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構堅決支持岳飛北伐不肯議和,會有什麼後果?

tiger-liu0816


如果趙構堅決支持岳飛北伐而不肯議和,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加速南宋滅亡。事實上在北宋滅亡後,偏安一隅的南宋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與金朝不可同日而語。金朝攜滅遼滅北宋之餘威,在軍事實力上對南宋具有壓倒性優勢。南宋實際上只能以守為攻才能續命。




金朝數次南侵,意在消耗南宋國力。所以每一次南侵都沒有深入宋境,都是點到即止。而宗澤、岳飛組織的北伐,卻志在收回山東、中原故地,甚至還想迎回徽、欽“二聖”,那歷次北伐結果都如何呢?如岳飛在金兀朮攻打江南時,岳飛逆流而上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7)年北伐收復荊襄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金兀朮背盟南侵,岳飛再一次誓師北伐,這一次是歷次北伐成果最大一次,收復洛陽、鄭州,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如果沒有高宗的12道令牌,岳飛指不定會打到哪裡。




但這已經是岳飛歷次北伐以來成果最大的一次,與當年宗澤老將軍收復舊都東京,組織山東義兵攻金成績相當。而從建炎二年(1128年)即開始大舉南下的金軍更是一路勢如破竹,江淮、徐州、揚州等地先後淪陷,高宗先是退守建康,後眼見建康不保,再一次移駕杭州。而金兀朮依然窮追不捨,親率大軍追趕如入無人之境。高宗先是被逼到越州,又由越州逃亡明州,從明州坐船出海足足躲了兩個多月才回駕。可見當時宋金之間實力差距之大。宋軍從一開始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劣勢。




岳飛北伐,有其利也有其弊。利在收拾人心,穩定兩河、山東的局勢,將這一帶變為前線鞏固長江以南宋朝大後方。弊則是淪陷區過大,宋軍顧此失彼,故而很多地方都是“得而復失”,功敗垂成。長途北伐,戰線拉的過長,後勤補給跟不上,這些皆不利於北伐的成功。相反的,轉年金朝更加變本加厲大軍南下,南宋因此數次陷於困境。




金朝有滅遼滅北宋之優勢,地盤要比南宋大的多。南宋若主動挑起戰事,不僅徒耗國力反而會引來金朝變本加厲的報復。因此,南宋實際上劣勢非常明顯。岳飛北伐,志在收復故地。而秦檜苟安求合,卻志在保全南宋半壁江山。二人到底誰的決定更利於南宋,大家也就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大國布衣


不妨換個角度,站在金國的立場上看一下這個問題。金國人很清楚,對宋高宗趙構威脅最大的並不是金兀朮的鐵騎,而是金人手裡的徽欽二帝。<strong>

按照歷史課本,十一世紀初至十二世紀末的歷史主線是宋朝。可是按照領土面積,綜合國力、政治核心、世界影響力來說,金國才是這一時期的歷史主線。這個問題和本題無關,不再細說。就說說主角趙構、岳飛、和岳飛的老對手金兀朮吧。

仔細看一下這段歷史,會發現趙構是個很有戰略眼光的人。登基後被迫遷都南京應天府(商丘),然後又遷往臨安(杭州)。對金國的態度一直是軟弱外交的政策。所有人都在質疑,皇帝為什麼非要進貢、和親,花錢買和平呢?其實趙構這麼做的原因很多。

首先,花錢買和平確實很“便宜”,每年向金國進貢的錢和調動軍隊打仗比起來便宜多了,雖然便宜卻丟了尊嚴。其次,當時確實打不過金國,宋朝從建國開始,就一直打壓軍隊,堅決不能讓軍隊強大起來。表面上看這麼做太傻了,宋朝的皇帝們都缺心眼似的,實際上這其中有看透國運的成分,這個問題也不再細說。

到了高宗中後期,宋朝的軍事實力已經超過金朝。因為高宗意識到,在不強軍不行了,於是開始大力扶持軍隊的發展。在任何朝代,只要皇帝想強軍,名將會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於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中興四將”登上了歷史舞臺。

