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再造唐朝的功臣,為何李光弼含恨而死,郭子儀卻富貴善終?

lu331707405


李光弼和郭子儀都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可以說沒有李光弼郭子儀兩人,安史之亂到底要亂到什麼時候還是個歷史之謎,李家的唐朝江山能不能坐更是個未知數。李光弼郭子儀因安史之亂而名垂青史,但李光弼在57歲就抱恨身亡,郭子儀安享榮華富貴活到85歲高齡,李光弼猶如賊亮的慧心星曇花一現,郭子儀卻以完美人生名揚天下。這和兩人情商高低有很大關係。

李光弼是中唐著名軍事家、統帥,平定安史之亂有不世之功,史稱與郭子儀齊名,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他足智多謀,治軍嚴謹,善於以少勝多出奇制勝。《舊唐書李光弼傳》甚至把他和孫吳韓信白起並列,《中國古代戰爭史》更是把他稱作“唐代中流砥柱挽狂瀾於即倒之人”。他的主要功勳一是東出井陘關收復常山郡。二是太原保衛戰一戰功蓋天下。三是代郭子儀成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實際指揮抗擊全國各地各地叛軍作戰。四是分兵討逆平定江南。五是忠心赤膽每戰都抱定必死決心,最終獲得平定安史之亂勝利。安史之亂平定,李光弼進拜太尉兼侍中,又封臨淄王,賜丹書鐵劵,繪圖凌煙閣。



李光弼雖然戰功卓著,但他是契丹人,和安祿山史思明一樣,這就給他埋下了不被朝廷信任隱患。唐肅宗顯然是被安史之亂嚇傻了,他對拼死效忠的郭子儀李光弼等九鎮節度使都不再信任,每逢大的戰鬥,他都要派一個對軍事狗屁不通宦官去監軍,李光弼對此很不滿意。李光弼多次上奏尚未叛亂的史思明,史思明也上訴朝廷請求誅殺李光弼,李光弼又多次利用計謀受降叛將,更讓朝廷對手握重兵的李光弼猜忌不斷。加上奸臣程元珍魚朝恩在朝廷進讒言,尤其是一個節度使無辜被殺害,李光弼有點害怕了。唐代宗有難要李光弼救援,李光弼按兵不動,唐代宗還京,又命李光弼留守東都洛陽,李光弼又推脫說正在徵收糧草帶兵前往徐州去了。所以歷史上評價李光弼晚節不保,不純不誠,這和李光弼剛直性格有關。他不懂通融,遇到艱苦戰鬥只要有人後退逃跑格殺勿論,不看任何情面不講任何理由,所以他的部下都很畏懼他。等到他在朝廷失寵不聽詔令,底下大將都不再服他,他非常失落猶豫苦悶,57歲就一命嗚呼了。唐代宗追贈他為太保諡號曰武穆,又輟朝三日詔令宰相百官為他送葬到延平門外。李光弼正如將軍美人,不能見白頭,所以一生雖然有大功於唐朝,歷史評價卻遠遠不及郭子儀。



郭子儀一生寬容待人,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偉丈夫,他的一生為無數人所稱道,堪稱人生完美之人。“身佩危安三十年,饞峰雖中節彌堅。古今多少功名在,誰得如公五福全。”一詩就是他一生真實寫照。

