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近期央行發佈的一則信息:65%的國人不會理財?

財經心觀察


到底會不會理財,要看站在什麼角度了。如果站在專業角度,65%的國人不會理財,就是保守的,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實際上,真正懂理財的人,不會超過8%。就算是懂理財的人當中,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高水平的理財人寥寥無幾。

如果站在非專業角度來看,除了兒童之外,懂理財的人比重應當在60%以上。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無論是工人還是農民,以及其他階層人員,哪個不懂理財,哪個不會理財。如果不懂理財,家裡的房子怎麼建的、怎麼買的,家裡的物品又是靠什麼添置的。把勞動掙來的錢,一點一滴地積聚起來,最終積少成多,買了房、建了房、添置了傢俱、買好了家用電器,還供子女上了學,等等,不懂理財,這些能夠做到哪來?

我們能夠理解,央行所說的理財,一定是指如何投資、如何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如何購買理財產品、如何銀行儲蓄等。而這些,顯然不是居民單方面的問題,也不只是居民會不會理財的問題。

首先,銀行推出了多少能夠供居民進行財富增值的金融產品,對居民理財十分重要。如果銀行設計的金融產品,根本就起不到理財的效果,誰能理財,誰又會理財呢?所以,要想讓居民懂得理財,銀行總得開發出一些可供居民財富增值的理財產品吧。沒有好的理財產品、財富增值產品,只說讓居民理財,實在是一句空話。

其二,金融市場秩序是否規範,對居民理財也很重要。眼下,隨處可見各種理財公司、投資公司、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等,但是,有多少是真正規範的,是按照金融法規在進行投資理財的,可能很難打包票。因為,不規範的公司多於規範的公司,地上交易的公司也多於地下交易的公司。這樣的混亂狀態下,讓居民怎麼去懂得理財,又怎麼能去理財。所以,要想讓居民懂得理財,就必須先讓金融市場秩序規範。

第三,居民有多少可理的財。說到理財,總得有財可理吧。這些年來,原本居民在銀行還有許多存款什麼的,還購買了許多國債等。可是,隨著房價的持續上漲,加上股市的持續低迷,多數居民手中的錢都變成了房子、變成了鋼筋混凝土了,還有多少閒錢去理財啊。存在銀行拿個利息,就算不錯了。且新增的收入,可能還趕不上房貸利息呢,當然無錢可理了。

所以,切不要只認為居民不懂理財,而要看居民為什麼不懂理財,為什麼不想獲得更高的收益。沒有良好的環境,還理什麼財呢?


譚浩俊


近期,央行發佈一則信息表示,65%的國人不會理財。如果站在專業角度,央行的標準來看,多數百姓都不會理財。實際上,多數老百姓又是不學理財專業的人,真正會理財的佔比恐怕還不到10%。而且即使會理財的人當中,水平也有高低,性格也有不同,有些人喜歡激進型的,有些人偏向於保守型的。但真正高水平的懂理財的人就所剩不多了。

但是若站在非專業的角度來看,中國除了未成年人之外,其他人多少都會點理財知識的。比如,錢有得多了就要存銀行定期,存3年要比存1年利息高一些。或著要積存點錢,買房子付首付款、子女留學、買家用電器等。如果不懂理財,不懂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恐怕連應付不時之需的錢,都無法拼湊出來。

其實,在歐美髮達國家絕大多數人都不用理財,普通人也不用學習各種理財方式:一方面:歐美人士知道術業有專攻,手裡有錢肯定是讓專業理財機構幫他們去管理財富,歐美人士天天討論自己喜歡什麼,愛好什麼,都是在各自領域擅長的東西。另一方面,歐美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年輕人往往用信用卡來透消費,而且歐美國家物價比較穩定,多數人的積蓄也不多,所以理財意識比較淡薄。

根據我們的理解,央行所說的65%的國人不會理財,主要是指:國人在理財方面的知識匱乏、對於如何根據自己情況來購買理財產品的能力不足,以及如何防控理財風險的意識不強(哪裡理財利息高,就把錢投向哪裡)。但是,我們認為,居民理財意識不強並不是單方面的問題,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始終才能逐步提高。