雖然實力佔優,但宋高宗始終掣肘軍隊北伐。其實原因很簡單,如果北伐成功,大宋皇朝絕對是贏家,但是宋高宗趙構本人會輸的“體無完膚”。

再說說岳飛,岳飛絕對是民族英雄,但他只是一個出色的愛國將領,在政治方面“智商”並不高。這一點在他極力想要北伐這件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其實高宗的本意是“以戰養和”。可是岳飛老想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吐槽的說一句:這不是傻嘛!哪個皇帝能接受自己身邊再多兩個皇帝和自己掙皇位啊?岳飛“政治智商”低,和他耿直的性格,是岳飛不能善終的主要原因。

當時,不光是宋高宗想議和,其實金國人也想議和,只是沒說而已。“靖康之難”後,秦檜成為俘虜之一。到金國後,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金人發現秦檜是堅決的主和派官員。於是,金人想議和的時候就把秦檜放了回去,只放人,什麼都沒說。

秦檜回到宋朝後,宋高宗馬上把秦檜提拔到宰相的位置。這件事在朝野上下震動很大,一個降臣被敵人放回來,一到家搖身一變成為宰相。滿朝文武都莫名其妙,甚至有很多官員私下裡以“昏庸”來形容高宗。重用秦檜也成為高宗被後世詬病的原因之一。

雖然,滿朝文武都莫名其妙,但是金國人卻看明白了。金國人知道,這是大宋皇帝“接受議和”了。把秦檜提拔到宰相位置,無形在宋金兩國議和過程中架起了對話的橋樑……

最後說說金兀朮,金兀朮可以用“文武全才”來形容。除了在軍事上能和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抗衡。在政治方面的“智商”也極高。下面這件事足以證明金兀朮的“政治智商”。

靖康之難後,金國不想再打了,因為他們發現宋朝對金國根本形不成威脅,以沾罕為首的主和派就把議和的事情提上日程。宋高宗趙構白撿個皇帝,重整河山是不可能的,但偏安一隅還是沒問題的,所以宋高宗也不想打了。

只有金兀朮不打不行,因為金兀朮心裡清楚,只要一和平,他就得死。當時沾罕一直想收回金兀朮的兵權,只是因為金兀朮太強勢,加上一直對外作戰,軍功太高,一直找不到理由殺金兀朮。只要宋金雙方議和成功,金兀朮絕對被兔死狗烹。

在起草議和協議的時候,金兀朮提了一條建議:如果雙方停戰,金國為表誠意,放徽宗欽宗回宋。結果,這一條建議成功使得宋高宗撕毀了和平協議…..

仔細看南宋和金國的這段歷史會發現,雙方所有的政治博弈都是圍繞著徽欽二帝展開的。

回到主題,如果趙構支持岳飛北伐,我相信,不用岳飛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金國會主動讓徽欽二帝回朝,讓大宋形成三個皇帝的局面,那可就好玩了,因為金人知道,徽欽二帝回家是宋高宗最害怕的事。這也是筆者在文中提到,宋高宗會輸的“體無完膚”的原因。


無筆史官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讓懦弱的趙構化身無所畏懼的趙子龍很簡單,但是讓連戰連捷的岳飛直搗黃龍卻很難。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分析過岳飛北伐的諸多困難,以及為何有趙構的支持也難以獲得北伐的成功的原因。

簡單說來,即使趙構支持岳飛全力北伐,岳飛也會面臨以下掣肘因素:

1、天時不濟

金國在1127年消滅北宋後不斷南下,意圖徹底消滅北宋的殘餘力量,統一中原。

但由於岳飛、韓世忠、劉琦等將領的誓死抵抗,加上南宋河網密佈的地理條件,使得以漁獵民族起家的女真人遭遇重大挫折。

韓世忠將金兀朮堵截在黃天蕩48天,劉琦以三弓床弩大破金軍鐵浮屠,岳飛更是連續取得郾城大捷、穎昌大捷等一系列反擊金軍的勝利。

在金軍節節敗退,岳家軍連戰連捷的大好形勢下,岳飛喊出“打到黃龍府”的宏偉目標,似乎徹底消滅金國,迎回二聖的美好前景已經近在眼前。

但岳飛並沒有意識到,即使少數民族政權再來得快去得快,也不可能在不到40年的時間內就迅速瓦解崩潰。

從1115年崛起的金國,到1140年不過才過了26年時間,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可以說從內到外都很新,上到統治者下到平民都是充滿勃勃生機的。

這意味著即使金國遭到了岳家軍的巨大打擊,也不可能像中原王朝後期的腐敗軍隊那樣一蹶不振。相反,依靠其強大的生命力,金國完全能夠組織更強大的武裝力量對抗岳家軍,尤其是在岳家軍深入金國境內金國軍隊組織防禦時。

