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平付小超


朱元璋的确曾经想过征讨日本,但当时刘伯温已经去世了,根本没有机会阻止朱元璋,难不成刘伯温是托梦劝阻朱元璋的?

1368年明朝建立,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开始向周围番邦派出使臣,宣布大明取代大元,成为中华之主。1369年明使杨载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向明朝朝贡。

不过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而明朝政府对此并不了解,明使在到达日本之后,误将南朝权臣怀良亲王当成日本国王,并要求其称臣纳贡,消除倭寇。

怀良亲王也误认为明朝与当年的蒙古相同,断然拒绝了明使的要求,并以明使傲慢无礼为由斩杀明使五人,拘禁杨载长达两个月。

次年,明朝又遣使赵秩出使日本,在赵秩的解释下,怀良亲王这才遣人回使明朝,并送还被倭寇掠夺的人口。

不过怀良亲王并没有尽力打击倭寇,倭寇仍然以九州为基地,肆意骚扰明朝东南沿海一带。因此明太祖在1381年遣使责备良怀,朱元璋在诏书中威胁将要出征日本,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时间节点。(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当时怀良亲王已经失势隐退,不再掌权,而接到诏书的九州地方大名则假借怀良之名回复明朝,表示不惧战争,其文如下: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说实话,这篇文章写得相当好,不卑不亢,很有气概,而朱元璋虽然十分震怒,但是鉴于元军征日失败的教训,最后放弃了征伐日本的念头。不过朱元璋还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他表示日本人在国书中非常恭敬,所以赦免了日本。

到1395年,朱元璋将日本列入15个“不征之国”名单中。因此对于日本的态度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决定,跟刘伯温没啥关系,刘大哥早在1375年就去世了,征日问题上他没有插过嘴,起码《明史》上没有记载他对日本问题的看法。

(刘基,字伯温,刘基与诸葛亮一样,被后世民间过度神话了)


千佛山车神


若不是当年刘伯温劝阻,恐怕日本可能早就被明军踏平,哪里还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受如此羞辱啊?

朱元璋得有多生气?才想着去灭日本。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和各国友好交往,二来是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现在是朱氏的天下。

日本当然也是被访的国家之一,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

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

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

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

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 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

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

刘伯温为何不同意?

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

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

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

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


史之策


毛泽东认为历史最能打仗的皇帝,第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平突厥、征高丽,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吞安南(越南),难道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朱元璋吞并不了日本吗?更何况日本那时还是南北朝,怎么看都能轻易拿下日本呀!一些人认为,要是朱元璋当时挥师日本,让日本成为我们的一个省,哪里还有后来的甲午之耻、抗日之苦呀!?甚至个别人偏激地认为,都是朱元璋听信刘伯温惹的祸,都是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惹的祸。

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要是没有刘伯温的阻拦,尤其是誓死阻拦,日本一定要成为大明朝的一个省——倭奴承宣布政使。这“誓死”两字简直是说神一样的刘伯温是日本在明朝的卧底、汉奸似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明初朱元璋为什么不灭日本?这一切福垊还要从倭寇说起。

一提倭寇,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戚继光、俞大猷还有就一个操控日本人为他卖命而他又绝对不听命日本天皇日本幕府将军的“大汉奸”汪直。其实倭寇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了,不过朱元璋时期已经很猖獗了,很意外吧。

《湖南宪副赵公神道碑》载,至元年间(1335–1340),赵天纲曾奏称“山东傍海诸郡,奸盗潜通岛夷,叵测上下,数千里无防察之备,请置万户府益都,出甲兵、楼橹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处。

当年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又灭陈友定以及方国珍。福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陈友定跟陈友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其实陈友谅原本不姓陈,只因他爷爷谢大爷是赘婿才冒姓陈的。因为朱元璋对江南比较苛刻,江南北部的老主人张士诚和江南南部的老主人陈友定还有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就流亡到海上继续抗击朱元璋。

他们这不是作死吗?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于是就勾结日本失业的武士、渔民、豪强、农民还有一些走私的海盗、奸商,不断侵犯沿海地区,他们甚至得到日本南朝怀良亲王的支持。1369年正月,他们来势汹汹都侵犯到了山东承宣布政使沿海府州县,抢劫美女、财物屠杀男人,然后就跑了。

1369年三月朱元璋让杨载出使日本南朝,目的只有二:臣服明朝,不支持倭寇。杨载当时说:赶紧过来称臣跪拜吧,不然你就好好练兵吧。再在我们沿海闹事,灭了你!良怀亲王的回答,杀了大明五名使者,埋汰祸害剩下两名使者后还关押两天就让他们回去报信了。然后就是,1369年四月侵入苏州、崇明,抢劫杀人,官府缉拿,捉住92人。并在山东布政使沿海府县,以及浙江布政使温州、台州、明州劫掠,并劫掠福建布政使沿海州府。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回应的呢?