首先,銀行要推出一些能夠讓居民進行財富增值的金融產品,這對於居民理財十分重要。如果銀行設計的金融產品,常常跑不贏潛在的通貨膨脹,誰願意學習理財知識,誰願意去格外關注理財呢?從嚴格意義上講,正是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高,連隱性的通脹都跑不贏,而房地產收益率過高,才會導致大家都熱衷於房地產投資技巧,而不去學習理財投資技巧。

再者,金融市場秩序不夠規範,讓老百姓既有理財的需求,又不敢防心去投資理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打破剛兌,國家已經不再保本保收益。前些年頻頻發生的銀行理財飛單,客戶購買了非銀理財產品等,導致血本無歸。此外,還有P2P理財平臺的問題頻發,導致了老百姓只敢把錢存銀行,不敢再對理財產品有什麼奢望。因為,現在投資理財的環境需要逐步完善。而連金融市場秩序都不規範和穩定的情況下,說多數國人不會理財,有點欠公道一些。

最後,老百姓都把資金投向了房地產領域,很多家庭都加了槓桿,很多人都在每月還銀行的月供。已經沒有多少資金可以用作理財了。而面對中國的高房價,銀行功不可沒,沒有銀行業高槓杆,房價根本炒不起來。目前居民貸款規模有20萬億,每個月有近四成的貸款流向房地產業。這就導致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速也大幅放緩。老百姓都沒有錢了或者只懂得買房來抗通脹了,所以這部分國人會不會理財,也無關緊要了。

央行認為65%的國人不會理財,這意味著,多數國人不僅是理財知識缺乏,而且在理財方面不懂技巧,不注重防控風險。但實際上,國內有多少家銀行設計的利率能夠長期跑贏通脹水平的?顯然,我國的金融業在理財產品設計上還存在不足。此外,國內這些年投資理財環境不佳,很多投資者因理財蒙受慘重損失。更何況房價的一直上漲,高房價已經吞噬了購房者的收入積蓄,多少人現在已經與理財無緣了。所以,對於銀行業說要設計出各種創新型的理財產品,讓百姓通過理財跑贏通脹,這才是關鍵。屆時,百姓會不會理財沒關係,只要把錢交給銀行來理財就可以了。


不執著財經


近期央行發佈信息說65%的國人不會理財,這是保守的說法,實際上是90%的國人都不會理財。在歐美髮達國家90%的人都不會理財,而是讓專業的理財機構幫他們去管理財富,我們去歐美從來沒有聽到過普通人天天談論如何理財,大家都在談自己喜歡什麼,愛好什麼,各自在自已擅長的領域,這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各行各業各司其職,各行各業為社會提供專業化的服務,社會才是平和的,人民才能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當一個國家大部分人天天都想著怎麼賺錢,怎麼理財投資時,說明不正常,這種不正常的表現是幾個方面的:一是說明房價太高造成了通膨,讓大部分人通過正常的工資收入無法保障幸福的生活,於是大家只能通過投資理財來賺錢,以保障自已的生活質量,如果沒有理財投資的收入,光工資的收入無法維持生活質量。而歐美日等國家民眾依靠工資的收入就能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不需要天天為賺錢傷腦筋。

二是說明金融機構都不可靠,金融機構沒有能力滿足大量民眾理財投資的需求,沒有能力解決民眾理財投資的需求。

三是說明金融騙局太多,社會所有的理財公司都在欺騙大眾,民眾相信一次上一次當,民眾根本不敢相信社會上的各種理財投資,社會上的所有理財投資都是為民眾製造陷阱來騙民眾的錢。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民眾沒辦法才都在想辦法去理財投資,而我們理智地想一想都明白,真正的理財投資需要非常專業的金融知識和理財投資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並不是普通的大眾都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如果讓普通的大眾天天都去學習理財投資的金融知識,那麼,大家在其他行業的專業知識就沒有時間去學習了,更加沒有時間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愛好了,這是不是太不正常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應頭條的邀請在頭條上成立了一個皓脈投融資聯盟主圈子,幫大家解決理財投資的難題,大家遇到理財投資的難題可以加入圈子來互相交流。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p.s.有很多人問加頭條圈子和不加入圈子有哪些待遇不同?怎麼加入圈子?