所以在金國處於上升期時,想要對金國造成摧枯拉朽的打擊實在是難上加難。

不僅如此,在西北方向,西夏仍然在河西地區虎視眈眈,即使經歷了宋徽宗時期的二次開邊,將西夏圍困得奄奄一息。但由於北宋的突然覆滅,西夏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寶貴機遇。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待岳家軍大舉北伐時,西夏的實力已經得到了大體的恢復,能夠在宋金死磕時,對岳家軍形成巨大牽制。

所以,不佔天時的岳家軍想要取得北伐的輝煌勝利,可謂難上加難。

2、地利不平

自古以來想要取得北伐的勝利,基本都是難於登天。

即使朱元璋這樣由南向北統一中原,也是因為元朝統治者的各自為政所致,而且朱元璋北伐也是先攻取潼關,然後自西向東橫掃元朝統治中心。

所以北伐常有,但朱元璋不常有。

而從南宋大舉北伐的岳家軍,面臨的是歷史上所有中原王朝都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包括:

補給漫長:由於北方相比南方而言氣候更加寒冷,這使得北伐的軍隊很難就地取材進行補給。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情況下,岳家軍需要保持一條漫長且暢通的後勤補給線,這條線隨著岳家軍北伐的推進,將會越拉越長。

但是這還不是最要命的,畢竟戰爭本來就是很燒錢的。

最要命的在於我國的特殊地形,歷史上北伐之所以容易失敗且朱元璋一定要先攻取潼關再拿下河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的地形自北向南傾斜,自西向東傾斜。

所以自東南出發的岳家軍,無論向哪個方向都是仰攻。

且北方地形相對平坦,適合騎兵等大兵團作戰。

身處南方的朱元璋,之所以能夠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是因為元朝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大量的馬場。而岳家軍則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以步兵為主的岳家軍想要在北方的遼闊平原上擊敗以騎兵為主的金軍是極其困難的。

而且我國地形區北寬南窄,呈漏斗形狀,這意味著數十萬岳家軍想要徹底平定北方,就必須要在北伐的過程中不斷分兵,且作戰半徑越來越大,這是造成北伐難以成功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不佔地利的岳家軍,想要直搗黃龍,並沒有那麼簡單。

3、人和不至

北宋的君臣是很柔美的,柔美得沒有一絲骨氣。

靖康之變的爆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宋文官集團的相互扯皮和北宋兩位皇帝的優柔寡斷。

所以,趙構變得如此奴顏媚骨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且即使趙構能夠化身趙子龍,他也無法保證南宋文官集團能夠全力支持岳飛北伐。

岳飛之所以北伐,表面上是因為岳飛整天高喊迎回二聖,讓趙構變得非常尷尬。實則作為一名著名將領,岳飛情商也很高,所以這不是岳飛必死的理由。

真正讓岳飛蒙冤被殺的,是岳飛的成功動了文官集團的奶酪。

作為趙構麾下的武將,岳飛應該不會想到,一旦二聖被迎回,不管能不能重登帝位,這些擁立趙構的文官集團地位都會遭受巨大威脅,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北宋武將狄青之所以抑鬱而終,就是因為文官集團的極力排擠,特別是歐陽修。

而在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掌握帝國最高權力的不是龍座上的趙構,而是以秦檜為代表的尾大不掉的文官勢力。

所以趙構就是全力支持岳飛北伐,甚至跟著岳飛打天下都是無濟於事的。

沒有這些苟安東南、不思進取且吃裡扒外的文官集團的支持,岳飛想要取得北伐的成功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即使岳家軍連戰連捷甚至直逼黃龍府,但因為燕雲十六州以北的區域,已經被少數民族佔據數百年,民眾根本沒有形成對南宋的認同。

所以深入敵國境內作戰的岳家軍,根本就不會有民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局面。而沒有當地民眾的支持,岳家軍想要連續作戰並連戰連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概括起來,作為南宋的著名將領,岳家軍和其他抗金武裝一樣,一起為反擊金國入侵,保衛南宋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能夠擊退金軍不代表能夠徹底消滅金國,<strong>以岳家軍的實力固守南宋綽綽有餘,但取得北伐勝利則顯得力不從心。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道理很簡單,但後果很嚴重!南宋會被拖垮,趙構皇位不保。