朱元璋勃然大怒,实行海禁——寸板不许入海。同时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南朝,目的还是胡萝加大棒,批评日本让它称臣不支持倭寇。结果赵秩一到日本就被良怀给抓了,良怀的理由:朱元璋为什么让一个蒙古的后裔来招抚啊。想当年元朝的派老赵说尽好话,结果却是“先礼后兵”。老赵做了郦食其,蒙古将军做了韩信,若上天保佑,祖宗有灵,日本就灭了。

赵秩的解释:大明皇帝聪明神武,蒙古就被他老人家(那时朱元璋才40来岁)赶到北方苦寒的漠北了。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的后代,你要作死你就作。有种你打我大明啊!

良怀亲王赶紧满脸堆笑,好茶好酒招呼着。还让人写好降表奔赴大明称臣,献上宝马和土特产。为表诚意还将明州、台州被掳的人口送回。朱元璋很高兴,赏给良怀日历《大统历》还有绫罗绸缎。但没有多久,他们又犯明沿海了。朱元璋非常生气,派人斥责日本南朝国王,表示征伐。良怀上书说:中华有主,俺们有君。你地盘那么大,还吃着碗里的看着碟里的。你看尧舜汤武他们都是靠仁义,让八方臣服的。你伐我妙策,我有御敌良谋。你打赢我还好,打不赢我你不糗大了吗?不如为了两国百姓讲和吧。

朱元璋非常生气,但就是不打日本。而且以后仍然是一边来朝贡,一边扰边,朱元璋所做的是强化禁海令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捕捉倭寇。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就是不打日本呢?难道真的是刘伯温不断劝说朱元璋甚至誓死阻拦朱元璋“抗日”呢?

当然不是!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心腹,说话没那么大的力度。他更不敢誓死阻拦,那样会被朱元璋认为是“汉奸”而被灭族的!胡惟庸被灭族都有通倭这个罪名,当然可能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那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却又不打日本呢?

福垊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元朝两次伐日都遭遇失败,更何况是朱元璋。从元朝闹倭寇以及朱元璋时期倭寇猖獗,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的“水军”(真正的水军哦)不行!故而朱元璋才退而求其次,实行禁海令对日本进行招抚。

第二、朱元璋虽然荡平群雄,但还有很大威胁。群雄残余势力(尤其是倭寇),还有各地不断的起义(明初起义很频繁),尤其是北元残余一直都想南下。一旦朱元璋大军漂洋过海来灭日,且不论明军成败,他们也会趁机攻打朱元璋的老巢。

第三、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死,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帝王中打仗最厉害的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还征伐了三次,打得很费力。只到唐高宗时才把高句丽吃掉。从公元644年到668年用了整整25年!而,明朝时期的日本很明显要比唐朝的高句丽强大,而且高句丽与唐朝接壤。这也就决定了战圣皇帝朱元璋(第二)是不可能取得超过战神皇帝李世民(第一)的成就的。

正是朱元璋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才放了日本一马。而且当时的日本也明白这些因素,才对明朝阴奉阳违,不断滋扰的。说到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没办法呀,而绝对不怪刘伯温!真实的刘伯温没有传说的那么神,更没有个别野史说的那么不堪(如题主所为问),本文也算是为刘伯温讨个公道吧。谢谢大家。


福垊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是刘伯温的最大败笔,一贯能掐会算的刘伯温这次怎么就算不准后世的日本会是中国最大苦主,从而未雨绸缪,提前把东瀛一锅烩了得了?!

首先说,题目稍微惊悚了点,即使刘伯温劝过,也很难形容为“誓死”二字,跟朱元璋讲清利害关系,朱元璋没那么不听劝,刘伯温也是个怕死的主儿,否则后来也不会选择功成身退了,活着多好,干嘛非需要誓死呢?

