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宪宗朱见深?

大明戚少保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在位23年(1464年—1487年),在位时间和明成祖朱棣一样长,在位期间年号成化,是明朝比较长寿的皇帝,享年40岁,不要笑,这个是事实,在明朝16个皇帝中,成化皇帝寿命排第6。

明朝皇帝按寿命长短排,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70岁)、成祖永乐皇帝朱棣(63岁)、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59岁)、神宗万历皇帝(58岁)、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47岁),接下来,第六名,就是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6个排第六,那算是靠前了。

为何明朝皇帝这样短命?不少人认为老朱家基因有问题。其实不然,老朱明太祖70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二朱明成祖朱棣63岁,也是在及格线之上,所以基因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那里?问题出在制度。

我们来看看明朝皇帝的工作生活环境:

1.政务繁重。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没有宰相这个行政首长负责朝廷的具体政务工作,皇帝就要处理具体政务,事必躬亲,需要批阅的文件相当多,虽然有内阁票拟,但文件还是要看,看完再决定是批或者不批。国家这么大,事情很多,每天都是成百上千件文件,才智、体力过人的,勉强能应付,才智体力一般的,根本无法应付。后来内廷产生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职,就是帮皇帝抄写批示的。

2.对付文官。明朝的文官是一大特色,特别喜欢管皇帝的事情,立皇后、立太子、生孩子等等,皇帝的什么破事都爱管,动不动上书建言、告状,动不动集体跪谏、死谏,搞得皇帝不得安宁,好心情的时候不多。不是一般的麻烦。

3.后宫问题。明朝皇帝好色的自由程度比较高,后宫佳丽三千,而祖制对此并无约束,也就是说,皇帝想临幸谁就临幸谁,想在那个妃子那里待多久就待多久,容易纵欲过渡。所以叫你不要笑,作为后宫的唯一男人,面对三千佳丽,又无制度约束,要是换作你,不要说40岁,可能也是连30岁都活不过。

明朝不像清朝,清朝吸取明朝等前朝的教训,对皇帝的房事规定的比较严格,活动进行到半个小时就被太监打断了,而且皇帝不能在后妃寝宫留宿,就是说,办完事就得走,想梅开二度,不行。因此清朝皇帝平均寿命比明朝高多了,当然,因为其他原因,清末咸丰、同治、光绪也是短命鬼。现在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短命,要么是被美女和政务累死的、要么是被文官气死。

言归正传,成化帝这个人有着比较悲惨的童年。1449年,蒙古的瓦剌南犯明朝,直逼山西大同。成化帝的亲爹,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仓促之间率20万大军亲征,命21岁的弟弟朱祁钰居守(其实就是监国)。大家都知道,后来明英宗亲征失利,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

历史多怪事,但明朝的奇葩事更多,皇帝御驾亲征居然被俘虏,不过被俘还不算奇葩,奇葩的是被俘的皇帝不但没事,一年后还被敌方瓦剌千里相送回北京,敌方负责送行的人在和明英宗分别之际,眼泪婆娑,不舍的明英宗回家。瓦剌的领导还交代明朝当局,要善待太上皇朱祁镇,不许欺负他。这明英宗朱祁镇到底有什么魔力,连敌人都被他镇住?我想,明英宗朱祁镇应该是个特别能微笑、特别能握手、特别能合影的好领导。

这已经是很奇葩了,但还有更奇葩的。明英宗被俘,全国惊慌失措,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于谦等人的坚持下,决定拥立明英宗的21岁的弟弟朱祁钰即帝位,改明年为景泰元年,是为景泰帝,以便带领军民坚守北京对抗瓦剌进犯,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朱见深的爹原来皇帝,这下皇帝成了叔叔,朱见深这个2岁的太子如何是好?关键是叔叔朱祁钰自己有儿子。终于,叔叔朱祁钰在当皇帝的第四个年头(1452年),通过各种手段,将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景泰帝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历史上被废的太子通常只有一个下场,即先于现任皇帝死亡,死亡原因,抑郁而死或者非正常死亡,比如汉武帝废太子刘据,康熙废太子胤礽等等。

叔叔景泰帝当皇帝的8年,朱见深不管是当太子还是沂王,一直活着,虽然活得不算太好,惊吓是少不了的,但活着就有希望,艰难岁月,有除了祖母孙太后陪伴,还有一个叫万贞儿的宫女陪伴,这个万贞儿就是后来著名的万贵妃。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因夺门之变复辟,朱见深又被父亲明英宗立为太子。天顺八年(1564年),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后,朱见深终于当上了皇帝。废太子当上皇帝的,2000多年封建王朝,独此一人。看来生活高于艺术,人生比股票丰富多彩,退市的股票还能重新上市。

