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服私访,与一瓜农相谈甚欢,离开后为什么吩咐下属除掉他?

司马长史


朱元璋历来为人所称道,一方面是他从孤苦无依的放牛娃到位高权重的九五至尊,这巨大的地位飞跃,真的是一部励志剧!另一方面是他建国以后,对有功之臣的大量屠杀。其实,这是许多人对朱元璋的误解,真正历史上的朱元璋并非是残暴不仁的人,康熙皇帝曾经多次到南京明孝陵留下了对洪武的赞颂,一代伟人毛主席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每一个朝代更替的开国君主,都会被百姓唏嘘一番,留下很多令人惊奇的传说。清朝入关以来,清朝的一些统治者为了诋毁明王朝,于是各种舆论谣传纷纷扬扬。一些虚假事情也移花接木到朱元璋身上。其中,朱元璋除掉瓜农一事,一直是沸沸扬扬。

话说在烈日炎炎的午后,朱元璋批阅完奏章,决定去体察民情。于是叫上了刘伯温,并带上了两位卫士。接着,四人乔装打扮到了乡下,出发前,他再三嘱咐,这是微服出巡,不能让百姓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长路奔波以后,口干舌燥的一行人来到了一片广袤的瓜地。朱元璋要手下去买几个瓜来解下渴,戴着斗笠的瓜农见到他们一行人。瓜农的脸色有些变化,看得出来,他有点慌张,似乎知道了些什么。但还是镇定自若的拿起两个瓜。只见他将第一个瓜切成四瓣,又从中切下一刀,分成了八块,最后他还拿出一块细布放在瓜上,毕恭毕敬的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虽然朱元璋对此也很疑惑,为何切西瓜还用这么费事,但是他还是端起,给一旁的刘伯温吃。刘伯温心里一虚,犹豫不决的他还是拿起一块。接着,瓜农拿起第二个瓜直接切成两半,分给了两个卫士。这让朱元璋更加疑惑了,为何要将他们区别对待。

朱元璋问起这缘由,瓜农不愿诉说,寥寥几字敷衍过去。两人又聊起其他事情,如农田赋税,朱元璋是个精明能干之人,他能感觉到此人的非同寻常,就连天下第一谋士的刘伯温也暗暗称赞。这个农民的才华绝对不在朝廷文武百官之下。求贤若渴的朱元璋问他为何不去朝廷求得一官半职,为什么将毕生才华丢弃在这荒山野岭。瓜农对此乐呵呵的傻笑了。

月落归家后,朱元璋向皇后说起白天的事情。马皇后虽然女流之辈,但是阅览群书。皇后说这个瓜农真的不简单,他的切法是周礼的遗韵,周朝给皇帝切瓜正是如此,给黎民百姓就是切成两半。

朱元璋大怒,他大骂瓜农自作聪明,他又想到刘伯温和自己吃了天子吃的西瓜。传令下去,刘伯温在深夜之中也悄然而至,刘伯温承认自己是知道这礼仪之事,他以为瓜农不过一个凡夫俗子,于是没有在意。朱元璋觉得自己被瓜农所戏耍,十分愤怒,于是派锦衣卫的人去除掉他。

至于此事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一些人相信这只是传说,一代君王怎么会和一介农民计较呢?


小小嬴政


版本一:

朱元璋做过和尚,这大家都知道,他有一次微服私访,碰到一个瓜农,瓜农不知道他是朱元璋。

朱元璋假装买西瓜,想跟他聊天,询问一下民情。

朱元璋问瓜农,老哥,你这瓜甜不甜?

瓜农说,你看我种的西瓜,又大又圆,跟和尚头一样,肯定甜。

朱元璋一听大怒,瓜农卒。

版本二:

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访,路上碰到一个瓜农在砸地里的西瓜。

朱元璋很好奇,就去问瓜农,老哥,你这西瓜好好的干嘛砸了啊?

