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阿密达大喊要砍掉康熙的头为父报仇,康熙为什么转身送给了他一把短剑?

历史茶坊


与其说送给他一把短剑,倒不如说是在想蓝齐格格忏悔,康熙说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作为葛尔丹之子阿密达的外公,康熙求其不要再有报仇之心,所以康熙送了阿密达一把双刃剑。



为什么说康熙是在向蓝齐格格忏悔呢?

其一:康熙亲手毁了自己女儿(蓝齐格格)的两段幸福,这两个和蓝齐格格相好过的男人,一个入狱为囚,一个“入土为安”。



“幸福一”:蓝琪儿随母(容妃)回家探亲,在台湾遇到“乡村教师”李光地,并且把自己的零食和些许生活用品捐给李光地带领的一群孤儿,同时蓝琪儿把自己的一颗心也送给了李光地。

可惜天公不做好,就在李光地和蓝琪儿情浓意切之时,康熙却拆散了这对鸳鸯,把蓝琪儿嫁给自己的仇人葛尔丹,为的是换取大清的一时安宁。

李光地虽然从此被康熙重用,但由于其不擅长官场之道,在弹劾索额图和明珠等人任人唯亲一事上,被反弹劾,由此李光地被以污蔑朝廷命官和丁忧期间放浪于青楼之罪入狱。

“幸福二”:蓝琪儿嫁给蒙古准格尔王葛尔丹之后,爱上了葛尔丹,爱上了蒙古,而且为其生了一个儿子阿密达,一家人喝牛奶,吃烤肉,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



美好的生活从葛尔丹杀死宝日龙梅的父亲之后结束了,康熙已然觉察到葛尔丹的狼子野心,决议御驾亲征, 康熙亲征期间由于水土不服曾患寒热重症(疟疾),但是被洋人传教士治愈,可以说是有惊无险。

最后康熙打败葛尔丹,而且大皇子胤褆砍下了葛尔丹的人头。

其二:为什么说康熙送的是一把双刃剑双刃剑?



一剑指向葛尔丹之子阿密达,帝王之术虽然凶残但是其外孙阿密达身上毕竟流有皇家血液。 康熙以剑为旨,封阿密达为准格尔王,世袭罔替。 又以外公的身份求阿密达不要报仇,如果报仇康熙也当血仇厮杀。



二剑指向蓝琪儿,康熙送短剑给蓝琪儿也是希望此剑不要再次互相伤害,劝阻阿密达不要成为下一个葛尔丹,不然已然会和大清兵戎相见。

确切的说康熙送的不仅仅是一把普通的短剑,更多的寓意是不想再有第二个像葛尔丹这样的准格尔王这样对待大清。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电视剧《康熙王朝》第43集中,康熙御驾亲征准葛尔大获全胜,匪首葛尔丹也被大阿哥胤褆亲手斩杀。


正在康熙找到爱女蓝齐儿苦口婆心劝说她跟自己回北京未果的时候,此时小外孙阿密达却沉浸在丧父的痛苦之中,说道:

“康熙,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按理来说,贵为天子的康熙听到这样悖逆的话应该会龙颜大怒,不顾一切地斩草除根,免除后患。但是奇怪的是康熙啥也没干,只封了阿密达为世袭罔替的蒙古准葛尔王,还拿出了一把短剑。

康熙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康熙这是在施恩

阿密达是仇人的儿子,“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个道理精通帝王权术的康熙自然不会不懂,更何况此时他还放出了誓要为父报仇的话,看来他长大以后找大清报复已是必然。

但此时康熙不杀他,反而给他恩典,赐他爵位、赏他宝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杀父之仇。

康熙这是在展示大清兵强马壮,战力超群,同时也是在恩威并用

康熙送给外孙短剑之前还特意把它给拔出了刀鞘,这就是在对外孙说:“小子!你想报仇,先掂量掂量是不是我大清铁骑的对手!”而且当着满目疮痍,尸骸遍地的战场,清朝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在年幼的阿密达心里肯定会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大清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这样一来,康熙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半。

接着康熙又说:“朕既是大清皇帝,又是你的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炫耀完武力之后又以亲情拉住阿密达,康熙真是高明!



这样康熙还嫌不够,接着又说:“如果你真的要报仇的话,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世,你也可以找他的后继之君来报仇!”这无疑又是在警告阿密达:自己虽然不能长存,按理来说虽然活不过孙子,但是大清永存,后继之人常在,你可不要轻举妄动!

康熙也不能杀他

此时清朝虽然打赢了葛尔丹,但是北部边境各地势力割据,盘根错节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个时候迫切地需要人去安抚北方部落、居民,稳住局势,而原大汗之子阿密达和妻子蓝齐儿自然是最佳人选。


以上就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了,欢迎大家评论指点!


晓史才能明事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与噶尔丹一场大战之后,噶尔丹的头被砍了下来,而蓝琪儿成了寡妇,阿密达也成了孤儿。



阿密达失去父亲,悲伤中自然带着气愤,他朝康熙嚷道:

“康熙,你听着,我要为父汗报仇,长大以后,我也要砍掉你的头,你等着!”

