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10发9中,炮弹一发不剩,为何日舰就是不沉?

用户61402406


诚邀,如题。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10发9中,炮弹一发不剩,为何日舰就是不沉?难道日本真有神助?当然不是,实际上日本军舰如此耐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中国的弹药实在是太差了。

理论上来说,在甲午海战爆发之前,没人会想到堂堂大清会输给曾经的藩国日本,毕竟摆在日本联合舰队面前的是大清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船坚炮利,大清的镇远舰装甲之厚度,站着白白挨上日本旗舰两发炮弹都不会沉没。

但是打仗不单单要有枪,也得有子弹

据史料记载,当时水军火炮炮弹分成两部分:弹头和药包。 火药在药包里,而弹头分为两种,实心弹和开花弹。实心弹望文生义,一大块金属。开花弹则是内部由其他杀伤物,以求击中方针后散开,杀伤有生力量。 当时中国能够拷贝一部分实心弹,可是没有出产大口径开花弹的能力,所以开花弹十分昂贵,约合数千两一枚。


数千两一枚,贵吗?也不贵,比起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便宜太多了。

大清的腐败真是让小编无话可说。战前,户部尚书翁同龢等人不满洋务派,于是不仅卡北洋海军经费,还不允许北洋水师进口备件。这样一来,北洋的开花弹打一发少一发,其实北洋水师的命中率略高于日本联合舰队,但是北洋海军的装备太旧,射速方面大大不如日军,举个例子,日军120mm炮达到了每分钟11.3发的射速,而北洋则还算是用着10年前出产的老炮,射速为几分钟1发,同时北洋海军装备的多为实心弹,能击穿装甲,不能大面积杀伤人员,所以日本战舰有很多伤痕累累被迫退出战场而不沉。 北洋水兵拼了性命瞄准打中敌舰的,只是实心弹,至于开花弹嘛,户部大老爷不准,银子得给老佛爷修花园用。可叹,可惜,可恨。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首先北洋水师的命中率远未达到10发9中,更不是什么炮弹一发不剩。装甲蒸汽舰时代双方的交战距离达到了数百米到5千米不等,航速在15~20节的范围,这么远的距离和机动规避能力,舰炮根本不可能有如此高的命中率。

按照战后的统计,日方被命中100mm以上大口径炮弹统计如下:

共被命中133发。

而北洋水师各舰消耗弹药为:

定远号305mm克虏伯炮120发150mm克虏伯炮100发

镇远号305mm克虏伯炮97发,150mm克虏伯炮148发

靖远号210mm克虏伯炮103发,150mm克虏伯炮30发

来远号210mm克虏伯炮30发,150mm克虏伯炮28发

平远号260mm克虏伯炮10发,150mm克虏伯炮不详。

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无从统计,广甲、广丙号消耗的弹药不详,济远消耗35发,计801发。超勇杨威开战30分钟即沉没,2艘船按50发炮弹算,致远是下午5时才沉没,和靖远号为姊妹舰,可以认为致远号消耗弹药应该和靖远差不多或者更少。从打捞结果看,致远舰上尚有210mm主炮炮弹,所以我们按消耗150发算。

打捞致远舰时发现的炮弹

经远舰和来远舰同级,弹药消耗也可以参考,按60发算。这样北洋水师共消耗1061发。这样可以计算命中率约为:133/1061=12%。

而按照镇远舰帮办大副马吉芬的回忆,他认为北洋水师的命中率是20%,日方是10%(以上均指大口径炮弹命中率):

马吉芬,唯一一个为大清帝国自杀殉国的外国人,值得尊敬。下图为大东沟海战后马吉芬负伤时拍的照片

总之,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命中率是高于联合舰队的。那为什么日舰不沉呢?

原因主要是北洋水师当时装备的黑火药榴弹和实心穿甲弹均无法对装甲巡洋舰和穹甲巡洋舰产生致命威胁。也就是只能做到伤而不沉。黑火药由于爆速只有600m/s,威力不足以撕开装甲带,让船舱大量进水;而穿甲弹没有装药,只能做到打出一个洞,损管得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很快堵上。弹药不力并非是英国和德国在坑北洋舰队,而是当时的主流技术就是如此,矛的发展没有赶上盾的发展。而日本则是比较激进的采用了下濑火药(苦味酸炸药),爆速7350m/s。威力完全不在一个顶级。而且苦味酸炸药还有一个附带功能就是纵火。这种炸药在爆炸后会粘附在船体上剧烈燃烧,即便是钢板都可以烧到变形。这一点从镇远、定远开战不就即燃气熊熊大火,超勇扬威也是被击中起火后沉没就可以看出下濑火药的毒辣。下濑火药甚至给北洋舰队立了大功。镇远发射的一枚305mm主炮炮弹击中松岛后,引起了甲板上弹药的殉爆,造成松岛陷入了无可控制的大火灾,使松岛号伤亡惨重且完全丧失了战斗力。相比之下黑火药的纵火能力就远远不如下濑火药。