看看他的头像,头大脖子粗,不是大官就是伙夫。这个头大脖子粗的人既是高官,也是伙夫。说他是伙夫,是因为他的智商、情商和行事风格更像乡野大厨或杀猪卖肉的屠夫,头脑单纯,行事简单,心地善良,人缘不错。大家看他的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对,纯皇帝。明朝的文官真是太有才了,概括的相当好,纯,记住不是纯净,是单纯。朱见深的一生都在半睡半醒之间,一会清醒一会糊涂。来看看:

1.一生爱着宫女大姐万贞儿,不离不弃。

这个大姐比比朱见深年长17岁,4岁进宫,正统十四年,就是土木堡之变发生的那一年,19岁的万贞儿被安排照顾年仅2岁的皇长子朱见深。朱见深的太子位后来被登基为皇帝的叔叔朱祁钰废除,由太子变为沂王,直到8年后亲爹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才恢复太子位,在这人生最黑暗的8年中,万贞儿始终是朱见深的贴身保护人,患难见真情,可以想象,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明英宗驾崩,17岁的朱见深登基,是为成化帝。

登基后,朱见深想立36岁的万贞儿为皇后,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坚决反对,只好退一步讲万贞儿立为妃。另外立吴氏为皇后,朱见深还是整天和万贞儿在一起,对吴皇后根本顾不上,万贞儿底气十足,对吴皇后也不够恭敬。吴皇后终于暴发了,下令打万贞儿。这还了得?朱见深马上废了吴皇后,打入了冷宫。废后是很难得事情,但朱见深对废后一事态度坚决,不可商量,挡我者死。小吴啊,你也不看看人家什么来头?年轻人要多看少动,不然吃大亏,当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这样没了,好可怜。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38岁的万贞儿真的生下了皇长子,可惜皇长子不到1岁即夭折,万贵妃从此不再怀孕。直到3年后朱见深才生了皇二子,这3年成化帝在干什么?或许真是一直在陪伴失去儿子的万贵妃。因为成化帝对她宠信有加,钱能、覃勤、汪直、梁芳等人纷纷向万贵妃靠拢,一时间,外戚横行,奸臣当道,朝纲败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陪伴朱见深近40年的万贵妃去世了,朱见深悲痛欲绝,辍朝7天,哀叹说:“万氏长去了,我亦将去矣!”,同年九月,朱见深驾崩。

朱见深对万贵妃的好是一以贯之的,是毫不动摇的,为你废后、为你变乖,还差点为你绝种。

不少人因此觉得朱见深是个好人,有情有义,其实不然,成化帝对万贵妃好,无可厚非,毕竟有着生死交情,但这种好超过了正常范围。这恰恰反映了成化帝是自制力比较差的人,少年时代不可自拔尚且理解,成年之后,对这种情意就应当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处理,避免因此误国误民。

二是大搞特务统治,肆意妄为。

明代有“三厂一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这些都是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基本是皇帝监督大臣的机构。朱元璋设了锦衣卫,朱棣设了东厂,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成化朱见深设立西厂。成化十二年,京城传言有人刺杀皇帝,朱见深很紧张,认为四周都是危险,不相信东厂和锦衣卫,于成化十三年成立西厂,用亲信太监汪直担任西厂指挥。成化初年平定广西大腾峡叛乱后,俘获一批小孩,带进宫,这里面就有汪直,还有弘治帝朱祐樘的母亲纪太后。

汪直肯定不是好人好太监,不过虽然霸气十足,但从史料看,笔者认为,这是位有鲜明个性的人,与正德朝的刘瑾相比,汪直心中还是有是非、有底线的,其内心还是崇拜能人、崇尚荣誉的,是小有情怀的。

西厂的特务人数,在当时比东厂要多出一倍。当时东厂的太监尚铭,也不得不俯首听命于汪直。凭借成化的宠信,西厂气焰非常嚣张。西厂可以不经皇帝同意就擅自抄捕。这是显然是对文官的极度侮辱,对党纪国法的肆意践踏。有人看不下去了,内阁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忍无可忍,于是向朱见深建议,罢免汪直,汪直在,官员不安于职守,商人不安于营业,百姓不安于生产,再这样下去要亡党亡国。

朱见深说:“我就任用了一个内廷太监,有你说的这么严重吗?你们是不是别有用心?”你看看,朱见深糊涂到什么程度,手下人飞扬跋扈、为非作歹到这个程度,他对危害性、严重性还一无所知。由于汪直“官愤极大”,朱见深最终拗不过大臣,罢免了汪直的职务。后来汪直借机诬陷商辂受贿,这个节骨眼上,御史戴晋火上浇油,上书朱见深,历数汪直的功劳,要求恢复汪直职务。朱见深于是重新启用汪直管西厂,商辂坚决辞官,一代名臣商辂回家养老。这下汪直就更嚣张了,西厂一直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失宠以后撤销,总共在历史上存在了五年零几个月,那些年,汪直和他的西厂坏事干了一火车,当然也干了些好事。汪直竟然得以善终。

