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不补充现有部队的空额,而去组建更多的新部队?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我认为主要应该是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基于部队的士气和战场上沉重的兵员补充需求。在德军闪击苏联的企图被打破后,苏德战场就成了胃口庞大的绞肉机。对于德军来说,经历了莫斯科寒冬,见识了t34坦克的威力,肯定有部分德军的战斗意志产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指望这些劫后余生的老兵们能迅速恢复战斗力,甚至会以他们先入为主的悲观情绪影响新兵们。而后期征调的很多都是受纳粹教育而成长起来的青年们,作为党卫军的一份子,他们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让后者更加放心,组建这样的新部队可以迅速补充前线的兵员需求,或者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将他们调配到其他战线。




第二个原因就是以组建新部队为由,借机不补充前线某一地段兵力,达成自己预想中的战略布局,这样就省的手下那些意见不合的将军们反复骚扰他了。

曼施坦因曾经提到过。南方集团军群在9月30日全部抵达第聂伯河一线后,曾经想依靠第聂伯河构筑要塞工事,但希特勒当时要将大部分劳力和物资放在大西洋壁垒上。而在之前的战斗中,南方集团军群损伤惨重,在700公里长的防线上,只能调配37个步兵师用于直接防御,一个师需要防守20公里的防线,且平均下来一个师只有1000名战斗人员,即便后备人员如约到达,也只有2000人。以如此少的部队,是不能在第聂伯河对岸实施决定性防御的,而希特勒并不想答应手下那些关于撤出克里木,后撤北方集团军,在后方阵地建造所谓“东方壁垒”,因此组建新部队也是希特勒执行坚守每一寸侵占的土地目标的方式,由于只有他有权力命令何时能让哪些地段的部队得到补给,所以这些军官们也只能按照他的想法来了,人手不够,只能在原地坚守等待增援。


当然,第二点只是猜测,希特勒是否有这种考虑不能确定。


普鲁士之魂


希特勒的很多行为都存在争议,他忽视了老部队的补充工作而浪费宝贵的资源去组建新部队也是其中之一,最致命的莫过于放着隆美尔征战北非的第六装甲师不管,而把珍贵的坦克交给党卫军的一群娃娃兵了。

但是当我们换个思考方式不难发现,希特勒的这种做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战争年代德国的生产力和人力资源都达到了极限,前线部队动辄数万、数十万的损失不可能瞬间补齐,用于组建新部队消耗的资源实在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浪费资源去补充已经丧失战斗力的老部队不如组建更有意义的新部队,这样的新部队一般具有振奋士气的作用,比如频繁组建的“党卫军”部队。

希特勒组建党卫军的狂潮是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败之后,到1944年党卫军的兵力达到了最顶峰的90万人,而在此之前党卫军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且很少有师一级的建制。1944年同样也是德军损失最惨重的一年,这年下半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当中,德军第6航空队仅有45架战机,整个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45万人,其他集团军群也有10万人的损失,在不可能使他们恢复元气的情况下,集中资源组建党卫军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德军需要能稳定局势的力量。



党卫军真的就能做到力挽狂澜吗?笔者想说至少在1942年党卫军就是这样一种救火队形象,让各位军迷津津乐道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党卫军救火的第一战。当时援助给曼施坦因的党卫队装甲军就是整个南方集团军的救火队。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坚决执行希特勒抢回哈尔科夫的命令,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将这座生产T-34坦克的城市献给希特勒做生日礼物,


“骷髅”师师长提奥多-艾克都在此次反击战中丧命了,整个党卫队装甲军伤亡近万人,装备损失也到了快要解散的地步,“帝国”师仅剩不到70辆坦克和火炮但仍在坚持进攻。正是党卫军的这种顽强击溃了士气高昂的苏军,也让希特勒认为有必要补充他们并组建更多的党卫军部队挽救各条防线,事实也就是这样的,在战争末期组建新的党卫军其作用远大于补充老的部队。


利刃军事


在二战时期,德国可以说是穷兵黩武,德军人数在最高峰时期接近八百万人,而德国的总人口只有六千多万。一些人甚至认为德国有一千多万的军队,而这个错觉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军队的编制比较多的原因。希特勒总是想要增加部队的番号,而德国没有这么多的军队所以只能用一些小股部队拼凑。希特勒是一个只在军队中做过下级军官的人,丝毫不懂得真正的战争,也不懂得军事编制的重要性。而在当时的德国,希特勒喜欢那就一定要去做,所以当时的一些军事将领都因此和希特勒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其中古德里安一直认为一个坦克装甲集群需要有400辆坦克,而希特勒为了显示自己人多势众,对于坦克师的装备一再的阉割,一个坦克师的坦克数量从来没有能够超过200辆,而比较少的装甲师的数量甚至不到50辆坦克,这样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军队的战斗力。除了装甲军之外,当时的德国步兵也是一样,很多步兵师的人数甚至不到半个师,就算是一些精锐部队也很少能够满员的。

