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是什么?

leona518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362个字,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发生在公元626年流血政变——玄武门之变

许多人认为李世民命令士兵伏击太极宫玄武门。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来后,士兵杀死了他们俩,但事实确实如此吗!真实的故事可能比这更令人兴奋,那今天锬锬会告诉大家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召见李建成和李元吉与李世民见面,想让他们和李世民打一场关系,因为李世民昨天(公元626年7月1日)向李渊报告李建成和李渊的后宫妃子有染。

于是在7月2日这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骑着马和几个随行人员进入宫殿。但当他们从玄武门来到临湖殿时,他们觉得气氛有点不对劲。他们看到一个身着戎装的李世民从他旁边的小树林里走出来,后面还有尉迟敬德等人跟着。

是个人都知道要来事了,于是掉头就跑,跑还不说还要向李世民射两箭。结果没射中,这下可好,李世民见此情景一箭将李建成射死,这时,李世民的马被吓坏了,带着李世民跑进了小树林。李世民被树枝挡住,摔了下来。李元吉看到了这一幕,迅速跑向李世民的身边并夺过他的弓,并勒住李世民的脖子,想要勒死他。这时,尉迟敬德赶到了,李元吉知道不是他的对手,所以他把李世民放走他,但尉迟敬德哪能让他跑了,二话没说一箭解决了他。后面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但这其中有几个疑点。

1、李世民的伏击不是在玄武门,而是在临湖殿。临湖殿是李渊临时办公的所在地,依靠湖泊,所以很有可能,李世民的第一个目标不是他的两个兄弟,而是父亲的李渊。因此,李世民在临湖殿埋伏。其原因在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权力来自李渊,所以只要李渊得到控制,拿下这两个人就根本不用说了!

2、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等人已经把李渊抓在船上,其中必有一场血斗。但是,历史书中并没有记录。只记录了李建成从玄武门进来后感觉不对劲,他立刻就逃跑了。结果在跑到玄武门后被杀。至于为什么叫玄武门之变,只写了杀李建成不写李渊被抓,当然,主要是因为囚父之事是没办法记录的!

3、为什么要突出玄武门呢?在李建成的下属逃离后,跑回去找救兵,并召集了2000人马。如果这2000人杀到李世民那里,李世民必然就会死,但是却没有死,肯定另有其因,而这其中有一个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常何。这个人是李世民在李建成那里放的一个卧底,所以当李建成逃到玄武门时,常何就关门。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在常何的墓碑上有对玄武门之变的描述,在武德的七年里,他被李世民转移到长安,让他担任是玄武门的守将。不仅如此李世民还给了他很多钱,让他选拔凶猛的人守卫门。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可以看出,李世民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了,而并不是在政变前才从宫里拉拢关键人物。

关于玄武门之变历史说法有很多。北宋的司马光认为,秦王谋杀兄弟是不道德的,许多历史学家也同样认为李世民是一个缺乏道德的人。政变后,李世民试图为自己寻找借口。他说,李建成两次想毒害他。但谁知道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只用了一箭,这足以看出李世民的决心。不仅如此,在李世民杀害李元吉和李建成之后,他还先后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还霸占了李元吉的妻子。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我有特别靠谱的回答。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版本,大家的认知都是这样的:武德九年六月初三白天,李渊派人告诉李建成,明天上午来太极殿开会,有事要谈。鉴于这一天李建成已经让嫡系上表李渊,说天上彗星出现,预示着李世民要造反,他和李世民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所以不知道李渊信没信自己,心里没谱,对第二天开会自己有没有利没把握,就跟李元吉魏征王珪等人商量,一时没个定论。但是半夜里张婕妤派人送过信来,原来是李世民反咬一口说他淫乱后宫,李渊让他们兄弟二人当面对质。于是李建成一帮人松了一口气,觉着李世民脑子进水了。因为李建成淫乱后宫纯属莫须有么,不怕对质。所以第二天他和李元吉大摇大摆的进了玄武门,结果被李世民在临湖殿一箭穿心。但是这个版本有个老大漏洞:李建成为何会死在临湖殿?要明白这个问题,大家要看一张太极宫的地图。

