需要重新换装作战履带


特工谭雅


机动尚可,火力可以远距离击穿大部分敌军装甲,自己的装甲敌方的坦克很难击穿,如果不是数量太少和制空权的丢失,绝对可以横扫米英鬼畜


宛宛她爹


击毁一辆虎式坦克需要8辆盟军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