另外一个北洋水师的运气确实也是差了点,整个战役北洋水师发射的鱼雷无一命中,定深设置的过深,导致鱼雷全部在船底穿行了过去,没能撞击到引信。要知道鱼雷的威力可比主炮的炮弹大得多。

最后一个原因是北洋舰队火力劣势和速度劣势,导致其始终无法掌控战场主动权,对西京丸和赤城这样废柴级别的软柿子,北洋舰队没办法去捏。其实这两艘军舰一直都在打酱油,始终没有投入核心战场。被福龙号鱼雷袭击不成后,西京丸因为火炮故障,早早退出了战场。

西京丸和赤城,压根不敢和其他军舰排成纵队从态势图上看,明显是日方控制着海战的节奏

联合舰队其他军舰,则大多数为穹甲巡洋舰。第一、第二游击队里仅有比叡号的防护较为薄弱。而北洋水师这一方,防护极不均衡,比如开战30分钟沉没的超勇、扬威均为轻巡洋舰,属于严重落后时代的军舰,铁皮厚度仅为7mm。而触礁沉没的广甲级纯属铁胁木壳船,没有任何防护能力,前装填的火炮击沉它都不是难事。这三艘船属于日方小口径速射炮都可以解决的菜。因此这么算下来北洋水师真正被击沉的且带有防护能力的仅有经远(装甲巡洋舰)和致远(穹甲巡洋舰)。经远是打了整整5个半小时后才沉没,致远则是因为试图撞击浪速舰被对方集火才被打沉。

穹甲式巡洋舰,好处在于吃水线被击穿,进水量也不足让船体倾覆,防护效率相当高

装甲巡洋舰的保护范围更广,代价是航速略低

铁甲舰定远和镇远,虚线围成的圆角矩形为铁甲堡装甲带

而定远镇远这样的铁甲堡式巡洋舰,日军使劲了全部力气也没能把这两艘军舰击沉。定远和镇远损失如下:

戦艦   「定遠」  被弾159発・死傷55名

戦艦   「鎮遠」  被弾220発・死傷41名

两艘战舰在黄海海战中中弹数最多,但死伤人数和中弹数完全不成比例,被击沉就更不可能了。

战后的定远舰,方框框出的都是中弹部位,可见没有一处洞穿

总的说来,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装甲舰队的厮杀,中日两国充当了列强武器设计思路的小白鼠。在这场战斗中双方武器的相对后世的无畏舰时代,均表现的比较低效。后世的前无畏舰,在中轴线安装主炮塔,分别分布在舰艏舰尾,可向两侧旋转对敌,二级主炮炮塔集中安装到舰中。而无畏舰则进一步取消了两侧分布的二级主炮炮塔,增加主炮数量并全部集中在中轴线上。并彻底淘汰了北洋水师的横队+舰艏对敌的战术,仅使用纵队接敌。

前无畏战列舰

无畏战列舰


日德兰海战双方队形


纸上的宣仔


中日之间在近代爆发了多次战争,其中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就是甲午战争。光绪二十一年七月(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整个甲午战争分陆战和海战,北洋舰队就是在黄海海战中损失惨重的。黄海海战爆发于1894年9月17日中午,起初北洋舰队一度占据上风,但是日本联合舰队很快调整了进攻方式并改变了阵型,北洋舰队渐渐招架不住了。两个多小时后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致远、经远等四个军舰被日军击沉,济远、广甲逃脱但丧失了战斗力。一下六艘军舰没有了战斗力,北洋舰队实力大大受损,反观日本只有比睿、赤城、西京丸3个战舰受损严重,且这还不是日军的主要战舰,所以日本联合舰队实力损失不大,局势一下就倒向了日本一方。

