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构坚决支持岳飞北伐不肯议和,会有什么后果?

tiger-liu0816


如果赵构坚决支持岳飞北伐而不肯议和,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加速南宋灭亡。事实上在北宋灭亡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在军事实力上已经与金朝不可同日而语。金朝携灭辽灭北宋之余威,在军事实力上对南宋具有压倒性优势。南宋实际上只能以守为攻才能续命。




金朝数次南侵,意在消耗南宋国力。所以每一次南侵都没有深入宋境,都是点到即止。而宗泽、岳飞组织的北伐,却志在收回山东、中原故地,甚至还想迎回徽、钦“二圣”,那历次北伐结果都如何呢?如岳飞在金兀术攻打江南时,岳飞逆流而上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7)年北伐收复荆襄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背盟南侵,岳飞再一次誓师北伐,这一次是历次北伐成果最大一次,收复洛阳、郑州,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如果没有高宗的12道令牌,岳飞指不定会打到哪里。




但这已经是岳飞历次北伐以来成果最大的一次,与当年宗泽老将军收复旧都东京,组织山东义兵攻金成绩相当。而从建炎二年(1128年)即开始大举南下的金军更是一路势如破竹,江淮、徐州、扬州等地先后沦陷,高宗先是退守建康,后眼见建康不保,再一次移驾杭州。而金兀术依然穷追不舍,亲率大军追赶如入无人之境。高宗先是被逼到越州,又由越州逃亡明州,从明州坐船出海足足躲了两个多月才回驾。可见当时宋金之间实力差距之大。宋军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劣势。




岳飞北伐,有其利也有其弊。利在收拾人心,稳定两河、山东的局势,将这一带变为前线巩固长江以南宋朝大后方。弊则是沦陷区过大,宋军顾此失彼,故而很多地方都是“得而复失”,功败垂成。长途北伐,战线拉的过长,后勤补给跟不上,这些皆不利于北伐的成功。相反的,转年金朝更加变本加厉大军南下,南宋因此数次陷于困境。




金朝有灭辽灭北宋之优势,地盘要比南宋大的多。南宋若主动挑起战事,不仅徒耗国力反而会引来金朝变本加厉的报复。因此,南宋实际上劣势非常明显。岳飞北伐,志在收复故地。而秦桧苟安求合,却志在保全南宋半壁江山。二人到底谁的决定更利于南宋,大家也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国布衣


不妨换个角度,站在金国的立场上看一下这个问题。金国人很清楚,对宋高宗赵构威胁最大的并不是金兀术的铁骑,而是金人手里的徽钦二帝。<strong>

按照历史课本,十一世纪初至十二世纪末的历史主线是宋朝。可是按照领土面积,综合国力、政治核心、世界影响力来说,金国才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主线。这个问题和本题无关,不再细说。就说说主角赵构、岳飞、和岳飞的老对手金兀术吧。

仔细看一下这段历史,会发现赵构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登基后被迫迁都南京应天府(商丘),然后又迁往临安(杭州)。对金国的态度一直是软弱外交的政策。所有人都在质疑,皇帝为什么非要进贡、和亲,花钱买和平呢?其实赵构这么做的原因很多。

首先,花钱买和平确实很“便宜”,每年向金国进贡的钱和调动军队打仗比起来便宜多了,虽然便宜却丢了尊严。其次,当时确实打不过金国,宋朝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打压军队,坚决不能让军队强大起来。表面上看这么做太傻了,宋朝的皇帝们都缺心眼似的,实际上这其中有看透国运的成分,这个问题也不再细说。

到了高宗中后期,宋朝的军事实力已经超过金朝。因为高宗意识到,在不强军不行了,于是开始大力扶持军队的发展。在任何朝代,只要皇帝想强军,名将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于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中兴四将”登上了历史舞台。

虽然实力占优,但宋高宗始终掣肘军队北伐。其实原因很简单,如果北伐成功,大宋皇朝绝对是赢家,但是宋高宗赵构本人会输的“体无完肤”。

再说说岳飞,岳飞绝对是民族英雄,但他只是一个出色的爱国将领,在政治方面“智商”并不高。这一点在他极力想要北伐这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高宗的本意是“以战养和”。可是岳飞老想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吐槽的说一句:这不是傻嘛!哪个皇帝能接受自己身边再多两个皇帝和自己挣皇位啊?岳飞“政治智商”低,和他耿直的性格,是岳飞不能善终的主要原因。

