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清朝的歷史上,有兩位重要人物曾被冠以“叔王”的稱號,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初第一功臣”睿親王多爾袞,而另外一位便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多爾袞攝政專權,長期權傾朝野,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在死後還被短暫追封為成宗義皇帝,這些稱號的取得更多的是多爾袞和他的整個政治集團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和地位,主動向順治皇帝“要”來的;而濟爾哈朗的這個“信義輔政叔王”則完全不同,濟爾哈朗既沒有邀功,更沒有強迫,完全是由順治心甘情願冊封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濟爾哈朗才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

而濟爾哈朗在獲得這個“叔王”稱號的同時,也給自己的一生打上了三個不可磨滅的標籤:皇太極的“死黨”、順治皇帝的“恩人”,多爾袞的“仇人”。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與皇太極異父異母,卻是皇太極最為信任的兄弟。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並稱為皇太極時期的“四大親王”。但是對於這四個人,皇太極的感情成分是截然不同的。

禮親王代善,是皇太極的兄長。代善家族統領的兩紅旗是當年皇太極能夠順利繼承汗位的重要支持力量,皇太極對於代善更多的是“敬重”,甚至是“敬畏”,所以皇太極既要保持代善、嶽託、薩哈廉等人地位,同時還要持續不斷的打擊兩紅旗的實力。

睿親王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皇太極的後金大汗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從多爾袞手中奪過來的,而皇太極並沒有將多爾袞及他的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趕盡殺絕,而是加以培養、委以重用。多爾袞也沒有讓皇太極失望,在戰場上屢立戰功,在朝堂上也成為皇太極的重要幫手。對於多爾袞,皇太極更多是的“倚重”。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皇太極給了豪格許多機會讓他來積累軍功和威望,這也使得作為晚輩的豪格能與自己的幾位叔叔伯伯們在權勢和地位上平起平坐。對於豪格,皇太極更多的是“愛護”。

鄭親王濟爾哈朗,不同於代善和多爾袞,他們與皇太極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濟爾哈朗並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而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四大貝勒”之二貝勒阿敏的弟弟,與皇太極是異父異母的堂兄弟關係。可即便是在血緣關係上,濟爾哈朗比不上豪格、比不上代善、多爾袞,甚至比不上嶽託、薩哈廉這些努爾哈赤的直系子孫,但是濟爾哈朗卻是皇太極最為信任的兄弟。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實際上,皇太極與濟爾哈朗的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這是其他王公貝勒所不能比擬的。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齊為努爾哈赤囚禁,兩年後去世;其兩位兄長阿爾通阿(舒爾哈齊長子)、扎薩克圖(舒爾哈齊)三子被努爾哈赤誅殺。此時年僅十歲的濟爾哈朗正式為努爾哈赤所收養,被寄養在宮中。

儘管努爾哈赤是當時建州女真的最高統治者,可是當時主管努爾哈赤宮中事務的人卻是年長濟爾哈朗7歲、當時已經17歲的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這裡要說明一下,按照清朝史料的記載,皇太極是7歲開始當家主持家政事務,努爾哈赤宮中的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等均是由皇太極管理的。所以不難發現,年幼的濟爾哈朗實際上更多的是由皇太極擔負起了照顧的責任。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更為重要的是,兩人相似的出身背景和所面臨的類似處境遭遇,讓兩人建立了強烈的同理心。

皇太子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的兒子,在皇太極之前的努爾哈赤子嗣的生母全部出自與建州女真本部,例如大貝勒代善的生母佟佳·哈哈納扎青、三貝勒莽古爾泰的生母富察·袞代都是如此,只有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出自葉赫部,並且這個時候建州女真已經同葉赫部結下血海深仇,孟古哲哲和皇太極是可以說是孤兒寡母,在宮中完全沒有背景和支持。

濟爾哈朗也面對著同樣的情況。自己的父親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反目被努爾哈赤囚禁致死,哥哥阿敏又是長期征戰在外,自己一個人被寄養在努爾哈赤的宮中也註定是孤獨的,也同樣是勢單力薄的。