說實話,憑藉當時南宋的經濟實力和南宋軍隊的戰鬥力來說。想要將金軍打敗,並且將整個北宋的失地全部收回,實際上是困難重重的。此時的金軍兵強馬壯,氣勢正盛。而岳飛及其率領下的岳家軍,雖然能夠與之正面交鋒,卻並不能夠保證每場必勝。



而且有宋一朝近300年。重文輕武的思想一直存在於統治者的觀念之中。這也造成了宋朝時期缺少大規模的主動出擊作戰反而處處受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和欺壓。這樣的尷尬局面在北宋南宋交際之時,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儘管南宋中興四將看似擁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在文官集團面前依然是地位卑微。這點想必瞭解大宋歷史的人都十分清楚。


而且儘管各種文學作品將岳飛及其率領下的岳家軍描述成了戰無不勝的英雄。但是我們要知道民族英雄在現實中也是常人。岳家軍在於金軍的作戰之中,也並非是戰無不勝的。而且金無術及其手中的鐵浮屠可以說是擁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戰鬥力。

另外一個很多人都提到的考慮就是岳飛其實一直將“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作為自己終生的理想。這其實嚴重的觸動了趙構內心的不安。畢竟趙構此時已經做了南宋的皇帝。但是岳飛似乎一直中心的似乎是遠在五國城的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很多人覺得趙構完全不必擔心兩位被俘虜的廢帝回來之後會對自己構成威脅。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歷史上就有真實的例子可以證明被俘的皇帝完全可能回來後奪回皇位。在明朝時期便發生過一場南宮之變。被囚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在弟弟明景帝朱祁鈺病重期間復辟成功,重回皇帝寶座。當時已經被囚禁的朱祁鎮就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和擁護。


而且中國歷史上一直以孝治天下,宋朝也不例外。倘若自己的父親和兄長真的回到南宋首都。趙構不可能不主動退出皇位,將皇位歸還父親和兄長。因此宋高宗趙構有這樣的顧慮實際上也是正常的。

因此功高震主的岳飛在拒絕執行趙構發來的聖旨之後,便註定了死亡的命運。因為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容忍自己的臣子,尤其是擁兵自重的武將,不聽從自己的聖旨和命令。因此岳飛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岳飛去世之後,南宋與北方的金國簽訂盟約。儘管這樣的盟約對於南宋來說是尚喪權辱國的,但是卻為南宋迎來了近百年的生存時間。



而且瞭解南宋歷史的人都知道,南宋時期儘管像北方的金國納貢。但實際上,南宋每年從金國所獲取的利潤遠遠大於納貢的金額。


珞珈山的貓


誠邀,12世紀,誰也沒想到從白山黑水中走出的女真人能將龐大的大宋帝國一分為二,打得只剩下半壁江山,那麼如果南宋高宗趙構選擇支持岳飛北伐,當時的南宋有沒有覆盤的希望呢?



坦白的說,如果趙構同意北伐,南宋建炎15年岳飛率軍相繼取得郾城大捷和穎昌大捷進逼北宋舊都東京城時,時局對南宋統一是非常有利的。為什麼呢?

首先,岳飛指揮出色,麾下十萬岳家軍驍勇善戰,兵鋒正勁;反觀金軍主力損失極大,而且士氣低落。

其次,當時距離北宋滅亡大概十幾年的時間,北宋舊地如山東河南陝西等地深受儒學影響,夷夏之防深入人心,民心向背多投南宋,而且在淪陷區的山西,河北等地還有辛棄疾等人組織的義軍在積極抗金,其實金國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固。


那麼趙構為啥不支持這大好局面呢?

還是為了自己的皇位,岳飛北伐,勢必要收復失地救回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位對高宗皇帝來說,不僅僅是親人,更是威脅,皇家自古寡親情,其實威脅的成分更多一點,然而趙構自己提倡以孝治國,如果這二位回來,他這皇帝是做呢?還是做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別回來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說實話,當時的南宋真沒有一舉滅掉金國的實力。讀過中國古代史書原文,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中國古代的史書是兼具寫實性和文學性的。寫實性體現在對於歷史發展的大致脈絡,以及 重大歷史事件的總體描述,是相對客觀的。而所謂的文學性是指,在記錄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誇張的成分甚至迷信的成分,比如每一位帝王出生時的祥瑞,以及項羽在自盡之前連續斬殺百餘人(這個根本 難以做到)。所以,在讀史的過程中需要獨立思考。

