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歐楷有段時間了,字體僵硬缺少靈動和連貫,該如何解決?

源源不斷有新流


看了題主寫的字,感覺已經非常好了,雖然結構還不是很準確,但和字帖也有七八分相似了,筆畫的書寫很好,沒有問題,用筆上也沒有太大的問題,題主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想的太多,寫的太少。

問題:

1、雖然題主的書法基本的用筆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還不熟練,還很生疏,我們看題主的作品,單個字還可以,但是整體上卻大小不一,比如第一行的第二個字“變”就寫的太大了,而第一行最後一個字“臭”又寫的太小了。第二行的第一個字“聲”也寫的太小了,還有一點細,在整體中顯得格格不入。

2、第二個問題就是題主自己說的,感覺寫的太僵硬,缺少靈動和流暢的感覺,學習歐體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歐體本身有非常多的方筆,初學書法不懂得靈活用筆,很容易寫的太死板,這真正常,不要太糾結於這個,等你寫熟練了,自然就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


3、題主說自己沒有什麼進步,其實題主現在是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想要去的下一次進步,必須加大練習的數量。

解決問題:

總之,題主的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想的太多了,練習的太少了,你上面3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你的練習數量還不夠,就沒有能夠到達可以靈活的用筆、流暢的書寫的地步,還處於一個瓶頸期。

這個時候一定不要放棄,繼續接著練習歐體,突破了這幾個階段,以上的3個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等你能夠熟練的用筆了,手頭上的功夫也到了,自然可以寫出流暢的書寫感覺來,如果現在不去加強訓練,而是去追求流暢,很容易走向一條野路。


不二齋


習慣於楷書,想要變化手法並非一日而談,如果有人說如何改變切不可聽,那樣是誤人子弟。

此時,你應以不變應萬變,繼續臨寫楷書,易經說否極泰來,當你楷書爐火純青,隨手可得,胸有成竹之時,你再改變不遲。

那時,你想改變手法,同樣的學習方法,多寫,多讀貼,多看,多思考,再堅持一段日子。

學習書法是個長久工程,堅持到底吧!


賈寶玉傳人賈三少


這位書友你好!從你寫的筆畫來看,你還是挺有書法天賦的!筆畫已經挺規範了!從結體上講,之所以不夠靈動和連貫,就是因為熟練程度還不到!也就是練的“量”還不夠!因為任何技藝的提高,都必須達到“必要的量”!這就是常言做講的“熟能生巧”!也就是哲學中所說的“量變質變規律”!只有積累到“必要的”量,才會產生質的飛躍!當然,你必須做好思想準備:要理想地掌握字的結體,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因為漢字結體具有一整套不可違背的內在規律,沒有大量的實踐是很難掌握的!這就是歐柳顏趙四大書家的楷書從嚴格意義上講仍不夠成熟的原因所在!當然,任何所謂的好,都是相對意義上的好!更重要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有恆心,刻苦練習與認真總結,憑你體現出來的天賦,比將學有所成!



國承明


看了你的圖片,還是有可取的地方。你感覺比較僵硬,沒有靈動性和連貫。這是碑版書體的原因。


楷書分有碑版書和翰牘書。大家對翰牘書比較陌生,但翰牘書卻是古代人日常所用最廣泛的。翰牘書為紙質,唐代迄今一千多年,他們的墨跡早已消亡殆盡,存世的書法作品十分稀少。石碑的保存時間就要長久許多,許多碑帖宋代製作的拓片尚有流傳至今。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就有宋代所拓。

碑版楷書是經過了工匠的二次加工,原來的筆墨在細節上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形體,而損失掉的那些細節,恰恰又是書法用筆的精髄,這就給我們現代學習書法的人帶來了學習困難。古代學習書法,是有教師傳授,在筆法的學習上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今天的書法學習,幾乎都是以碑為入門。碑版楷書成為了我們現在對楷書的認識標準。在臨帖時,按照刀刻的痕跡去盡力模仿,而歐體楷書本身又是勁利剛健的特點,很多初學者難以透過刀痕尋找到筆痕,僵硬,就成了學習歐體楷書的通病。



要改善僵硬的缺陷,你就要尋找墨跡來進行練習。歐陽詢的楷書墨跡現在已經沒有了,不過行書帖還三帖。《仲尼夢奠帖》,《卜商讀書帖》,《張翰帖》。雖然是行書,其中的用筆關係是相通的。通過墨跡來糾正自己的用筆。


再有一點,你的字先不要寫的這麼大。歐體字最大的就是《九成宮》,字的大小也不過三公分。大字的要求是遒勁潤澤。小字的要求是精細純熟。你把字寫的太大,字體的結構與筆畫輕重的比例就難做到準確。以你現在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原大臨寫。在原大的基礎上,把筆法練精細,再慢慢的放大練習,效果就會顯現出來了。


子衿書法


筆畫生硬呆滯,字體姿態沒有神采……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可能是之前訓練方法不正規,缺少必要的指法、筆法、筆畫、結字法等一系列專項基本功分節練習造成的!