三是政府组织一团糟,离心离德。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就发生在成化年间,当时内阁有万安、刘吉、刘翔这3人,都是贪位不敢担当的小人,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整天忙着争权夺利,朝野讥讽他们是“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是这几位哥们:吏部尚书尹旻、户部尚书殷谦、礼部尚书周洪谟、兵部尚书张鹏、刑部尚书张蓥、工部尚书刘昭。这6人胆小怕事,对“纸糊三阁老”不敢多嘴,对恶化的朝政束手无策,整天喝茶、吹牛、看报纸,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们是“泥塑六尚书”。有着些活宝坐镇中枢要职,成化帝也是够可以的。

不是说成化帝一无是处。成化帝继位之初,任用名臣李贤为相,重用彭时、商辂等能臣,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一时清明无比。当年有人提起明代宗景泰皇帝废黜朱见深太子之位的事情,朱见深说:“景泰年间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朕不会在意,况且这些也不是臣下当说的。”遇到天灾,朱见深都及时救灾,因为接手的摊子不咋地,国库钱不多,遇上朝廷财政无钱,成化皇帝会慷慨拿出私房钱赈灾。上述种种表现,让成化皇帝一时恍若明君。可惜只是恍若,时间久了,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朱见深终究不是一个明君,因为首先他就不是一个明白人。

纵观横看朱见深短暂的一生,此人并不是像嘉靖帝、崇祯帝那样的恶人、坏人,他只是天资平常,加上跌宕的童年生活,导致他的智商和情商发育受到影响,心智始终不成熟,对万贵妃的分离焦虑症一直困扰着他。他有当好人、好皇帝的愿望,无奈,中万贵妃的毒太深,以至于长期能力不足、精神懈怠、脱离群众,使其无法成为一个好皇帝,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明朝的纲纪是从成化朝开始败坏的,到他的孙子嘉靖这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但这个人身体不错,明朝16个皇帝中,除了明太祖,就是朱见深的儿子最多,前后共生了14个儿子,成年的就有12个。此后,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这8位明朝皇帝已经没有男性后裔活在这个世界上。

朱见深死后庙号宪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不知道朱见深“宪”在哪里?


坐看东南了


明宪宗朱见深的名气不大,哪怕是在明朝皇帝中,也是比较默默无闻的一位。但是拜一些关于明朝的武侠电影和前些年在网络上大热的历史科普书《明朝那些事》所赐,他的名声被传的非常的糟糕。

比如说,他重用宦官汪直,在有一个东厂的前提下,还让汪直搞了一个西厂。东西两厂没少祸害忠臣;二如他宠幸年纪可以当他妈妈的万贵妃,纵容万贵妃迫害后宫的其它妃嫔,搞的自己没儿子,堂堂大明朝连一个皇位继承人都没有。

如果仅从这两点来看(重要宦官加宠幸后宫奸妃),明宪宗妥妥的就是个昏君。别说跟他儿子明孝宗比不了,就连跟他的昏君老子明英宗比,也好不到哪去。

但是其实明宪宗朱见深给人的这种巨烂无比的印象,并不是他在历史上真正的形象。我不敢说历史上的明宪宗就是个明君,但起码他在历史上的功绩,比他老子明宪宗还是要强出不少的。也算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



这里先说一下明英宗这个人,先说说他给明宪宗留给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重新坐上了皇帝宝座。复辟之后的明英宗,还是一如既往地昏君本色。

首先,他杀害了一大票功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于谦。另外,还包括内阁辅臣王文和曾在德胜门之战中击退了瓦剌首领也先的功臣将领范广更(被凌迟处死)。此外,内阁辅臣之一的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

当时,只要是景泰年间的文武要员,不是被杀害,就是被流放、罢黜。这些人大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却被一心党同伐异的朱祁镇清洗。这在当时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一时间朝廷之上没有忠臣了,有的全部都是不学无术的小人。

比如说,明英宗复辟后,他居然给祸国殃民的王振给平反了。平反了不说,他还给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种做简直让人寒心啊!这里额外插一句,明英宗还给瓦剌首领也先在北京城建了一座庙,以感激也先放自己回国的“大恩大德”。

还比如,他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在夺门之变中有功的人员全部委以重任。结果这些人在后来没一个人不是祸国殃民之辈。如石亨和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是公然在京师举兵要造反。这些所谓的有功之臣,就是明英宗一手提拔起来的。



第二,明英宗处置荆襄流民举措不当,在他死后的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乱。明朝政府出动二十五万大军,耗费钱粮无数,历时七年才平叛。

第三,开放抚顺关马市,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遗祸后世千秋。

第四,轻信蒙古鞑靼部首领孛来的谎言,导致河套地区就此丢失。明英宗时期,鞑靼部落的孛来多次带兵袭扰河套地区,但是都被明军的凉州都督毛忠打败。后来孛来派出使者向明英宗称臣入贡,得到了批准,但是图谋不轨的孛来却要求从陕西兰县入贡。