玄武门在正北,正对太极宫,临湖殿在玄武门和太极宫中间。但是李建成住在东宫,正东。李元吉住在武德殿,也在正东。李建成和李元吉去太极殿议事,两人直接往北走就行,跟南边的临湖殿毛关系没有。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是在临湖殿被杀的。新旧唐书都是这么写,人们也没有提出啥异议。因为大家都相信李建成哥俩是从玄武门进来的。其实用脚趾头想想都不可能,如果他们是从玄武门进来,玄武门禁卫军根本不会让他们进。因为玄武门属于防卫重地,所有进出的人都要在前一天跟李渊预约备案,第二天四十个值班警卫按照预约名单进行安全检查,然后放行。而李建成住在东宫,李元吉住在武德殿,他们大早上带了一帮人从玄武门进来了,意欲何为?因此他们根本不可能从玄武门进来。既然不是从玄武门进来的,那么为何会死在临湖殿呢?只有从玄武门进来去太极宫才会路过临湖殿,才会被李世民伏击。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李渊第二天开会的地方不是太极殿,而是玄武门附近的咸池。

那么问题来了,李渊要在第二天开会时一举解决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问题,这么重大的事情不在太极殿这样的重要场合处理,却闲情逸致的跑去咸池划船,说得通吗。当然说不通。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才对要不要去心存疑忌,一帮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要去。他们为啥不怕,因为觉得不可能遭到李世民伏击,因为李世民住在城外的弘义宫。李世民和李建成关系没有恶化之前,李世民住在皇宫内的承乾殿,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就出生在这里,还以此殿命名。兄弟三个相遇如家人礼,都带刀挎箭骑马,去李渊那里办事都不用安检,昼夜通行无碍。李渊为了加固皇权,就把李世民从承乾殿赶出来,放到城外的弘义宫住。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同程度的被敲打。因此兄弟三个极力讨好李渊邀宠。但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李建成和李元吉毕竟住得近,所以李渊亲近李建成,疏远李世民。也可以说,李渊对李建成放心,对李世民不放心。

所以玄武门兵变当晚,李世民在常何策应下悄悄从玄武门进入皇宫,挟持李渊到咸池,并且临时通知李建成,开会地点改在咸池。李建成将信将疑,但是已没有时间验证李渊的情况,为了以防万一,就派人把自己的嫡系集结在玄武门外以备不测,因为玄武门离咸池很近。然后叫上李元吉前去咸池,结果就在临湖殿被李世民袭击了,身死名灭。因此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在咸池划船看似不合常理,其实却最接近真相。


唐风宋月


玄武门之变真相是父子相争、骨肉相残。玄武门之变不在玄武门,而在临湖殿,李世明争的不是太子之争,而是争皇位,典型的父子之争,是先控制李渊,再诱杀李建民、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有很多隐晦之处,其中有关李渊描述最为可疑,极大可能就是李世民篡改了历史。历史上对于李渊开创唐朝评述很少,几乎都是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奠定唐朝基础,但这是真的历史吗?应该不是,唐朝开创,取决于李渊,而不是李世民,北拒突厥,东抚群雄,唐朝是历朝历代建立皇朝最快的,从举兵起事,到建立唐朝,不过半年,其中筹备、决断、运筹都是李渊,李世民最多就是执行的战将,一个能干的儿子。

从史书上看,李建民似乎毫无是处,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但是实际上,他是位战将,也颇得人心,比如魏征就是他幕府智囊,表面上看,唐朝取得长安,然后攻取山东是关键,但实际上,唐朝最大的威胁是突厥,在开始的时候,唐朝只能对突厥称臣,而对于山东豪杰是采取进攻态势的。突厥在隋唐乱世中,是重大的力量,突厥实行力量均衡政策,唐朝起事的时候还派兵支持,但是唐朝成了气候,赶紧派兵支持其他人,比如刘武周,虽然刘武周败于李世民,但是自始而终与突厥周旋的是李渊和李建民,其中李渊主要是谋略上的,武力上则是李建民,李世民攻略山东建不世伟业,李建民抗拒突厥也功不可没,何况施行善政就轻取刘黑闼,可见其威望之高。

李渊建立唐朝后,最大的忧虑不是外敌,而是怕祸起萧墙,自己当皇帝还好办,问题上继承人上,李建民、李世民、李元吉都想做皇帝,李建民是长子,又是太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李建民就是未来的皇帝。问题是李世民功劳太大,尾大不掉,也想当皇帝,还有李元吉也想当皇帝,他支持李建民对抗李世民,就是要求李建民承诺封他为皇太弟,就是李建民当皇帝后,就轮到他了。三个儿子都想当皇帝,李渊很犹豫,只能尽力维持,很难下决心,先是封李世民为秦王,然后又给与李世民开府建制的权利,当赏无可赏的时候,李渊鉴于隋文帝的前车之鉴,心里下了决心,李建民与李世民势不能共存,只能选择一人出局,而这个人就是李世民,只能行动上慢了一步。李渊万万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敢反了自己,诱杀兄弟,最后李渊若要坚持,怕是要连自己也要被杀。李世民派沾染鲜血、全副武装的尉迟恭报告李建民、李元吉要谋反的事情,李渊明白了,一切都不可挽回,给了李世民一个不谋杀父亲的名声。