这个时候北洋舰队的官兵士气都很低落,急需要击败一艘日军战舰来鼓舞士气,但是指挥舰定远号又受损严重,这个任务就交到了镇远舰的头上,定远号管带总兵刘步蟾通过观察,决定把日本联合舰队的松岛舰作为攻击目标。下午三点三十分镇远舰射出了两发305mm口径的炮弹并成功命中松岛舰,一发炮弹打穿了甲板,一发炮弹打到了松岛舰四号炮的钢盾上,而由于日本舰队的炮都是速射炮,所以日军为了方便快速装填弹药就把炮弹都放在炮架旁,镇远舰的这一发炮弹正好打在了这些炮弹上,引发了爆炸,松岛舰人员伤亡惨重。

这次镇远舰大胜松岛舰使得日军士气低落,也极大的鼓舞了北洋水师的士气,但是对战争最终的结果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松岛舰没有沉没,甚至几个小时的海战中日本舰队都没有一艘战舰沉没,但这并不是因为北洋水师打得不准,相反北洋舰队打出了极高的命中率,击不沉日军战舰的问题是出在炮弹上。

北洋水师用的炮弹分为两种,一种是穿甲弹,不会爆炸但会把战舰打出个窟窿;一种是会爆炸的,但是威力很小,因为炮弹中间装填的是黑火药。其实不是北洋舰队不想更换威力更大的炮弹,实在是没有军费。清政府从1891年就不再对外购买炮弹了,自己又没有能力研制威力大的炮弹,所以只能用这些原本的威力极小的炮弹。

据统计,海战结束后日本共发射了两万多发炮弹,但是战舰上还剩有许多炮弹,而北洋舰队这边则把炮弹都打光了,可见北洋舰队的官兵们作战多么英勇。黄海海战进行到下午五点时北洋舰队的左翼和右翼战舰就已经全部沉没了,只剩下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四个战舰,场面极其悲壮。日军也对定远舰和镇远舰进行了针对性的攻击,但是没办法击沉它们,加上夜色已晚,日军担心北洋舰队配合鱼雷艇进行偷袭,于是下令撤退,黄海海战结束。

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战舰,来远号受重创,损失官兵八百人。日本联合舰队的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舰受重创,损失二百三十九人。此战过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和威海,日军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


风尘讲历史


铁坨子能砸沉船就怪了,甲午有个误区,都认为定镇的305火炮威力大,其实就是两门低初速的劣质炮,精度差,射程短,装填复杂,老式架退炮,还没有像样的瞄具,在有就是清军所有的船都普遍存在个问题,火炮少的可怜,个别军舰就两门主炮,玩呢???定远镇远是所有军舰里火炮最多的!两门150架退炮,四门305架退炮!这配置这仗根本没法打。在说说精度问题,很多人都说清军准!呵呵了。。。打个比方,日军投射900发炮弹命中400发,清军投射8发炮弹,命中4发,结论清军准!!可是有啥用??人家日军一艘船都十多门火炮,你这边扛一门主炮的平远!大号蚊子船杨威,简直就是开玩笑!!打仗一开始就被人家集火往冒烟打,你这边七八分钟扔一个没有杀伤力的铁坨子,人家近百发爆破弹扔过来了,清军的炮弹没有杀伤力,军舰都是船头对敌的怪胎!定远那航速还给个撞角!!撞谁啊??甲午就是一堆垃圾船,与一队正规海军的较量,这仗怎么打都输。


街头说评书


甲午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哪有10发9中那么夸张啊……

此战双方战损情况如下:

大东沟海战的大致流程如下:

12时50分,定远在5300米的距离上首开右舷巨炮,这一炮落在了“吉野”舷左100米处。10秒后,镇远在5200米的距离上打出第二发305毫米炮弹。2分钟后,日舰在3500米的距离上群炮齐发,并一开始即击毁了中方旗舰的旗语指挥系统。

13时09分,“西京丸”遭到中方军舰炮击。

13时10分,“超勇”起火,退出战列,后沉没。“比叡”则从定远右侧穿越中方队列,冒着交叉火力拦击,强行闯入中方横队后方,引起中方多舰的围攻,“扶桑”趁机逃脱。

13时20分,“赤城”遭到中方多艘巡洋舰攻击,退出战场。

13时55分,“比叡”绕道中方横队右翼重新驶回,企图追赶本队,但旋即因大火而退出战场。

14时20分,追击“赤城”的“来远”被击中起火,被迫驶向浅水区自救。同时,“西京丸”挂出“赤城、比叡危险”的信号。

14时22分,“西京丸”挂出“我舰发生故障”的信号,退出战场。

14时23分,“扬威”大火,随之退出战列,后搁浅。

第一游击队在攻击完“超勇”、“扬威”后,随之准备在中方横队前进行一次大转向,和中方各舰拉开距离,用另一侧的舷炮攻击。随后,由于“信号联系搞错”,日舰的运动一度产生混乱,最终将错就错,由本队经北洋海军右翼向其后方迂回,第一游击队则改为从北洋海军前方迂回其左翼。