一般情况来说,蒙古部落的使者入贡,都是从大同进入明朝内地,因为大同是明朝的军事重镇,防守非常的严密。而兰县防守很松弛,而且还是蒙古人进入河套地区的必经之路。蒙古使者从兰县入贡之后,回到河套地区就赖下不走了,后来蒙古人还在河套地区定居下来,并且以此为据点,频繁的袭扰明朝西北的边境和内地。每年的秋收时,鞑靼人就到明朝抢劫粮食!河套之患也就成为了明朝主要的边患。

这种边患,一直要到一百多年后的明穆宗在位时期,因为“俺答封贡”,明朝才与鞑靼的关系有所缓和。



总而言之,明英宗朱祁镇不但可说是明朝从人品到政绩,都是比较差劲的皇帝。《明朝那些事》里面说他是“好人”(估计是因为他废除了人葬制度),其实也很牵强。

而明英宗死后,留给明宪宗的大明,其实是一个很烂的摊子。如果不是明宪宗及时的替他擦了屁股,明英宗的名声估计会更烂。

首先,明英宗死后,明宪宗便召还了之前被英宗罢官的商辂(商辂是历史上少有的连中三元的人才)。商辂回朝后,明宪宗任命他为内阁首辅,在他的主持下,明朝给于谦和一票功臣平反昭雪,而且还赦免其亲族并加恩。之后商辂还力主追复朱祁钰以帝号,建议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平反要有理由。由于这是英宗造的孽,明宪宗身为人子,当时很是苦逼。因为他不能在诏书中明说自己父亲如何恩将仇报、冤杀忠良,于谦是被自己的昏聩老爹给弄死的。所以他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说明英宗是受人蒙蔽了才会干下那些昏聩之举。

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英宗)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明实录》

明宪宗在诏书中说,平反功臣这是英宗在临死前,特意交待给自己的政治遗言。这样既照顾了老爹的面子,又还了功臣一个清白。儿子做到这个份上,还有啥可说的?



第二,宪宗平定了荆襄百万流民大动乱,替英宗擦了屁股;

第三,明宪宗很果断的征讨建州女真,犁庭扫穴,擒斩包括努尔哈赤之六世祖、建州酋长董山在内的1700余人,并且焚毁屯寨四百座,释放被其掠夺的汉人奴隶“包衣”一千多人。如果后来的万历皇帝有宪宗的这种政治警觉性,哪还有后来的清朝?

第四,宪宗还重用名臣王越,多次出塞打击蒙古。特别是在威宁海之战中,中兴蒙古的一代英主达延汗,被明军打得落荒而逃。缓解了明英宗时期造成的蒙古坐大的孽。

由此可见,明宪宗朱见深还是有一些文治武功的。但是,很多讲明史的著作,对此通通都无视,只盯着明宪宗如何昏庸无道,如何痴恋比自己年长一辈的万贵妃,如何宠信奸妃、宦官和奸臣,如何搞得朝堂和后宫都乌烟瘴气。这就太不应该了。

毕竟,连明英宗这种大昏君都能洗白,而明宪宗这种替老爹擦屁股,皇帝做的还行的皇帝却无脑黑,这着实有点说不过去。



最后说说万贵妃的问题。其实,明宪宗宠幸老女人万贵妃,这本身也不是什么问题。大家不能接受,主要是社会偏见造成的。

比如说,男人娶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女孩子为老婆,大家都不会说什么。而像朱见深这样娶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老女人为妃,大家就会觉得不能接受。但其实,只要男女之间是真感情,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如果拿宪宗娶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嫔妃就说他是昏君,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性别偏见。古人这么认为也就罢了,当代人也这么认为就太应该了。

另外,就是万贵妃祸害后宫的问题。这段史料的最早出处源自万历年间,于慎行的《谷山笔尘》一书,并不见于正史。《谷山笔尘》一书中原文是:

万历十二年一老中官为于道说如此。

也就是说,万历年间的于慎行听说宫里的一个老太监说,成化年间的万贵妃如何如何之坏。

问题是,万历和成化给了一百多年,百年后万历年间的太监又怎会一清二楚?

后来,这段记载被照录进了清朝张廷玉修纂的《明史》后。乾隆在阅读时,都全然不信,甚至还写过专文驳斥。



毕竟,有大量明朝相关史料证明,明孝宗朱佑樘从出生起,朱见深就一直知道这个孩子,否则的话,后宫中人随便说个几岁大的孩子是皇子,皇帝怎会轻易相信。难道明宪宗就傻到不怕别人给自己戴绿帽子?