答:我現在只在圈子裡回答粉絲的提問,加入皓脈投融資聯盟,為你解決投資難題和融資難題。為個人解決投資賺錢的問題,為企業解決融資問題,資本運作和產業升級問題,建立企業融資平臺。

加入圈子的方法:直接點擊這篇文章的下方“所屬圈子”即可加入。或者首先點擊到我的首頁,在導航條中最後一個是:圈子,點擊加入即可。加入後,你每天可以在“我的書架“查看更新,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問,我都將免費為您解答。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p2p屬於民間借貸範疇,其利率比銀行存款和貨幣基金高,但相比傳統的民間借貸低很多。如果真是正當運營的小微企業借錢救急,這點利率是能承受的,確實給小微企業帶來了方便。但目前大量p2p平臺跑路,主要是這些平臺老闆把出借人的錢拿來自己再去投資,行賄當地意志薄弱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借平臺搞虛假合同,設立資金池,然後用資金池中的錢給自己的企業輸血,或者再去放高利貸,更有甚者還把別人的錢拿來高消費。這樣的平臺就是詐騙平臺,平臺老闆犯罪,理應受到嚴懲!然而e租寶的處理方式欠佳,簡單粗暴的罰款,結果罰的不是平臺老闆的錢,而是出借人的錢。平臺老闆空手套白狼,根本沒錢罰,高額罰款是給出借人雪上加霜!是平臺老闆犯罪而懲罰出借人!簡單地說就是左腿有病要截肢,結果給右腿截肢,左腿沒截肢,你說這不是傷及無辜嗎?這樣怎麼能根治金融亂相?在這種情況下不跑路的平臺老闆確實是道德高尚的聖人了!若不改變這種處理方式,p2p完全沒有必要去投錢的!錢往裡投,就是自己往坑裡跳呀!

李總理多年在兩會上倡導的普惠金融應正確引導資金流向小微企業,堅守契約精神,對於跑路平臺出借人的合法權益嚴格執行合同法,真實出借資金和平臺自融資金必須極力追回,儘快償還給出借人。對頒發營業執照和多年公開收稅的地方政府,要求他們公開向民眾道歉,並承擔追債責任,追不回來的部分要承擔賠償責任。民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互聯網+時代誠信尤顯重要!古代商鞅變法徙木立信,變法才得以推行。現今大力發展互聯網+更需要誠信!嚴格執行合同法,懲惡揚善方能立信,方可解決普惠金融亂相。

借錢人借的不是平臺的錢,借的是出借人的血汗錢!平臺垮了,出借人依然要收回自己的血汗錢!出借人是看到平臺有地方z府頒發的營業執照和多年公開收稅,相信GJ公信力才敢出借,決不是濫投資!若平臺老闆搞自融,借錢人急用錢,與平臺簽訂陰陽合同,借二十萬元簽了一百萬之類,這屬於合同詐騙,借錢人是共犯,出借人是被害人,出借人的錢是真金實銀,自融的也是出借人的錢,這部分自融資金的借款人是平臺老闆。不管是合同上的公司,還是平臺老闆,你們借了錢就得履約!平臺老闆犯罪,平臺老闆受到懲罰理所當然,但出借人不是入股平臺或借款企業,也不知且無權限知他們的非法與否,出借人只能相信GJ公信力,相信合同法。立案之後罰平臺的款不能在出借人本金中扣,應在平臺老闆還清債務之後有餘款才能罰款!沒餘款就不能罰款,只能給平臺老闆判刑!出借人的權益受合同法保護,而借錢人為詐騙幫兇,借的錢必須履約,且應為其犯罪行為擔責,不能借口平臺老闆違規而賴賬。借錢是一種責任,利率在借錢之前是知曉的,是公開透明的,借之前必須先預估自己借得起不?借不起就別硬著頭皮借。利率是根據市場需求來的,借不起,無人借,利率自然會下調!若借不起而濫借,借了之後想賴賬,就擾亂社會秩序,坑害出借人,就是社會的禍害!對於跑路平臺的老闆,必須嚴查自融資金流向,儘快追回自融資金,把自融獲利和本金追回後,及時歸還給出借人。若是行賄相關部門負責人,嚴懲貪腐,重罰貪腐,這些罰金優先歸還出借人,幫平臺老闆履約。若追回的錢足以歸還出借人本息,還有多餘的錢,這才能對平臺老闆罰款!若追回來的錢不能歸還出借人的本息,不能罰款,因為這些錢是出借人的錢,不能給出借人雪上加霜,若這時還實施罰款,就是在嚴懲出借人,而出借人沒任何過錯!他們是相信GJ公信力才出借,如果相信公信力而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話,以後GJ何以立信??但平臺自融,老闆罪不可赦,必須進行肉體上的嚴懲,勞教終身或處以極刑,這樣對其才有懲戒,才能以儆效尤,讓後來者不敢以身試法。地方zf濫發營業執照,貪圖稅收,在此給無辜民眾造成嚴重損失,必須擔責賠償,極力幫助追債,不足以歸還的部分,要實行賠償,以捍衛契約精神,捍衛GJ公信力,捍衛公平正義。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失職造成嚴重後果,必須擔責賠償,以儆效尤,讓後來者不敢再渾水摸魚。