14时30分,“平远”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射炮接连命中“松岛”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但“平远”旋即亦为“松岛”击中起火,主炮亦被毁,被迫驶向大鹿岛方面浅水区自救。“广丙”随之也退出了战场。

14时40分,撤退中的“西京丸”遭到“福龙”号鱼雷艇的追击。

15时05分, “福龙”在400米的距离上向“西京丸”射出了第一枚鱼雷,随后又再发射一枚鱼雷,但均未命中。

15时10分,“定远”前部中弹起火。

15时30分左右,日军旗舰“松岛”号被2枚305毫米炮弹击中,引发炮弹殉爆,左舷炮架全部被毁,烈火迅速蔓延向全船,舰体向左倾斜5度,28人当场丧生,68人受伤。大致与之同时,“致远”被日军击沉。随后,“济远”、“广甲”逃离战场;“来远”、“靖远”、“经远”亦相继被逐出战列,被迫退向浅水区自救,战场上只剩下定、镇二舰。日军第一游击队追击四散逃离的中方巡洋舰,本队5舰则围攻定、镇。

16点10分,“松岛”号的大火被扑灭。但该舰也已经彻底丧失了指挥与战斗能力。伊东只好挂出信号旗,“命令各舰自由行动,努力奋战”。

17时30分左右,“经远”沉没。

17时45分,本队召回第一游击队,退出战场。中方幸存各舰,除“济远”一路逃回旅顺、广甲搁浅被弃舰外,其余各舰在靖远的指挥下重新集结,与定、镇再度会合。海战至此结束。

此战在战术上分析,此战日军中弹数最多的5艘军舰依次为:“赤城”(30)、“比叡”(23)、“松岛”(13)、“西京丸”(12)、“桥立”(11),其中,赤城和西京丸共中弹42枚,占到前述五舰中弹总数(89)的47.2%,占到全部12艘舰船中弹总数(134)的31.34%。其余各舰的中弹数均低于9发,最低的“千代田”仅中弹3发。换言之,此战中方三分之一强的有效火力打在了两艘最无关紧要的军舰上!而且中方缺乏爆炸弹,以大口径火炮发射穿甲弹对付日本海军这些无装甲防护的小船,效果极差。实因此战中不仅未能击沉任何一艘,来远反而被赤城击伤,对此后的海战造成了不利影响。

另外,当时北洋水师跟日本海军已经有代差了。

1888年世界海军界发生了新一轮的装甲革命。英法两国都开始使用镍合金钢板作为战舰的装甲材料。随后,美国人H·A.哈维发明了表面硬化的镍合金装甲,使装甲的防护效果大幅提升。152毫米的哈维式镍钢装甲的防护效果可以比肩254毫米的钢面铁甲。

其结果是:

(1)产生了前无畏舰时代的成熟性战列舰,日本在1894年订购的“八岛”和“富士”即是此种全新理念的代表.北洋海军装备的定、镇式铁甲舰立即彻底落伍。

(2)面对此种新式装甲,巡洋舰上的火炮无论如何是难以有效穿甲了。这迫使巡洋舰的设计回归传统思路,不再以对抗铁甲舰为首要目标,而是重新追求“克制敌方巡洋舰”这一传统目标。

另外两个技术变革则为此一回归提供了强大助力:

第一个技术变革是军舰驱动力革命,军舰的速度大幅度提升。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传统型巡洋舰的高航速特性。

第二个技术变革是中口径火炮的射速大幅度提升,此种火炮虽无法击穿主力舰的护甲,却足以对付敌方的巡洋舰和商船,且可在短期内形成持续的高密度火力。同时,射速的提高更使此时相当原始的火控系统能够发挥效用。