当然了,《明史》是这样记载的。替明宪宗做翻案文章批驳正史,意义也不大。但是还明宪宗朱见深一个公正的形象,还是很有必要的。


Mer86


我个人的评价是:他在位时期治理国家的功绩是值得肯定的,水平也不错。但是用人上面有严重问题,风气不行。

朱见深早年比较惨,自己老爹明英宗让人给抓走了,太子又让人给废了,整天活的也是担惊受怕。后来英宗回来复位了,他重新做回太子,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但是在此期间,他喜欢上了比他大17岁的玩万贞儿,也就是后来的万贵妃。

我一直讨厌讲历史强调主人公的私生活,以及用个人品格德作为衡量其政治贡献。道德是道德,贡献是贡献。

英宗执政说实话,还是可以的(日常复制,主要是自己概括还没这个好):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今天的人说明宪宗昏庸,主要的事情就是讲后宫,朝廷乌烟瘴气。但是民间其实并没有多严重。甚至过的还是不错的。像正德期间,正直官员多了去了,一个刘瑾祸害天下,还真的不如明宪宗这种情况。

当然不得不否认,明朝初期的官场风气是非常好的,虽然贪污时常有,但绝对到不了正德以后官员的全方面堕落的水平。明宪宗朝堂非常混乱,不作为。但是仅仅在高层官员当中。地方官员和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在今天的正史里,对明宪宗的从政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后宫乱政。

看多电视剧的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情况了,我就不细细讲了。弄出了一连串裙带关系,汪直,万安。纸糊尚书,泥塑阁老。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明宪宗朱见深童年、少年时期经受的苦难以及与万贞儿那些事不再谈,只说说朱见深当上皇帝以后的事,看看他是个昏君还是明君。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濬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年,瓦剌南犯,直逼大同。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亲征。皇帝出征,太子监国,于是按照皇太后的旨意,立幼小的朱见濬为皇太子。不料土木堡之变之后,朱见濬的父皇被瓦剌俘虏。为免瓦剌借皇帝的名义骗开关防,更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等大臣纷纷与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是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景泰帝。

宪宗朝内阁充斥着奸佞小人,当时人称“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无耻巴结万贵妃,进献房中秘术而得宠的万安是首辅,耐弹的“刘棉花”刘吉也进入内阁,六部尚书只会跪拜呼万岁干不了实事,又有大太监汪直横行霸道祸乱朝政。


宪宗一生喜好房中术,妖道李孜省、妖僧继晓都以媚药获宠,进而把持国柄,宪宗在东厂以外又增设西厂,侦缉臣民以为耳目,总的来说宪宗朝奸佞当道、朝政混乱、乌烟瘴气,明宪宗朱见深不能算是个贤明皇帝,应该算是个昏君。

但是宪宗朝出了两个能臣,韩雍平定了侯大狗等人领导的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项忠平定了刘通、石龙、李原等人领导的荆襄流民大起义。朱见深又对不安分的辽东建州女真部搞了个“成化犁庭”,斩首六百余人,俘虏二百余人,还杀死了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也算小有成就吧!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风云阁之轩辕居士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朱见深童年经历比较凄惨,未满两岁被立为皇太子,本是高兴的事,但就在这一年,瓦剌南犯,直逼大同。明英宗亲征,太子监国。不料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为了避免国无长君,于谦等大臣与皇太后商议立皇帝的弟弟朱祁珏为帝,是为景泰帝。景泰三年朱见深被废为沂王,当时的太监宫女都分分远离他,只有万贞儿没有离开他,万贞儿成为他唯一的心灵依靠,患难见真情,造成了以后对万贞儿的百依百顺,为后来的后宫不和留下了祸根。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

我认为他应该是想当个好皇帝,但由于他童年的经历,变得孤僻,多疑,设立西厂,再加上在位期间用人不当,任用奸邪还是有缺陷的。设立皇庄,搜集钱财满足宫中奢侈的生活,毁坏了王朝的经济基础,传奉官视官爵为私物大大的败坏吏治。

《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品史君


从为人的角度看,朱见深的性格总体来说比较“仁柔”,待人宽怀,缺乏安全感,这跟他幼年经历有关。

他两岁被立为太子,后来因“土木堡事件”,父皇被瓦剌俘虏,叔叔朱祁钰被拥立为皇,他被废为沂王,那年他才五岁。父亲先在漠北做俘虏,后来被叔叔囚禁于北宫,自己成为叔叔眼中钉,进而被废,这种精神压力下,朱见深得了口吃的毛病。后来他依恋大他17岁的万贵妃,跟他幼年的不安全感有关。

从为政角度看,朱见深是功过参半,总体来说过大于功。即位之初,他不计前嫌,为给他带来伤害的叔叔上尊号,为于谦等大臣平反昭雪,重用贤良,显示出一个明君气度。

朱见深在位期间国家并不安定,可以说四处狼烟,南面诸夷叛乱,西北面蒙元参与犯境,东面女真入侵朝鲜。朱见深连年忙于派兵攘安,对大明王朝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宽仁有为的皇帝,犯了几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是复立西厂,导致大明王朝进入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二是设立皇庄,大肆搜刮民财;三是跳过朝堂,私自设立“传奉官”,导致卖官鬻爵的泛滥。