从明朝开国,与日本的遣使往来不止一次,真正触动朱元璋,让朱元璋龙颜大怒的只有一次,那次是1381年,明朝也遣使去往东瀛,任务是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并作出威胁,再不听话称臣,即刻攻打日本!

使者带回来了“日本国王良怀”的回书,这份回书注定要记载于史册,写的那叫一个厉辣,内文不卑不亢、引经据典,中心意思只有一个:不服来战!

全文篇幅太长,恕不引用,大概意思是说:

世界那么大,你大明是天朝上国,固然流弊,但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我们的皇统也很纯正,也不是生来就被你中华王朝欺负的,孔孟道德、孙武兵法,我们也研究的倍儿溜,希望您老朱学做尧舜汤武,我们小国自然会四海来宾、八方奉贡。所以大家最好是和平共处,以免生灵涂炭,但您若是执意来讨伐我们,我们就在战场上一番谈笑风生之后,抡膀子开干呗!

朱元璋看了回书之后,说不生气是假的,撕碎了日本人的心都有,叫板?开干就开干!

提请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回复是写于1381年,刘伯温死于1375年,朱元璋再生气,刘伯温也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誓死阻拦他。

解释完了刘伯温的事情,再来看看这口气强硬的“日本国王良怀”究竟是什么来头?

日本还真没有一个叫良怀的国王,倒是有一个叫怀良的亲王,他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之一,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时代和战国时期的过渡时期,这段时期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一南一北,两个天皇,各自表述。北朝第一代天皇是光严天皇,南朝的则还是之前的后醍醐天皇,后醍醐天皇为了早日夺回大权,派出了多个儿子各路发展,其中的怀良亲王就被派到了九州一带,被称为征西将军宫。

怀良亲王在九州开拓的还不错,打造出一片势力,但总体来说,日本南朝天皇对明朝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北朝同样如此)。

史料里记载了六次“日本国王良怀”派遣使者来到大明的经过,客观来说,很难考证来的到底是谁,大明情有所属的“日本国王良怀”其实当时既不是国王,地盘也不大,无非是距离大明的航程比较近而已。近些年有很多专家考据,这六次来使,大多跟怀良亲王没什么关系,有些是想来大明通商的商人,也有怀揣国家责任感的僧侣,更不排除地方上的大名。

包括这篇令朱元璋不爽的回信,槽点也是颇多,怀良亲王自1372年已经隐退,很难在九年之后的1381年突然冒出来给大明使者写出一封腔调如此拉仇恨的回书。

由于日本连年战乱,很多武士失去了庇佑和谋生手段,只好前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做倭寇碰运气,这种情况在元末已经开始,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不胜其烦。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杨载出使日本,成功的找到了九州的“日本国王良怀”,勒令他对倭寇严加管束,同时向明朝朝贡。但这次沟通效果很明显比较失败,怀良亲王不仅拘禁了杨载,还处死了五名随行人员,倭寇仍然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

此时朱元璋的身边,倒是一定会有刘伯温的陪伴,但朱元璋并没有做出征伐日本的最终决定,原因很简单:

  1. 元顺帝刚逃出大都不久,元明军队正在上都、陕甘一带打得火热,王保保仍像打了鸡血一般生猛,明朝根本没有组织兵力进攻日本的可能性。

  2. 另一方面,说到底日本也是偏安小邦,远隔海洋,中原王朝对那片土地兴趣不大。

  3. 不能忘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元初忽必烈两次征日都未能成功,给朱元璋君臣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要说此时的刘伯温拿出以上几个依据来说服朱元璋不要因小失大,理由是成立的。

但大明当然愤怒,第二年,又派出了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次的怀良亲王表现倒是比较乖巧,不仅派出使者回访承认天朝上邦,还把日本境内遗留的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送还。

北朝的足利义满最郁闷,在1374年和1380年两次向明朝朝贡,可人家朱元璋死活不认代表他来的使者,就认打过交道的“日本国王良怀”,这种情况一直到建文帝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建文帝承认了足利义满,并册封他为新的“日本国王”。

朱棣上位后,也延续了建文帝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建立了正式的朝贡关系,自此之后,日本始终是明王朝名义上的藩属国。


历来现实


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消灭了张士诚、陈友谅等人,打败了元朝,建立了明朝,那刘伯温要极力劝阻朱元璋攻打日本呢?这个得还从元朝两次攻打日本说起。

