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阿密達大喊要砍掉康熙的頭為父報仇,康熙為什麼轉身送給了他一把短劍?

歷史茶坊


與其說送給他一把短劍,倒不如說是在想藍齊格格懺悔,康熙說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作為葛爾丹之子阿密達的外公,康熙求其不要再有報仇之心,所以康熙送了阿密達一把雙刃劍。



為什麼說康熙是在向藍齊格格懺悔呢?

其一:康熙親手毀了自己女兒(藍齊格格)的兩段幸福,這兩個和藍齊格格相好過的男人,一個入獄為囚,一個“入土為安”。



“幸福一”:藍琪兒隨母(容妃)回家探親,在臺灣遇到“鄉村教師”李光地,並且把自己的零食和些許生活用品捐給李光地帶領的一群孤兒,同時藍琪兒把自己的一顆心也送給了李光地。

可惜天公不做好,就在李光地和藍琪兒情濃意切之時,康熙卻拆散了這對鴛鴦,把藍琪兒嫁給自己的仇人葛爾丹,為的是換取大清的一時安寧。

李光地雖然從此被康熙重用,但由於其不擅長官場之道,在彈劾索額圖和明珠等人任人唯親一事上,被反彈劾,由此李光地被以汙衊朝廷命官和丁憂期間放浪於青樓之罪入獄。

“幸福二”:藍琪兒嫁給蒙古準格爾王葛爾丹之後,愛上了葛爾丹,愛上了蒙古,而且為其生了一個兒子阿密達,一家人喝牛奶,吃烤肉,過著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



美好的生活從葛爾丹殺死寶日龍梅的父親之後結束了,康熙已然覺察到葛爾丹的狼子野心,決議御駕親征, 康熙親征期間由於水土不服曾患寒熱重症(瘧疾),但是被洋人傳教士治癒,可以說是有驚無險。

最後康熙打敗葛爾丹,而且大皇子胤褆砍下了葛爾丹的人頭。

其二:為什麼說康熙送的是一把雙刃劍雙刃劍?



一劍指向葛爾丹之子阿密達,帝王之術雖然兇殘但是其外孫阿密達身上畢竟流有皇家血液。 康熙以劍為旨,封阿密達為準格爾王,世襲罔替。 又以外公的身份求阿密達不要報仇,如果報仇康熙也當血仇廝殺。



二劍指向藍琪兒,康熙送短劍給藍琪兒也是希望此劍不要再次互相傷害,勸阻阿密達不要成為下一個葛爾丹,不然已然會和大清兵戎相見。

確切的說康熙送的不僅僅是一把普通的短劍,更多的寓意是不想再有第二個像葛爾丹這樣的準格爾王這樣對待大清。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電視劇《康熙王朝》第43集中,康熙御駕親征準葛爾大獲全勝,匪首葛爾丹也被大阿哥胤褆親手斬殺。


正在康熙找到愛女藍齊兒苦口婆心勸說她跟自己回北京未果的時候,此時小外孫阿密達卻沉浸在喪父的痛苦之中,說道:

“康熙,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你等著!”

按理來說,貴為天子的康熙聽到這樣悖逆的話應該會龍顏大怒,不顧一切地斬草除根,免除後患。但是奇怪的是康熙啥也沒幹,只封了阿密達為世襲罔替的蒙古準葛爾王,還拿出了一把短劍。

康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康熙這是在施恩

阿密達是仇人的兒子,“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這個道理精通帝王權術的康熙自然不會不懂,更何況此時他還放出了誓要為父報仇的話,看來他長大以後找大清報復已是必然。

但此時康熙不殺他,反而給他恩典,賜他爵位、賞他寶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殺父之仇。

康熙這是在展示大清兵強馬壯,戰力超群,同時也是在恩威並用

康熙送給外孫短劍之前還特意把它給拔出了刀鞘,這就是在對外孫說:“小子!你想報仇,先掂量掂量是不是我大清鐵騎的對手!”而且當著滿目瘡痍,屍骸遍地的戰場,清朝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在年幼的阿密達心裡肯定會留下這樣一個印象:大清不是那麼好對付的。這樣一來,康熙的目的就達到了一半。

接著康熙又說:“朕既是大清皇帝,又是你的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是外公求你,不要再報仇了。”炫耀完武力之後又以親情拉住阿密達,康熙真是高明!