所以同樣的境遇、相差不多的年齡以及朝夕相處的經歷,使得濟爾哈朗和皇太極的關係非常之好,並且這種關係最開始的時候並不牽涉過多的政治利益,相對比較純潔。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更讓濟爾哈朗對於皇太極“感恩戴德”的是,自己非但沒有受到自己父兄的牽連,反而卻“因禍得福”,青雲直上。

前文中已經說道,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齊因為同努爾哈赤反目,被努爾哈赤囚禁致死,而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就在於舒爾哈齊儘管已經被努爾哈赤確立為繼位人,但仍舊不滿足現在的地位,企圖分裂建州女真,這才導致了兩人關係的惡化最終反目成仇。

同樣的情況又一次的發生在了濟爾哈朗的哥哥身上。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也就是“四大貝勒”中的二貝勒,在攻打朝鮮時就企圖封王自立,然而並沒有得逞,隨後又違抗軍令、棄城而逃,再加上他平時藉著“四大貝勒”與皇太極“南面同坐,共受朝拜”的特權和禮儀,對皇太極屢有大不敬之舉,最終,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以十六大罪狀為由,將阿敏軟禁,直到崇德五年(1640年)阿敏去世。

在努爾哈赤清算舒爾哈齊的時候,濟爾哈朗還小,不僅沒有受到處罰,還被努爾哈赤接進宮中撫養,其人生命運也就此改變;而在皇太極處理阿敏的時候,濟爾哈朗已經32歲了,這一次,他非但沒有因為自己是阿敏弟弟的原因受到懲罰,反而成為了阿敏倒臺的最大受益者。

皇太極在處理阿敏的同時,隨即安排濟爾哈朗繼承了阿敏的全部財產,同時將阿敏的鑲藍旗也交由濟爾哈朗統領,濟爾哈朗瞬間搖身一變,成為了統領八旗中實力排名第二、坐擁33個牛錄的鑲藍旗旗主貝勒(排名第一的是正白旗,擁有35個牛錄,旗主為多鐸),而這與皇太極的支持和厚愛是密不可分的。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隨即,清太宗皇太極下旨,“論功封兄弟子侄”。


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受朝賀。

丁酉,敘功,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餘貝勒。

——摘自《清史稿·太宗本紀》


此時的濟爾哈朗,被皇太極封為和碩鄭親王,“鄭”即為鄭重、正式的意思,這是皇太極對於濟爾哈朗的肯定,也是對於濟爾哈朗的期望。而濟爾哈朗也就此成為皇太極時期地位僅次於皇太極的兄長、禮親王代善的權臣,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二,位置要高於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以及阿濟格、多鐸等人。

此時的濟爾哈朗可以說是春風得意,但是他也非常清楚,自己能夠獲得如此的權勢和地位全部有賴於皇太極的支持,所以他對於皇太極的忠誠也是發自內心的。

早在濟爾哈朗沒有因為阿敏之事受到皇太極處罰反而繼承了阿敏全部財產並被獲封鑲藍旗旗主的時候,他就率領諸弟和子侄等舒爾哈齊一支的全族上下共同發誓:“我父、兄行為有罪,自遭報應。如果我們認為有罪的父、兄做得對而產生異心,一定不得好死!”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濟爾哈朗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誓言,一心忠於皇太極,皇太極對於濟爾哈朗也是非常的信任,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皇太極御駕親征,留守京城的任務總是會安排給濟爾哈朗。

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率兵親征察哈爾,安排濟爾哈朗留守在盛京。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率兵攻打朝鮮,逼迫朝鮮斷絕與明朝聯繫,俯首稱臣,濟爾哈朗也沒有隨軍出征,再一次留守盛京。

正是因為對於濟爾哈朗的信任以及濟爾哈朗一貫嚴謹的行事作風,讓皇太極放心的將大本營交給了濟爾哈朗,而濟爾哈朗也始終沒有辜負皇太極的信任,自皇太極爭奪汗位起堅定的站在了皇太極一邊,成為了皇太極的“死黨”,而儘管與皇太極異父異母,但卻是皇太極最為信任的兄弟。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順治皇帝能夠登基皇位,首先要感謝的人便是濟爾哈朗。

順治皇帝能夠登上皇位,首先要感謝的人是多爾袞,是代善,是他的父親皇太極,還是他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即孝莊太后?