当时,不光是宋高宗想议和,其实金国人也想议和,只是没说而已。“靖康之难”后,秦桧成为俘虏之一。到金国后,经过长时间的相处,金人发现秦桧是坚决的主和派官员。于是,金人想议和的时候就把秦桧放了回去,只放人,什么都没说。

秦桧回到宋朝后,宋高宗马上把秦桧提拔到宰相的位置。这件事在朝野上下震动很大,一个降臣被敌人放回来,一到家摇身一变成为宰相。满朝文武都莫名其妙,甚至有很多官员私下里以“昏庸”来形容高宗。重用秦桧也成为高宗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之一。

虽然,满朝文武都莫名其妙,但是金国人却看明白了。金国人知道,这是大宋皇帝“接受议和”了。把秦桧提拔到宰相位置,无形在宋金两国议和过程中架起了对话的桥梁……

最后说说金兀术,金兀术可以用“文武全才”来形容。除了在军事上能和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抗衡。在政治方面的“智商”也极高。下面这件事足以证明金兀术的“政治智商”。

靖康之难后,金国不想再打了,因为他们发现宋朝对金国根本形不成威胁,以沾罕为首的主和派就把议和的事情提上日程。宋高宗赵构白捡个皇帝,重整河山是不可能的,但偏安一隅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宋高宗也不想打了。

只有金兀术不打不行,因为金兀术心里清楚,只要一和平,他就得死。当时沾罕一直想收回金兀术的兵权,只是因为金兀术太强势,加上一直对外作战,军功太高,一直找不到理由杀金兀术。只要宋金双方议和成功,金兀术绝对被兔死狗烹。

在起草议和协议的时候,金兀术提了一条建议:如果双方停战,金国为表诚意,放徽宗钦宗回宋。结果,这一条建议成功使得宋高宗撕毁了和平协议…..

仔细看南宋和金国的这段历史会发现,双方所有的政治博弈都是围绕着徽钦二帝展开的。

回到主题,如果赵构支持岳飞北伐,我相信,不用岳飞直捣黄龙迎回“二圣”,金国会主动让徽钦二帝回朝,让大宋形成三个皇帝的局面,那可就好玩了,因为金人知道,徽钦二帝回家是宋高宗最害怕的事。这也是笔者在文中提到,宋高宗会输的“体无完肤”的原因。


无笔史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让懦弱的赵构化身无所畏惧的赵子龙很简单,但是让连战连捷的岳飞直捣黄龙却很难。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分析过岳飞北伐的诸多困难,以及为何有赵构的支持也难以获得北伐的成功的原因。

简单说来,即使赵构支持岳飞全力北伐,岳飞也会面临以下掣肘因素:

1、天时不济

金国在1127年消灭北宋后不断南下,意图彻底消灭北宋的残余力量,统一中原。

但由于岳飞、韩世忠、刘琦等将领的誓死抵抗,加上南宋河网密布的地理条件,使得以渔猎民族起家的女真人遭遇重大挫折。

韩世忠将金兀术堵截在黄天荡48天,刘琦以三弓床弩大破金军铁浮屠,岳飞更是连续取得郾城大捷、颖昌大捷等一系列反击金军的胜利。

在金军节节败退,岳家军连战连捷的大好形势下,岳飞喊出“打到黄龙府”的宏伟目标,似乎彻底消灭金国,迎回二圣的美好前景已经近在眼前。

但岳飞并没有意识到,即使少数民族政权再来得快去得快,也不可能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就迅速瓦解崩溃。

从1115年崛起的金国,到1140年不过才过了26年时间,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可以说从内到外都很新,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都是充满勃勃生机的。

这意味着即使金国遭到了岳家军的巨大打击,也不可能像中原王朝后期的腐败军队那样一蹶不振。相反,依靠其强大的生命力,金国完全能够组织更强大的武装力量对抗岳家军,尤其是在岳家军深入金国境内金国军队组织防御时。

所以在金国处于上升期时,想要对金国造成摧枯拉朽的打击实在是难上加难。

不仅如此,在西北方向,西夏仍然在河西地区虎视眈眈,即使经历了宋徽宗时期的二次开边,将西夏围困得奄奄一息。但由于北宋的突然覆灭,西夏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宝贵机遇。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待岳家军大举北伐时,西夏的实力已经得到了大体的恢复,能够在宋金死磕时,对岳家军形成巨大牵制。