瓜农说,昨天夜里来了一群野猪,把西瓜根都啃了,活不了了,西瓜也长不大了。

朱元璋一听大怒,瓜农卒。

版本三: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朝里有几个文人整天对他冷嘲热讽,朱元璋想杀又不舍得杀,只好自己躲出宫来,去民间微服私访。

来到浙江绍兴,看到一个瓜农正在西瓜地里,拿着一个叉子叉西瓜。

朱元璋问他,老哥,你怎么把好好的西瓜都叉了啊?

瓜农没好气的说,你瞎啊,我叉的这是猹。

朱元璋一听大怒,瓜农卒。

版本四:

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四海升平,于是想起了儿时挨饿的光景,想到民间走一趟。体察民情。

他带的人马被安排跟后边三十里扎寨,他自己带了两个锦衣卫和一个太监去民间微服私访。

他们走着走着,看到一片瓜地和一个瓜棚,里面几个老头在聊天。

朱元璋于是走过去打招呼,几个老头就让他西瓜吃。

朱元璋一边吃西瓜一遍听他们聊天。

一个老头说,听说当今的皇上朱元璋,原来是个和尚,他最爱光头了,有一次他抓了几十万个尼姑到皇宫里。

另一个老头说,我看书上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天上下血雨。

第三个老头说,朱元璋把他儿子都吃了。

第四个老头说,幸亏咱们没去考进士,要不然也被朱元璋吃了。

朱元璋心下大怒,并不表现出来,他问这个老头,你们是干嘛的?

几个老头说,我们是做自媒体的,就爱瞎编故事,本来没有的事,也能编得像模像样。

一个老头说,我就编过一个朱元璋杀瓜农的故事,竟然有人信。

朱元璋一听大怒,众瓜农卒。


西堤君


要回答这个问题,诸位先跟有书君一起了解这段故事。

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某年夏天,洪武帝朱元璋微服私访,身边跟着几个保护他安全的大内高手。

夏日炎炎,没走多久,他就口干舌燥,又寻不到水喝,正好看见前方有一大片西瓜地,便带着随从去西瓜地旁的棚子里休息。

棚里有一位热心的老农,看着他们这么多人热得汗流浃背,连忙把自己摘好的西瓜送给他们吃。还特意嘱咐要从边上往中间吃,才能越吃越甜。

朱元璋尝试了下,果然如此,吃得很是开心。一行人吃完以后,他给老农银子当报酬,但老农死活不收。

朱元璋没辙,只得笑呵呵离开。没走多远,便吩咐手下秘密结果了瓜农。

他为何要杀瓜农?跟他在回去路上的所思所想有莫大是关联。

一者,朱元璋出身草根,十分清楚小人物的想法。

他觉得老农的举动,分明就是认出自己身份后的刻意巴结讨好,但老农又不肯接受钱财,心里肯定打着歪主意。

帝王微服私访,最忌讳暴露身份,引来祸端。朱元璋生性多疑,成为帝王后又变得残暴,既然老农知晓了他的帝王身份,就只有杀了他以绝后患,保障朱元璋接下来私访之路的安全。

二者,自古帝王多迷信,朱元璋也不例外。

老农给他说的“吃瓜论”,总结起来就是先苦后甜。但平时,他吃瓜喜欢从中间往边上吃,按老农的意思理解就是先甜后苦。

这可触犯了他的忌讳,朱元璋一手创立大明王朝,希望千秋万代,国家可不能先甜后苦。老农的话被他一分析,成了诅咒国家的不当言论,他当然要杀之而后快。

再者,老农认出了朱元璋的身份,说明他是个有眼力见的人。这样的人,若不能为帝王所用,便只有杀之而后快,这便是帝王之术。

以上种种,皆为传言。关于朱元璋杀瓜农的事,版本众多,在正史里也没有记载。

有书君以为,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理解帝王的心态,更无法理解朱元璋这样的传奇帝王的心思。我们能做的,便是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有一年夏天,朱元璋微服私访来到乡村田间。