希特勒曾经自豪的说:我没有上过一天的军校,但是我打下来了半个欧洲。不可否认希特勒确实是一个天才,但是希特勒的军事基础并不扎实,一个满编的师,要比两到三个不满编的师战斗力更强,虽然后者可能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军队人数满编对于战场指挥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哪个司令员在指挥之前喜欢翻开人数表算人数。军队的人数不足,也影响到士气,在当时一个德国师在面对苏联师的时候,往往因为人数不足而缺乏信心。

希特勒的骗术事实上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他的对手苏联拥有更多的人口,也有更多地部队。事实证明,希特勒虽然让自己在短期内显得足够的强大,但是长期看来,在战场上因为编制的问题带来的失利却是不可挽回的。希特勒的假装很强大也让苏联危机感十足,不仅扩张了1200万大军,还拉拢了美英一起夹击德国,最终更快的促进了德国的失败。


军武小咖


在世界第二次大战时期,可以说德国军队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德军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德国的党卫军几乎拥有了和国防军一样的权利。同时,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激烈,死亡人数大幅度的增加。军队里有了更多的空额,然而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希特勒为何不将这些现有的部队名额去填满,而是去组建更多的新部队呢?



在二战时期,可以这样说,党卫军是德国的主力军队,他几乎可以和德国的国防军军队相媲美。党卫军对希特勒负责,同时在希特勒成为德国的总理之后,希特勒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便大量的组建新的部队,以来让人们服从自己的魔鬼统治。


希特勒之所以组建那么多的部队,是因为希特勒认为德国当时有这种能力去组建这大量的军队。因为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装备在世界上称得上数一数二的。其次,德国的军人都经过专门的训练,军人们的素质都是非常高的。除此之外,在当时,德国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技超强大国,并且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综合各方面来看,德国处于当时全球领先的地位。所以,希特勒组建了大量的新部队。 战争是无情的,战场是残酷的。置身于战场之上,死亡随时可能会来临。尤其是世界第二次大战时期,不论是百姓还是军人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死亡。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矛头指向德国,尤其是希特勒那惨绝人寰的杀戮。希特勒为了使自己的魔鬼政权一直实行下去,为使自己的政权不覆灭,想让世人都在他的统治之下。希特勒组建大量的军团,是为了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以来为自己所用。补充大量的后备人员,以便在情况危机时,随时派出这些后备力量冲锋上阵。


军武哨兵


对于二战期间的德国来说,虽说是扩军备战的比较早,但是等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兵力不足的问题还是表现了出来,

德军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投入进攻的德军有152个师,342万人,如果加上87万仆从国军队,进攻的战线长度约有1500公里,当时的步兵师如果是投入进攻,每个师的正面一般宽6-10公里。不过随着战争的进行战线的长度迅速拉长,战线最长的时候长达6000公里,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部队去守卫漫长的战线,而德军必须扩编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成立新的作战师是一定的。而且在二战这种规模的战争,成立新的作战部队是必须的。

在战争中,军队的动员包括按照战时编制扩充满员,组建新的作战部队,补充伤亡人员,补充装备物资。可见成立新的作战部队和补充伤亡人员并不矛盾,但是到了德国由于第三帝国内部的混乱管理,这些本来应该很平常的事情都是变得十分复杂。本身德国就是有一只后备军,用来补充作战的损失人员,而德国内部除了国防军外,还有一个党卫军,同时德国空军又是一个独立王国,这三个部分都是在给自己争夺战争资源。

由于空军是戈林的,党卫军的后台是希姆莱,这两个人在第三帝国位高权重,所以在争夺资源方面就占有了优势,党卫军的神话其实就是由于党卫军的补给和补充比国防军要充足,而且几个精锐的装甲师,比如希特勒和帝国这样的装甲师,编制人数都是比国防军的装甲师要大,平均每个师都有2万人,而一般的国防军装甲师都是在1万出头。而德国空军被称为饲养场,就是说明那边的人头太多,但是战斗力很差。

由于战争的资源,德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分配机制,所以官大的自然占的份额就大,而国防军分到的东西自然就少了。所以国防军得到的补充就少了。而新成立的作战师由于缺乏骨干,所以战斗力不高,这也就是古德里安抱怨的地方。

扩编动员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一变三或者二,就是一个师扩编成3个师或者2个师。