借錢應該是救急的,任何人或小微企業不能靠借錢而生!若惡意賴賬逾期,按24%這個最高值來執行利率,是對不守信用的人的正當懲戒與教育,這是幾千年實踐證明出來懲惡揚善的必要手段。若逾期時間過長,達到幾年,逾期利息就會高了,故按時履約是借錢人必須要做的事情。

出借人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憑什麼給你白花呢?借錢付別人利息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若你們約定的年化利率在24%以下,就老老實實履約。若年化超過24%,按民間借貨法律法規,是按年化24%來償還!從來無哪個政F說讓你白花的!若不守約,拖時間久了,利息高了,就得承受高額利息,這是金融秩序中的規則,打破了,就丟失誠信,無人敢出借錢了。

毫無還款能力而隨便借錢的人,都是些好吃懶做,好逸惡勞之徒,正常借貸說成高利貸想賴賬的,更是不值得同情的。這些人更應嚴格執行合同法來教育他們規範人格,培養他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知道他人錢財不容侵犯是對別人的尊重,不遵守契約精神就成了大惡,懲惡揚善是社會公平正義之本。


俗世存真


65%這個比例還是央行給大家面子,說的比較委婉,就算目前13億人口,35%會理財的人就有4.55億了,說全中國有4.55億會理財實在是高估國人的能力了。

理財需要具備的能力其實是比較高的

只是買買理財,只知道利率跟期限這種不能算會理財。懂理財的標準,至少應該是瞭解股票,基金,固定收益產品,黃金白銀投資這些基本投資品種的基本知識,懂一些宏觀的情況,瞭解在什麼情況下怎麼做各類產品的配置。

而要懂得這些知識,是有一些門檻的,至少要有高中以上學歷,而大學畢業生裡,能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的人能有一半就不錯了,高中畢業生的佔比會更少,畢竟優先的高中畢業生都去讀大學了。

那麼,這麼多年我們一共培養了多少大學畢業生呢?

大學畢業人數累計在1.3億,佔比10%

在1999年大學擴招之前,我國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在100萬左右,從1978年到1999年合計2000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1999年後大學擴張,到了2018年,大學畢業生數量達到了800萬,看下這幾年大學在校生人數對比:

再看看這幾年大學畢業生的數量:

從1999年到2018年,累計的大學畢業生總量大概在1億左右,也就是說,目前全中國有大學學歷的人口總量大概在1.3億左右。

理財還是需要一些知識儲備的,非本科人口能具備理財能力的更少

1.3億的大學人口中,具備理財能力的人能有50%就已經很不錯了,這樣也就6500萬左右,在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中,我們假設有個2000萬具備理財能力,那麼全國具備理財能力的人很難超過1個億,這個佔比就不到10%!


顯然,央行說65%還有點高估了。



金融筆記


央行發佈了2017年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該報告是中國第一次開展的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

這項抽樣調查中指出,有35.27%的居民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達到了非常好的水平,有41.84%的居民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而有22.89%的居民認為自身的金融素養水平較差。


