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這是真的嗎?

趕圩歸來6


以冠心病、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都屬於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這類疾病的具體成因主要涉及外界的環境因素與內在的遺傳因素參與為主要致病因素。全球公認的重要環境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是膽固醇的升高、吸菸、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危險因素。



其中人類探討血漿膽固醇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係歷史就有100餘年。事實也證明,無論是動物實驗,還是細胞及分子層面的相關研究,以及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都證實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必備條件。 作為這種情況的對應處理,我們可以給予治療性生活方式改變作為干預基礎,比如說限制熱量的攝入、控制體重、增加運動量、戒菸和控制血壓、血糖等等。


同時積極的較大幅度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也是能夠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的有效措施。這也是為什麼心腦血管醫生一定建議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要做到血脂達標的主要原因。

總之,低密度脂蛋白的確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和病理基礎,大家對於這個指標一定提起重視!


張之瀛大夫


這個話一旦也不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確實使動脈硬化風險升高,進而使冠心病、腦血栓之類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升高。

平時常說的高血脂,其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偏高,都還不一定很危險,最能衡量風險的是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別是將膽固醇從肝臟送到身體各部位,和從各部位回收回肝臟的車子,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多,說明從肝臟到身體的膽固醇出的多回的少了,必然血液中的膽固醇過多。

要知道細胞膜中是有膽固醇的,簡單理解,膽固醇含量越多,細胞膜越硬,所以身體裡膽固醇高了,導致的首先就是動脈血管內壁硬化,正常的血管內壁從正常的光滑,逐漸變成泡沫細胞,直至硬化斑塊。

如果斑塊過大,就會影響供血,要是這個斑塊在冠狀動脈上,那就得放支架,把血管擴展開。

如果這個斑塊掉下來一塊,那更要命,會馬上形成血栓,堵在腦子裡就是腦梗,堵在心臟就是心梗,要是心梗了那就要做心臟搭橋手術。

所以說,高血脂會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平時看著一點事沒有,但是偶然的原因,硬化斑塊的脫落造成心梗,搶救不及時,可是很容易死人的。

姜丹,註冊營養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註冊營養師姜丹


膽固醇在血液中一般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被稱為"壞"膽固醇,是血脂檢查的關鍵指標之一,LDL-C水平升高會導致多餘膽固醇在血管堆積,而這是導致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之一。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

一般認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主要與內皮細胞受損,以及血管內壁的脂質沉積所致,而其中以LDL-C為主的血脂異常是主要誘因。

血脂過多會導致脂質代謝紊亂,脂質在血管壁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即為“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初期,先是內皮細胞受損,而LDL-C過高,在血管滯留和沉積,可能會參與內皮細胞的損害。

1、LDL-C經過內皮細胞深入細胞間隙,被氧化為Ox-LDL。

2、Ox-LDL與受體結合,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細胞,表現為脂紋的形成。

3、血管平滑肌細胞遷入內膜,吞噬脂質形成肌源性泡沫細胞,表現為纖維斑塊形成。

4、Ox-LDL使上述兩種泡沫細胞壞死崩解,最終表現為粥樣斑塊的形成。

總之,可以看出,正常情況下LDL-C是以非氧化狀態存在的,而其並不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只有氧化了的LDL-C才會在血管內壁沉積,導致粥樣硬化,所以說,防止其氧化也是關鍵。

如何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一般認為,LDL-C正常值青年人約2.7mmol/L;中老年人約3.37mmol/L;大於4.14mmol/L為明顯增高,此時需積極進行干預治療。

1、均衡飲食:避免高脂肪、高熱飲食,切忌暴飲暴食,堅持低脂、低熱、低鹽的飲食原則,多食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粗糧等。

2、健康生活:戒菸戒酒;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

3、適度運動,保持體重:久坐不動不利於脂質代謝,應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運動30min;肥胖者更易伴有血脂異常,減肥有助降低膽固醇。


鹽酸索他洛爾


提起膽固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它是對人體有危害的、不好的物質,這個觀念可能就是平時我們見過的膽固醇偏高時對人們健康產品的疾病而深得人心。其實這個觀念是有些片面的,因為膽固醇並非都是壞的,它們也有好壞之分的。


我們在體檢時,在血脂常規項目的檢查中,會有幾個常見的指標,如: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其中裡面所指到的低密度脂蛋白就是壞的膽固醇,它能反應血管是否患上了動脈粥樣硬化,當它偏高時就要引起的注意了。

