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纳粹德国最后时光的电影《帝国的毁灭》,其历史真实性如何?

路106路


绝对真实,完全可以当纪录片来看,这就是德国人自己拍的,冲人家的认罪态度和严谨性格也是值得信赖的,不像苏联影片和美国影片那样多少带有政治味道,历史上纳粹德国最后的时光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也描绘了一个更加客观角度下的希特勒。同时也证明了德国人越来越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自主思考精神。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历史上的人物只能纯粹听取其他国家的评价这是很可悲的。



这部片子的主要材料来源于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私人秘书琼格夫人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




这是一部不带有盲目歌颂和抨击味道的电影,就像大家评价老版《亮剑》的那样,《帝国的毁灭》让我觉得这就是真实历史的再现,而不是拍出来的,看懂这部电影也就更加明白希特勒复杂矛盾的性格,对今后和平国家社会建设有更多感悟。

其中的细节也都是非常到位的,布鲁诺·甘茨将希特勒的神情演得惟妙惟肖。

希姆莱和戈林的背叛,爱娃妹夫菲格莱因的殃及池鱼,戈培尔夫妇声称孩子们不能在没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里生存,



希特勒授予戈培尔夫人纳粹金质党章时后者的激动,以及希特勒始终对温克和斯坦纳的部队前来救援的期望,最后接见青年团成员。

这些重要历史细节都展现的很好。

同时影片也描绘了希特勒在私生活中一个温文尔雅宽厚的形象,但却的确是真的。希特勒对待女性,对待手下军官,对待德国人和非德国人的确是不同的态度,仿佛不是一个人似的。

事实很讽刺,希特勒很喜欢他的狗,他的权力是无比强大的,但他的内心也是无比孤独的。


影片中希特勒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但愿我死后,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战争了。”(大致是这个意思)

而最让我受触动的一幕,是希特勒紧盯着腓特烈大帝画像的那一刻,甘茨将一个心怀德国复兴强盛的战争狂人,野心家在穷途末路时的那种麻木,心灰意冷,不甘,迷茫,仿佛灵魂被抽空的形象演的淋漓尽致。

一个父母双亡的流浪汉,除了梦想一无所有,运用各种阴谋诡计夺得大权的穷小子所上演的闹剧最终惨淡收场,留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封闭,巨大的伤口,巨大的问号。


普鲁士之魂


我多次刷过这部电影,特别是最近该元首扮演者离世的消息后,又去重温了下。真实性我认为是比较高的1)是根据元首秘书回忆写成,影片开头有证言2)戈培尔这种货色确实灭了自己一家3)柏林确实被苏联人变成废土,很多娃娃兵上阵。元首给孩子颁发奖章的那一段,是真实的希特勒的最后一张相片。这个镜头如同复制黏贴一般。




巨幕侠


历史真实性这个问题,其实谁都说不好,毕竟我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只能通过当事人的口述、笔记,再加以整理核对,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真实的,这部电影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希特勒,我们正常的知识来源都只知道他是盗世奸雄,法西斯头子,种族狂热份子,但是他也是一个人,有爱恨情仇,我们不能用偏见的眼光去看他,在经济危机下,他只是用了不同的方法,罗斯福用新政,希特勒用战争。


卡奈魔尔


不可否认希特勒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称他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也不为过吧


风声鹤唳早


貌似很真实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