我發現報告最後指出教育、收入、地域、年齡還有職業這五個關鍵性因素對居民的金融理財素養有著密切的關係,而性別的影響有限。

這一點很容易就能夠發現,教育能夠幫助普通人提高自身的學習與認知能力,所以說在教育階段普及金融知識也是很有必要的。

收入決定了個人的可支配收入,當收入越高,產生的盈餘資金也就越多,平時就會更加頻繁的參與金融活動,所以對於理財的觀念也就越強。

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野逐漸開闊,所以對金融的瞭解將會加深,40歲到49歲的人口其金融素養最高,因為到達這個年齡段,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部分的積蓄,所以都會有著理財的思想。從2017年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中可以發現,40-49年齡段的人口占比大約只有16.87%,再加上一部分其他年齡段的人,所以有65%的國人不會理財時很有可能的。

居民所處區域也會與其金融素養有著密切的聯繫。相對於農村地區來說,城鎮地區金融機構較多,普通接觸到的金融機構的幾率較大,所以城鎮居民相對來說比農村居民金融素養更高。

職業對金融素養也有著較大的聯繫。有些職業接觸金融較多或者收入較高,相對來說也能夠在工作中瞭解到金融,而部分居民職業可能務農或者收入較低,平時不瞭解金融,所以相對來說對金融不瞭解。


與財為伴


央行說65%的人不會理財,就算目前14億人口,35%會理財的人就有4.9億了,說全中國有4.9億會理財,我不知道怎麼算的?


第六次人口普查,18歲以下的人口近2個億,60歲以上的老人近2.4億,這樣就去掉了4.4億,剩下9.6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人口能理財?我以為不可信,農村人口光農民工2.3億加上配偶,即4.6億,這個群體有多少會理財?從股市帳戶開設看,也就1.9億戶,所以真正意義上能理財的不超過3個億人口。


當然理財的概念很廣泛,如果存銀行也是理財,那麼人數可能還超過5億了。只要以實現財務的保值、增值為目的,就是理財,那麼理財可分為公司理財、機構理財、個人理財 和家庭理財等。這樣存銀行、買理財產品、各類投資、包括資本市場和投資地產、企業。這樣的範圍計算,中國人理財隊伍又遠超央行的數據。

中國人從小財商培養缺乏,傳統教育對生意、掙錢是厭惡的,學而優則仕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中小學生都要開設財商課程,以增加金融意識和理財觀念,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周思夢想


央行發佈的這個信息65%的國人不會理財,數據可信。我從股票投資這個角度談一下這個問題。

1、股市漲可以跌不行。2019年至今,股市漲幅七百點左右,最近震盪調整100點上下。牛市中的震盪調整是很正常的。不同觀點都出來了。漲的時候看到一萬點,跌100點就熊市來了。

2、熱衷垃圾股炒作,特別是近期的大麻概念。連麻繩、麻布、麻花都敢於炒作,一旦下跌,不光吃到的一點肉回吐,還得再吃兩碗大面。

3、風險教育只能用真金白銀的損失來體會。某些炒作的個股連續下跌警示投資者。股市不是賭場,更不是暴富夢者的天堂。

4、茅臺這個股票創了新高,價值投資就喊起來。跌倒500點就認為股市只能投機。3.29日茅臺創新高告訴了投資者答案。500點不是投機,而是黃金坑。茅臺股價從100、300、500、800一路走來,不是價值投資是什麼呢?

5、小道消息滿天飛,有些消息的傳播者很不負責任的,甚至有別的目的。聽取各種消息判斷指數走勢,缺乏獨立判斷投資的能力,只能任其宰割。

以央行的這個調查結果為依託,期待能出臺更多的保護投資者的措施,同時提供多種適合各類風險投資者的優秀理財產品,健全規範市場交易制度,一起享受資本理財市場的盛宴。


小樹林圖圖


中國的居民金融意識還是比較差,對整個金融環境、金融產品、安全級別分類、投資方法等都缺乏瞭解,由於投資意識非常狹隘,大多將投資放在安全資產當中,如銀行存款、購買國債等方面,這就造成了投資收益率非常低,乃至於無法跑贏通脹,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財富縮水,所以居民的金融意識差,會影響個人與國家財富的增長速度。

關於65%這個數據,我認為還是比較保守的,以我二十多年的實際投資經驗來看,國人不會理財的還要大於這個數據,當前國內居民對理財的理解多限於銀行存款、理財產品、黃金,最多加上房地產與股市,理財的侷限性還是比較大,而且對已知的理財產品也是隨風倒,跟著市場的風聞來投資,這就容易導致盲目投資,從而帶來虧損,其中股市投資就是非常顯著的例證。雖然有些人喜歡投資房地產,但是國內的房地產的過度投機性也為未來一些投資人放大了風險敞口,這都是不懂投資導致的結果。