郭子儀也是中唐中興名臣,他大器晚成,是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從軍累官至太原太守,直到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才真正顯示他天才軍事天賦和過人的為人處事能力。郭子儀的主要功勳是一、平定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虎狼雄師迅速攻陷東都洛陽威脅長安,唐玄宗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起兵討伐叛軍。郭子儀立即趕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復重鎮雲中。後攻擊馬邑得手,使東陘關得以重開,打通了朔方軍和太原守軍聯繫,徹底打破安祿山下太原佔永濟夾攻關中的軍事行動,贏得了戰略上主動權。郭子儀採取猛虎掏心戰術,和李光弼配合作戰,在河北常山大敗史思明,穩定了河北局面,切斷了洛陽和范陽交通線,安祿山史思明從此陷入被動作戰態勢。郭子儀再展雄風,一敗史思明於沙河,二勝叛軍於嘉山,三領天下兵馬副元帥,大破潼關,收復兩京。郭子儀被封代國公。唐肅宗拍著他的肩感激涕零:“雖我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河東叛亂,郭子儀將賊首幾十人全部處死,從此河東諸將不敢輕舉妄動。郭子儀又向回紇借兵10萬,逼死史朝義,終於將長達7年的安史之亂平定。吐蕃趁唐朝國力隕落,大舉進兵長安,被解除兵權郭子儀接到詔令手下只有20人,他一路招兵買馬,最終將吐蕃趕出長安,唐代宗把自己愛女嫁給郭子儀兒子。兩個12~13歲小夫妻鬧彆扭,演出了一場打金枝喜劇,郭子儀先將兒子痛打一頓,又把兒子綁赴朝堂,後在皇帝的哈哈一笑中小兩口和好如初。這出戏也被大家當成處理夫妻關係兒女親家典範受到群眾摯愛。

公元765年,唐朝大將僕固懷恩叛唐,引吐蕃回紇入寇邊關,郭子儀單騎闖入回紇大營,兒子抓住馬韁死不鬆手,郭子儀呵斥兒子:“現在國家到了危機關頭,身為將帥,我不入虎穴誰入虎穴?為了大唐江山和天下不再受兵亂之苦,就是我死了也值!”說罷使勁用馬鞭打開兒子的手,隻身一人來到陣前。回紇一直把郭子儀當做神人,原來受到矇蔽說郭子儀死了,今天見到郭子儀郭令公,一下子全部跪拜在地口稱死罪。郭子儀趁勢聯合回紇大軍擊敗吐蕃,僕固懷恩悔恨交加暴死荒郊。郭子儀先後晉封汾陽王太尉中書令。唐德宗繼位稱呼郭子儀為“尚父”。建中二年,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追贈她為太師,諡號忠武,配享代宗廟庭,陪葬建陵。德宗罷朝五日,命百官弔唁,又親臨安福門啼哭送葬,並超越當時禮制,下詔將郭子儀墳墓增高一丈。



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八子七婿皆顯貴朝廷。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高蓋世而上不疑,驕奢豪華沒有受到絲毫誹謗,郭子儀一生可謂是多子多福福壽雙全。後世對他評價極高,唐肅宗代宗德宗武宗以及趙匡胤趙普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呂蒙正文彥博康熙乾隆曾國藩等歷代名人都對郭子儀推崇備至。其後代繁衍昌盛,名賢輩出。那麼郭子儀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首先他具有極高智商和為國為民捨身取義的卓越膽識。郭子儀一生為大唐立下不朽功勳,這不僅在有唐一代鳳毛麟角,就是在整個中華民族史上也屈指可數,能做到這一點沒有極高智商和超凡謀略是不可能的。曾國蕃說過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郭子儀最起碼做到了兩大不朽,立功自不必說,最讓人尊崇的是他的德行。



郭子儀一生寬厚待人,這是他最值得人們尊敬地方。他領兵打仗,身先士卒和將士們同甘共苦同生死共患難,深得將士軍心。他打了勝仗論功行賞從不貪功,打了敗仗自己總是承擔全部責任從不諉過部下。所以他麾下將士謀士封王拜候出將入相多如牛毛,但他對他們呼來喝去像對待自己奴僕一樣,這些人沒有一個對他有任何怨言,反而都像尊敬自己的父親一樣,吐蕃回紇更是把他當做神人。郭子儀一生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無論是朝廷不信任他讓他多次賦閒在家,還是奸臣陷害,他都泰然自若,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從來不發牢騷,生活的依然逍遙快樂。而一旦國家有難,無論朝廷多麼對不起自己,都是二話不說,馬上動身應付國難,不講任何條件。這一點比李光弼要強百倍。

