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為什麼造反?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

提問達人魔力俠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護衛邊疆。先後多次抵抗外敵,且在職期間曾兩次北伐,取得極大的勝利,充分展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擴大了自己的聲望。



如果不出意外,朱棣應該會在北平作為一個藩王,度過一生。可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的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自己則成老大了。本來按理來說太子應該是自己的,可是朱元璋到死都沒有立他為太子,反而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讓他做皇帝。

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稱臣,朱棣可做不到。而朱棣之所以造反,發動靖康之難無外乎三點。

一:朱允炆繼位後,大肆施行削藩政策,觸動了包括朱棣在內藩王的底線。把藩王的權力收回來,鞏固中央集權,本是對朝廷是好事,只是朱允炆太過了。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被剝奪權利的藩王都沒好下場。朱棣如果不採取行動,也必然會成為其中一員。



二:朱棣想要證明朱元璋讓朱允炆繼位是錯的。本來對於大哥朱標是太子,朱棣還沒什麼意見,畢竟朱標是嫡長子,有才幹又照顧他。可朱標死後,朱元璋還讓朱允炆繼位,這就有點說不過去,自己遠比朱允炆有能力,為什麼還選擇朱允炆。朱棣想證明朱元璋不選自己是一個錯誤。

三:朱棣有野心。試問有多少人能對皇位不起貪念,不想當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通向皇位的道路上總是充滿血與火,是要爭那第一人。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絕不是一個好人,為了皇位就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但他是確實一個好皇帝,開創永樂盛世。

政治上,完善文官制度,設置後閣。把丞相的權力分到幾個殿閣大學士,幫助朱棣處理繁多的政務,可以減少個人主義的錯誤發生。這個制度也被西方所模仿。


軍事上,定都北平。北平原是朱棣的藩地,在那裡朱棣經營多年,有了很深厚的基礎。北平之地易守難攻,北可抗擊入侵的蒙古人,南可統帥中原,使明朝南北互通,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

又比如收復安南,鞏固邊防。安南在漢唐是其歸屬地,五代十國是乘機脫離。後來明成祖朱棣派兵攻打,才收復安南。鞏固北方,為了明朝安定,朱棣多次北征蒙古,削弱了蒙古的勢力。

經濟上,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糧食充足。興修水利,使南北交通便利,鼓勵百姓耕種荒田,促進農業發展。

文化上,編纂《永樂大典》,這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外交上,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許多國家來朝見明朝,並於之建交。明朝更是派鄭和多次下西洋,彰顯國力強盛。

從個個方面可以看出,朱棣或許比較冷血,但毫無疑問他是個好皇帝。


夏目歷史君


燕王朱棣為什麼造反?他是不是一個好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一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永樂帝、永樂大帝。

燕王朱棣為什麼造反,我認為,還是朱元璋沒有處理好接班人留下的禍根,從封建倫理上講立長子長孫接班屬正統禮儀,可是他就沒想一下太子朱標的這個兒子(朱允炆、建文帝)到底有沒有能力主控大局,假如他想到這一點的話,那他是絕不會立長孫朱允炆為太子的,朱允炆和其父性恪很像,比較善良,可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心善之人往往都成不了大事。

燕王朱棣為什麼要反,哪就是因為心裡不服,從歷史事件上來看,他心裡早就有謀反之心,只不過因傳統束縛他沒有表現出來罷了,而建文帝朱允炆也早就感覺到,他這個四叔是個危險人物,有親信舉報說燕王朱棣有謀反意圖,這讓建文帝朱允炆內心壓力很大,於是在親信大臣的建議下,他開始了削藩,目的就是剝奪藩王手中的權力,其實目標就是燕王朱棣。

而朱棣在北方以經營多年,哪實力是很大的,幾乎整個北方都是朱棣的勢力範圍,削藩一開始朱棣就知道,這是他侄兒朱允炆要對他下手了,這對朱棣來話真的是喜從天降,因為師出有名就是正道,而此時的北方各部族在朱棣連年平叛征戰中,幾乎已沒有威協,並且燕王朱棣的大名早已震攝住了北方各部族,沒人敢輕易動手,所以說此時的朱棣也就以師道之名抗擊朱允炆的討伐,其結果就是廢了朱允炆,登基稱帝。

而燕王朱棣登基後實實在在的為大明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使明王朝從此走向了強勝,並且經濟繁榮昌盛,社會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把明王朝帶進了當時最強勝時期,史稱永樂盛世,而朱棣也被後人尊稱為永樂大帝,所以說燕王朱棣是一個被公認的好皇帝。


與風互語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根本性原因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史稱“靖難之役”。可能大家對這個“削藩”事件不太熟悉,這裡我就詳細說明一下。先帝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鞏固疆土,分別將他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賜號“藩王”。朱元璋死後,皇位本應由太子朱標繼承,無奈朱標早逝,皇位就由孫子朱允炆世襲了。這個朱允炆為了鞏固皇權,鞏固疆土,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可是呢,做法跟先帝朱元璋完全相反,那就是採取“削藩”政策!而此時藩王們的勢力已經不同往日,其中藩王朱棣的勢力尤為強大,是建文帝的心頭大患!上述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具體情況!