日本订购的“千代田”、“吉野”、“秋津洲”便是此种新型巡洋舰的代表。都是货真价实的“巡洋舰杀手”——杀老式巡洋舰更是得心应手。

其中“千代田”速度极快,更装有大量速射炮。还装备了新式哈维镍钢装甲。在实战中,该舰则是双方唯一一艘创下零伤亡记录的军舰。

大东沟海战其实就是一场具有代差的海战,北洋水师尽力了,但勇敢和牺牲弥补不了技术上的巨大差距。


冷兵器研究所


这是网上找到的一张图,但也真实的诠释了甲午海战的实质性情况,至于你说的十发九中这个情况不清楚,但事实上北洋水师的炮弹命中率确实要高于日舰,可北洋水师的炮弹却不是高爆弹啊!再反观日舰全都是速射炮又加上其炮弹里面内含新式炸药,就算命中率低,也照样击沉了北洋水师不少军舰啊。

整个黄海海战结束之后,北洋水师虽然命中率高于日本联合舰队但并未击沉一艘日本战舰,这并不是北洋水师的实力不如日联合舰队,而是北洋水师没有炮弹啊!


宇泽历史


我来回答!今天儿子刚好去刘公岛旅游回来拍了不少照片,我看了感触颇深!




看看我们的大炮,这还不是最大的定远舰上的305毫米主炮,只是济远舰的210毫米克虏伯主炮和一门甲板炮,但这也够威武的了!但我们的大炮这么强悍为什么就打不沉一艘日舰呢?北洋水师的官兵训练有素作战勇敢,像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这样的败类是极个别的,恐怕问题出在大炮的弹药上!

当时北洋水师的主炮只有两种炮弹:穿甲弹和榴弹,相信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的朋友都记得吧,致远舰上的水兵打开炮弹发现里面装满沙子,实际是个误解,当时的炮弹发射药还是有的,沙子是装在弹头中增加配重,以便更好的穿透敌舰的装甲,但这种炮弹只是穿透并不爆炸,只能打敌舰的水线部分威力极小,大部分都是无害通过。另一种就是爆破榴弹,这种炮弹倒是装满了炸药,但那只是黑火药威力不大,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为什么不向西方列强购买大威力的炮弹呢?多种原因,主要就是当时的清政府固步自封,腐朽没落,反正就是没钱更新!就是这样的炮弹各舰上还携带极少,很短时间就消耗一空,怎么可能打的沉日舰!


军舰够强大水兵够勇敢,

但这样的政府配备出这样的炮弹,还真的打不沉日舰!

水平有限,欢迎大家阅读点评!


天佑我中华7790127


这个题目有很大的问题,提问者估计是电影看多了,把艺术当成了历史。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命中率达到了在当时非常惊人的1.2%(几年后的日俄海战,以及二十年后的一战,甚至半个世纪之后的二战,参战双方舰炮命中率都不到1%),比日本联合舰队的0.5%命中率要高出一倍不止,但十发九中是什么鬼?就算055穿越十九世纪,在雷达的帮助下想用舰炮达到这个命中率也不可能啊。

在舆论界有一个广为传播的谣言,日军军官看到北洋水师官兵在炮管上晒内裤,推论出北洋水师军纪焕散,训练程度差,断言日本必胜。

实际上,在炮管上晒衣服,是烘干机发明之前各国海军包括日本海军的惯例。这句流毒极广的谣言,不过是后世对战争极其外行的文人的脑补,不值一晒。北洋的这个命中率,足以表明,当时北洋水师基层官兵的训练程度,起码不比后来被无数中国精日分子跪舔的日本海军差。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训练程度甚至比日本联合舰队更好的北洋,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呢?

原因很简单,装备劣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世界海军装备一个大跃进时期。几乎每隔三到五年,海军舰艇就有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换代,其盛况颇为类似现代的手机或者电脑的升级速度。

而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镇远,都是购置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距甲午战争已经近二十年了,而日军主力舰,购置时间都不超过五年。在舰艇本身性能上,就没得比了。北洋水师最快的快艇,速度甚至比不上联合舰队主力旗舰吉野号,可见一斑。

想像一下,当你的朋友都在用苹果华为三星最新款手机比性能时,你掏出一款摩托罗拉998,能看吗?