這樣康熙還嫌不夠,接著又說:“如果你真的要報仇的話,那就來吧,即使朕不在世,你也可以找他的後繼之君來報仇!”這無疑又是在警告阿密達:自己雖然不能長存,按理來說雖然活不過孫子,但是大清永存,後繼之人常在,你可不要輕舉妄動!

康熙也不能殺他

此時清朝雖然打贏了葛爾丹,但是北部邊境各地勢力割據,盤根錯節的局面沒有改變,這個時候迫切地需要人去安撫北方部落、居民,穩住局勢,而原大汗之子阿密達和妻子藍齊兒自然是最佳人選。


以上就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了,歡迎大家評論指點!


曉史才能明事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與噶爾丹一場大戰之後,噶爾丹的頭被砍了下來,而藍琪兒成了寡婦,阿密達也成了孤兒。



阿密達失去父親,悲傷中自然帶著氣憤,他朝康熙嚷道:

“康熙,你聽著,我要為父汗報仇,長大以後,我也要砍掉你的頭,你等著!”

康熙轉身賜給他一把短劍,告訴他:

“阿密達,朕不僅是大清皇帝,還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報仇了,如果你一心要報仇,那就來吧,即使朕不在了,你也可以找朕的後繼之君。”

康熙賜短劍的行動,對阿密達而言,既帶著期望,又表達了歉意,還暗含著警告。



期望在於,康熙希望他的外孫阿密達不因為這次慘敗而成為唯唯諾諾、貪生怕死的人,而是希望他能夠成為像噶爾丹一樣有血性有本事的英雄,世世代代替清廷鎮守蒙古。

歉意在於,康熙殺掉了阿密達的父親,讓他成為可憐的孤兒,作為外公他也很難過,但也無可奈何。同時,康熙對自己的女兒藍琪兒的歉意更深,他兩次拆散藍琪兒的美好愛情,讓她成為孤守在草原的寡婦。

警告在於,康熙雖然放下皇帝的身段求阿密達不要報仇,但也說如果想報仇你就來,即便他自己死了也可以找他的後代報仇。言外之意就是,這把短劍你拿著,想報仇就拿著它來,就算我死了還有我的後代,我們愛新覺羅家族等著你們來報仇,前提是你有那能耐報仇嗎?想動搖我大清的萬世基業,小子你還嫩點吧!



簡單的幾句話,既有期待,又有歉意,還暗含警告,即便阿密達沒聽懂,身邊的藍琪兒肯定聽懂了。在這之後,她便好好地教育阿密達要與大清和睦相處,要與外公康熙和睦相處。


達摩說


康熙送給噶爾丹和藍琪兒的兒子阿密達一把短劍,是對阿密達的一種期望,期望他能成為他父親噶爾丹一樣的英雄,但是不要成為大清王朝和自己的敵人。

阿密達,朕不僅是大清皇帝,還是你外公,皇帝是不求人的,但外公求你不要再報仇了,如果你一心要報仇,那就來吧,即使朕不在了,你可以找他的後繼之君。

這是康熙把短劍送給噶爾丹和藍琪兒所生的兒子阿密達的時候,一番語重心長的告白。

在康熙的心中,噶爾丹能夠統一準格爾各部,能夠征服喀爾喀蒙古,能夠讓沙皇俄國和大清帝國雙方都為之忌憚,絕對能稱得上是英雄。在此之前,康熙戰勝了鰲拜、戰勝了吳三桂、戰勝了鄭經,而在康熙看來,噶爾丹也能與他之前所面對的敵人一樣,在讓自己非常憎恨,非要除掉的同時,也讓自己感到敬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敵人,才能讓康熙感覺到了自己和整個大清王朝的強大。