關於岳飛的記載,前文所述也是適用的。岳飛的確是一位出色的將領,這不假;岳飛忠君愛國,一腔熱血,這也不假;岳飛戰功赫赫,其軍隊軍紀嚴明這也屬實。但是,如果刻意將岳飛描述成一個足以改變歷史進程的“神”,那就有問題了。比如朱仙鎮大捷,幾百人擊敗數萬人,這明顯是誇大的。以及,一些關於岳飛的記載,各個作品中也有出入。

之所以提到上文這些內容,是想說明兩點:第一,歷史記載有誇張之處;第二,岳飛不是神。

在考慮到宋金兩國真實實力的情況下,可以發現,如果一味地北伐,會徒勞無功。

首先,趙構自己並不是一個窩囊的人,如果真的能夠一舉北伐成功,他不會拒絕這樣的好機會。實際上,史書對於趙構早年的記載,是絕對正面的,根據記載,趙構不僅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而且非常有膽識。當初在金營談判時,張邦昌嚇得魂飛魄散,但趙構卻敢於在侵略者的地盤與金軍據理力爭,金國的完顏宗翰等人都非常詫異。而這樣一個膽識過人之人,怎麼可能在兩年之內就變成一個膽小鬼?

況且,趙構也不是一開始就不北伐,他一開始對岳飛是很支持的。但是後來為什麼又不支持了呢?這些都是值得玩味的。

實際上,趙構的顧慮就在於兩個字:國力。很多人認為趙構害怕岳飛將宋徽宗和宋欽宗迎回威脅到自己的皇位,這個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第一,在北伐成功的前提下,趙構作為恢復故土的中興之君,而他的哥哥和父親作為亡國之君,兩方在身份上差別明顯,他的父兄根本無法對他的地位構成威脅;第二,中國歷史上也沒有被俘虜的皇帝被救回後還能重新登基的先例。趙構作為利益相關方,看的很清楚。因此,這根本不能作為原因。

而國力則不同。當時的金國,已經基本消化了北宋和遼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從生產能力上看已經完全不比宋朝弱,在軍事領域也強於宋朝。同時,金國採取的策略是團結漢族和契丹族上層,這就使得金國對於北方的統治基礎擴大且鞏固,換言之,金國已經站穩腳跟,民族矛盾在金國內部雖然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面對這樣的金國,南宋國內情況如何?

南宋內部的矛盾要比金國大得多。金國通過籠絡漢族上層,推行漢法,成功減輕了內部矛盾。然而,南宋內部的矛盾要更加複雜,是南北方人的矛盾。由於靖康之難後,北方人口大量湧入江南地區,因此北方人與江南地區原住人口之間開始了劇烈的資源爭奪。而北方人因為有皇權的支持所以在爭奪中佔有優勢,然而這些資源本身又是南方人的,所以,北方人的行為可以被定性為“明搶”。這就導致了內部矛盾的迅速激化。與此同時,農民起義也不斷髮生,最著名的就是鐘相楊麼起義。

所以,在國內矛盾激化,且軍事實力整體不如金國的情況下,趙構如果一味支持北伐,結果只能是:因為戰爭導致物資的進一步緊缺,江南地區原住民進一步不滿,內部矛盾加深,直接造成趙宋政權的瓦解。


庭州行者


在大家的映像中,似乎趙構就只是一個懦弱的君主,面對金國的咄咄逼人,趙構很是無能,只能以議和的方式來委曲求全。

事實上,作為一個君主,趙構不會不想開疆拓土有所作為!如果趙構不支持岳飛,又怎麼可能會有岳家軍的所向披靡?



但是,為何趙構對岳飛的支持不夠堅定,不夠一如既往呢?其實,是時候不對,而不是趙構不想支持岳飛!

如果將時間往後推幾十年,等到被金國俘虜北上的宋徽宗父子都去世後,趙構必定會全力支持岳飛北伐,有這樣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趙構即使再昏庸也會知道重用岳飛的意義!

宋徽宗逝世於1135年,宋欽宗逝世於1156年,如果岳飛能夠沉住氣,將時間拖到1156年後,趙構必定會重用岳飛!

“迎回二聖”雖是趙構提出的政治口號,但也只是口號而已,籠絡人心嘛。但是當二聖還在世的時候,岳飛的所向披靡卻使趙構感到一絲不安,他害怕的不是岳飛,而是遠在金國的“二聖”。

因此,當二聖在世時,趙構不可能全力支持岳飛,甚至還有了後來岳飛被莫須有處死的悲劇!

