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中,行与行之间该怎样相互呼应呢?

随笔涂鸦467


首先,行草书字与字之间有呼应,行与行之间的更有呼应!如果没有呼应,没有变化关系,就称不上是书法!

个人在这里浅显地聊一聊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以怀素自叙帖为例……

以下图一二三为例的第一二行字,大小对比关系,粗细对比关系,字与字的疏密对比,浓墨淡墨对比,连与断的对比关系,收缩与扩张的对比关系……

有了对比关系,才能在全篇布局里产生呼应关系,相似元素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也是因为对比才找到同类型,呼应关系自然产生!

如上如述,如此多的同类型产生了多少的呼应……

以上图为例,我们在怀素自叙帖中发现,接下来三行为粗浓线条组成块面,跟着三行细线条组成块面,大的对比呼应关系又形成了!

前几天在视频里看到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讲书法的课程,感觉讲得非常好,受益匪浅……但是讲到的其中一点不敢苟同。他谈到自叙帖中“奥”字,如图四,第一笔非常之粗,不合适,很突兀,临帖时应该变细,还为之找到了一个人临帖习字中写得很细的图片来佐证!

我为什么反对呢?如果单单写一个字,粗细对比如此强烈,些许有突兀之嫌,可是我们再看其他图,如“理”字的两竖,“皆”字第一笔,“来”字长竖,“戴”字一竖,其余“两”、“信”、“手”、“翻”等竖,都如粗梁横木一般出现在整个作品中!我们就会忽然发现,这是一种呼应的元素!

草书名家王厚祥老师曾经说过,怀素自叙帖中这样的线条用得好,就像盖房子用的顶梁柱一样(我们也可以看作为大厦的承重柱子)!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牛!

这里用狂草为案例,我觉得同样适合于行草,或者说,更加适合于行草!











陈天哲


行草书或者草书,最重要的章法特点是对比,用中国古代朴素哲学观来说就是阴阳变化。大小,疏密,粗细,连断,错杂,正侧俯仰,墨色变化等等都是创作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创作作品需要从临摹中来,也就是总结经典书法的模式或者说是学习、概括经典范式。这只是最基本的章法学习途径。比如书谱,二王尺牍,宋四家作品等等。这些经典都是可供学习的资料。明一代书法大家的条轴作品也是需要琢磨的典范。


涵虚堂王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草书恰恰相反,就是要冲破樊離,随意发挥。才会有意趣!



xiuzhu修竹


制造矛盾(长短 轻重 疏密 收放 粗细 枯湿 润燥 虚实 等等),又要善于解决这些矛盾,达到整遍作品的和谐,可以一直努力学下去,似乎无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