在个人家庭生活方面,他因为宠信万贵妃,差点导致子嗣被绝,很不明。

当年明月评价朱见深“是好人,不是好皇帝”。我觉得朱见深的功过三七开吧。


寻根拜祖



朱见深不善的地方不少,例如开皇庄之滥觞,加速土地兼并;开武臣纳栗袭职定例等,但是总体来说他是一个好人,也可以算一个比较合格的皇帝。


1、朱见深是好人

对于景泰帝朱祁钰,朱见深是有足够的理由来恨他的。作为正儿八经的皇太子,在朱祁钰继位之后就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也有人认为朱见深口吃的毛病就是从那个时候因压力过大落下的。朱祁钰掌权日久之后,连表面工程都不要了,直接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古往今来废太子的下场是什么,相信朱见深比我们更清楚,我们也很难想象在被废之后到自己父亲朱祁镇夺门之前的那一段日子,年幼的朱见深是如何每天在死神的镰刀下苟延残喘的,但是,通过朱见深对于陪伴他渡过这一段艰难时光的万贵妃那一生不变的宠爱来看,只有身处绝对的黑暗,年幼的朱见深才会对那段黑暗时光里唯一的光明点万贵妃如此矢志不渝。

但是,即位后的朱见深对于他的叔叔朱祁钰却没有任何清算,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景泰以往过失,朕不介意。 《明宪宗实录》

一句“朕不介意”,真大胸怀!

而对于于谦,他的感情应该也是复杂的。他保卫了北京,保住了自己的祖宗基业,他是感激的;但是在景泰废自己太子之位的时候,给事中李侃、林聪、御史陈英等人力持不可,而于谦选择了袖手旁观。

但是即位后的朱见深依旧是“朕不介意”,以极高的评价为于谦平反,尽显明君胸怀:

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故复卿子官,遣人谕祭。呜呼,哀其死而表其生,一顺乎天理,厄于前而伸于后,允惬乎人心。用昭百世之令名,式慰九泉之意。灵爽如在,尚克鉴之。谦有功于国,而死于非命,人久为之冤愤,至是少慰释云。 《明宪宗实录》

特别是“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这六句铿锵有力的话,当时为天下所传颂。

2、朱见深算一位合格的皇帝

不要以为朱见深叫宪宗,就觉得成化一朝不重视武功,武宗应州之战顶多和小王子打了个平局,就能被尬吹到现在,宪宗朝的红盐池却实在少为人知。大明仅有的三位以军功封伯的文官王越,就是在宪宗朝以横扫边境而崭露头角的,一仗打得小王子的前辈、蒙古大汗满都鲁痛哭流涕,尽弃河套之地数十年的红盐池之战就发生在成化九年

九年秋,满都鲁等与孛罗忽并寇韦州。王越侦知敌尽行,其老弱巢红盐池,乃与许宁及游击周玉率轻骑昼夜疾驰至,分薄其营,前后夹击,大破之。复邀击于韦州。满都鲁等败归,孳畜庐帐荡尽,妻孥皆丧亡,相顾悲哭去。自是不复居河套,边患少弭;间盗边,弗敢大入,亦数遣使朝贡。

成化十六年,又有威宁海子之役,打得刚即位的达延汗(也就是小王子)仅已身免,狼狈而逃

丙戌,监督军务、太监汪直,提督军务、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奏威宁海子之捷,云:自二月二十二日,选调京营大同宣府官军二万一千出自孤店关,夜行昼伏二十七日至猫儿庄,分为数道,值大风雨雪,天地昏暗,急趣前进,黎明去威宁海子不数里,虏犹不觉,因纵兵掩杀,生擒幼男妇女一百七十一,斩级四百三十七,获旗纛十二、马一千八十五、驼三十一、牛一百七十六、羊五千一百,盔甲、弓箭、皮袄之类一万有奇。

不仅自己手下人厉害,宪宗自身也十分注重军官的素质问题,前后两次对在京武臣进行大考(当然,考试结果很尴尬),宪宗之后,再难见此盛事了,可能已经对京营基本放弃治疗了。第一次是成化九年四月:

亲阅骑射于西苑 上以武备懈弛乃御西苑命将官骑射敕谕总兵官抚宁侯朱永等曰朕亲阅公侯伯都督都指挥指挥坐营把总等官骑射于西苑其间中三矢者仅四人中二矢者二十三人中一矢者九十九人余皆全不能中间又有止发一二矢者甚至驰骤失节不能开弓发矢及堕弓于地者此皆尔等不严训练之过抑恐人才高下万有不齐其最下者虽加训终于无成使此辈总统部伍安能递教军士尔等其会议简别察其才力可向进者罢退随操以警将来既而永等会同请罢京营把总都指挥指挥李胜等四十六人 上人谕之曰此辈先皆尔等选补何不精若是自后有缺务宜精选以补之。 《明宪宗实录》

这是第一次,结果是这样的:在京的一大批靠武功吃饭的军官,三箭中靶的只有四人,两箭二十三人,一箭九十九人,剩下所有人一箭都没中,甚至有一大批人连弓都拉不开。宪宗当场表示:MMP,养你们一群废物有什么用,换人!

