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十是一个字,阿拉伯数字10是两个字,这两种思维有什么区别?

12318377369



路上有心人


道理很简单。

阿拉伯数字是十进制的,他们的基本元素是0,1,2,3,4,5,6,7,8,9,因为他们是从0开始的,所以到了10,就变两位数了,需要两个符号。

中国的数字也是十进制的,基本元素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我们的数字是从一开始的,到了十,还是一位数,到了十一,才是两位数。

十进制之所以被认为是天然的,据说是跟人的手指数有关。从这个道理来说,数到十的时候,确实仍然是一位数。因此中文表达的数字虽然同样是十进制,进位却比阿拉伯数字发生在后一位。

阿拉伯数字中的0作用很大,完全解决了所有数字的表达,不需要增加新的符号。

反观中文的数字表达,因为没有0这个元素,我们还必须增加零,十,百,千,万,十万,千万,亿等符号。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20,100,101这些带零的数字在中文表达中遇到的障碍,换言之,能否用中文符号完全代替阿拉伯数字?

严格来说,中国的数字是十进制,但是我们的中文数字表达却不是严格的十进制系统。现实中,我们国人的数字表达,用的是中文,形式却完全是阿拉伯数字的体系。

个人观点,中国古人的数学成就不高,和这个数字表达的混乱应该有一些关系。

从思维角度看,阿拉伯数字是严密的数学表达,中文则不是,我们的数字表达是不系统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以上是看到这个问答后即兴想到的答案,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可能思考不是特别周全。


我是谁谁是我谁是谁o


50五十,40四十,30三十,20二十,10壹十。还有乘法口诀“二五壹十,三五一十五”。在汉语里,十不仅是个数字,更是一个位数名称,如个十百千万。所以10的正确读法是一十,100的读法是一百,1000读一千。。。

由于文字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尽量简化,故上面的整数位为1开头时不再读出来了。比如十全十美,不能读作一十全一十美,百步穿杨、千奇百怪,万念俱灰等等都把位数前的一给省略了。

在古代人们把九作为最大的数,比如九五之尊,而不是十五之尊。一言九鼎,而不是一言十鼎。

所以,古人把十作为位数名称,把九作为最大单个数字是很清楚的。只是把一十的一省略了。本质上来看,我们和阿拉伯数字10的数学思维是一样的,都是完美的十进制!

阿拉伯数字书写最简单,中文数字读法最清晰最简单。不信你用英语阿拉伯语读下100000001试试!中文一亿零一短短四个字节解决问题!这就是中文的优越性!


万隆软件


此提问两者没有可比性:一个是文字——表示数的文字(数字);一个是数码如中华数码也称苏州数码和后称为的印度数码、阿拉伯数码——新文化运动后统称数字!( 也许是建国以后),是文字史上的悲哀之事,是开倒车!以前解释了几次,由于时间关系以后再详解!总结一句此问题今不如古人明白!

解释一下:一二三……十,对应 one two three...ten 都是记录语言的文字,一个是汉字一个是英文,两者才是等同的,都是数字——记录数的文字称数字,与语言直接相关;

10是数码——是用来计算和记录数数的符号:两三千年前 中华数码源于远古算筹的笔记形式,是十进位制 它通过位置表示个十百千万,中国用了几千年后传入印度成为印度数码,后传入阿拉伯成为阿拉伯数码,西阿拉伯数码传入欧洲最终演变成今天的数码:1234567890

注:以下的图大家不一定能看出缘由,左边图一是算筹和手写记录符号数码(图下),中间图二的左下角中间和底部是实实际使用中 中国人写的数码,分别是14575元(1XԾ╧Ծ)和15575元(1ԾԾ╧Ծ)即语言文字记为一万四千五百七十五元和一万五千五百七十五元,和今天数字一样!右边图三中间的是阿拉伯数码,与今天完全不同,左边是演化到今天的数码,右边标记的是文字(数字)。此观点目前是本人的独创,极具学术价值,转载请注明出处 施。





奥斯眼中的世界


数字,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零,说文解字,徐雨也。零,不是数字。如,某商品价九十九元,付一百元钱,老板返回一元,找零。

0123456789,这些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公元六纪发明的。十五世纪传入欧洲,十八世纪经欧洲人传入中国,在中国并没得到普及运用。

阿拉伯数字,最关健的是0的发明。0在多位数上表示空位。有了0,才有了正负数的概念。如任划一直线,在线上任取一点为0,左边为负数,右边为正数。

有趣的是,中国古人把数字分为天数地数,阴数阳数,《易传》解八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奇数阳,偶数阴。

更有趣的是,现代人从易经八卦中挖掘出,现代科技产品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原于易经八卦。

计算机数学原理为二进制,只有0与1两个数。八卦中怎么会有印度人六世纪才发明的0呢?


有话少说


10非常了不起,因为它有一个“0”

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古使用虚岁,小孩生下来就是1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没有0。西方也是如此,公元1年的前一年是公元前1年,没有公元0年。所以我们要算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是多少年,用8减去-202就上了当了。

而印度人很早就知道有个0。

十个手指头,中国人从“一”输到“十”,英国人从“one”数到“ten”,但是在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里,只能数到9,十就得用两个数字,看起来非常不方便。但是当你的视线指向几十万,几亿这样的数量级,使用阿拉伯数字显然就方便多了。

印度人的神话故事很神奇,它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非常大。比如我们生活中能到达的所有地方,叫做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是10亿个印度,我的喵啊!