郭子儀過人之處有一套自己處事哲學。功高不蓋主,始終找準自己人生定位,有功不居功,他多次推脫中書令,兒子郭曖打了公主,他立馬囚子請罪。他胸懷大如海,真正做到了將軍胳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奸臣魚朝恩派人挖了他父親墳墓,許多人認為當時權傾朝野的郭子儀一定會追究仇人,可是郭子儀卻對皇帝說“從前我約束部下不嚴,也有盜竊人家墳墓充作軍費事情發生。如今父親墳墓被盜,不能怪罪別人,要怪只能怪自己得到報應。”魚朝恩害怕郭子儀報復,宴請郭子儀到家吃飯,郭子儀一個人坦坦蕩蕩去了,魚朝恩感動的痛哭流涕,從此再也不找郭子儀的麻煩了。

郭子儀有過人識人本領。當時盧杞剛當上朝廷命官,官職還很卑微,去拜訪汾陽王,郭子儀馬上讓姬妾和丫鬟女眷全部躲藏起來,不準露面,而且自己對盧杞非常尊重禮遇超越王侯。事後兒子們都不明白其中奧妙,郭子儀開導他們:“盧杞這人相貌醜陋,心眼狹小,女人們見到他必然會譏笑他,如果將來一旦得勢,他一定會報復今天受到羞辱”。盧杞後來當了宰相,和他結怨的無不被他整的家破人亡,唯獨他對郭子儀始終尊敬有加,不僅不加害,反而處處維護郭子儀利益。郭子儀家汾陽王府永遠不關大門,任人隨便出入。孩子們都不理解,郭子儀說:“我這麼做是為了避禍啊。我大開府門就是證明咱家沒有任何隱藏秘密,如果我天天大門緊閉,必然有小人誣陷我圖謀不軌,那樣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郭子儀這樣做就是對朝廷示之以誠,顯示自己永遠都忠於大唐沒有任何野心。



郭子儀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含糊。吐蕃入侵代宗驚慌逃出長安,有個王子想要迎接吐蕃陰謀篡位,有人竭力拉攏手擁重兵的郭子儀,郭子儀義正辭嚴駁回了來人,從而避免了大唐王朝內部分裂。家裡有個奴僕殺人,兒子們都說要替他求情,郭子儀狠狠將兒子們訓示一通,然後把奴僕交到衙門依法處置。正是郭子儀有如此高情商,他才能“富貴壽考,哀榮終始。”

李光弼和郭子儀兩人都是光芒萬丈的中唐明星,論智商兩人不相上下,甚至李光弼還略高一籌。可是李光弼情商顯然和郭子儀相差甚遠,這就導致了一個五十多歲就窩窩囊囊死去,一個安享榮華富貴到80多歲壽終正寢。一個在歷史上輕輕一筆帶過,一個至今還讓人大書特書。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從兩個人身上,我們要學習什麼汲取什麼經驗教訓,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並走好自己腳下的每一步路。



l


蟬鳴梧桐


在歷史書上,李光弼絕對是一個可以和郭子儀相提並論的人物,而且基於普遍觀點,無論政治才能,還是軍事才能,李光弼都是優於郭子儀的。但是,郭子儀卻富貴善終,而李光弼卻不得不含恨而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儀活的比較久。

有句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不論有多偉大,在許多時候,也是非常脆弱的。至少壽數這種事,真心說,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的。當時,如果李光弼在56歲時就去世,那李光弼一生蓋棺定論,必定是名垂青史,受到後世人的極力推崇,即便是後來的郭子儀估計都很難與其爭鋒。