多元组合,就是从各个现役部队抽调一定数量的军官和分队,加上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编成新的部队。

升级扩充式,这个就是团长升师长,师长当军长。

聚集合成式。就是全部用预备役人员组成新的作战部队。

这几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通常是都会组合使用。

对于希特勒来说,补充那些被打的七零八落的作战师,不如组建新的作战师,一个新的师是可以马上拉上去的,尤其是到了战争的后期,德军的战线千疮百孔,需要用大量部队填补战线的空隙,就像是苏德战争初期的苏联那样,而德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如何分配战争资源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得本来并不矛盾的补充老部队和组建新部队成了一对矛盾。


有痰


这是古代罗马凯撒带兵的做法,要维持部队的荣誉感就不能随意补充没有训练的新兵,而是要保持之前的建制和士兵关系稳定,另外组建新的部队。这个是原因之一,但是所谓战术欺骗也许是原因之一


帝国历史观察者


这是一个伪问题。填补空额和组建新军并不矛盾。我所知资料也没有提到希特勒刻意组建新军不补充老部队。事实上功勋卓著的部队在哪个国家都是优先得到人员物资补充的。

要证明这一点,随便查一个德军师的战史就知道了。以大德意志师为例:

它被最高统帅部誉为“东线德军消防队”(Die Ostheer Feüerwehr)。然而它也付出最惨重的代价:总共有50000人阵亡,其中包括1500名军官。

请问,没有新兵补充,一个师是怎么死了50000人的?

在作战上,正规军队每个级别的单位完成多大规模的攻防任务都是有条令的。当作战规模足够大,需要扩充的是番号而不是每个番号下属的人员。你把一个师扩充到两个大,结果就是总要拆半个师做任务a,另半个师做任务b,指挥不可能顺畅。这个和随意扩军的游击队还是不一样的。

至于在二战后期德军部队出现严重缺员,这是败战之师的正常状态。对游击队来说简单,打烂了重新整编呗,都是脑袋别裤带,有今天没明天。对于正规军来说,把两个半拉子合并成一个师,意味着一堆文牍工作。师长咋安置?战史以哪个师为主?少了一个番号,对外如何宣传?都是问题。这些事情看内战国军的表现,以及裁军时被裁撤部队的憋屈,就可以理解了。


味冷


德国任苏德战爭开始时,据总参谋长哈德大将讲动员了732万人,就算前线部队|52个师,但它最高注册軍人为|789万,他在开战不久连续被歼灭的部队都重新整徧组建过,比如斯大林格勒被消灭的笫六集团軍又重组过两次,库尔斯克会战时SS1,SS2师都在后方重组,补充一万多人,再次上东线又被歼灭,在巴尔干地区又第两次重组,应该说有名的师团是重组的多,无名的歼灭后不再恢复,另外新成立新编号的部队!


手机用户17510641474


应该是希特勒对于数字的着迷吧,在他眼里,数字就意味着权力吧。当时师是衡量军事实力的标准单位,所以希特勒总是千方百计的增加师的数量,以制造出一支强大军队的假象吧。尤其到了战争后期,几个摩托化反坦克连都被编成一个反坦克师,看似一个师的编制,其实际兵力仅相当于一个团。


到1943年,德军平均每个师的人员和装备都只有编制的一半,有许多的师甚至比这个标准要更低,只有少数精英部队可以达到足额的标准。此举带来了坏处就是德军显得大而臃肿,尤其是部队行政人员的激增。因为部队主要的损失是一线的实际作战部队,损失最大的都是前线的坦克部队、步兵部队,而后方的行政辅助单位损失最轻。所以这对于兵员不足的德军来说,维持如此庞大的编制势必耗费大量人力于行政单位,使得作战单位兵力更显不足。

事实上前线指挥官都向希特勒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如担任装甲兵总监的古德里安就建议停止组建新的装甲部队,而是着重补充加强现有的装甲师,他认为一个装甲师发挥最好战斗力需要的坦克数量是400辆,而当时德军的装甲师能有150辆就是算满员了。曾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曼施坦因也指出齐装满员装甲师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损失也较低,而那些缺额的装甲师(仅有不到50辆坦克)则作战吃力,经常陷入苦战,损失惨重,士气低落。

希特勒维持庞大数量的师,唯一的好处就是起到了伪装欺骗的作用,让盟军误以为德军拥有强大的兵力,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战略论


这就和现代的部分商人心态有相似之处,急躁!他觉得之前的一切都是经过闪电战验证的,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可是越来越不好用,所以他认为方法是错的,必须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所面临的挑战!这让他走入了误区……急躁是他的命门!一切都败在急躁俩个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