所以,不占天时的岳家军想要取得北伐的辉煌胜利,可谓难上加难。

2、地利不平

自古以来想要取得北伐的胜利,基本都是难于登天。

即使朱元璋这样由南向北统一中原,也是因为元朝统治者的各自为政所致,而且朱元璋北伐也是先攻取潼关,然后自西向东横扫元朝统治中心。

所以北伐常有,但朱元璋不常有。

而从南宋大举北伐的岳家军,面临的是历史上所有中原王朝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补给漫长:由于北方相比南方而言气候更加寒冷,这使得北伐的军队很难就地取材进行补给。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情况下,岳家军需要保持一条漫长且畅通的后勤补给线,这条线随着岳家军北伐的推进,将会越拉越长。

但是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毕竟战争本来就是很烧钱的。

最要命的在于我国的特殊地形,历史上北伐之所以容易失败且朱元璋一定要先攻取潼关再拿下河北,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地形自北向南倾斜,自西向东倾斜。

所以自东南出发的岳家军,无论向哪个方向都是仰攻。

且北方地形相对平坦,适合骑兵等大兵团作战。

身处南方的朱元璋,之所以能够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是因为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大量的马场。而岳家军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以步兵为主的岳家军想要在北方的辽阔平原上击败以骑兵为主的金军是极其困难的。

而且我国地形区北宽南窄,呈漏斗形状,这意味着数十万岳家军想要彻底平定北方,就必须要在北伐的过程中不断分兵,且作战半径越来越大,这是造成北伐难以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不占地利的岳家军,想要直捣黄龙,并没有那么简单。

3、人和不至

北宋的君臣是很柔美的,柔美得没有一丝骨气。

靖康之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宋文官集团的相互扯皮和北宋两位皇帝的优柔寡断。

所以,赵构变得如此奴颜媚骨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即使赵构能够化身赵子龙,他也无法保证南宋文官集团能够全力支持岳飞北伐。

岳飞之所以北伐,表面上是因为岳飞整天高喊迎回二圣,让赵构变得非常尴尬。实则作为一名著名将领,岳飞情商也很高,所以这不是岳飞必死的理由。

真正让岳飞蒙冤被杀的,是岳飞的成功动了文官集团的奶酪。

作为赵构麾下的武将,岳飞应该不会想到,一旦二圣被迎回,不管能不能重登帝位,这些拥立赵构的文官集团地位都会遭受巨大威胁,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北宋武将狄青之所以抑郁而终,就是因为文官集团的极力排挤,特别是欧阳修。

而在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掌握帝国最高权力的不是龙座上的赵构,而是以秦桧为代表的尾大不掉的文官势力。

所以赵构就是全力支持岳飞北伐,甚至跟着岳飞打天下都是无济于事的。

没有这些苟安东南、不思进取且吃里扒外的文官集团的支持,岳飞想要取得北伐的成功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即使岳家军连战连捷甚至直逼黄龙府,但因为燕云十六州以北的区域,已经被少数民族占据数百年,民众根本没有形成对南宋的认同。

所以深入敌国境内作战的岳家军,根本就不会有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局面。而没有当地民众的支持,岳家军想要连续作战并连战连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概括起来,作为南宋的著名将领,岳家军和其他抗金武装一样,一起为反击金国入侵,保卫南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能够击退金军不代表能够彻底消灭金国,<strong>以岳家军的实力固守南宋绰绰有余,但取得北伐胜利则显得力不从心。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道理很简单,但后果很严重!南宋会被拖垮,赵构皇位不保。

说实话,凭借当时南宋的经济实力和南宋军队的战斗力来说。想要将金军打败,并且将整个北宋的失地全部收回,实际上是困难重重的。此时的金军兵强马壮,气势正盛。而岳飞及其率领下的岳家军,虽然能够与之正面交锋,却并不能够保证每场必胜。



而且有宋一朝近300年。重文轻武的思想一直存在于统治者的观念之中。这也造成了宋朝时期缺少大规模的主动出击作战反而处处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欺压。这样的尴尬局面在北宋南宋交际之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尽管南宋中兴四将看似拥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在文官集团面前依然是地位卑微。这点想必了解大宋历史的人都十分清楚。