综上,玄武门之变关键不在玄武门,而是在临湖殿,政变的关键目标是李渊,而不是李建民、李元吉,玄武门之变之所以疑点重重,很大可能是李世民篡改了历史,很多人以为《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龙是演义故事,其实就是讽刺李世民囚父,杀兄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中国是史书传统大国,为什么玄武门之变,疑点重重,就是史官用春秋笔法试图表达真实的历史。


大小丛生


公元626年7月的玄武门之变,真相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唐太宗李世民掌权后,可谓一代明君,励精图治,统治期间被称为贞观之治,这就是功绩加成。

后世之人在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在大唐荣耀的光环下,不仅隐晦曲笔,而且还多有拔高,客观上把玄武门之变搞复杂了。

其实,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后不久,修改隐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形象的措施就开启了。无论是李世民借助父亲李渊之口,宣布李建成谋反被诛,还是在历史记载中,李建成都是一个昏聩庸俗,嫉妒贤能和心胸狭窄之辈,这就是史学家为胜利者与皇帝背书的结果。除了在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有关于李建成的蛛丝马迹之外,在唐代乃至之后对李建成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李世民确实太优秀了,登基之后的作为也值得称赞。至于是否合法正统上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小孩子才谈对错,大人只看利益。胜利者需要大加书写,失败者尘封在历史中,偶尔作为谈资,只能是一缕过去的青烟罢了。

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确实不愿意屈居太子李建成之下,加上战功赫赫,手下有能力的武将谋臣一大堆。且不说李建成,就是李渊也曾私下表示比较忌惮自己这个儿子。况且,李建成的手腕谋略差一筹,不像自己弟弟李世民那么当机立断。李世民决定发动武力解决哥哥李建成,表现出来的素质令人震撼,有张有弛,步步为营,不吝啬金钱,恩威并施,收买玄武门统领常何,贿赂后宫妃嫔打舆论战,派人到洛阳留后路,朝野上下大部分依附,闭塞了李渊的耳目,指责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张婕妤尹淑妃等,一系列措施当然是架空了父亲,因此当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之时,李渊还在湖中悠然泛舟。

可见,李建成在这方面和李世民相比差不止一点。历史的天平有时候悬于一线,就是瞬间转折到别处。属于李建成的时代,在玄武门喋血之中,很快落幕。而秦王李世民登基后,正式开启了他的星辰大海。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仔细阅读唐代历史,在《新唐书》中,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描述,似乎被作者有意识的肢解。我们很难从一个人的传记或帝王本记中通透了解事件全貌。与之相关的细节都被散布在不同的人物传记中。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作者用这样一种方法去记载,似乎在有意无意的掩饰着什么。好像只是想告诉后人:有那么一件事而已,置于细节就不要太认真了。

作者的这种态度,其实也在表明,他并不认为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来说有多光彩。的确,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那天早上,李世民唯一的亮点,就是一箭射死了自己毫无准备的哥哥。

或者是因为,眼看着亲哥哥死于自己箭下的强烈刺激,李世民之后的表现,和杀场上百万军中的英明神武判若两人。他甚至不能驾驭好自己的坐骑,被战马甩了下来。差点被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勒死。如果不是彪悍的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射死了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的结果真的很难说会怎样。

那一天,主角更像是尉迟敬德。先是射杀了李元吉救了秦王。然后,又拿着两位皇子的脑袋,喝退了前来护驾的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卫队。接着,又身着重凯手持兵刃,以保护李渊为名,从李渊手里拿来了兵符印信,剿灭了太子和齐王的余党。

公元626年的那个夏天,骨肉相残,但也成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起点。因此,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气味,总是被人们有意无意的淡化。可是,在那一天,唐高祖李渊失去的并不只是至高无上的权利,还有38岁的长子李建成,24岁的四子李元吉,还有10个孙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等上百人。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样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冲仔学历史