健康的成年人,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範圍是在0-3.1mmol/L之間,如果在體檢後發現它的數值大於3.1mmol/L,那就是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的一種表現,這個時候就要引起重視了,因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息息相關,它過高會導致血脂沉積在血管壁上,隨著時間的累積會把血管逐漸地堵住,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血管硬化、罹患腦梗、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性,那我們該如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呢?飲食還是關鍵。想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以下的幾點在平時的飲食中多注意:

一、合理的膳食結構

這個可以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來建議攝入量,從下到上攝入總量由多到少,比如穀類食物位居底層,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層,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居第四層,烹調油和食鹽是塔頂,攝入量就是由多到少。


二、少吃反式脂肪食物

反式脂肪是植物油經過部份氫化處理產生,食用後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日常中我們常見的很多糕點、奶茶、咖啡伴侶、炸薯條或炸雞(反覆高溫烹炸,也可以導致反式脂肪產生)等,這些當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這樣的食物或飲料,雖然很美味誘人,但建議還是少吃或不吃。(在這裡也順便教一下大家識別反式脂肪的方法:看食品的成分表,若成分表中有氫化植物油,植物黃油,植物奶油,植脂末等這些,那就表示這個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


三、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

飽和性脂肪多為動物性脂肪,動物內臟多為動物性脂肪的聚集部分,食用較多會導致血液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常見食物如豬腦、羊腦、豬腎、豬肝、羊肝等,還有雞、鴨、鵝的蛋等等。畜肉類動物瘦肉脂肪含量由多到少順序如下:豬肉>羊肉>牛肉>兔肉。禽類脂肪含量排序:鴨>鵝>雞,鴿子>火雞。禽類的皮多脂肪含量較高,不建議過多食用。我們可根據動物脂肪含量調整相應的進食總量。另外,象黃油,肥牛,肥羊,牛腩等食物也是脂肪含量很高的食品,建議控制。


四、注意健康的烹調方式

不同食材可選擇的烹調方式不同,對人來講最營養健康的烹調的優先順序是這樣:生拌>涼拌>蒸>煮>燉>煲>炒>煎>烤>炸;所以,我們在烹調食物時,要儘量遵循這個原則。

最後,還想提醒一點的是:人體膽固醇的來源渠道主要是兩種,一是從食物中攝取,約佔總膽固醇來源的30%;二是人體自身的合成(主要由肝臟),約佔總膽固醇來源的70%。通常情況下,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所需膽固醇量大約為1000 mg;因此,我們從食物中攝入膽固醇的量最好不要超過300mg,當超過300mg時,膽固醇就可能會偏高了,這樣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


如果體檢時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高,在這裡也推薦大家一個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方子,大家也可以做個參考,還是挺管用的:

製作方法:

取蘆筍和姬松茸各20克,枸杞子和大豆各10克,將4種食物洗淨後放入鍋中用文火煎煮大概30分鐘,取出湯水每天飲用3次。(如果加入魔芋粉、蜂蜜一起飲用效果更好;還有,水溫不要太高,太高會破壞蜂蜜裡面酶的活性,所以,最好是等湯水涼一些再加蜂蜜)


這個能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方法叫姬松茸蘆筍液,引用於《本草綱目拾遺》中“取姬松茸二分、蘆筍一分,水煎服,愈。可清敗血,活血化瘀,通絡經血”,這是一個用於降脂的方子,姬松茸蘆筍液結合現代藥理學做了增改而得。如果嫌棄製作麻煩,也可以直接找其製成品來喝,而且現在還有其益生菌發酵的製成品,相比於煎煮,發酵後的製成品作用和效果更好,應用在降血脂上很廣泛。


用戶101148847830


都知道血脂高和動脈粥樣硬化關係密切,究竟是哪種血脂成分引起的呢?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眾多危險因素中唯一不需要其他因子協同而足以誘發 和推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在體內氧化修飾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乃至不穩定斑塊形成的關鍵因子,其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病理作用 已公認,最主要 的作用是促使 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脂質而成為泡沫細胞,並且由泡沫細胞累積而成的脂質核心認為是粥樣斑塊的主要成分。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除經清道夫受體途徑被巨噬細胞吞噬外 ,還可與其自身抗體結合 ,形成循環免疫複合物 ,誘導巨噬細胞內膽固醇酯堆積轉化為泡沫細胞 ,同時釋放多種細胞因子 、破壞血管內皮 、誘導平滑肌細胞增殖 ,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誘導巨噬細胞內膽固醇酯堆積轉化為泡沫細胞 ,效果強於其他途徑,同時釋放多種細胞因子 、破壞血管內皮 、誘導平滑肌細胞增殖 ,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