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发射鱼雷后,海水进仓怎么处理?

LaieLaie


海水如果进入潜艇舱了,这就是妥妥的安全事故了,还能怎么办,求生啊?专业点讲叫损管作业,俗话那就是各种防水堵漏!问题的关键在于潜艇发射鱼雷时海水只会流入鱼雷管内,发射完以后直接进入补重水仓配空去了,哪里会有什么海水进入潜艇舱?


(潜艇损管训练)

现代潜艇发射鱼雷无非两种方式,自航式和动力式,前一种就是鱼雷管注水,鱼雷自己游出去,后者则是使用高压气体将鱼雷和水一起喷出去,但不管哪一种,水都是只进入鱼雷发射管,而不会流入潜艇舱。
(自航式发射)

那到底是什么装置让水只在鱼雷管内存在呢?这就是鱼雷管自锁保险装置,鱼雷管前后各有一个口子,前面发射口与外界海水相连,后面装填口与潜艇舱相连,在这两个口子上分别有一个盖子,这两个盖子是有安全保险互锁的,任何时候都只能打开其中一个。

(动力式发射)

当鱼雷管注水时,发射口打开,装填口锁闭,当鱼雷发射完毕之后,发射口锁闭,然后水通过发射管中间特殊的引流阀门管路流入潜艇补重水舱,用于填补鱼雷发射后潜艇失去的重量,以维持潜艇浮力和平衡。


(鱼雷管下方为武器补重水舱)

当海水排空后,你就可以继续上一步,发射下一枚鱼雷。如果鱼雷发射导致潜艇舱进水,那不是密封不好,就是操作失误,绝对是严重的事故,如果损管作业不合格,很可能就会艇毁人亡!
(潜艇鱼雷发射管)


军史吐槽君


自1866年鱼雷诞生之后,就成了弱势海军对抗强势海军的杀手锏。人们在鱼雷上投入了巨大精力,从早期的压缩空气鱼雷,到后来的蒸汽瓦斯鱼雷、热动力鱼雷、电动鱼雷、火箭助飞鱼雷,鱼雷技术越来越先进。

同样,鱼雷的发射方式,也经历了几代变化。

1、最早是自航式发射。发射前打开前密封舱门,注满海水,然后鱼雷靠自身动力“游”出去。这种发射方式结构简单,重量轻,噪音小,隐蔽性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

但是自航式发射管不能太长,对鱼雷性能要求高,初速低,射程近,潜艇要抵近才行,非常危险。

此外,它不能发射无动力武器,不能发射热动力鱼雷。鱼雷离开潜艇的时间太长,一旦意外会给潜艇带来危险。所以这种发射方式被淘汰了。

2、二战时,人们想出了更好的办法,用高压空气把鱼雷“射”出去,让它尽早尽快的远离潜艇,称为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

鱼雷发射前,往发射管内注入空气,使内外气压相等。发射时,前密封盖打开,高压空气从发射管尾部涌入,把鱼雷推射出去。

这种方式,鱼雷的初速度高,适用范围广,能布放无动力水雷及各种器材。发射管不进水,维护简便,也称“干式”发射法。

高压空气涌入海水产生大量气泡,使潜艇暴露。为此,工程师设计了空气回收装置,在鱼雷行进到发射管3/4处时,将高压空气回收,排放到潜舱内部,从而避免大量气泡产生。

越深的海水压力越大,发射管内外压差也越大,所以不能在深水区使用,只适合在80~100米以上的深度使用。

3、随着科技发展和核潜艇出现,潜艇的下潜深度变得越来越深。为了在更深的海域发射鱼雷,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水压平衡式鱼雷发射系统。

这种方式使用高压水流发射鱼雷。将艇外海水引入水缸,缸内有活塞,活塞另一端连接空气阀门。

发射前打开前密封舱门,注入海水,使把鱼雷前后压力一致。然后打开阀门,高压空气推动活塞,把水缸里的水压入发射管,推动鱼雷前进。

因为鱼雷前后压力一致,所以不受水深压力的影响,可在300~600米深的水下发射,故成为6、70年代深水潜艇的主流发射方式。美国的“洛杉矶”级核潜艇,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都采用了这种液压发射方式。

4、法国人独辟蹊径,使用气动冲压发射方式。通过高压气体推动套筒状的冲压器,把鱼雷从发射管里顶出去。

这种装置体积小、重量轻,但要求鱼雷结构坚固,能承受巨大的冲击力,操作也不很方便。只有法国的“阿戈斯塔”潜艇和“红宝石”核潜艇使用,其他国家并不感冒。

5、现代的先进发射方式,是70年代英国发明的空气涡轮泵发射方式。它跟水压平衡式发射差不多,空气涡轮将海水泵入发射管,推动鱼雷前进。

▲空气涡轮泵(ATP)发射方式

因为旋转的空气涡轮取代了往复运动的水缸活塞,所以体积大大缩小,中小潜艇上也能安装使用。空气涡轮的排气压力不受外界水深影响,工作深度广,从几十米到1000米水深都能发射,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发射方式。