而康熙在戰勝噶爾丹,把這把短劍送給阿密達,並不是為自己殺死噶爾丹而向自己的外孫道歉,而是對於外孫深深的期望。

噶爾丹是康熙敬佩的英雄,但是噶爾丹非死不可。

在康熙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而無暇西顧的時候,噶爾丹也正在西北悄然崛起,儘管作為草原政權在綜合國力上較之大清王朝相距甚遠,但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北邊俄羅斯的支持,噶爾丹和他強大的準格爾蒙古的存在已經成為了康熙和整個大清的心腹大患,因此與噶爾丹是較量可以說是生死存亡,你死我活的較量,如果不能致康熙與死地,那麼康熙就要徹底除掉噶爾丹,已決後患,所以儘管噶爾丹已經是康熙的女婿,但是噶爾丹是非死不可。

而在噶爾丹死後,阿密達即將繼位為準格爾王,康熙希望是阿密達成為自己的臣子,帶領準格爾成為大清的屏障,而不是像他父親一樣,成為自己的敵人。

康熙送給阿密達這把短劍,是希望他能夠繼承噶爾丹的品質、才略和精神,重振準格爾的雄風,阿密達自己成為康熙的利劍,而準格爾成為大清帝國的利劍,為大清朝維護西北的安穩同時牽制其他的蒙古部落,這才是作為康熙的外孫所應該做的事情。

與此同時,這也是康熙對於自己的外孫的警告,希望要他記住自己父親的教訓,與大清為敵,必然沒有好的結果的下場,阿密達的父親同時也是康熙女婿的噶爾丹已經為此付出了一切,所以康熙並不希望自己的外孫再死在自己或者自己繼任者們的手中。

而讓阿密達成為大清和準格爾之間的紐帶,君臣有別,和睦共處,這才是康熙最希望看到的。

康熙對於阿密達期望滿滿的同時,對於藍琪兒,對於容妃,在心中充滿了愧疚之意。

藍琪兒是容妃唯一的女兒,是容妃和康熙的心頭肉,從小受到無比的寵愛,儘管藍琪兒作為宗室的子女,必須要承擔政治聯姻的責任,但是康熙和容妃完全可以選擇讓藍琪兒在京城出嫁或者嫁到科爾沁、察哈爾、喀爾喀,這些臣服於康熙的蒙古部落,亦或是朝中的滿蒙權臣家中。

但是藍琪兒最終嫁給的是噶爾丹,是與康熙要有一場生死較量的男人那裡,而自藍琪兒出嫁的那一刻開始,藍琪兒的結局也是命中註定的,要麼失去自己的丈夫,要麼失去自己的父母,自己自始至終,都夾在大清和準格爾之間,必然是無比的焦慮和擔憂。而遠嫁準格爾,不僅讓藍琪兒和容妃母女相隔萬里,思念而不能相見,也讓容妃時時刻刻擔心這藍琪兒的將來。

而最終的結局對於藍琪兒和容妃來說,也是非常的悽慘,藍琪兒年紀輕輕就失去了丈夫,還要帶著年幼的阿密達在準噶爾苦苦支撐直到阿密達長大,而容妃依然與藍琪兒遠隔千山萬水,互相思念。可以說康熙為了大清朝,犧牲的是自己最愛的女人和最疼愛的女兒的幸福,這也讓康熙感到內心無比的愧疚。

而此時的康熙,給阿密達一把短劍,是對阿密達的期望,同時也是將自己的安慰送給了藍琪兒,也讓藍琪兒知道,自己對於這個外孫會懂的疼愛,對於她和阿密達在準格爾會堅定的支持。


雍親王府


畢竟是自己的外孫呀!一場錯誤的婚姻對自己女兒傷害太深了。不想繼續傷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