都不是,首先要感謝的人便是濟爾哈朗,因為擁立順治皇帝登基這個方案,本就是濟爾哈朗提出來的。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駕崩,此時大清皇位虛懸,隨之而來的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關於皇位所展開的激烈爭奪。

此時的濟爾哈朗沒有想著自己去爭奪這個皇位,他非常清楚,按照禮法,誰當大清的皇帝都有可能,唯獨他是沒有資格來做這個皇帝的,畢竟他是舒爾哈齊家族的,並不屬於努爾哈赤的後代子孫。

而面對咄咄逼人的多爾袞兄弟和一度處於不利局面的皇太子長子豪格,出於對皇太極的感恩與忠誠,鄭親王濟爾哈朗站在豪格一邊,加上同樣支持豪格的代善,讓豪格在皇位競爭中佔據了上風。但是豪格在關鍵時刻一句大言不慚的一句“德小福薄”讓其最終與皇位徹底無緣。

當濟爾哈朗再一次面對多爾袞氣勢洶洶的向皇位逼近的關鍵時刻,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向不到的方案,豪格和多爾袞都不能繼位,改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當時5歲的順治皇帝福臨,不能算嫡,他不是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哲哲所生,也不像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的兒子(不滿週歲早殤)那樣受到了皇太極的冊封;也不能算長,他的大哥豪格已經34歲 ,在他之前還有葉布舒、碩塞、高塞、常舒等共五位年長的兄長;更不是憑藉著“母以子貴”,要知道,當時年僅兩歲的博穆博果爾的生母是麟趾宮貴妃,比孝莊要高出三個級別。所以,無論說到哪一頭,福臨都不具備優勢。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但是在濟爾哈朗看來,福臨卻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首先,福臨是皇太極五宮后妃之一的永福宮莊妃,即孝莊太后所生,身份相對高貴,因為年齡較長的豪格、碩塞等人都是側妃或者庶妃所生,出身卑微,也就不具備資格了;

其次,儘管麟趾宮貴妃娜木鐘雖然級別更高,可是她嫁給皇太極畢竟是“二婚”,在此之前她是林丹汗的大福晉,自然相較於娜木鐘所生的博穆博果爾,福臨也具備優勢;

再次,孝莊太后是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福臨有著滿洲人和蒙古人的血統,因而福臨的繼位更加有利於滿蒙之間的團結;

最後,這也是濟爾哈朗處於對自身的考慮,5歲的福臨年齡尚小,在朝中的實力背景又較弱,自己可以憑藉擁立之功,繼續保持甚至提升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濟爾哈朗的提議得到了代善、多爾袞等人的支持,豪格、多鐸、阿濟格也對此沒有異議,就這樣,福臨非常幸運的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帝的寶座,登基皇位。

而濟爾哈朗也憑藉這擁立之功以及自己的資歷,與多爾袞共同輔政,並且最開始的時候,濟爾哈朗是要排在多爾袞之前的。就在順治登基時,濟爾哈朗拉著多爾袞相約盟誓:

“茲惟皇上幼衝,眾議以濟爾哈朗、多爾袞輔政。我等如不秉公輔理,妄自尊大,漠視兄弟,不從眾議,每事行私,以恩仇為輕重,天地譴之,令短折而死。”

或許真的是當年的誓言應驗,多爾袞在此後不斷打擊濟爾哈朗,獨斷專權,最終在三十九歲的時候便英年早逝了。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主持清算多爾袞,濟爾哈朗迎來自己最為高光的歷史時刻。

