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夏季多流汗,臘月多吃飯”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農村老俗話說“夏季多流汗,臘月多吃飯”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句老話是關於冷暖季節裡養生保健方面的經驗常識,會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百分百的全信,畢竟過去很多認知只是人們的一些生活經驗總結,有時候也會缺乏一定科學依據的!例如夏天多流汗應該是和“冬病夏治”會有一定關係,但夏季炎熱,也不能一味的靠流汗來消除體內積寒,這樣很容易脫水或出汗受冷受風而導致身體溼氣過重產生感冒、乏力、氣虛等症狀,這樣往往就會適得其反了!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關於“夏季多流汗”:我感覺這句老話之所以這麼說,應該是與過去人們流行“冬病夏治、春夏養陽”有一定關係,也就是說,人們可以利用夏季的酷熱高溫和充足的陽氣來趕走體內沉積的寒氣,而多出汗是最直接的排洩方式。要知道,由於冬至是陰極,往往就會陽氣虛弱,再加上冬天寒冷以及春季冷暖交替影響,往往這期間會容易患病,這樣就會因身體積寒過重而有太多陽虛陰寒的病氣,但到了夏季 ,人們會認為夏至是陽極,也就是陽氣最充沛的時候,這時陽光充沛、熱力十足,也是萬物生長最有活力的季節,而人到了此時就可以藉助酷熱排洩出身體內的寒氣和病氣,使得氣血通暢,自然就會認為有祛除病源的作用,另外,也有利於為冬季身體進補騰出一部分空間!

不過,夏天多出汗也會因人而異,如果是屬於體質弱的人群,一旦夏天出汗過多,就會容易脫水而引起身體不適,另外,出汗後也會容易受風受冷而造成身體溼氣過重,這時容易身體抵抗力變差,最容易百病找入侵,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 關於夏季排汗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量力而行,切莫盲目跟風而超過本身承受極限!

關於“臘月多吃飯”:關於冬天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時期,這時應該與過去人奉行的“夏病冬治”會有一定關係,畢竟在冬季裡,由於冬至是陰極,人們就會對於陰虛陽亢的疾病在這會兒抓緊養陰、滋陰,例如甲亢患者,往往就會在冬季寒冷時多吃一些高熱量的食物,例如鴨肉、龜肉等可用來滋陰降火。另外,為何或在臘月多吃飯呢?這其實和寒冷程度會有一定關係,比較我們常說“寒冬臘月”,一般到了臘月期間,往往也就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這時身體為抵禦寒氣就會消耗大量的熱量,而這時多吃飯,尤其是多吃熱量高的食物,往往就會及時補充自身熱量以抵消或增加更多能量來禦寒保暖,同時,這會兒也到了殺豬宰羊的時候,往往肉食會比較多,例如臘肉、豬牛羊肉、雞鴨魚肉等食物,多吃些就能更好達到身體進補效果,利於來年春天農忙季節的正常開展!

不過,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提高,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現如今人們平時就可以吃到各種進補的食物,而且冬季禦寒保暖措施也越來越多,往往有時候不一定通過多吃來起到禦寒或進補效果的!因此,這句老話只能說是一種生活中關於養生保健方面的建議,但不一定會適合所有人,最終還是會因人而異,合理膳食搭配!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 歡迎留言互動!


龍百曉生


夏季多流汗,臘月多吃飯,意思是夏季的天氣炎熱難耐,人們常常汗流浹背,滿頭大汗的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到了秋季豐收滿滿,糧谷滿倉,臘月是人們農閒的時節,夏季滿頭大汗的辛勤勞作,秋季的豐收滿滿,讓人們在這閒暇無事的臘月,每天有吃有喝,吃喝不愁,吃的飽飽的。


夏季多流汗,臘月多吃飯,是有道理的,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平時不怕流汗,不怕出力,能吃苦耐勞,辛勤勞作,辛苦、積極做事幹活,就能豐收滿滿,就能獲得滿滿的回報,以後要是有段時間我們閒暇、無事可做,那樣每天也會有吃有喝,吃喝不愁,也不會為我們的生活,“一日三餐”操心發愁。正所謂,肥料是土地的寶貝,汗水是豐收的蜜汁。



西北糖果


夏季出汗多不是好事!陰虛火旺。要煮點豬肝補補。這句諺語我沒聽說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