如果郭子儀在56歲時就去死,恐怕在史書字縫中都找不到他的名字,因為當時的郭子儀連節度使的職位都還沒混到。這樣的郭子儀,恐怕後世也不會有人會記得他的名字。

在郭子儀59歲的時候,他終於如願以償當上節度使。這一年,安史之亂暴發,郭子儀升任朔方節度使,終於成為那個時代頂尖的軍方大佬。如果此刻郭子儀去世,他在歷史書上,最多也就留下個名字而已。

隨後唐肅宗李亨繼位,郭子儀和李光弼因擁護之功,地位進一步提高,以至於當時的唐肅宗都發愁的說,現在郭子儀和李光弼權力地位高到這種地步,等他們收復兩京後,我該拿什麼封賞他們呢?

這一年,郭子儀60歲,李光弼49歲。此時,他們兩個人的江湖地位算得上是平起平坐,但在平定史思明的叛亂過程中,郭子儀的軍界地位,開始漸漸落後於李光弼。尤其是在鄴城大敗後,肅宗皇帝不再重用、信任郭子儀,將他解除兵權閒置在家裡,於是李光弼在軍界的實際地位,明顯開始站在郭子儀前面。

在唐肅宗快死時,郭子儀雖然短暫復出過,但代宗上位又很快將他閒置在家。那一年郭子儀66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裡,郭子儀突然去世,也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如果郭子儀當時真死了,誰也會覺得,郭子儀一生的成就,明顯不如李光弼;無論從能力,還是戰功,或是權力地位,他都明顯遜色於李光弼。

但是郭子儀並沒有死,所以前面有更大的輝煌等著他。在郭子儀67歲時,吐蕃大軍殺入長安,代宗狼狽出逃關中。這一年,李光弼56歲。如果李光弼繼續按正步走,郭子儀肯定就無法登上人臣的頂點。因為他按正步走,郭子儀說一千道一萬,最多也就是與李光弼並列而已,而且也未必有機會站在李光弼的前面。

但可惜的是,李光弼卻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當時,看到代宗皇帝逃出長安城,大家應該怎麼做呢?是趕緊向皇帝表忠心?還是趁機對皇帝落井下石?又或是在旁邊看皇帝的笑話呢?

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此時的代宗皇帝,就如同當年的玄宗皇帝一樣,也是狼狽不堪的從關中逃亡蜀中,所以悲觀點估計,代宗很有可能就是第二個玄宗,總而言之,他很有可能就此失去帝國的統治權力。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你繼續選擇向代宗皇帝表忠心,在新皇帝上位,你恐怕就會成為重點打擊的對象。想當年玄宗出逃蜀中時,肅宗一位親信在關鍵時刻向玄宗表了忠心,結果肅宗上位後,他本來有著大好的前程,而且肅宗也很信任他,但最終肅宗還是將他忍痛清理出局。

當然,這種選擇的好處就是,如果皇帝能夠度過這個坎,你必然會因此加官晉爵,成為忠義之士被人們學習讚歎。因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患難見真情,皇帝以後如果不信任和重用你,他還能信任和重用誰呢?

如果此時,你選擇向皇帝落井下石,新皇帝上位後,你自然會成為優先拉攏和重用的對象。想當年肅宗北上後,郭子儀和李光弼作為軍方大佬,在唐玄宗最危難的時候,他們卻選擇落井下石,轉而擁護和支持太子李亨稱帝,他們也由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權力。

但是,這種選擇的缺點就是,如果皇帝渡過這個坎,難免會和你秋後算賬的,在這種絕頂的政治舞臺上,秋後算賬的時候,可不是簡單的交出一個腦袋可以贖了罪,因為這通常是死全家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選擇當吃瓜群眾;總而言之,皇帝現在有難了,你既不落井下石,也不積極救助,而是在旁邊假裝啥也不知道。

這種選擇的優點是,現在大家都看皇帝笑話,還有人對皇帝一個勁扔石頭,你也在旁邊看皇帝笑話,就算皇帝度過了這個坎,通常也不會清算到你的頭上。萬一皇帝因此退出歷史舞臺,新皇帝上位時,你也不會因為站在老皇帝一邊,而受到各種牽連。

但這種選擇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如果皇帝認為以前對你非常好,日後想起你在他有難時,竟然跟沒事人一樣,你覺得,一定能保住你的腦袋嗎?