不论哪种方式,都不用担心海水涌入潜艇。因为鱼雷发射管有前后2个密封舱门,一个是鱼雷出口,另一个是艇内装填口。这两个舱门有互锁机构,不能同时开启。

发射前注入海水时,前门打开后门密封。发射后,前舱门关闭,再将发射筒里的海水排干,清理发射管,再装下一发鱼雷。海水哪儿都能去,就是去不了艇内。

未来的鱼雷更先进,发射方式也日新月异。新型的电磁鱼雷发射装置已经问世,成为提高潜艇战斗力的有力保障。相信我们也一定会站在世界前列。


和风漫谈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海军部队都装备有潜水艇,这个大型水下作战平台。并且,也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飞速发展,具备建造常规动力潜艇能力的国家并不少。


不过,颇为有意思的是。虽然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具备了独立建造相关大型常规潜艇的能力,但是在世界上具备独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轻型/重型鱼雷能力的国家却并不多。

显然,各型大小不一定鱼雷一直都是水下大型潜艇自身携带数量最多的武器装备。并且在一般作战情况之下,自身潜艇通过潜望镜/自身的声呐基阵,发现敌方水面作战舰艇或者水下潜艇时,在准确定位敌方目标的方向位置等数据之后,其自身潜艇也会首先使用自身携带的大数量鱼雷,对敌方目标进行攻击。

当然了,此时的潜艇也并不能轻易的就发起给攻击,毕竟此时的潜艇处在深海之中,水给予潜艇自身的压强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发射自身所携带的鱼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完成。这时,潜艇操作手需要将上白公斤的鱼雷从武器储物架取出,并同时把潜艇内部一系列涉及鱼雷发射管等设备,一一通电启动。再等到一些相关数据符合鱼雷发射的指标时,潜艇操作手会把鱼雷推进鱼雷发射管,此时鱼雷发射管之中压强会增加到外界压强一样,并且潜艇操作手也会通过按钮操作的方式,把鱼雷发射管通往外界的舱盖打开,让一定量的海水涌入,此时鱼雷再利用其发射管之中的发射装置喷出的高压气体,被以一个高速发射出去。


肯定,在自身舰艇携带的鱼雷发射发射出去后,肯定是有一定量的海水进入潜艇的鱼雷发射舱管的。而这个时候,潜艇自身的舰艇控制系统会接收到这一信息,先将鱼雷发射管之中的一定量的海水排干净,再通过打开控制自身潜艇下潜或者上浮的水柜,进行一定的配平,从而保证水下航行的潜艇,不受刚刚鱼雷发射管里进入一定量海水的影响。


航空君


潜艇水下发射鱼雷,主要有两种方式:不平衡式和平衡式。

1、不平衡式。

这种方式在二战时期应用的比较多,主要是依靠高压空气注入到鱼雷发射管中,推动鱼雷发射出鱼雷发射管。在鱼雷离开鱼雷发射管之前,还要将高压空气抽出来,防止海水倒灌。

这种方式一般使用在水深比较浅的位置,这样水压不是很大,对于压缩空气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少。

2、平衡式。

这种方式按具体方法又大致分成下面三种:

第一种,高压空气推动顶杆,顶杆再推动鱼雷发射,鱼雷不离开鱼雷发射管之前不接触海水,算是一种“干法发射”;

第二种,鱼雷管事先注入海水,内外水压平衡,高压空气推动鱼雷管底部活塞,活塞压缩海水推动鱼雷发射,这个算是“湿法发射”吧,鱼雷发射出去之后,活塞正好阻止海水涌入,然后关闭舱门,活塞复位;

第三种,自航式,鱼雷发射管舱门打开,海水注入,之后鱼雷依靠自己的电池驱动螺旋桨发射出去,全程不用鱼雷发射管提供辅助帮助。这个方式发射鱼雷、舱门关闭之后,还是需要水泵将鱼雷发射管内部海水抽出排到外部。

相比于不平衡式,平衡式发射方式能够更好的适合较大潜深环境下的鱼雷发射,因此,也成为当今世界核潜艇、常规潜艇的主流发射方式。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如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老鹰航空


当潜艇发射完鱼雷或者导弹之后,驾驶潜艇的人员可以通过液压或者手动的方式关闭发射舱的前舱盖,而发射舱内的海水不能马上排出去,因为鱼雷发射出去之后,潜艇会失去一定的重量,这个时候把发射舱内的海水排入鱼雷补重水舱内,可以起到暂时平衡潜艇的作用。而如果是导弹发射舱,发射导弹后灌入的海水就可以通过导弹补重水舱排出艇外。所以说不管是发射鱼雷还是发射导弹,由于潜艇鱼雷管或者导弹发射井与潜艇的舱室是水密隔开的,海水是不会渗入到潜艇内部的。


大佬稍微等一哈


发射鱼雷之后,海水会充满发射管。不会进舱室,海水进了舱室那就凉了!

这些水会被引导进补重水舱,然后进行均衡。


吃甜筒的树懒


要的就是海水进入鱼雷发射管,弥补鱼雷发射后的重量损失,平衡艇体纵倾…


方包2


小编,你搞个CG动画不就行了,写那么多谁懂。


嘻嘻51643266


用压缩空气吹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