正是中午十分,天气炎热,老百姓热火朝天地忙着收割小麦,一片丰收的大好景象。


朱元璋口渴难耐,正想令手下找点凉水喝,猛一抬头看到左前方不远处,一片绿油油的瓜田。又大又圆的西瓜滚的满地都是。朱元璋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顺着瓜田走了过去。一个老农正在地头的大树下打瞌睡。朱元璋的手下叫醒他,“快去摘两个最好的瓜来!我们买了”老头一看生意来了,乐呵呵地跑到瓜田里挑来了两个最好的西瓜。仔细的切好,端了过来。朱元璋拿起西瓜狼吞虎咽,把红壤啃的干干净净,只剩下薄薄的绿皮,(年少时没少过苦日子,留下的习惯)。他连声说:“这瓜真甜,好吃!”



老农眉开眼笑:“我这种瓜技术可是祖传的,别人种小麦,我种西瓜,我收入的银两可比他们好多了。”朱元璋和老农心情甚好!坐在大树下促膝畅谈起来。这个老农可不一般,竟然把治国的道理谈的头头是道,令朱元璋不禁对他另眼相看。当农民谈到“君轻民贵”时,朱元璋皱了皱眉头,起身告辞。大家知道,这种思想可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触动了朱元璋的神经,朱元璋曾经把孟子关于这方面的言论都删除了!临别朱元璋问了老农一句:“您姓什么”

老农回答说:“姓蒲”。这下可真的触动了朱元璋的底线。他往前走了大概300米,密令手下把这个老农给杀了。

大家都知道奸臣,叛徒最让人恨,汉人对南宋的一个奸臣尤其痛恨,他就是蒲寿庚。他都死了一百多年了,被朱元璋挖出来鞭尸300,朱元璋还要灭其种族。原因何在?原来蒲寿庚在宋朝是作东西方贸易的,他的生意陷入危机的时候南宋政府鼓励他经商,对蒲姓家族一直非常优待,曾赐“承节郎”的官衔。蒲姓势力非常强大,既有钱又有兵,可万万没想到蒲氏却恩将仇报。当元军侵入时,蒲寿庚竟然关城门 禁止南宋老少们进城,还丧心病狂,杀死宋外宗室在之前前往泉州并已长期定居的3000多人。又杀戮数万人汉人百姓。这是一场震惊人眼球的由地方官员执行的宗师大屠杀。就连忠心保护宋室的陈氏家族和曾氏家族几乎被蒲寿庚灭族。朱元璋成立明朝后,汉人对蒲寿庚的仇恨仍然有增无减。朱元璋为了巩固朝政,顺应民心,决定将蒲氏后人灭族。所以蒲氏家族纷纷外逃,有的还隐姓埋名。这个老农万万没想到逃到社会的最底层,由于自己的大意竟然会死在朱元璋手里。


小姐姐讲史


朱元璋算是历代帝王中最亲民的皇帝,他出身贫寒,深知劳苦大众生活不易,因此经常微服私访,了解民情。那么既然朱元璋如此亲民,为什么又要吩咐手下去除掉一个小小的瓜农呢?这个瓜农是谁?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朱元璋小时候就很聪明,在村里是个孩子王。相传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家放牛,同村的伙伴汤和饥饿难耐,于是就给朱元璋出主意:我们为什么不去找点东西吃呢?地主家这么富,我们去顺走一些瓜果蔬菜吧。

朱元璋一听,沉下脸说:我就是饿死,也不吃偷来的东西。既然要吃,我们就吃好的,还要正大光明的吃。说完,小伙伴们都瞪大了眼睛,不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意思。朱元璋说:今天我请大家吃肉,吃牛肉。

只见朱元璋把牛顺着山坡的岩石推下去,牛摔死了。于是小伙伴们回家取来刀具,又在地上生了一把火,烤牛肉吃。吃完,大家不解的问朱元璋:我们吃了地主家的牛,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朱元璋微微一笑说:汤和,你去通知地主老爷,就说他家的牛丢了。