而且尽管各种文学作品将岳飞及其率领下的岳家军描述成了战无不胜的英雄。但是我们要知道民族英雄在现实中也是常人。岳家军在于金军的作战之中,也并非是战无不胜的。而且金无术及其手中的铁浮屠可以说是拥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战斗力。

另外一个很多人都提到的考虑就是岳飞其实一直将“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作为自己终生的理想。这其实严重的触动了赵构内心的不安。毕竟赵构此时已经做了南宋的皇帝。但是岳飞似乎一直中心的似乎是远在五国城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很多人觉得赵构完全不必担心两位被俘虏的废帝回来之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历史上就有真实的例子可以证明被俘的皇帝完全可能回来后夺回皇位。在明朝时期便发生过一场南宫之变。被囚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在弟弟明景帝朱祁钰病重期间复辟成功,重回皇帝宝座。当时已经被囚禁的朱祁镇就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和拥护。


而且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孝治天下,宋朝也不例外。倘若自己的父亲和兄长真的回到南宋首都。赵构不可能不主动退出皇位,将皇位归还父亲和兄长。因此宋高宗赵构有这样的顾虑实际上也是正常的。

因此功高震主的岳飞在拒绝执行赵构发来的圣旨之后,便注定了死亡的命运。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容忍自己的臣子,尤其是拥兵自重的武将,不听从自己的圣旨和命令。因此岳飞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岳飞去世之后,南宋与北方的金国签订盟约。尽管这样的盟约对于南宋来说是尚丧权辱国的,但是却为南宋迎来了近百年的生存时间。



而且了解南宋历史的人都知道,南宋时期尽管像北方的金国纳贡。但实际上,南宋每年从金国所获取的利润远远大于纳贡的金额。


珞珈山的猫


诚邀,12世纪,谁也没想到从白山黑水中走出的女真人能将庞大的大宋帝国一分为二,打得只剩下半壁江山,那么如果南宋高宗赵构选择支持岳飞北伐,当时的南宋有没有复盘的希望呢?



坦白的说,如果赵构同意北伐,南宋建炎15年岳飞率军相继取得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进逼北宋旧都东京城时,时局对南宋统一是非常有利的。为什么呢?

首先,岳飞指挥出色,麾下十万岳家军骁勇善战,兵锋正劲;反观金军主力损失极大,而且士气低落。

其次,当时距离北宋灭亡大概十几年的时间,北宋旧地如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深受儒学影响,夷夏之防深入人心,民心向背多投南宋,而且在沦陷区的山西,河北等地还有辛弃疾等人组织的义军在积极抗金,其实金国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


那么赵构为啥不支持这大好局面呢?

还是为了自己的皇位,岳飞北伐,势必要收复失地救回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两位对高宗皇帝来说,不仅仅是亲人,更是威胁,皇家自古寡亲情,其实威胁的成分更多一点,然而赵构自己提倡以孝治国,如果这二位回来,他这皇帝是做呢?还是做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回来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说实话,当时的南宋真没有一举灭掉金国的实力。读过中国古代史书原文,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古代的史书是兼具写实性和文学性的。写实性体现在对于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以及 重大历史事件的总体描述,是相对客观的。而所谓的文学性是指,在记录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甚至迷信的成分,比如每一位帝王出生时的祥瑞,以及项羽在自尽之前连续斩杀百余人(这个根本 难以做到)。所以,在读史的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

关于岳飞的记载,前文所述也是适用的。岳飞的确是一位出色的将领,这不假;岳飞忠君爱国,一腔热血,这也不假;岳飞战功赫赫,其军队军纪严明这也属实。但是,如果刻意将岳飞描述成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神”,那就有问题了。比如朱仙镇大捷,几百人击败数万人,这明显是夸大的。以及,一些关于岳飞的记载,各个作品中也有出入。

之所以提到上文这些内容,是想说明两点:第一,历史记载有夸张之处;第二,岳飞不是神。

在考虑到宋金两国真实实力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如果一味地北伐,会徒劳无功。

首先,赵构自己并不是一个窝囊的人,如果真的能够一举北伐成功,他不会拒绝这样的好机会。实际上,史书对于赵构早年的记载,是绝对正面的,根据记载,赵构不仅膂力过人,武艺高强,而且非常有胆识。当初在金营谈判时,张邦昌吓得魂飞魄散,但赵构却敢于在侵略者的地盘与金军据理力争,金国的完颜宗翰等人都非常诧异。而这样一个胆识过人之人,怎么可能在两年之内就变成一个胆小鬼?