第一次是在公元1274年,日本方面称这次战役为文永之役,因为发生在日本文永十一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率领蒙汉高名丽共计三万两千人,驾驶大小战舰九百多艘攻打日本。

十月九日,元军登上对马岛,岛上日军被全歼,日本幕府召集各诸侯国约十万大军迎战,元军开始进行得还是蛮顺利的,但后来考虑到后援不够,所以很多元军将领主张撤退,所以忻都就下令撤退。

但是当天晚上,遇到了台风,很多战舰都触岩崖而毁坏,这次台风给元军造成了一万三千多人的损失,最后回去的只有一万三千人。

第二次是在公元1281年,日本方面称这次为弘安之役,因为这次是发生在日本弘安五年,这次元军的规模更大,总兵数达到二十万,其中蒙高丽各五万左右,汉军十万,战舰四千四百艘。

因为上次元军的进攻,日本方面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比如准备了很多经过改过的弓箭,另外在日本沿岸建了石墙,这样元军就找不到了合适的登陆点。

元军的战舰就在海上一直漂泊一个多月,几次强行登陆都失败了,一直到了八月一日,又再次刮起了台风,台风持续了四天,元军的很多战舰都沉了,很多元军被围困在海滩上,最后很多元军战死,只有部分人存活了下来,还有几千人回到了元朝。

忽必烈本来打算在公元1283年想再次攻打日本,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比如船就建造不起来了,所以第三次征日计划就取消了。

明朝初期的明军,不见得要比忽必烈时期的元军要强大,面对着日本,也同样会碰到当时元军碰到的问题,胜算很低,刘伯温再怎么神机妙算,他也算不出日本的台风什么时候会出现,所以自然得极力劝阻朱元璋征日了。


历史简单说


毛主席对古代君王曾作出过这样的评价:“自古以来,如果说论打仗,李世民当属第一,没有人敢说比他还厉害,其次便是朱元璋了。”

可见朱元璋在军事能力有多厉害!

朱元璋也当得起这份评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介白身,登上帝位,古往今来,唯他和刘邦两人矣。

当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以后,便开始威震四海,震慑四邻,像高丽,安南这些蕞尔小国,纷纷归附。当然,也有一个蕞尔小邦,不知天高地厚,引得我们这位开国皇帝十分不愉快,一度想不辞千里讨伐之。他就是小日本。

但是这让刘伯温给拦下来,当然,朱元璋什么人?

能屈能伸,而且杀伐果断,刘伯温之所以可以拦住,那肯定是时机未到,不得不忍心这口气。

当时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轻举妄动,那是因为元朝曾派大军征伐过,但是都失败了。

话说当年忽必烈即位以后,把高丽解决了以后就把目光瞄向了日本。

在公元1266—1273年,忽必烈曾数次派使臣前去招降,均铩羽而归,于是在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大军征讨,可惜途中遇台风袭击,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忽必烈并没有就此罢休,又派使者,结果小日本蛮夷之国,竟斩来使。这一下子让忽必烈彻底怒了,于是成立了一个名为征东行省的机构专门对付日本。

在公元1281年左右,元朝又派出两支远征军远赴日本,共计14万人,结果台风又一次眷顾了小日本,14万大军损失惨重,十不存一。

前车之鉴如此惨痛,不得不让朱元璋三思而行,毕竟当时的元军何其强大,可是天助蛮夷小国,两次台风犹如天威。

当然,朱元璋何其雄才大略,怎会轻信这种鬼神之说,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大明王朝刚立,根基未稳。

内有百姓思太平,急需减赋宽税休养生息,如果此时征调大军远征日本,就算人民不怨声载道,可必然会加赋加税,这很不利于当时刚太平的大明王朝。

外有北元虎视眈眈,当时的北元逃窜到了西伯利亚,势力很强,并且一直对于中原虎视眈眈。一个是卧榻之强敌,一个是隔江的蛮夷小国,哪一个更为紧要不用我多说了吧!