汤和很不解,但是还是飞奔去通知地主。这时朱元璋拿着吃剩下的牛尾巴来到一处岩石边,把牛尾巴夹在两块岩石中间。等到地主气喘吁吁的跑来,朱元璋大声喊:不好了,牛钻进山里面了,看,就剩一条尾巴了。说完,使劲一拽,牛尾巴拽了出来。地主看看朱元璋,又看看牛尾巴,想生气,但又找不到理由。最后将朱元璋赶出了地主家,不再让他放牛。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很聪明。但是聪明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烦那些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朱元璋派下属除掉瓜农就是因为朱元璋嫉恨瓜农,那么一个小小的瓜农是如何得罪朱元璋了呢?

话说有一日,烈日炎炎,蝉声阵阵,又到了最酷热的季节。朱元璋坐在皇宫里心情烦躁,于是派人传唤刘伯温,让刘伯温陪他去外边走走,顺便体察一下民情。就这样,朱元璋带着刘伯温和两名卫士出宫门,来到郊外的一家村落来查看。

一行人走到村边,眼前绿油油的一片西瓜地,朱元璋感到口渴,于是招呼卫士买些个西瓜吃。并且严厉的嘱咐:不能亮明身份。卫士喊来瓜农,当瓜农抬头望见这一行人时,脸上顿时显示出一股吃惊的神色。很快的,他保持镇定,去地里捡了几个西瓜。

这时朱元璋看那个瓜农的动作很奇怪,怎么奇怪呢?瓜农用刀把西瓜的皮全部削掉,然后竖向把瓜切成四半,又从中间横向切一下,分成八半。做完这些后,他回瓜棚取来细葛布,将布搭到西瓜上,恭恭敬敬的让朱元璋吃。朱元璋拿了一块后,他又端给刘伯温吃,刘伯温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拿了一块。

这时瓜农将瓜放下,又拿起另外一个瓜,削去皮,直接切成两半,端给两个卫士吃。两个卫士拿起西瓜,狼吞虎咽的吃起来。

朱元璋不解,于是问瓜农为何切个瓜如此繁琐。瓜农微微一笑说道:怕瓜脏,惹人嫌弃。朱元璋看此人不愿说实话,于是又和他聊起别的。两人从瓜聊到农耕,从农耕聊到农策,再到田赋税收等等。不管朱元璋怎么聊,瓜农都侃侃而谈。而且这个瓜农举止文雅,谈吐不俗,却戴个斗笠,佯装瓜农。最后,朱元璋告别瓜农,深深的忘了他一眼,说道:见微知著,你既然对农事如此了解,何不考虑去做个官呢?瓜农深深鞠一躬,笑了一下,没有说话。朱元璋看他不卑不亢的样子,于是没有难为他,领着一行人继续往前走。

回去后,朱元璋将这个事情告诉了马皇后。马皇后笑着对朱元璋说:你看你,没学问了吧。那个瓜农其实挺尊敬你的。朱元璋不解的问,为什么呢?马皇后说:我听礼部的人说过一些周礼的规矩,大概知道些情况。切瓜如果不讲究,那么怎么切都可以。但是遇到帝王家和诸侯就不一样了。

怎么不一样呢?给天子切瓜,要竖四瓣横八瓣,然后覆之于细布以示尊敬,也显得干净。诸侯的话也是竖四瓣横八瓣,但是盖的布不一样,是粗布。如果是庶人,那么竖向切两瓣就可以,也不用盖布。听你说,那瓜农很讲究,为你行的是天子之礼。

朱元璋一听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但觉得哪里不对,于是找来刘伯温,问瓜农切瓜的事情。刘伯温说道:周礼确实有这规矩。朱元璋脸一沉,问道: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和我吃一样的西瓜。不知者无罪,但是你知道就是大逆不道了。刘伯温吓得赶紧跪下,连连磕头道:臣下以为一个小小的瓜农可能是偶尔为之,本不想吃的,但是他没有为我另外切瓜,于是我就也拿了一块,真的冤枉呀!