濟爾哈朗和多爾袞起初還能相安無事,各盡其職,通力協作輔佐幼主順治,但是他們之間脆弱的和平關係僅僅維持了四年就結束了。

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爾袞以濟爾哈朗建築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等為由,將其踢出了輔政序列,改由自己的弟弟多鐸輔政順治。而此時的濟爾哈朗為了顧全大局,同時也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並沒有選擇同多爾袞作對,於是忍氣吞聲,沉寂了下來,並通過在南下帶兵征討的方式,遠離了京城是非之地,躲過了多爾袞專政的巔峰時期。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然而僅僅三年之後,濟爾哈朗就迎來了復仇的機會。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一代權臣多爾袞死於古北口外的喀喇城。尚未完全掌權的順治皇帝,在之前先後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的基礎上,追封其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清成宗,併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就當多爾袞的舊部滿心歡喜的以為可以憑藉多爾袞的影響力繼續保持現有的權勢和地位的時候,在多爾袞專政時期被不斷受到打壓並被排擠出輔政之列的濟爾哈朗卻早已在暗中謀劃好了一切。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濟爾哈朗趁著兩白旗群龍無首、相互政權奪勢之際,直接闖入多爾袞府邸,搶回了被多爾袞帶回家中的皇帝玉璽和印信,並主動擁立順治皇帝親政。此時,濟爾哈朗又聯合在多爾袞專政時期同樣受到打擊的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聯合向順治皇帝上奏,控訴多爾袞的十六大罪狀:


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擅稱太宗文皇帝序不當立,以挾制皇上。構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遂納其妃,且收其財產。更悖理入生母於太廟。僣妄不可枚舉。

以此思之,多爾袞顯有悖逆之心,臣等從前俱畏威吞聲,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謹冒死奏聞,伏願皇上速加乾斷,列其罪狀,宣示中外,並將臣等重加處分。

——內容摘自《清史稿》


此時早已對多爾袞心存不滿多年的順治皇帝,終於等到了肯為自己出頭,為自己說話的人,馬上安排濟爾哈朗、滿達海的人對多爾袞集團進行清算,並且順治皇帝親自下令將多爾袞“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摘自《清史稿·多爾袞傳》),並將僅僅下葬兩個月的多爾袞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其黨羽也盡數被清除。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鑑於濟爾哈朗在清算多爾袞集團的過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順治九年(1652年)二月,順治皇帝進封濟爾哈朗為叔和碩鄭親王,並賜予其“免朝賀、謝恩行禮”之特權。

此時的濟爾哈朗真正迎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光時刻。皇太極時期的“四大親王”中,先是豪格被多爾袞迫害致死,之後代善病逝,多爾袞也死了,另外的兩位順治初年的旗主王爺,多鐸去世了,阿濟格被賜死,可以說現在朝堂之上其他的王公宗室都是濟爾哈朗的晚輩,不管是功勳還是資歷都遠不及他,就連順治皇帝都要對他禮敬三分,並且是發自內心的敬重,甚至濟爾哈朗那個被努爾哈赤親手處死的父親舒爾哈齊都被順治主動追封為和碩莊親王。

然而濟爾哈朗在大權在握的時候,並沒有走多爾袞的老路,而是極力的將權力交還給了順治皇帝,自己全力輔佐順治治理國家,以至於在他臨終的時候關心的都只有國事:

“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報,不勝悲痛。只希望早日取雲貴,滅桂王,統一四海。”

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初八,濟爾哈朗病逝,順治皇帝悲痛不已,詔令休朝七天,縱觀清朝歷史有且僅有濟爾哈朗一人享過如此殊榮,足可見順治皇帝的對於濟爾哈朗的欽佩和敬重之情。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從滿清“罪人”的兒子、兄弟,到位極人臣的“叔王”,濟爾哈朗實際上只做了一件事情,這便是“一生忠於皇太極”。

由於皇太極與濟爾哈朗極為深厚的情感,再加上皇太極給予濟爾哈朗非凡的榮譽和地位,讓濟爾哈朗用他的一生來回報、感恩皇太極。也正是出於這份發自內心的忠誠,濟爾哈朗自始至終都堅定的站在了皇太極和皇太極的兒子順治皇帝福臨這一邊,為了維護皇太極和順治的帝位穩固而盡職盡責的輔佐。他也成為清朝初年朝堂之上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更是當之無愧的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

他是大清王朝真正意義上的“叔王”,也是順治皇帝一生的“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