歐楷,原本屬於碑文體,又是刀刻出來的工藝字。沒有一定的書法功夫,根本不懂得怎麼將刀痕轉換成筆意,肯定把字寫死板了。所以,我主張,初學者儘量不要學歐體,一廂情願費力不討好。

往往初學者誤以為楷書就得慢慢寫,於是,看一眼寫一筆,筆畫之間沒有筆斷意連,像拼圖遊戲似的。其實,楷書並不都是慢寫出來的,一個字必須一氣呵成,甚至連續寫幾個字的時候也要保持相互間顧盼呼應,筆勢承接,氣韻貫通。

之所以字體風格各異,猶如不同情調的歌曲,節奏與速度各有要求。打個比方,歐楷,筆畫起止之間,行筆節奏感相當於齊步走口令1~2~1,顏體動作稍快一點點,趙體更快,接近跑步走的節律。

這種節奏概念,在初始練習筆法的時候就得練好,書寫每一個線段或筆畫都必須要有節奏,而且節奏快慢決定了速度。

比如趙體楷書〈讀書樂〉等,節奏都比較快。

因此說,行筆節奏是直接影響字形活脫與否的重要因素。不論什麼書體、字體,不練節奏絕對是一大失誤!

絕大多數初學者,都是一起步就直接照著字帖硬性模仿,實際上是違反〈書法訓練操作規程〉的作法,結果必然事與願違。

科學、系統、正規、專業的訓練套路是,如圖:

如圖所示,書法訓練過程猶如企業生產工藝流程,必須按這個一步步進行,否則,單純依靠臨帖的練習方法不完整,所以,是絕對不行的!

正常情況下,①~⑦屬於基本功技法訓練,必須在正式臨帖⑧之前完成,這個週期大約十天左右。很多人就是由於忽視了這十天基礎技法訓練,急於求成,嫌麻煩,於是就直接照字帖寫,結果,練了十月都寫不好,久久不能入帖,不僅進展慢、週期長,以至於偏離正宗的書法軌道,走進練毛筆的死衚衕,深陷誤區不能自拔。

解決辦法如下:

1、採用科學合理的執筆法,千萬不要使用當今流行的假冒偽劣的五字(五指)執筆法。


2、重新進行指法、筆法動作練習,明確指頭職責分工,並且熟練指法、腕法、肘法協調關係。重點是筆法節奏與速度。

3、反覆精熟筆畫寫法,達到分類默寫,每一個畫只寫一遍,個個不錯。堅決不能有像寫美術字那種描畫稜角形狀的動作。



4、運用單勾摹寫法熟練字法。


以上是我的心得體會,僅供大家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摹的還是有一定的功底。但不夠精準,問題出在讀帖方面。


從臨摹作品看,可能臨摹的《九成宮》範本不是最佳範本,亦或是現代電腦處理以後的範字,最突出的就是不少的點畫原本是圓形輪廓的地方變成了方筆,且見稜見角,能夠寫出如此的方筆點畫,到難能可貴。但不符合原帖法度。



臨摹作品中最精彩的是“無”字,但四點中點寫成了近乎直角三角形的造型,這是不對的。歐陽詢楷書《九成宮》的點畫是方圓兼具的,沒有象魏碑中那樣的方形點畫,雖然歐陽詢汲取了魏碑書法的元素。這種近乎完全三角形的點畫處理,使得點畫造型非常僵硬呆板,看似乾淨卻失去了自然之美。臨摹要儘可能最大程度忠實於原帖,才能真正學的原帖的菁華,而不是參考其它人的東西,就是臨摹要無我。題主所附作品,點畫功夫相對結體略好一些,但沒有把歐陽詢的點畫寫活了,可以說被簡化了。這在臨摹學習中也是不好的做法。題主的問題至於臨摹前的讀帖不夠精準和在思想上沒有做到百分之百忠於原帖。所以普遍字形和點畫不準。同時,點畫只是大概略得其形,沒有注意到歐陽詢楷書點畫細微精妙之處。還有結構,在作品中只有“謝”、“質”、“無”略帶結構之形,但點畫位置與形態仍然存在問題。