佛教经典《仁王经》中提到:“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算得事相的生成消灭率为每秒216,000次,或说每次生灭约4.6微秒。

这样大的时空尺度,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计数法,也只有他们用得上。

当然现在我们也用得上了。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因为阿拉伯数字是随着西方数学的引进而引进的一套数字符号,在数学中按照汉语数字的读法去读,这种读音似乎不是个问题,人人都知道这些数字怎么读。如:326就读作“三百二十六”,5104879就读做“五百一十万零四千八百七十九”。在数学运算中的阿拉伯数字也是按照汉语的读音规则去读。在同一场合出现的数字,应遵循“同类别同形式”原则来选择数字的书写形式。如果两数字的表达功能类别相同(比如都是表达年月日时间的数字),或者两数字在上下文中所处的层级相同(比如文章目录中同级标题的编号),应选用相同的形式。反之,如果两数字的表达功能不同,或所处层级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这就是我看法的不同区別。


振兴中华81570676


0123456789,这些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在公元六世纪发明的。

十五世纪初,经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起初欧洲人视为邪恶,因为容易造假,如,0随便加一勾就变成6或9。十五世纪未,数学家们用于数学运算,书写速度大为加快,数学得以快速发展,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十八世纪未,阿拉伯数字经欧洲传教士传入中国。

10是二位数。0在个位数上表示空位。

汉字中的数字,没有0。零,不是数字。

二位数10,汉字只用一个数字表示,十。

汉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三位以上的数,如,100,一百。110,一百一十。

101,汉字写作一百零一。零,零碎的意思,不是多位数的“位”。

直到南宋,数学家们进行算术运算,数字的空位用方框口表示,如,2019,二口一九。书写速度快了,方框口变成圆圈〇,二〇一九。于是汉字诞生了数字〇。

八十年代后,西方科技产品,个人电子计算机进入中国,计算机工作原理基于二进制,而二进制数只有0与1。面对先进的西方科技,于是有人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中国的易经八卦就是计算机原理二进制。

现代版的天方夜谭。在此两千年的易学中,根本没有八卦是二进制的说法。


赵日金141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我们中国原有的数字(小写),大写是壹贰叁肆伍陆染捌玖拾佰仟万。0123456789是阿拉伯数字,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发明的,后来传入阿拉伯,经改善后传入欧洲,由欧洲人完善并称之为阿拉伯数字。由于阿拉伯数字在数学等方面运用快速简便,所以被世界各国接受,并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字。

阿拉伯数字至少在700年前就传入我国,只是没有接受并运用,到民国时期通过文学改良才开始广泛应用。

1996年中央多个部门几乎同时发出通告,”凡所有文书在书写的过程遇到数字可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这就是与世(时)俱进,并不是崇洋媚外,别人的好东西我们就要学习并接受。


开拓的世界491


汉字表示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前五个显然是直观而且是象形文字,后五个是特别规定沿袭下来的数的特定表示方法。它体现的是直观而不是抽象,每一个字都是“个别”或者是“特殊”表示的一个“数”,而不是“数学”中的数码,不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应用价值。尤其是没有表示“0”这一数字存在,说明中国人没有“0”概念,所以是非常典型的形象思维表现。这种形象思维只能对现实的存在而且只能是简单的存在加以描述,稍微复杂一点的数字便无法描述。所以中国人常用“九”来形容最多,比如形容天之高用“九天”,形容皇帝位高用“九五至尊”,形容黄河弯曲之多用“九曲十八弯”,形容心情复杂为“九曲回肠”。“九”成为文学常用数词,而科学的数学却杳无踪影。

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入西亚北非,后被欧美及全世界采用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10虽然最初也是象形计数符号,但是可以用进位来表达无限多的数字,成为普遍和抽象符号。“进位”使其拥有数学的潜能,因而产生了数学这门科学。当引入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位数概念以后,加上各种运算符号便有了普遍性和抽象性的数学功能,可以表达无限的数字,以至于怎样称呼都不重要,使数学为科学平添任意翱翔的羽翼。汉字却无法再前进一步。汉字数字过百以后不用说加入各种运算符号,就是数字表达本身就已经很困难了。汉字与科学无缘由此可见一斑。

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哲学思想得出的结论认为,脱离个体而独立之抽象事物——通式与物质分离,是哲学的开端,也是科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汉字表达的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产生的分野,证明中国人思维方式缺乏数理性、普遍性和抽象性思维能力,非科学性思维绝非偶然,与西方文化的矛盾与其说是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莫不如说是同科学理性有着巨大而深远的鸿沟。直到今天,中国人对数理性、普遍性、抽象性思维仍旧是弱项。对数理性、普遍性、抽象性的无知和粗暴否定,时不时进行攻击,说明没有认识到科学理性的本质在于从普遍性和抽象性中发现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运用本质属性改变民族落后的思维,才能走上科学之路。执意追求民族性、传统性、固守“中国特色”实质上是与科学理性自我隔绝,既是一种倒退也是一种毫无希望的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