李世民功高盖主,让太子感到了威胁。可是他并没有有想加害死李世民的意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个时候李元吉这个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坏种看到了机会。不断给太子李建成出馊主意设计陷害李世民。玄武之变就是它俩最后的末日。李元吉因为毒酒毒害自己亲兄弟、和自己父皇的妃子通奸陷害李世民、玄武门设计诛杀李世民等等罪恶,把自己送进的无间地狱。被销毁得只剩下一口怨气。后被宇宙中一股恶势力引着这股邪气入了癞蛤蟆胎入世,转世成了今天的为祸中华的三工毒蟾。这就是玄武之变余毒今天的因果。这个小丑魔头将来被利用完了等待它极其爪牙的最后结局就是形神全灭。对于宇宙来说就是彻底的净化。


归途尊者




玄武门之变其实就大隋朝争夺太子之位历史的重演,只不过隋朝是两兄弟争夺,而唐朝是三兄弟之争,更可怕的是李世民功劳太大,使李健成太子、李元吉感觉危险向他们逼近,李渊几次想削去李世民的兵权,李元吉还用毒酒陷害李世民,可以推测如李健成掌权,一定会杀李世民,李元吉虽与他同道但迟早也会被他铲除,权利的顶点,现实的残酷,李渊的三个儿子为继承皇位,只能一个成在,就是没有玄武门事件,换在别的地方别的事处一定会死去两个,决不能有二王并立,不然江山不稳,事非多多!


枞阳乡村摄影


秦王击败窦建德,王世充。收复河南,河北大部地区,丛而统一天下。因功受封天策上将,获封铸钱炉三座,可自设官属,食邑增至二万户,位在亲王与三公之上。此时秦王规制已超过东宫。太子建成遂生惧意,东宫卫率外又设长林兵,借征伐刘黑阀之机暗藏兵甲,高祖察觉,但未处置,从而埋下祸根。此时齐王元吉亦有夺位之意,遂与建成联合。后东宫与秦王府争斗曰渐严重,更有秦王赴宴被下毒之事,高祖不得已诏令秦王为陕东道大行台,可在洛阳设天子旌旗,洛阳以东归秦王统属。但朝中诸臣与太子极力反对,高祖又收回诏命。此时秦王无法离开长安,统兵权又落入齐王之手,处境已非常危险。如让齐王掌握统兵权,太子,秦王必死。玄武门之变实为无奈之举,如不行险必无生理。高祖李渊要承担很大责任,没有尽到他身为皇帝的责任。秦王与太子争,天下不宁,社稷也不宁,要么处置太子,要么处置秦王,处置了其中一个天下才能安定。迟迟不做决定,最后反受其乱。


神仙102217306


真相就是李渊的平衡策略失败,两个儿子喋血收场。整个玄武门事件看似是两位皇子之争,但是背后却有李渊这个当朝皇帝的影子,甚至可以说不是李渊的话,这兄弟俩未必走到这一步。李渊在建国期间要利用李世民的军事能力,这点很正常,毕竟从南北朝开始,各种篡位叛乱一波接着一波,自家儿子当然比外人可靠点,而且人能力还强。这一时期李渊提防的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渊一有建功的机会就给李世民,而他也争气,连战连捷,李渊就顺理成章的给他加权,让他和太子打擂台,皇帝自己居中调停。之后李世民做大,特别是虎牢关之战,李世民的功勋压过了太子,威势直逼皇帝,于是李渊又来到了李建成这边。几次打压甚至雪藏李世民,不是其他将领太无能,逼的李渊不得不启用李世民的话,这一时期的李世民就是个闲散亲王的命。李渊的左右摇摆极大的刺激了这两兄弟,李建成自认位置不稳,这个弟弟太有威胁,有必要出手了。李世民则认为老爹又是给自己加官晋爵,又是拿不定主意,说明自己在皇帝心中分量不轻,有机会拿下储君的位子。等到矛盾彻底激化走到明面上的时候,这兄弟俩都无路可退了。向前一步一人之下,后退一步万丈深渊


远方的灯火啊


我认为就算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终究会发起其他事变来夺得皇位。李世民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基本上大大小小得战役都是由其参与并取得胜利的,麾下猛将如云,怎么可能甘心将江山拱手让给是在后方做建设搞政治的李建成。就算他愿意,他麾下的将士也不甘心自己辛苦立下的功劳被太子一党的大臣占有。所以,就算没有玄武门,也会有神武门,正阳门。而且李世民的功劳也大大影响了李渊的地位,所以他虽然封李世民为秦王,但是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并大大削弱了李世民的势力。而且,李世民是可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真猛人,怎么可能甘心做一个闲散的王爷。李世民是一个有远大抱负与野心的男人,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