朱元璋怒道:寡人最恨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既然你不想受罚,那么就让那个瓜农吃点苦头,让他知道,在朕面前自作聪明,是什么下场。你选吧,是砍了你,还是砍了他。刘伯温赶紧叩头说到:臣愿意前去寻瓜农回来,问个究竟。

等刘伯温带着卫士匆匆来到瓜地时,只见瓜地棚子里放了一个切开的西瓜,瓜上覆盖着一块粗布。而瓜农,早已经逃之夭夭了。看着西瓜,刘伯温喃喃的说道:看来此人知道我会回来,我刘伯温聪明一世,今天竟然被一瓜农给耍了,可悲可叹呀!

刘伯温回去后,朱元璋见他没有抓来瓜农,还听说瓜农预知官府要来人,还切了一个西瓜给刘伯温,于是大怒,将刘伯温革职赶回了老家。而那片瓜地,也被朱元璋派人铲的一干二净!

这就是瓜农戏耍朱元璋的故事,一个聪明的皇帝,一个神机妙算的军师,最后被一个瓜农所戏耍。这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大家听听就好,切莫当真!


每日趣评


瓜农说:我到底得罪谁了,这么多皇帝要杀我?朱元璋微服私访出巡口渴了要吃西瓜,吃完西瓜后要杀我;康熙微服私访出巡口渴了要吃西瓜,吃完西瓜也是要杀我;乾隆微服私访出巡口渴了要吃西瓜,吃完西瓜还是要杀我!


看来明清时代的皇帝不仅爱微服私访,还喜欢在私访路上吃西瓜,然后吃完西瓜就要杀瓜农,简称为私访吃瓜杀瓜农。不过瓜农也是绝顶聪明,每次都能跳脱生天。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康熙乾隆,除了换了一个皇帝的名字,其他的剧情基本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就以朱元璋为例,大概介绍一下吧。

话说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夺得天下后,心系百姓疾苦,时常会微服私访体恤民情。这天,朱元璋又出去微服私访,天气很热,带的水都喝完。恰好在此时,前面出现了一片西瓜地,圆滚滚的西瓜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色泽。


朱元璋走上前去,问瓜农能不能给朱元璋一个西瓜。瓜农也没说什么,给了朱元璋西瓜。朱元璋在吃西瓜时,瓜农发现朱元璋是从外面往里面吃的,瓜农就说:

这位相公,你吃西瓜为什么要先吃外面的呢?这样你吃的每一个都是最最不好吃的。你要是先吃最里面的,这样你吃每一口都是最好吃的。

朱元璋笑了笑,说:

老丈,这个你就不懂了,我先吃最外面的,这样我每一口都要比之前的更甜,就像生活越来越来越美好。

瓜农听了,没再说什么。

朱元璋吃完瓜之后,告别瓜农就就继续微服私访了。走着走着,朱元璋的疑心病就犯了,他想起了刚刚那吃瓜时的场景,瓜农能从普通的吃瓜跟自己聊起人生哲理,看来不是一个普通之人,这样的人留在民间怕是个祸害。于是,朱元璋派人赶过去准备结果掉瓜农,没想到朱元璋派去人到了那里之后,发现瓜农早已不见了踪影。

以上,就是整个故事的大概过程。如果大家想听乾隆与瓜农的故事,那把上文中的朱元璋替换成乾隆就好了,故事情节都是一样的。

这故事究竟真不真实,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也是从《故事会》上看来的!