從這層意義上,單純的基於利害選擇,人們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做。因為面對人生的選擇,單純的基於利害盤算,各種選擇都是有利又有弊。所以,在代宗皇帝狼狽逃出關中的時候,郭子儀最終選擇積極的站在皇帝身後,向皇帝表忠心,但李光弼卻選擇在旁邊看皇帝的笑話。

當然,李光弼之所以這樣選擇,並不是簡單的因為李光弼沒有郭子儀忠心。而是因為郭子儀的根基在西北,而且當時處於閒職,沒有多少包袱,所以幻想比較少一些,自然緊跟著皇帝走。

但李光弼不同,他當時坐鎮徐州,處於皇帝鞭長莫及的地區,幻想難免會比較多一些。關鍵是,在當時背景下,就算李光弼願意積極救援皇帝,手下的將領,也未必響應他;因為這個昏君有今天的下場,那就是報應!所以李光弼只好選擇按兵不動。

結果,代宗皇帝並沒有因此翻船,而是很快再次回到帝國都城。這樣一來,李光弼就比較尷尬了。因為,他作為與郭子儀齊名的將領,在皇帝處於危急的時刻,他竟然一直按兵不動,他這是想幹什麼?皇帝會怎麼想他?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李光弼走出這關鍵的一步後,再想回頭,已經是看不到機會的。雖然說,代宗皇帝回到長安後,也曾給了李光弼一個機會,據說皇帝計劃調動李光弼的工作,如果李光弼願意服從調動,皇帝就會原諒他。但問題是,當時的李光弼哪敢離開自己的老巢呢?

因為,表面上看,這是皇帝給李光弼一個表現忠心的機會,但問題是,誰敢說,這不是因為李光弼在自己老巢裡,皇帝還有所顧忌,所以就想把李光弼調離老巢?而等到李光弼離開自己的老巢後,皇帝再痛下殺手,總而言之,先解除對方的權力,然後再殺死他。

歷史上很多人就是被皇帝這種套路給殺死的,所以面對這種機會,李光弼實在不敢把握。在這種背景下,李光弼就徹底陷入一種絕望之中,因為代宗皇帝顯然不會再信任他,甚至會不斷打擊削弱他,而憑他的實力又沒法挑戰中央政府,繼續呆在自己地盤,他下面的人,又會趁機通過各種方式向中央政府表忠心,他周邊的軍區,自然會打著他的臉向中央政府表忠心。這樣發展下去,到了一定時候,皇帝再調光弼時,李光弼恐怕連繼續賴在自己軍區的資本也沒有。

所以,按照這種形勢,等待李光弼的,恐怕只剩下被殺一條路可以走。而正是因為陷入這種絕望的境地,李光弼的心力很快被耗盡,於是第二年他便死了。這種死,對他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因為活下去,道路可能會越走越窄,結局越來越差,甚至一世英名恐怕也會被毀掉。

反觀郭子儀,因為這關鍵的一次選擇,讓他在軍界的地位,終於無人能比擬。關鍵是,在此過程中,人們都在一旁看皇帝的笑話,只有郭子儀力挽狂瀾,一副再造帝國的形象出現,皇帝即便重新培養一個與郭子儀比肩的軍方大佬,也是近於不可能。所以,郭子儀終於成為了大唐帝國獨一無二的人物。



我是趙帥鍋


身佩安危三十年,讒鋒雖中節彌堅。古今多少功名在,誰得如公五福全”。評價郭子儀的,郭子儀為人聰明謹慎,功高但不震主,皇帝對他很信任,他一生謹慎小心,立下赫赫戰功,而李光粥則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