康熙转身赐给他一把短剑,告诉他: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后继之君。”

康熙赐短剑的行动,对阿密达而言,既带着期望,又表达了歉意,还暗含着警告。



期望在于,康熙希望他的外孙阿密达不因为这次惨败而成为唯唯诺诺、贪生怕死的人,而是希望他能够成为像噶尔丹一样有血性有本事的英雄,世世代代替清廷镇守蒙古。

歉意在于,康熙杀掉了阿密达的父亲,让他成为可怜的孤儿,作为外公他也很难过,但也无可奈何。同时,康熙对自己的女儿蓝琪儿的歉意更深,他两次拆散蓝琪儿的美好爱情,让她成为孤守在草原的寡妇。

警告在于,康熙虽然放下皇帝的身段求阿密达不要报仇,但也说如果想报仇你就来,即便他自己死了也可以找他的后代报仇。言外之意就是,这把短剑你拿着,想报仇就拿着它来,就算我死了还有我的后代,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等着你们来报仇,前提是你有那能耐报仇吗?想动摇我大清的万世基业,小子你还嫩点吧!



简单的几句话,既有期待,又有歉意,还暗含警告,即便阿密达没听懂,身边的蓝琪儿肯定听懂了。在这之后,她便好好地教育阿密达要与大清和睦相处,要与外公康熙和睦相处。


达摩说


康熙送给噶尔丹和蓝琪儿的儿子阿密达一把短剑,是对阿密达的一种期望,期望他能成为他父亲噶尔丹一样的英雄,但是不要成为大清王朝和自己的敌人。

阿密达,朕不仅是大清皇帝,还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报仇了,如果你一心要报仇,那就来吧,即使朕不在了,你可以找他的后继之君。

这是康熙把短剑送给噶尔丹和蓝琪儿所生的儿子阿密达的时候,一番语重心长的告白。

在康熙的心中,噶尔丹能够统一准格尔各部,能够征服喀尔喀蒙古,能够让沙皇俄国和大清帝国双方都为之忌惮,绝对能称得上是英雄。在此之前,康熙战胜了鳌拜、战胜了吴三桂、战胜了郑经,而在康熙看来,噶尔丹也能与他之前所面对的敌人一样,在让自己非常憎恨,非要除掉的同时,也让自己感到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敌人,才能让康熙感觉到了自己和整个大清王朝的强大。

而康熙在战胜噶尔丹,把这把短剑送给阿密达,并不是为自己杀死噶尔丹而向自己的外孙道歉,而是对于外孙深深的期望。

噶尔丹是康熙敬佩的英雄,但是噶尔丹非死不可。

在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而无暇西顾的时候,噶尔丹也正在西北悄然崛起,尽管作为草原政权在综合国力上较之大清王朝相距甚远,但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北边俄罗斯的支持,噶尔丹和他强大的准格尔蒙古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康熙和整个大清的心腹大患,因此与噶尔丹是较量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较量,如果不能致康熙与死地,那么康熙就要彻底除掉噶尔丹,已决后患,所以尽管噶尔丹已经是康熙的女婿,但是噶尔丹是非死不可。

而在噶尔丹死后,阿密达即将继位为准格尔王,康熙希望是阿密达成为自己的臣子,带领准格尔成为大清的屏障,而不是像他父亲一样,成为自己的敌人。

康熙送给阿密达这把短剑,是希望他能够继承噶尔丹的品质、才略和精神,重振准格尔的雄风,阿密达自己成为康熙的利剑,而准格尔成为大清帝国的利剑,为大清朝维护西北的安稳同时牵制其他的蒙古部落,这才是作为康熙的外孙所应该做的事情。

与此同时,这也是康熙对于自己的外孙的警告,希望要他记住自己父亲的教训,与大清为敌,必然没有好的结果的下场,阿密达的父亲同时也是康熙女婿的噶尔丹已经为此付出了一切,所以康熙并不希望自己的外孙再死在自己或者自己继任者们的手中。

而让阿密达成为大清和准格尔之间的纽带,君臣有别,和睦共处,这才是康熙最希望看到的。

康熙对于阿密达期望满满的同时,对于蓝琪儿,对于容妃,在心中充满了愧疚之意。

蓝琪儿是容妃唯一的女儿,是容妃和康熙的心头肉,从小受到无比的宠爱,尽管蓝琪儿作为宗室的子女,必须要承担政治联姻的责任,但是康熙和容妃完全可以选择让蓝琪儿在京城出嫁或者嫁到科尔沁、察哈尔、喀尔喀,这些臣服于康熙的蒙古部落,亦或是朝中的满蒙权臣家中。

但是蓝琪儿最终嫁给的是噶尔丹,是与康熙要有一场生死较量的男人那里,而自蓝琪儿出嫁的那一刻开始,蓝琪儿的结局也是命中注定的,要么失去自己的丈夫,要么失去自己的父母,自己自始至终,都夹在大清和准格尔之间,必然是无比的焦虑和担忧。而远嫁准格尔,不仅让蓝琪儿和容妃母女相隔万里,思念而不能相见,也让容妃时时刻刻担心这蓝琪儿的将来。

而最终的结局对于蓝琪儿和容妃来说,也是非常的凄惨,蓝琪儿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还要带着年幼的阿密达在准噶尔苦苦支撑直到阿密达长大,而容妃依然与蓝琪儿远隔千山万水,互相思念。可以说康熙为了大清朝,牺牲的是自己最爱的女人和最疼爱的女儿的幸福,这也让康熙感到内心无比的愧疚。

而此时的康熙,给阿密达一把短剑,是对阿密达的期望,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安慰送给了蓝琪儿,也让蓝琪儿知道,自己对于这个外孙会懂的疼爱,对于她和阿密达在准格尔会坚定的支持。


雍亲王府


毕竟是自己的外孙呀!一场错误的婚姻对自己女儿伤害太深了。不想继续伤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