小镇月明


喜欢微服私访的皇帝们,都喜欢杀瓜农,康熙如此,乾隆如此,朱元璋也不例外。

朱元璋杀瓜农的故事,是这样子的:

朱元璋出身农家,小时候做过放牛娃,也讨过饭,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代皇帝。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不改农家本色,关注民生,时不时微服私访,了解自己的为政得失。这一天,天气酷热难耐,朱元璋带着随从来到一片西瓜地前,找瓜农买了几个西瓜吃。朱元璋吃完西瓜,顿时暑热全消,就准备赏赐一下瓜 农,没料到瓜农的几句话,激起了他的杀机。

瓜农说,皇上,你吃西瓜切成小块,这不对。这西瓜越往里面越甜,正确的吃法是从外往里吃。开一个口子,用勺子挖着吃,边吃还能边喝,那才叫过瘾。朱元璋是个爱做实验的人,重新拿来西瓜一吃,果然说得对。于是大大赏赐了瓜农,满意而去。

朱元璋回去的路上,忽然想起,我以前从里往外吃,岂不是越来越苦了?我要是越来越苦,大明朝岂不是麻烦了?看来这个瓜农是江湖术士,诅咒大明江山,我岂能留他!于是派锦衣卫抓住瓜农杀了。没想到,瓜农早已不知所踪。

当然,也有人编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话说朱元璋吃西瓜的时候,和瓜农坐而论道,发现这个瓜农看起来仙风道骨仪表不凡,谈吐之中,还颇中肯絮。就邀请瓜农出来做官,可是瓜农却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在朝廷上班太辛苦,还想多活几年呢。朱元璋被西瓜糊住了嘴,没有多想,就离开了。

离开之后,朱元璋越想越不是滋味,瓜农满腹经纶谈吐不凡,一定不是一般人。通常来说,这样的人身边一定有大才,可是从来没听说有他的弟子或者同门师兄弟入朝为官。那么真相只有一个,这是一个有智谋有组织的反政府集团,绝对不能留!

朱元璋派人去杀瓜农,果然没有找到。搜遍了方圆数百里,也没有找到瓜农和瓜农的任何同党,朱元璋从此兢兢业业为民办事,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个故事虽然荒诞,却有不少的合理性在里面。


朱元璋因为吃西瓜暗喻“越来越苦”,萌生杀机,这里面体现了古代帝王对“谶纬”的恐惧。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很多人会把王朝兴衰和很多莫名其妙的民俗俚语联系起来,甚至什么地方有个不好的兆头,都会引起很多血案。相比几家几姓的死活,还是整个王朝的兴旺发达比较重要。

朱元璋在故事中意识到“野有遗贤,国之大患”,这确实有道理。如果有才能的人不受重用,很有可能被阴谋家笼络走上反朝廷道路。任何皇帝都不会允许民间有经天纬地的大才出现,如果出现,要么死,要么为我所用。文中的“瓜农”,就是这样一个人。

伴君如伴虎,建议西瓜种植户们离皇帝远一点。珍爱生命远离帝王!


历史知事


对于朱元璋,我们可以说是比较熟悉。元朝末年,统治昏暗腐朽,起义不断,战争不休,朱元璋本是个放牛娃,曾经沦落到在街头巷尾乞讨,也曾遁入空门,后来加入起义军,却凭借着智慧才干和武功胆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闯出了一番名堂,在逐步积累中,终成一代开国皇帝。

建国后,朱元璋不仅勤勉开明励精图治,还做出减轻农民赋税,稳定社会秩序等等举措。因为皇宫的禁锢无味,而朱元璋本身是农民出身,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对此有着深切感受,所以朱元璋经常会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真实的生活情况。

可这么一个人,却在一次微服出访离去后吩咐下属杀掉一个瓜农,这是为什么呢?

在微服出访中,天气炎热,朱元璋就在阴凉处乘凉,看到旁边有瓜地,便过去买瓜。虽说是微服私访,但也不会不顾及自己的安全,因而在微服私访中,仍有较多的随从。阵仗如此大,瓜农也意识到眼前人的身份地位不同,便对他们说:“只要你告诉我你是谁,这里的瓜随便吃不要钱”。朱元璋谨慎的没有透露身份,只是说一句:“打京城来的,在京城做官”。果农笑了笑,没有深究,让朱元璋等人随便吃。朱元璋在和他的谈话中感受到对方谈吐不凡,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例如,朱元璋问收成,瓜农说:“世道太平之下收成不错,却不如你们这些当官的。”朱元璋认为这个瓜农是个可造之材,便以做官试探,然而瓜农并没有朱元璋想象中的那么欣喜,反而平淡的拒绝了。