第二次地点还是在西苑,时间是成化九年十一月:

重阅骑射于西苑先是夏四月 上于西苑亲阅公侯伯都督坐营把总将官骑射时武臣有差遣在外及新授职不及试者乃再阅之把总指挥安通等九人以射不中及定襄伯郭嵩安乡伯张宁富阳伯李舆成安伯郭鐄以不任事俱罢之。 《明宪宗实录》

考试结果还是很尴尬,把总指挥安通等九个人没射中,定襄伯郭嵩、安乡伯张宁、富阳伯李舆、成安伯郭鐄等一众人因为懈怠武事被罢黜。


晨光说史


明宪宗朱见濡(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或称成化帝,为明英宗皇长子,明朝第9代皇帝。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其年号成化有“成就德化”的意思。

原名朱见深(《明史》误载宪宗即位前名为朱见浚,即位后为见深),因英宗复辟后重立太子,将宪宗之名误写为见濡,宪宗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后遂改称见濡。宪宗宽仁英明,即位之初就为于谦平冤昭雪,当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切责说:“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并恢复明景帝帝号。文治上曾仿效宣宗亲耕耤田,体谅民情,蠲赋省刑,任用贤臣,考察官吏,励精图治,善政史不绝书,俨然为一代明君,当其时朝廷多名贤俊彦,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史称成化新风,堪称与仁宣之治媲美,朝鲜、琉球、哈密、乌斯藏、暹罗、吐鲁番、撒马儿罕、日本、苏门答剌等国纷纷入贡。宪宗又亲自编写了《文华大训》一书,以教导太子,垂训子孙。人口方面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成为终明一代的人口峰值,达9,496,265户,71,850,132人,反映当时明朝仍然处于盛世。

武功上宪宗恢复十二团营制度,几次阅骑射于西苑,巡查禁军,整饬军备,考试士兵训练,还任用王越,汪直,余子俊等,从不断南下入侵盘踞河套的鞑靼部手里,一举收复河套地区,使得套寇问题基本解决。在红盐池大捷,明军大破鞑靼大营,擒斩三百五十人,获驼马器械不可胜计,史书记载“虏自是不敢复居套内者二十年,则此捷为所震慑故也。”,甚至在后来威宁海大捷中夜行昼伏直捣蒙古可汗王庭,生擒幼男妇女一百七十,斩首四百三十七级,获旗纛十二面,马驼牛羊近万,盔甲弓箭皮袄之类又万余,达延汗巴图蒙克仅以身逃。另外先后于成化三年与成化十五年,与朝鲜联手进攻屡次犯边的建州女真,生擒数百人,斩首千级,破四百五十余寨,夺回被掳人口数千人,擒斩罪魁祸首的董山,史称成化犁庭或丁亥之役。

明朝皇帝多擅画像,作字运笔,宪宗亦擅画神像,曾为张三豐画像,神采生动,超然尘表,又曾亲笔御制一团和气和岁朝佳兆等画流世,画法老练娴熟,顿挫自如。《贞观政要》自唐流传至明,版本注释繁乱,明宪宗即位后,立即组织儒臣对其进行校定,把宋元史纂辑的纲目皆写入书中,颁示天下,即流传至今的成化本,又为重修的孔子庙碑和《贞观政要》作亲自序。当中《贞观政要序》中写道“朕万几之暇,悦情经史,偶及是编...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己,所可惜者,正心修身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朕将远师往圣,允迪大酋,以宏其治。”,足见宪宗的治国抱负和文化素质。

宪宗在位中后期,好方术,沉溺后宫,极度宠信大他19岁的万贵妃,同时又任用太监汪直、梁芳等奸佞当权,以致西厂横恣,朝绅谄附,且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朝政荒芜。但整体而言,成化晚年,朝廷依然能有条不紊地对天灾人祸有迅速的应对,因此仍幸称歌舞升平,太平无事。

成化初年,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大量流民依山据险,光是荆州、襄州、安州、沔州之间,“流民不下百万”。湖广荆襄地区成为流民的聚居区,贼盗啸聚。成化元年(1465)三月刘通、石龙、冯子龙等于房县大石厂立黄旗起义,拥众数十万。成化六年十一月,又有刘通旧部李原、小王洪起义,流民附和者达百万人。史称郧阳民变。

正面评价:

明宪宗本人曾经向儿子朱祐樘概括自己的一生作为:“修文史而究武略,饬内治以攘外侮,戡靖僭窃,应宁邦家,犹宵旰靡遑,惧功业未茂,德惠未周,而治平之效未臻也。”