“變”字由於變化較多,題主在讀帖和處理點畫位置、形態的處理上明顯不足,關鍵是沒有找準各點畫在格內的準確位置。點畫線條形態也不準,如“變”字下部的撇捺點畫,特別是捺畫,過於僵直了,捺畫的收筆輪廓線不夠飽滿,見下圖範字的捺畫收筆出的輪廓線,不是僵直的,而是帶有一定的曲線。臨摹之前一定要堅持少而精的學習方法,落筆之前要精準讀帖,象照相機那樣印到腦子裡,準確找準點畫的形態位置,然後再落筆臨摹。


翰墨書道


看了你的習作,感覺相當不錯,成績還是主要的。

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或者有不滿意之處,這很正常。

書法學習是一條漫長的修行之路,起起伏伏,溝溝坎坎,

有時山窮水盡,有時柳暗花明,只要你對書法保持熱愛之心,

長久堅持,最終必然會進入較高境界。

不要太在意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也完全沒有必要為此而煩惱。

若干年後,當你重新審視你的往日習作時,你曾經的困惑

和遺憾會給你一種別樣的感覺,這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和一種

美好的回憶,你會清晰地發現昔日的稚嫩,笨拙陪伴你

一路走來,走向成熟,走向圓滿,也更清楚地看到,昨天

種種的失敗才是你今日書法走向成功的必要鋪墊和基石,

我認為出現問題是正常的,而且你還要明瞭一件事,

你對自己的書法不滿意是一種非常有益和健康的心態,

這種心態恐怕一生都會伴隨著你,因為人在一生的書法追求

中,很難會出現自己非常滿意的作品,如果總是認為自己

已經非常完美了,這可能不是一件好事,這時往往反映出

你的進步已經停止了。


素里布衣楊半


1.看了你的字確實下過功夫,寫的不錯了。有個問題,歐體方筆是特色,但方筆不等於偏鋒,你寫的多是偏鋒,顯得筆畫像“片”,顯得薄氣。通片下來處處字字都偏鋒,沒有筆畫上的變化自然死板不靈動。改用中鋒寫方筆才正確,中鋒才厚重,配合粗重力道的變化,配合姿態的變化才能靈動。

2.注意穿插臨習歐體其他字帖,別死臨《九成宮》。你會發現都是歐陽詢寫的碑,不同時期面貌確有不同。都是歐體都臨習也是提高。

3.《九成宮》碑自己的問題。故宮李琪藏本和日本三井藏本是同一塊碑兩個時期的拓片,它們面貌相近也不相同,都要看,都要臨習。甚至田蘊章先生家藏本(有人說是近代翻刻的)看看寫寫也很好。當收集的版本多了就知道歐體不是隻有一個版本,略懂帖學對下筆臨習只有好處。

4.多看視頻示範,如田蘊章先生就講過,歐體的豎畫(中間位置)可以寫的細一點,都是豎畫,都一樣粗細,字就死板,畢竟書法不是美術字不是印刷體,書法講究神似,變化。


tjsjsh


靈動與連貫性…說簡單點理解就是書寫性,熟能生巧。

看字的筆畫寫法是對的,

讀懂大圈,呼應,小圈

書寫連貫性的來源是

1”大圈”:寫一個字筆的運動軌跡,前一筆的收就是後一筆的起,連綿不斷。不是每一筆都是重新起筆的。飛度:空中軌跡。

2“呼應”:筆畫之間,部首之間,前後左右上下的變化呼應,比如:橫的覆仰平,豎的相背,等等

3“小圈”:筆畫的起行收的動作精緻,行的變化。

學其他書體來改變:行楷,行書,草書。

看看寫經體和墨跡的《靈飛經》《智永真草千字文》《陸柬之文賦》





清揚有儀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今人臨寫唐人楷書,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描字,而不是寫字,這個問題當代一些公認的歐體楷書書法家都沒有突破這個侷限!我看了題主所附的習作,也正是這個問題,所以,描出來的字,筆畫僵硬,缺少靈動和連貫。

這個問題的根源還在於唐人楷書大多數是碑刻,後人很難看到其真實的運筆,也有可能一些痕跡在刻字的過程中就失去了。

解決的途徑,我給很多人建議過,可以看一下趙孟頫的楷書和行楷作品,如《壽春堂記》、《三門記》等等,有精力的可以學學,沒有精力的也可以看看,雖然不是歐體,但目的是悟出筆畫之間的承上啟下和呼應關係。

儘量體會自然書寫的狀態,而不是描字,才能將楷書寫得靈活生動一些。在現當代書法家中,我認為啟功先生是明白這一點的,也可以看看啟功先生的楷書,有很多東西可以借鑑。


這是個人的一點心得體會,分享給書法同道,希望有所幫助。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