在朱元璋吃瓜过程中,瓜农说:“你吃西瓜时将西瓜切成小块,一块一块吃,这不对,西瓜越往里头越甜,所以正确的吃法是从外往里吃,开一个口子,用勺子挖着吃,边吃边喝”。朱元璋用这种方法一试,果然味道更好。

朱元璋离去后,在路上琢磨起来,现在从外往里吃,越来越甜,以前从里往外吃,岂不是越来越苦了?以此类比明朝国运,如果像是这样越来越苦,大明朝岂不是不安稳、要出事了?

朱元璋在思索中,认为这个瓜农可能是一名江湖术士,以吃西瓜方法不对带来越苦来诅咒大明江山。而且这名瓜农通身气度不凡,满腹经纶,肯定不是一般人,甚至朱元璋在他身上感受到了来自帝王气质的威胁。他日,这种人若是进一步成长起来,有了登上龙位之心,那么无异于养虎为患,朱元璋的龙椅不就摇摇欲坠,朱元璋这种皇帝怎么能够忍受得了这种可能性呢?换一个角度想,这个瓜农并非池中之物,势必身边会有一些同行者,可朱元璋对他知之不深,更也没听说过其他与他有关的人物,朱元璋对对方的党羽势力的猜疑和忌惮更深了。于是,朱元璋赶紧派人杀掉瓜农。

瓜农的拒绝做官成了引发朱元璋怒火的导火线,而用吃西瓜暗喻“越来越苦”,萌生杀机,是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完善不发达时,人们普遍愚昧,迷信思想较多,将王朝兴衰和很多民俗俚语联系起来,多方揣测,强加了一些“合适”的理由,这体现了古代帝王对“谶纬”的恐惧。再者,正所谓“野有遗贤,国之大患”,有才能的人没被朝廷所用,有可能走上的是反朝廷道路,皇帝都不会允许民间有经天纬地的大才出现,这对于掌控社会大不利,而此时赶紧将其消灭才是上上策。

帝王的喜怒,无边际的猜想,巫觋文化的信仰,对皇位稳固的追求,着微处见全貌的谨慎,正是如此,让帝王朱元璋下令杀掉瓜农。


邓海春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经常微服出巡。但是朱元璋每一次出巡,遇见他的人总摊不上什么好事。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游历京城,被青楼里面的姑娘连哄带骗地给带到了青楼里面,朱元璋脱身以后,龙颜大怒,回头就下令关停了京城内外的大小青楼。导致一段一时间里,文武百官“谈妓色变”。

还有一次,朱元璋一时兴起,心想,大明的天下已经稳定了,百姓过得怎么样了呢?他想亲自去看一看民间的情况,于是找了几个近臣,和一些内侍,简单装扮一下,就朝着京郊出发了。

沿途的情况都非常好,朱元璋感到非常欣慰,果然是太平时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忽然,一大片西瓜地出现在眼前, 这西瓜一般都是西域和北方存在的东西,江南鱼米之乡出于谷粮的需要,还是很少存在的。如今金陵也有了西瓜,说明百姓已经衣食无忧了,才能引入这种江南的稀罕物。朱元璋心情大好,要上去一探究竟。

瓜棚里面的瓜农正在编织收获西瓜的篮子,见到朱元璋一行的到来,感觉对方是来买瓜的,热情地招待他们坐下。

看到瓜农的热情,朱元璋问他:“老乡,今年收成怎么样?”

“托福,好收成”,瓜农掩饰不住喜悦,“今年瓜多,又卖得好,如今这片地里的早瓜已经被京城里面的达官贵人提前预订完了,这两天瓜熟了就要给他们送去。”瓜农话锋一转,沉思了一下,“大人如果也想要小民的瓜,可以先预定着,或者等到晚瓜熟的时候,到时候再来,小民一定给大人留着”。

朱元璋哈哈一笑,对着随从说,“看看,咱还来晚了,哈哈‘。他又对瓜农说道,“老乡,我也不买你的晚瓜了,我走到这里,看你的瓜长得好,只想讨个瓜吃,现熟的有没有?”