《明史》赞曰:“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顾以任用汪直,西厂横恣,盗窃威柄,稔恶弄兵。夫明断如帝而为所蔽惑,久而后觉,妇寺之祸固可畏哉。 ”

《明实录》:“葢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兵革不试,万民乐业,垂拱而天下大治矣。”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写道:“朱见深与他的有军事头脑的祖父和父亲相同,向往他们的生气勃勃的、甚至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姿态,并且厚赏有成就的军事将领。”

《国榷》谈迁:恤饥察冤,求言课吏,先后史不绝书,而于胡僧幸阉斜封墨敕之滥,亦不能为帝掩也。当其时,朝多耆德,士敦践履,上恬下熙,风淳政简,称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遗议,则在汪直、李孜省、继晓辈蚀其一二,于全照无大损也。尺璧之瑕,乌足玷帝德哉!末谕太子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之道,俨然成周之遗训也。说者谓帝初欲易储,以泰山屡震而止。噫!帝能尊钱后,复景帝,俱事出常情之外,而乃轻视东宫?必不然也。

《国榷》郑晓:帝仁恕英明,少更多难,练达情理。临政莅人,不刚不柔,有张有弛。进贤不骤而任之必专,远邪不亟而御之有法。值虏寇数侵边,惟遣将薄伐,不勤兵以竭我财力,虏亦离散,内外宁辑。荆襄岭海,时有寇窃,推毂之际,戒勿妄杀,或不用命,赏罚兼行。崇上理学,褒封儒贤。江淮大祲,截漕赈饥。星文示变,侧身省过。臣僚进谏,即涉浮伪,时有干忤,薄示谴谪,旋蒙牵复。若乃尊礼孝庄,尊景帝,保护汪后,褒恤于谦,其于爱憎恩怨,绝无芥蒂,帝谆然于天理彝伦者也。以故虽屡有彗孛之灾,而国家康靖,有繇然矣。

《国榷》李维桢:诗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情哉!纯帝初载,亦何其斤斤也,中官幸,祷祠繁,而治隳矣。钱后之祔庙食,景帝之复位号,此两者,虽甚盛德蔑以加已。

《名山藏》何乔远:上聪明仁恕,渊默勤恭,孝事母后如古帝王。郊庙斋祭,必极诚敬。景皇帝尝有封沂之命,未尝一语及之。委任大臣,略无猜忌,或即干纪,屏斥无疑。一闻四方水旱,戚戚然下所司赈济,或辇内帑给之。重惜人命,断死刑累日乃下。夙兴视朝,但遇雨雪辄放常参官而不废奏引。隆寒盛暑,或减奏事,以恤卫士侍立之劳。间有游豫,不出大内,如南囿祖宗时不废游猎,上未尝一幸焉。时御翰墨,作为诗赋,以赐大臣。诸司章奏,手自披阅,字画差错,亦蒙清问。臣下益兢业职事,莫敢或欺。葢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兵革不试,万民乐业,垂拱而天下大治矣。

《朝鲜成宗实录》:上(成宗)御宣政殿, 引见明浍等, 谓曰: “中国有何事?” 明浍对曰: “(宪宗)皇帝勤于听政, 天下太平, 民物富庶。”

负面评价:

负面事迹主要与其大19岁的妃子万贞儿的感情和松散的管理有关。

《罪惟录》论曰:灾异之警,无有酷于此二十三年者也。宫中位一女戎,而群小相缘益进,惑匿导诱,颠例黜陟,以致传升无己,监督四出,阁辅阿循,厂卫搜射。而帝又旋悟旋迷,嘉言罔入,边衅苗残,几无宁岁。天乃至仁,历以所警,贯耳而呼,而其如溺柔听者,袖不闻也。祗幸蠲赈免租,无少稽吝,犹不致启中原之怒。且内外寡大故,无所藉以起,幸称小康。嗟乎!哲妇倾城,危矣哉!

《明史讲义》:凡此皆成化时朝政之秽浊,而国无大乱,《史》称其时为太平,惟其不扰民生之故。


SeaArm


中兴之主!

一:为于谦平反

二: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

三:改革武举,使武举制度化

四:整顿盐业,改革商税、赋税

五:加强司法管理

六:平定荆襄流民叛乱,西南纪姓土司叛乱

七:成化犁庭,屠灭女真族(努尔哈赤高祖父的父亲被杀)

八:大败蒙古鞑靼部,收复河套地区

九:收复哈密卫

十:设立孟密安抚司(今缅甸)

十一:辖制西藏

以上十一点足以证明宪宗是中兴之主,然而却因为喜欢大妈而被黑成昏君。无语了╯﹏╰


大明永乐皇帝——朱棣


宪宗这个庙号都是中兴之君的美谥。中国历史上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宪宗就两个,唐宪宗,明宪宗。两宪宗都可称中兴之主。后期执政都出现一些弊端,但瑕不掩瑜。此外两宪宗都只活了四十多岁。有许多地方可以做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