後來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順利的剷除,接下來建文帝朱允炆就要開始想盡一切辦法,除掉自己的眼中釘燕王朱棣!朱棣得知此消息後開始緊鑼密鼓訓練部隊,積聚力量,準備和建文帝做殊死搏鬥!1399年,朱棣起兵開始反抗,同時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最後攻佔了金陵,打敗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火燒皇宮不知所蹤,最後也理所當然的自己做了皇上!

個人觀點認為朱棣當了皇上後確實有所作為,是個好皇上,跟建文帝朱允炆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觀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遷都北京

朱棣將都城由金陵遷至北京。這個事件歷史意義重大,因為歷朝歷代在統治時期大都會面臨邊境地區和中國北方地區的不安穩定局面,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所以為了加強和鞏固對北方地區和邊境地區的統治,維護國家統一,朱棣決定將都城從金陵遷至北京。此舉非常明智,如果不遷都北京真的是太難管理了,要知道金陵距離中國北方大概有一千五百多公里遠,在當時交通不發達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兩者的距離也得一年半載的!遷都北京後這個時間就大大縮短了,這對管理北方統治問題就方便多了!後來朱棣確實在管理北方地區做了了不起的舉措,比如在女真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在貴州設立了布政使司等等!對這中國的穩定統一做了相當大的貢獻!

第二點:支持鄭和下西洋

至於鄭和下西洋的具體內容不做贅述,這裡主要講講它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公元1405年以後的28年間,鄭和奉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旨意七下西洋!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摸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的直達航線;在文化上,鄭和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也加上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在經濟上,影響也是相當大的,它促進了各國之間的海上貿易,帶動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繁榮;在外交上,除了宣示了中國明朝的強盛和威望以外,還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和平往來,維護了世界和平!

第三點:編纂了《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成祖命令內閣大臣解縉和太子老師姚廣孝主持編纂的,後來由朱棣親自寫序賜名!它可是中國的第一部百科全書文獻。《永樂大典》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除了傳統的儒學,還包含了道家學說,藏家學說,天文地理,戲劇文化等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永樂大典》

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在知識和文化上的總結和歸納,是中國的文化瑰寶!

以上三點可以證明朱棣是多麼的偉大,而建文帝朱允炆上任掌權後主要想的是怎麼先剷除自己的潛在威脅,加強自己的集權統治,可以說在治理國家方面沒有多大能耐!而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可謂是勤政務實,治國有方,彰顯了他的雄韜偉略,他確實是個好皇帝!


舞動的史者


朱棣,明太宗(後改明成祖),初封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實際上就造反)推翻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登上了皇位,史稱永樂大帝。

朱棣造反的理由是朱允炆身邊有奸臣,但大家都知道這只是藉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想當皇帝,而且具備這個實力和能力,同時也是給他已歸天的老爹朱元璋一個證明——老大死了,老二老三都死了,輪也該輪到我了,憑啥便宜一個乳臭未乾,實力和能力都不如自己的朱允炆。

那麼關於朱棣是不是一個好皇帝,就要從更深層面來說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好皇帝≠好人,甚至有時候,好皇帝還=一個壞人。

一個好的皇帝,我們要看他在位的時候都幹了什麼,取得了什麼樣的效果。那麼我們來看看朱棣都幹了什麼?

第一,五徵蒙古,徹底擊潰韃靼的主力,打出了大明王朝北部邊疆數十年的和平局面,將明王朝的版圖延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

第二,編纂大典,從古至今中國文化典籍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說是對中國文化的盤點和最輝煌的展示。

第三,威名遠播,讓鄭和數次下西洋,把東方文化的種子播撒到了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東海岸,讓明王朝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更是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於傳播。

第四,遷都北京,奠定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典範,可以說基本奠定了中國今日版圖的雛形,更是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北京故宮。

第五,強勢削藩,從根本上消除了朱元璋時代藩王尾大不掉的隱患,也把明朝從藩鎮割據的危險之中拉了回來,避免國家陷入更大的戰亂。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朱棣的歷史侷限性,他起兵造反,後世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他遠征蒙古但沒有真正消滅或者有效統治蒙古各個部落,使得以後的整個明朝都面臨北部邊境的安全問題,不得不消耗大量的士兵和糧食也守邊。他雖然編纂了永樂大典,但僅僅滿足了他個人的成就輝煌,沒有讓這個大典廣泛的流傳開來。他雖然數次讓鄭和下西洋但沒有建立真正的海上貿易,還持續了朱元璋時期的禁止民間海上貿易往來,直接導致了明朝中期的海盜猖獗。他強勢削藩卻造就了無數的無可事事的宗室紈絝子弟,不僅壓榨百姓,後來更是成為了明王朝沉重的政治負擔和財政負擔。他殘忍成性,嗜血好殺,不僅處死了三千宮女,還誅了方孝孺十族。