“有,有,有”,瓜农很快就到地里摘了两个大熟瓜送来,切好了就递给朱元璋一行人。

朱元璋或许是比较饿了,也或许是高兴,拿到西瓜就毫无讲究地狼吞虎咽起来,随从看见朱元璋如此,也两三下就吞进了肚子。

瓜农见大家吃完了西瓜,马上将一地的瓜皮捡起来,装好。朱元璋大惑不解,“你的西瓜卖的这样好,还在乎这样一点瓜皮?”

瓜农说,“大人见笑了,小民的瓜皮自有小民的用处”。

“你们做生意的就是不一样,不会放过任何利润”,朱元璋略带试探地问道。

“哪里,哪里”,瓜农漫不经心地说,“就是家里养了几头猪,瓜皮浪费了也就是浪费了,带回去给家里的猪吃。”

“噢......”朱元璋听得脸都黑了。

回去的时候,朱元璋越想越不对,自己堂堂的九五之尊,居然要和猪一起分享食物,这传出去......况且,还有这么多随从都看见了,这个,皇帝的权威是不是应该树立一下了?对,应该树立一下皇帝的权威了。那个小小的瓜农,就委屈一下吧.....”

于是,朱元璋一个手势,那个小小的瓜农,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苏绽


朱元璋微服私访相比于康熙和乾隆皇帝还是要少很多的,但是帝王就是帝王,随便做点什么事就能留下经典故事,这不朱元璋闲来无事又去微服私访了嘛!

微服私访入瓜地

一日,朱元璋批阅完奏折,闲来无事便叫上刘伯温,几名侍卫进行微服私访去了。今个天格外的热,走着走着朱元璋等人汗流浃背,又累又渴,恰逢这个时候看到了一片瓜地,于是众人喜出望外,决定前来坐下歇一会,买几个西瓜解解渴。


仙风道骨一瓜农

就在这时瓜农登场了,六十老翁,举重若轻,仙风道骨,举止不凡,摇摇晃晃又步稳如山的来到了朱元璋等人面前,与众人攀谈,其出口不凡,条条是道。之后又拿瓜前来给众人切瓜,看其切瓜的手法,一手握刀,一手扶瓜,手稳刀快,眨眼的功夫便将瓜给切好了,再看瓜匀匀称称,整整齐齐,似乎用尺子量过一样,这就要瓜好了,送到众人面前。

吃瓜畅谈民间疾苦

朱元璋一看,这样一仙风道骨之人,于是便产生了与其交谈的兴趣,二人相谈颇欢,最后朱元璋问瓜农:“您这么有才华,为什么不做官,为民出力呢?”,瓜农答:“我年事已高,想过几天清闲日子了”。闲聊了很久,累已除,汗已消,渴已止,朱元璋便付了钱,离去回宫了。

细思极恐再寻瓜农

朱元璋回到皇宫之中又回想起此事,细思极恐,越细想越能断定,这肯定不是一瓜农,而自己贵为天子又不知道此人,那么他究竟是谁,目的又是什么?朱元璋疑心大起,至从断定其定不是瓜农后更是坐立不安,认为是就是为自己而来,定是有不轨的意图,于是便派人前去再次查看瓜农,欲除去此瓜农,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瓜农不见了,其果真不是一瓜农。



这就是朱元璋微服私访杀瓜农一事,当然到底有没有此事发生,已经无法进行考证了,只能当做一起民间趣闻来看待。朱元璋草根出身一手缔造这样一个强大的大明王朝实属不易,其虽大杀功臣,被人扣上了嗜血狠辣的帽子,但是朱元璋并不是乱杀之人,对百姓还是很仁慈的。并且朱元璋每天兢兢业业处理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少放假,算得上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皇帝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