况且,赵构也不是一开始就不北伐,他一开始对岳飞是很支持的。但是后来为什么又不支持了呢?这些都是值得玩味的。

实际上,赵构的顾虑就在于两个字:国力。很多人认为赵构害怕岳飞将宋徽宗和宋钦宗迎回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第一,在北伐成功的前提下,赵构作为恢复故土的中兴之君,而他的哥哥和父亲作为亡国之君,两方在身份上差别明显,他的父兄根本无法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第二,中国历史上也没有被俘虏的皇帝被救回后还能重新登基的先例。赵构作为利益相关方,看的很清楚。因此,这根本不能作为原因。

而国力则不同。当时的金国,已经基本消化了北宋和辽国这两个超级大国,从生产能力上看已经完全不比宋朝弱,在军事领域也强于宋朝。同时,金国采取的策略是团结汉族和契丹族上层,这就使得金国对于北方的统治基础扩大且巩固,换言之,金国已经站稳脚跟,民族矛盾在金国内部虽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面对这样的金国,南宋国内情况如何?

南宋内部的矛盾要比金国大得多。金国通过笼络汉族上层,推行汉法,成功减轻了内部矛盾。然而,南宋内部的矛盾要更加复杂,是南北方人的矛盾。由于靖康之难后,北方人口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因此北方人与江南地区原住人口之间开始了剧烈的资源争夺。而北方人因为有皇权的支持所以在争夺中占有优势,然而这些资源本身又是南方人的,所以,北方人的行为可以被定性为“明抢”。这就导致了内部矛盾的迅速激化。与此同时,农民起义也不断发生,最著名的就是钟相杨么起义。

所以,在国内矛盾激化,且军事实力整体不如金国的情况下,赵构如果一味支持北伐,结果只能是:因为战争导致物资的进一步紧缺,江南地区原住民进一步不满,内部矛盾加深,直接造成赵宋政权的瓦解。


庭州行者


在大家的映像中,似乎赵构就只是一个懦弱的君主,面对金国的咄咄逼人,赵构很是无能,只能以议和的方式来委曲求全。

事实上,作为一个君主,赵构不会不想开疆拓土有所作为!如果赵构不支持岳飞,又怎么可能会有岳家军的所向披靡?



但是,为何赵构对岳飞的支持不够坚定,不够一如既往呢?其实,是时候不对,而不是赵构不想支持岳飞!

如果将时间往后推几十年,等到被金国俘虏北上的宋徽宗父子都去世后,赵构必定会全力支持岳飞北伐,有这样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赵构即使再昏庸也会知道重用岳飞的意义!

宋徽宗逝世于1135年,宋钦宗逝世于1156年,如果岳飞能够沉住气,将时间拖到1156年后,赵构必定会重用岳飞!

“迎回二圣”虽是赵构提出的政治口号,但也只是口号而已,笼络人心嘛。但是当二圣还在世的时候,岳飞的所向披靡却使赵构感到一丝不安,他害怕的不是岳飞,而是远在金国的“二圣”。

因此,当二圣在世时,赵构不可能全力支持岳飞,甚至还有了后来岳飞被莫须有处死的悲剧!

那么,如果时间拖到了宋钦宗死后的1156年后,赵构全力支持岳飞而不议和,结局会怎么样呢?

个人认为,灭掉金国肯定是有难度的,但是要收复北宋失地还是很有希望的,原因如下:

其一:岳家军战力强悍

岳飞的岳家军战斗力就不用多说了,就连金军最为精锐的铁浮屠都败在岳家军手下,可见岳家军的强悍!

其二:传统汉地人民不愿受外族统治

北方被金国占领的北宋失地,其居民大多为汉人,金人的统治十分的残暴,使得中原汉人一直在盼望王师北伐!

如后来著名的辛弃疾等人,就曾加入到中原一带抗金的队伍之中,如果这时候岳家军北伐,南北呼应,必有作为!

其三:金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如同所有统治集团一样,金国内部也是党派林立,争权夺利,统治集团内部十分的不稳定!矛盾重重且多暗涌!