但是,北洋水师的舰艇性能落后,速度慢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海军战略战术的落后。

北洋水师的建军思路,符合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世界潮流,疯狂迷信大威力火炮,忽视了速射炮的装备。而日本海军则紧随世界海军发展方向,装备了大量速射炮。直接导致了双方火力投射能力天差地远。从整个舰队的火炮发射速度看,日本联合舰队比北洋水师足足快十六倍。也就是说,即使北洋水师命中率比联合舰队高了近一倍,但因为炮弹投射能力的差距,北洋每命中敌方一发炮弹,自己就要被命中八发。

更要命的是,北洋水师或者说满清朝廷,对战争的到来几乎完全没有做准备。威力巨大的定远和镇远的四门主炮,两舰竟然分别只有三发炮弹,分摊下来,每门炮不到一发。

以上的所有因素,再加上一丢丢的运气(定远舰主炮命中吉野号未爆炸,联合舰队碰巧命中镇远舰弹药库等等),北洋水师的失败,顺理成章。

注:对甲午海战的资料阅读时间过于久远,现在一时间又查不到,我对网上的东西偏偏又不是那么相信,所以,定远和镇远有可能会产生某些记忆混淆,请见谅。


老贝


当时北洋水师只有两种炮弹:穿甲弹和榴弹。穿甲弹的沙子是装在弹头增加配重,以便更好的穿透敌舰的装甲,是为了增强穿甲弹的穿透力。但这种炮弹只能打敌舰的威力极小,大部分都是无害通过。爆破榴弹黑火药威力不大,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清政府当时的技术不足无法大量生产高爆弹,当时的清政府固步自封,腐朽没落,没钱更新!就是这样的炮弹各舰上还携带极少,怎么可能打的沉日舰!

但是当时中国方面实在是没有这样的工业去生产这样的炮弹,由于慈禧要修院子,所以很多的经费就用在了修园子上面。中国已经近几年没有购买新的战舰,新的大炮,甚至是新的炮弹。

虽然们舰炮命中高,但击中对方关键位置的炮弹几乎没有。相对于高爆弹洗甲板及上层建筑而言穿甲弹攻击上层建筑对老式舰艇影响几乎没有,怎么能打沉对方? 北洋水师虽然命中率高于日本联合舰队但并未击沉一艘日本战舰,这并不是北洋水师的实力不如日联合舰队,而是北洋水师没有炮弹啊!

事实上北洋水师的炮弹命中率确实要高于日舰,可北洋水师的炮弹却不是高爆弹啊!再反观日舰全都是速射炮又加上其新式炸药,就算命中率低,也照样击沉了北洋水师不少军舰啊。即便甲午战争期间中国的炮弹对日本能够实行命中,但是只要不打到指挥部,日本舰队就可以继续攻击。

事实上在那个时期,整个世界军舰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怪圈,军舰的防护超过了大炮的破坏能力!中国军队由于追求大口径的火炮,所以一门战舰上面所携带的火炮数量并不多,火炮一旦歇菜了,那么就是一个活靶子。所以说中日甲午海战看起来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实际上是两种海军理念对撞在了一起,最后日本代表的火炮占据了历史的主流。


墨者善狩


败了就是败了,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是正道,如果胡乱找借口,甚至推托责任与他人,就永远不会进步,就不能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北洋水师惨败,原因并不仅仅是几发炮弹的事情!

试分析如下:

一,硬件方面:1,劣势,战舰航速低,速射炮少,战舰上载的炮弹少,开花弹比例低。2,优势,镇远定远无法轻易打沉,所配备武器威力惊人。

二,软件方面:劣势,1,现状,战争是检验军队的唯一标准,胜败反映的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不可否认,日本海军的管理训练水平,要好的多。军容军纪,单兵作战的能力,受教育程度,舰长指挥官的个人水平和协调,都不容小看。2,战前,指挥中心犹豫不决,造成中下层官兵准备茫然,具体到水师内部,包括,战前动员,信息汇总,敌我实力分析,战胜或战败两种结果下的沙盘模拟和应急预案,战略战术的机动灵活,炮弹配备,都不充分。这说明统领丁汝昌的能力不足。3,战斗中,一开始,丁汝昌旗舰的指挥中心就被自己的炮弹震坏,真是丢人现眼到家了。接着无人指挥大家一起有效集中火力,击沉敌方一个舰艇。部分舰艇逃跑,阵型大乱,没有发挥出自己主力舰的优势,导致失败。

三,单单对比命中率,没有意义。日本是速射炮,北洋水师射速慢,类似于机关枪和步枪的对比。

四,没有人否认大多数基层官兵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北洋水师也有很多亮点,但是,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就要冷静客观找差距,不要再自我意淫。

五,到后期,北洋水师躲在基地,完全被动挨打,是指挥错误。鱼雷艇集体逃跑,唉,简直就无法评说了。一百多年后想一想,依旧是悲哀,惋惜,懊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