因此刘伯温力劝朱元璋不要去征伐日本,说这种事情还是留给后人吧。

只可惜,子孙不肖,并没有完成祖宗的夙愿,当然,也并不是谁家的后人都能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开拓疆土。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开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了周边的番邦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目的有两个,第一就是告诉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统治者,现在中国之地是大明当国,元朝已经完蛋了。让他们俯首称臣,将来磕头别磕错了人。第二就是去探查这些四夷有没有可能帮助元朝余孽。



使者去了这四个国家后,高丽,安南和占城都还不错,只有小日本出现情况了。

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明朝使者以杨载为主使的使团见到的是南朝的怀良亲王。此人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性格残暴,作战勇猛,反过来说就是个大老粗。

而朱元璋对于日本人十分蔑视,加之当时南北朝时期日本浪人都跑到中原王朝这当倭寇,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因此老朱的国书写的十分不客气。下面给大家摘录一段:

“圣旨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这段话大意就是,你们日本要么认我大明当宗主国,要么就整军备战等着挨揍。要是不知悔改,非要当倭寇,就等着我们杀过去吧!

这段话说的非常不客气,怀良亲王本就是粗人,一怒之下把杨载给揍了,还杀了其他使者。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情后愤怒值爆棚,此时刘伯温出场,第一次劝朱元璋。他说此时国家初定,老百姓刚过安生日子。国力不足啊!况且兵凶战危,没有必胜的道理,如果重蹈元朝伐日本的覆辙,岂不是大损国力!



朱元璋虽然生气,但是一代雄主,他并不蠢,明白现在不是伐日本的好时机,便忍了下来。

等到第二年,老朱再次写了国书给日本人。好死不死,还是南朝这个怀良亲王收到国书。也就是说老朱的国书一直没有送对人。更悲催的是,此次的使臣姓赵。怀良亲王认为这次的使臣是元朝赵良弼后人,非常生气,上来就要杀人。要不说小鬼子脑子有病呢!你先分出来谁是谁啊!

这个姓赵的使臣好一通解释后,怀良亲王才明白怎么回事,打开国书一看,是这么写的:

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今中国奠安,猛将无用武之地,智士无所施其谋,二十年鏖战,精锐饱食,终日投石超距。方将整饬巨舟,致罚于尔邦,俄闻被寇者来归,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暂停造舟之役。

怎么说呢,老朱还是不拿小鬼子当人。

怀良亲王也修书一封,是这么答的:

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这段文字写的确实文采斐然,但是,我一直不明白,第一段怀良亲王还在吹逼自己有何惧哉,怎么到第二段就惶恐,就稽首了呢?

老朱接到这信后,再次炸毛。此时刘伯温又出现了,他并没有如第一次一样劝说朱元璋放弃,而是上书说西北不平。委婉的表示,现在咱们还是消停为上,日本人留给后人吧。



这就是刘伯温第二次劝朱元璋的过程。

不过,有一说一,刘伯温如果不劝朱元璋,没准以老朱的能力,加上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分裂,还真能一战灭了日本呢!

所以说,都怪刘伯温,书生误国啊!


王斌兔斯基


毛主席对朱元璋的评价非常高,他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朱元璋也当得起这份评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介白身,登上帝位,古往今来,唯他和刘邦两人矣。

当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天下以后,便开始威震四海,震慑四邻,像高丽,安南这些蕞尔小国,纷纷归附。当然,也有一个蕞尔小邦,不知天高地厚,引得我们这位开国皇帝十分不愉快,一度想不辞千里讨伐之。它就是日本。

但是最终朱元璋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虽然中途有刘伯温的劝谏,但是对于我们老朱同志而言除非自己不想做根本就没有人能劝的动他,那么为何老朱同志最终忍住没有出兵进攻日本呢?

前有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远征日本惨败而归的先例,这让朱元璋觉得远征日本不是那么稳操胜券,再加上现如今国家刚刚建立,天下初定,老百姓思太平,急需减赋宽税休养生息,如果此时征调大军远征日本,就算人民不怨声载道,可必然会加赋加税,这很不利于当时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外部蒙元依旧虎视眈眈,实力依旧强盛,面对如此内外因素,老朱的讨伐日本就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他需要一个人给他借坡下驴,而刘伯温明白老朱的想法,所以刘伯温极力劝谏之下朱元璋就此作罢。


Sylar弈


作为近代对中国伤害最深的国家,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对日本没有什么好感。而且早在明朝时期,有日本浪人组成的倭寇,就成为当时中国海上的最大威胁。可以说,从古至今,除了自身弱小和虚弱之时,日本这个民族就从来没有对中国做过什么好事。

明朝疆域

那么,在中国强盛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中国有过要灭掉日本的打算吗?作为得国最正的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是否曾准备灭掉日本?而他的重要谋臣刘伯温是否又曾誓死阻拦呢?