1149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改元天德。完颜亮在位期间十分的残暴,杀人无数,淫恶不堪。

完颜亮率部征伐南宋,这时镇守东京辽阳府的葛王完颜雍自立为帝,并移居燕京,最终在1161年,完颜亮于征讨南宋的途中被部下叛乱所杀!

可见,其实金国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并非铁板一块,完全有地方可以被南宋所利用!


综上,其实在宋钦宗死后的形势,是对南宋有利的,如果岳飞还在世,如果宋朝皇帝全力支持而不议和!

以这样一个战无不胜的将领北伐,必定有所建树,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汶与川


南宋初期其实不只是赵构不想北伐,大宋天下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一些武将之外,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不支持北伐的。所以即使一个赵构支持也是很难的。

而且要想赵构支持北伐也是很难的,岳飞一直喊出的口号就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个就是赵构最不想看到的。

况且当时来说北伐确实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来说当时宋朝要想继续维持他的统治,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个就是北伐彻底消灭金国,恢复中原。一个就是委曲求全和金人讲和。很明显嘛讲和的风险是最低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大宋根本没有实力和金国对抗。

这个时候金国可以说是最鼎盛的时候,刚刚灭了辽国,又占领了整个中原,把大宋的整个朝廷到俘虏到了北方了,这个时候南宋还有什么实力和他对抗呢?这个时候到处都是宋军的残军败将,各地都是流民,老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都不存在了,民族都要灭亡了。赵构好不容易在南方取得了一点地盘,稍微稳定一下。这个时候怎么可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北伐呢?

而且北伐,打仗是需要财力,物力,人力来支持的。这个时候宋廷刚刚稳定,财力应该是没有多少,人力就更不用说了,当时只是北方被占领的地方支持北伐,南方的人根本不支持,一旦岳飞持续要求北伐,很可能这些人就会起来造反。因为北伐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是靠他们来支持的。

所以说一个赵构支持是没有用的,况且他也不会支持。而对于岳飞这些武将呢?打赢了那就是万世的功名大宋的功臣,即使打不赢那也是抗金名将,所以不管输赢这些武将他们都是胜利的。但是对于赵构来说输了的话大宋百年基业就这样毁在他的手里了。而且即使打赢了恢复了中原,迎回二圣了自己的皇帝之位也不保了,所以不管输赢赵构都是输的。那么对于赵构来说维持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好的,至少天下有一半是自己的,保住了赵氏的江山,自己也能名正言顺的继续当皇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仅仅只是靠一两个武将就想灭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岳飞北伐真的是很难成功。而且谁能不保证一旦岳飞北伐,势力越来越大了之后不会是第二个赵匡胤呢?


中国历史研究所


徽钦二帝回归,这就是坚持北伐的后果。大家总认为只有北伐打金国,战争上的胜利才会雪耻,赢回徽钦二帝,这当然是事实。但很多人想的太简单了,皇帝只有一个国家才会安定,三个合法皇帝,即便是太上皇,太太上皇也难免有国家的动乱分子为了自己的权利而辅佐一个复位,注意赵构的皇位不是来源于北宋,而是伪政权,说白了是金国授予张邦昌的南朝管理权,赵构的权利来自张邦昌,来自金国。

这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很多北伐将军都看得清。为了国家北伐可以收复失地,但不能请回二帝。赵构一直做的就是两手准备,一开始贴近主战派希望包住政权,收复失地。后来意识到了这一点就转变为以打促谈,金国也不愿打仗,这一事实恐怕很多人都忽略了,金兀术被剥夺权利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好景不长。两国刚刚建立的默契被打破,金军南下。赵构被迫再次启用主战派。

金兀术其实也想何谈,但他认为金国还有更大的机会和利润,何谈的时机还不到。但赵构提拔秦桧这个主和派官员,金兀术立马认识到了赵构的心意,虽然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但如果赵构改变主意,秦桧一定会下台。既然没有政治主动权就一直被金兀术所掌握,赵构并不是为何求和一直退让,但议和在开战的年代就连秦桧都不好意思开口,自己也难办,但金兀术应该会看到自己的诚意。

秦桧在这之中一方面是赵构宣誓,始终不放弃议和,作为与金国的议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条件。玩政治的时刻要做多重准备,不是一拍脑门就打的狂徒。正是由于赵构的两手准备,金兀术在战争陷入僵持以后答应议和,皇帝这一筹码一直攥在手里,徽钦二帝并不单单是赵构忌讳的对象,两个皇帝恰恰是南方动乱的根源,因此北伐可以,但不能赢回二帝。

