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科班和戏班是两个不同的种类,你知道了吗?

一、科班

科班是指旧时中国戏曲培养后备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相当于现在的戏曲学校。科班的“科”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定等次、等级之名词,借用到戏曲办学上来。同年入科的学生为同科,即同级。

(一)富连成科班

富连成科班成立于1912年,由东北商人牛子厚投资兴办,叶春善任社长,萧长华任总教习,以替祖师爷传道”为办学宗旨。它以教学为中心,重视艺术实践,使教学与实践演出有机地结合,为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了条件。

戏曲的科班和戏班是两个不同的种类,你知道了吗?

富连成科班1948年解散,共开办36年,是京剧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成材率最高的科班。这里先后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共70多名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中国京剧史上各艺术流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

如京剧侯派花脸创始人侯喜瑞、马派老生创始人马连良、谭派老生创始人课富英、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派花脸创始人裘盛戎、袁派花脸创始人袁世海梨园世家第五代传人谭元寿著名花脸夏韵龙等。

(二)荣春社

荣春社由京剧“四大名旦”之尚派创始人尚小云先生投资兴办。1937年成立,1947年停办,前后共十年时间,招收荣、春长、喜四科共304名学生。如著名花脸景荣庆、著名武生尚长春、著名旦角尚长麟、著名花脸孟喜平等皆出于此,可以说,荣春社为京剧后备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戏曲的科班和戏班是两个不同的种类,你知道了吗?

(三)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开办,第一任校长为焦菊隐,是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著名导演,燕京大学毕业。他早年留学欧洲,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戏剧大师。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创造了戏曲教育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它与先前及同时代的旧科班有着截然的区别。

具体表现为:

(1)在办学上实行男女生合校体制

(2)取消体罚;

(3)取消生死合约;

(4)除开设京剧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了文化课程。

开设的文化课程包括中文、中外历史、中外地理、音乐原理以及外国语等,不仅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文化理论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消除了传统科班培养戏曲人才只重视专业学习而轻视文化学习的弊端。

在当时社会动荡、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年代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京剧演艺事业或者转行寻求其他职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现代的角度来审视当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办学理念就会发现其与现代的戏曲教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突出地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不仅重视专业课教学,同时重视文化课学习,并且课程涵盖面十分广泛。

其先进的办学模式对现代戏曲教育有着许多参照和借鉴价值。由于形势所迫,1941年该校停办,共开办了11年,招收了五科学生,培育了200多名学生。各班代表人物:德字辈傅德威、宋德珠,和字辈李和曾、周和桐,金字辈王金璐、袁金凯、李金鸿,玉字辈侯玉兰、李玉茹(侯玉兰、李玉茹与白玉薇、李玉芝被誉为“四块玉”,永字辈陈永玲、姬永周、高水倩(后改名高玉倩)等。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京剧人才的培养和探索戏曲人才教育新模式作出了积极贡献。

戏曲的科班和戏班是两个不同的种类,你知道了吗?

二、戏班

(一)戏班

所谓戏班,是对旧时戏曲演出团体的称谓,今称“剧团”。同治、光绪年间,戏班大致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城市戏班。演员阵容强大,整体水平高,演出场所为城市茶园、戏园等,条件优越,戏装档次高,演职人员工资高。另一类是草台戏班,也叫“码头班”或“粥班”。

一般阵容较弱,行当不甚齐全,技术水准不高,演出场所大都是农村野场子,戏装陈旧,演职人员收入十分薄,极辛苦家班少所谓家班,就是旧时家庭戏班。由私人蓄养童伶,延师教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宋元时代就已出现。

家班多为昆曲班,是明清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著名的家班有明代的阮大铖家班、清代的李渔家班。为养家糊口,这些家班既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同时也进行商业性演出。还有一些家班是世代相传的沈璟家班。

戏曲的科班和戏班是两个不同的种类,你知道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