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俗话说“夏季多流汗,腊月多吃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农村老俗话说“夏季多流汗,腊月多吃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老话是关于冷暖季节里养生保健方面的经验常识,会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百分百的全信,毕竟过去很多认知只是人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总结,有时候也会缺乏一定科学依据的!例如夏天多流汗应该是和“冬病夏治”会有一定关系,但夏季炎热,也不能一味的靠流汗来消除体内积寒,这样很容易脱水或出汗受冷受风而导致身体湿气过重产生感冒、乏力、气虚等症状,这样往往就会适得其反了!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关于“夏季多流汗”:我感觉这句老话之所以这么说,应该是与过去人们流行“冬病夏治、春夏养阳”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夏季的酷热高温和充足的阳气来赶走体内沉积的寒气,而多出汗是最直接的排泄方式。要知道,由于冬至是阴极,往往就会阳气虚弱,再加上冬天寒冷以及春季冷暖交替影响,往往这期间会容易患病,这样就会因身体积寒过重而有太多阳虚阴寒的病气,但到了夏季 ,人们会认为夏至是阳极,也就是阳气最充沛的时候,这时阳光充沛、热力十足,也是万物生长最有活力的季节,而人到了此时就可以借助酷热排泄出身体内的寒气和病气,使得气血通畅,自然就会认为有祛除病源的作用,另外,也有利于为冬季身体进补腾出一部分空间!

不过,夏天多出汗也会因人而异,如果是属于体质弱的人群,一旦夏天出汗过多,就会容易脱水而引起身体不适,另外,出汗后也会容易受风受冷而造成身体湿气过重,这时容易身体抵抗力变差,最容易百病找入侵,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 关于夏季排汗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量力而行,切莫盲目跟风而超过本身承受极限!

关于“腊月多吃饭”:关于冬天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期,这时应该与过去人奉行的“夏病冬治”会有一定关系,毕竟在冬季里,由于冬至是阴极,人们就会对于阴虚阳亢的疾病在这会儿抓紧养阴、滋阴,例如甲亢患者,往往就会在冬季寒冷时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例如鸭肉、龟肉等可用来滋阴降火。另外,为何或在腊月多吃饭呢?这其实和寒冷程度会有一定关系,比较我们常说“寒冬腊月”,一般到了腊月期间,往往也就到了冬天最冷的时候,这时身体为抵御寒气就会消耗大量的热量,而这时多吃饭,尤其是多吃热量高的食物,往往就会及时补充自身热量以抵消或增加更多能量来御寒保暖,同时,这会儿也到了杀猪宰羊的时候,往往肉食会比较多,例如腊肉、猪牛羊肉、鸡鸭鱼肉等食物,多吃些就能更好达到身体进补效果,利于来年春天农忙季节的正常开展!

不过,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现如今人们平时就可以吃到各种进补的食物,而且冬季御寒保暖措施也越来越多,往往有时候不一定通过多吃来起到御寒或进补效果的!因此,这句老话只能说是一种生活中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建议,但不一定会适合所有人,最终还是会因人而异,合理膳食搭配!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 欢迎留言互动!


龙百晓生


夏季多流汗,腊月多吃饭,意思是夏季的天气炎热难耐,人们常常汗流浃背,满头大汗的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到了秋季丰收满满,粮谷满仓,腊月是人们农闲的时节,夏季满头大汗的辛勤劳作,秋季的丰收满满,让人们在这闲暇无事的腊月,每天有吃有喝,吃喝不愁,吃的饱饱的。


夏季多流汗,腊月多吃饭,是有道理的,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平时不怕流汗,不怕出力,能吃苦耐劳,辛勤劳作,辛苦、积极做事干活,就能丰收满满,就能获得满满的回报,以后要是有段时间我们闲暇、无事可做,那样每天也会有吃有喝,吃喝不愁,也不会为我们的生活,“一日三餐”操心发愁。正所谓,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



西北糖果


夏季出汗多不是好事!阴虚火旺。要煮点猪肝补补。这句谚语我没听说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