另外两个皇帝也很没出息,经常给金国皇帝写贺词,被拿到边境去卖,即便回来。如何面对国民,如果二帝自杀,在政治上南宋就不会显得有劣势,加上岳飞在战场上的优势,北伐是会成功的,二帝自杀全自身名节,激发军队士气,议和派崩溃,赵构声望上升,赵构回真的成为一个英明雄主。正是二帝不死,赵构的政治一直没有优势,即便战场岳家军有很大胜利也毫无意义。毕竟政治是根本,军事只是延续,正本才能清源,清源才能治水。


世界史图鉴


宋金自开战以来的转折点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末的金废伪齐。

公元1133年,宋高宗将东起江州、西到江陵的广阔地区划为岳飞的防区。从这时起,岳飞就开始谋划“连结河朔”,收复北方失地的计划。“连结河朔”就是指密切联系和支援在河东、河北失陷地区从事抵抗金人统治的广大义军。第二年,岳飞率军击败伪齐,收复了襄阳、唐邓随郢四州和信阳军,声势大震,北方各支义军积极准备迎接宋军到来。但由宋高宗给岳飞下诏“不得辄出上件州军界分”,更不许对外宣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之杰”的话,以免刺激金人,所以,岳飞才没有继续北上。

公元1136年,岳飞一部又从襄阳出发,长驱北上,一直打到了洛阳西南的长水县境。黄河北岸的各支义军也都积极向金军进攻,准备接应宋军。这一次的半途而废也是因为宋高宗不肯积极支援,以致最后不得不在“钱粮不继”的情况下,被迫班师。

通过岳飞的上述军事行动证明,金军和伪齐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收复北方失地也不是不能完成的。

公元1137的春,宋高宗将刘光世统领的行营左护军划归岳飞后,岳飞误以为皇帝有收复北方失地的计划和决心。于是再次向宋高宗上奏“雪国家之耻,拯海内之穷”,要求出兵北伐,并向宋高宗保证“亦不过三二年间,可以尽复故地”。岳飞所希望宋高宗支持的就是第一派韩世忠、张俊出师京东诸郡,第二是保证充足的粮饷供应。然而,宋高宗不仅没有同意,反而把刘光世的大军划归给了张浚。北伐中原的愿望再次落空。

三次北伐的计划虽然搁浅,但最好的机会还是来了。公元1137年十一月,金国左副元帅完颜昌在成为金国的头号实力派后,因为与伪齐刘豫素有矛盾,便以诡称攻宋为由,擒获了刘豫、刘麟父子,废除了伪齐政权。伪齐被废后,北方失地一时陷入无政府的空白状态,引起中原人民的巨大浮动。大量北方地区的百姓成群结队的投奔南宋,原伪齐很多旧部也都率众归降了岳飞,还有一部分投奔了其他沿江驻军。此外,在南京应天府,还爆发了二万伪齐军的起义。蔡州知州刘永寿、提辖白安时等杀死金将兀鲁率众投奔了岳飞。此时的敌占区陷入了敌我矛盾最为激化和复杂的境地,正是南宋朝廷报仇雪恨和收得北方失地的大好时机。岳飞看到此情况后,非常兴奋,几次上奏宋高宗,“谓其乘废立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但宋高宗根本不予理睬。岳飞又向枢密院副使王庶说道:“若失今日机会,他日劳师费财,决无补于事功!”王庶虽感岳飞忠义,但由于没有皇帝的首肯,北伐一事自然不能施行。此时的韩世忠也表态应立即北伐,但宋高宗也置之不理。

宋高宗之所以放着大好时机不去把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他根本就没有收复北方失地的想法;第二,完颜昌是主和派,宋高宗想趁机与金达成议和。第三,宋高宗此时正派遣使臣王伦出使金国,就议和一事展开接触。王伦于金废伪齐的第二个月就回到了南宋,并带来了完颜昌同意议和的回复,因此,宋高宗不同意北伐。

不论怎么说,父兄妻母、故地旧都陷于敌手,作为南宋朝廷的最高统治者,报国仇家恨,赵构都责无旁贷。然而,从即位起的第一天起,他就畏金如虎,根本没有雪耻的胆量和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