按照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化來說,朱棣與李世民一樣雖得位不正但卻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好皇帝,但同時也是一個有很大歷史侷限性的皇帝。從短時間內把大明推上了頂峰,從更長的時間來講他依舊是一個封建集權的皇帝,沒有主動迎接世界大變革,繼承和發展了朱元璋的小農思想,讓中國逐步走向了封閉,從秦漢以來一直領先世界文明的中華文明逐漸轉向,變得封閉,自大和自我陶醉。


阿楠說話


天子守國門,君子死社稷大明朝在朱棣那時候也是很硬氣的。

我來回答一下他為什麼造反,因為他的好侄兒朱允文執意削藩,本來朱棣就想好好的做一個王爺,只可惜他明白他的處境不反就是死還不如拼一次,其實朱棣的成功也是朱允文的一道聖旨,說的就是那個是我叔叔你們可不能殺他,把他壓回來我不能背上個殺叔叔的千古罵名,他手下人看到就覺著,你爺倆鬥過來鬥過去你們還是一家人啊萬一哪天和好了想起來誰誰誰打仗時候砍了我一刀這麻煩不大了,畢竟餿死的駱駝比馬大,也就是這道聖旨導致了朱棣有護身符。具體來說朱棣還是個好皇帝的保證了中國北方的安寧驅逐韃靼,雖然說他殺了很多人但是我還是覺著他是個好皇帝,畢竟當一個皇帝是要時刻為著國家利益著想,眼界不能狹窄,可以說他是一個好皇帝!



名人思維


朱元璋後期,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次子秦王,三子晉王皆死。建文帝登基後,作為當時,年齡最大、功勞最大的四叔朱棣和其他幾位叔叔擁兵自重,各自為政。這讓剛剛登基的建文帝及其內部集團感覺到極大的威脅,所以,決定削藩。但是,在這關鍵時候,建文帝的決定又顯得那麼的優柔寡斷,一方面決定削藩,另一方面還不想揹負殺叔的罵名。這讓朱棣有機會從南京逃回了北平。所以,當朱棣從南京城死裡逃生回到封國後,決定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最後取而代之,成為了大明朝的永樂皇帝。毛澤東對明朝有這樣的評價:“《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所以,明成祖,諡號可稱得上“祖”,那麼還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


SHELL217


朱棣對明朝的貢獻是顯而易見,他的廟號是成祖,所謂成,謀事有成,雖然這個廟號是一百年之後嘉靖帝給他加的,也說明後世對朱棣的認可。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建文帝朱允炆聽信幾個近臣的主意,想削番造成。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創造一個穩定的執政環境,幾乎將開國功臣誅殺殆盡,軍事勢力基本集中到藩王手裡,燕王朱棣所處的位置最特殊,勢力最大。削番不成反而給朱棣清君側的口實。


賽麥大弘


燕王朱棣是一個很會韜光養晦的王爺,後來建文帝在大臣的建議下,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開始削藩。朱棣曾兩次北伐,在軍中很有威信。於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名義,奪取了侄子的天下~

朱棣廟號成祖,稱帝之後,進一步完善統治制度,派鄭和下西洋,還修訂了永樂大典,又多次御駕親征,南征北戰,鞏固了國防,被稱為“馬上天子”……綜合來說,朱棣你可以算的上有作為的好皇帝


影子人生路


他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不是一個好人,好人是當不了好皇帝的。五次親征蒙古,遷都北京,解決了帝國的北部邊患。修成永樂大典,成為中國文獻史上最偉大的一部書典,現存的很多書都是從永樂大典裡面摘錄出來的。還有鄭和下西洋,異國揚威,卻不欺凌弱小。。他的統治時期是永樂盛世。他是一個好皇帝

但他不是一個好人,殘忍,好殺。滅了方孝孺十族,殘忍的虐殺了鐵鉉。 可以說他是一個稱職的好皇帝


錦繡時代


我一直堅持認為只有朱元璋朱棣這種既狡猾又狠毒的才適合做皇帝,把手下的大臣管的服服帖帖,把周圍的國家震懾的不敢有惡意企圖,這就是王道!而朱標,朱允炆這種看似仁厚的,其實不適合做皇帝,反而更適合做臣工,因為皇帝不需要仁厚,不需要慈祥,不需要一團和氣,不需要好人緣,皇帝就需要王威!!後來的崇禎倒是挺仁厚,結果被東林黨耍的團團轉!朱棣殺得人夠多吧?可是朱棣時期的大明,在國力,軍事實力,人口,經濟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