以股市來講,中國投資者的水平在全球排名大概在90名以後,可見國內投資者的綜合水平還比較低,普遍缺乏金融投資素養。而金融知識應該是全社會最應該普及的教育,所以國家現在漸漸加強了全社會金融投資的教育普及,希望更多的居民能夠了解一些金融知識,從而把自己的剩餘財富配置合理,在安全與風險兩個市場當中有效理財,獲得更多的收益。

隨著國內金融改革的進一步開放,金融產品會不斷豐富,廣大居民的理財通道會不斷暢通,如果不具備一些金融知識,就會讓自己的財富增長受到限制,就會與時代脫節,就會丟掉時代發展的紅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不然不僅不會理財,還容易被新的一些假金融產品拖進騙局,從而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馨月1967


首先問一下提問者,近期央行有發佈類似的消息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個所謂的65%的國人不會理財,應該是2017年的一個報告吧?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報告的一些相關數據。

2017年央行發佈了《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這個報告是我國有史以來第1次全面開展的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

這個調查問卷的樣本是在每一個省級行政單位隨機抽取600名金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全國總共18,600個樣本。

根據這個調查結果顯示,在參與調查問卷的所有消費者當中,對全部金融知識問題回答的平均正確率只有59.56%,其中在貸款知識、投資知識和保險知識問題上的平均正確率分別為52.72%,49.08%和53.8%。

而在問大家對金融知識的掌握程度時,35.27%的消費者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非常好或者比較好,41.84%的人認為自身金融知識水平一般,22.89%的人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較差。也就說目前全國差不多有65%的人對金融知識是不熟悉的。


如何看待65%的人不會理財這種現象?

我認為央行這個調查說65%的人對金融知識不熟悉,這個比例應該算是比較低了,如果做一個全面的調查,我認為至少80%以上的人對金融知識不熟悉,也就是說80%以上的人目前理財都是瞎投。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比例的人不會理財呢?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1個、大家的收入相對比較低沒有多餘的錢理財。

我覺得65%的人不會理財,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大家沒有錢去理財,或者有很少的錢可供理財。因為沒有錢去投資,所以大家就不關心理財知識,因此對理財就不熟悉,這個是最基本的邏輯。

我覺得目前真正對理財比較熟悉的基本上都是那些資金比較大的人,因為資金大,所以他們會花很多心思去研究怎麼理財。而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很多人不要說有錢投資,很多人目前都揹負巨大的債務,根本就沒有錢去理財,所以他們就不會把心思放在理財這塊上。

如果哪一天大家收入提高了,手頭的資金寬裕了,有個10萬塊錢以上,我相信大部分人肯定會去慢慢研究理財怎麼操作,到時說不定就會變成一個理財專家了。

第2個、普通老百姓接觸的理財渠道比較少。

目前市場上的理財渠道很多,有銀行存款,銀行理財,信託,國債,企業債,地方債,股票,基金,p2p,股權投資,外匯,黃金,其他貴金屬等等。而且每一種門類下面又分為很多類,比如銀行存款有普通存款,有大額存單,有結構性存款,有通知存款,有協議存款,有智能存款;基金又可以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等。

不同的理財渠道風險和收益都不一樣,而且門檻也不一樣。目前真正對這些理財渠道完全瞭解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專業的人士,如果非專業人士基本上不可能熟悉這麼多理財業務,對於普通人來說,能夠認識4~5種理財渠道已經很不錯了。

第3個、大家的理財觀念仍然比較落後。

目前真正有錢理財都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但是這些人思維觀念相對比較落後,對新鮮事物接觸比較少,很多人接觸最多的就是銀行存款跟銀行理財,對於新的理財渠道,他們的接受能力比較低,甚至不相信這些新的理財渠道,在他們看來只有在銀行辦理的理財投資才是最安全,其他理財渠道都是不靠譜的,所以他們也沒有心思去研究其他理財渠道的知識。

而年輕人對於新的理財渠道容易接受,但是又沒有錢去操作,目前80%以上的年輕人不要說有錢理財,不負債已經很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