很遗憾,并没有。朱元璋从没有灭掉日本的计划和准备,自然也就不存在以智谋著称的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日本的事儿了。

朱元璋

不过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倒并非与日本毫无交集。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倭寇已经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成为沿海一带最大的匪患。为此,朱元璋也不得不派大将镇守东南沿海。

统一全国之后,朱元璋像中国的历代开国皇帝一样,对周边各国发布诏书,开启万国来朝模式。面对新建立的大统一王朝,周边诸多政权,如高丽、暹罗、琉球、安南、占城、真腊等国也如同他们祖上一样,对大明开始俯首称臣。但是,被称为倭国的日本却丝毫没有给朱元璋面子,他们甚至连朱元璋派去的使臣都给杀了。

倭寇对明朝沿海的侵袭

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呀,普通人尚且难以容忍,更何况一国开国皇帝呢。但是,朱元璋深知此时立国未稳,因此他咽下了这口恶气。第二年再次派使节前往日本,这次日本都没有再次将明史杀害。但此时的日本面对明朝和朱元璋,没有丝毫客气,甚至还将朱元璋讽刺为井底之蛙。

英雄一世的朱元璋面对蕞尔小国日本,居然受此大辱,相信朱元璋火冒三丈是必然的。但与此同时,能够从乞丐成为皇帝,朱元璋的雄才大略自然毋庸置疑,他也不可能因为一时之气就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因此,朱元璋生生忍了这口气。

朱元璋能忍下这口恶气,倒不是因为日本军队战斗力有多强、国家有多么强大,让明朝感到忌惮。而是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封建社会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

跨海远征,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大而收益几乎为零的事儿,而且,朱元璋还有最好的前车之鉴。元朝时忽必烈曾组织大军两征日本,然而,强大的蒙古骑兵没有败在敌人的手中,却因为海上风暴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极为惨重。

朱元璋

同时,朱元璋深知,此时国家经过刚刚经历元末几十年的战乱,北元等外敌尚未彻底消灭,国家百废待兴,朝廷的财政也极为不宽裕。此时此刻,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财力去跨海远征日本。更何况,为了自己的一口气就靡费巨大,进行一场毫无收益的战争,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所为。

因此,朱元璋面对日本这个跳梁小丑,生生忍了这口气。不过朱元璋也并非毫无反应,他将日本列为“不庭之国”,也给子孙留下永远禁止和日本贸易和交往的祖训。

明朝皇帝

也许,当时朱元璋想的是:为了王朝稳定,自己虽然忍下了这口气,但是却将希望寄托给子孙。希望等国家繁荣富强之后,后代能够为老朱报了这个仇,将日本剿灭。但是他可能没想到,他的子孙比他差远了,直至明朝灭亡,也从没有一个皇帝征讨过日本。


鸢飞九天2018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带去了这么一封使书:“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可以说这并不是使书,而是战书,但是到最后日本人把城墙修的结结实实,朱元璋的大军还是没有来,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刘伯温阻止朱元璋出征日本,完全是出于国家大局的考虑,他向朱元璋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此时攻日本,时机尚未成熟。原因一:明朝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北边的蒙古,各地还有骚乱,国家财政困难,不宜仓促出兵。原因二:日本孤悬海外,天时不在我,历史上元朝几次入侵日本,最终都因为天气原因败北。原因三:明朝此时宜胜不宜败。明朝初建,万民景仰,倘若这个时候打了败仗,对军心民心都是打击。

不过刘伯温的建言从今天的上帝角度来看其实存在很多的偶然。首先北方蒙古偶然骚扰中原,其次海上风浪偶然像元朝的时候那样,其三明朝军队偶然失败给了日本。然而这三点,对于明朝来说其实很难发生,只要日本不与蒙古勾结,蒙古不会轻易骚扰内陆,因为当时的他们被打怕了。其二海上行驶天气全属偶然,其三当时的明军属于百战之师,战力非常强大。

不过刘伯温的建言让朱元璋重新考虑了一遍进攻日本的必要性,最后收起了杀心,同意了刘伯温的观点,没有继续进攻日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朱元璋真的一狠心踏平日本,千秋万代以后,就不会再有甲午海战,也不会有南京大屠杀了。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