那麼,如果時間拖到了宋欽宗死後的1156年後,趙構全力支持岳飛而不議和,結局會怎麼樣呢?

個人認為,滅掉金國肯定是有難度的,但是要收復北宋失地還是很有希望的,原因如下:

其一:岳家軍戰力強悍

岳飛的岳家軍戰鬥力就不用多說了,就連金軍最為精銳的鐵浮屠都敗在岳家軍手下,可見岳家軍的強悍!

其二:傳統漢地人民不願受外族統治

北方被金國佔領的北宋失地,其居民大多為漢人,金人的統治十分的殘暴,使得中原漢人一直在盼望王師北伐!

如後來著名的辛棄疾等人,就曾加入到中原一帶抗金的隊伍之中,如果這時候岳家軍北伐,南北呼應,必有作為!

其三:金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

如同所有統治集團一樣,金國內部也是黨派林立,爭權奪利,統治集團內部十分的不穩定!矛盾重重且多暗湧!

1149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完顏亮弒君而篡位稱帝,改元天德。完顏亮在位期間十分的殘暴,殺人無數,淫惡不堪。

完顏亮率部征伐南宋,這時鎮守東京遼陽府的葛王完顏雍自立為帝,並移居燕京,最終在1161年,完顏亮於徵討南宋的途中被部下叛亂所殺!

可見,其實金國統治集團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並非鐵板一塊,完全有地方可以被南宋所利用!


綜上,其實在宋欽宗死後的形勢,是對南宋有利的,如果岳飛還在世,如果宋朝皇帝全力支持而不議和!

以這樣一個戰無不勝的將領北伐,必定有所建樹,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喜歡的朋友請點贊評論哦,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汶與川


南宋初期其實不只是趙構不想北伐,大宋天下除了岳飛,韓世忠等一些武將之外,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不支持北伐的。所以即使一個趙構支持也是很難的。

而且要想趙構支持北伐也是很難的,岳飛一直喊出的口號就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這個就是趙構最不想看到的。

況且當時來說北伐確實不是最好的選擇,首先來說當時宋朝要想繼續維持他的統治,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個就是北伐徹底消滅金國,恢復中原。一個就是委曲求全和金人講和。很明顯嘛講和的風險是最低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大宋根本沒有實力和金國對抗。

這個時候金國可以說是最鼎盛的時候,剛剛滅了遼國,又佔領了整個中原,把大宋的整個朝廷到俘虜到了北方了,這個時候南宋還有什麼實力和他對抗呢?這個時候到處都是宋軍的殘軍敗將,各地都是流民,老百姓流離失所。國家都不存在了,民族都要滅亡了。趙構好不容易在南方取得了一點地盤,稍微穩定一下。這個時候怎麼可能冒這麼大的風險去北伐呢?

而且北伐,打仗是需要財力,物力,人力來支持的。這個時候宋廷剛剛穩定,財力應該是沒有多少,人力就更不用說了,當時只是北方被佔領的地方支持北伐,南方的人根本不支持,一旦岳飛持續要求北伐,很可能這些人就會起來造反。因為北伐所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是靠他們來支持的。

所以說一個趙構支持是沒有用的,況且他也不會支持。而對於岳飛這些武將呢?打贏了那就是萬世的功名大宋的功臣,即使打不贏那也是抗金名將,所以不管輸贏這些武將他們都是勝利的。但是對於趙構來說輸了的話大宋百年基業就這樣毀在他的手裡了。而且即使打贏了恢復了中原,迎回二聖了自己的皇帝之位也不保了,所以不管輸贏趙構都是輸的。那麼對於趙構來說維持現在的狀態就是最好的,至少天下有一半是自己的,保住了趙氏的江山,自己也能名正言順的繼續當皇帝。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只是靠一兩個武將就想滅掉一個強大的帝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岳飛北伐真的是很難成功。而且誰能不保證一旦岳飛北伐,勢力越來越大了之後不會是第二個趙匡胤呢?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徽欽二帝迴歸,這就是堅持北伐的後果。大家總認為只有北伐打金國,戰爭上的勝利才會雪恥,贏回徽欽二帝,這當然是事實。但很多人想的太簡單了,皇帝只有一個國家才會安定,三個合法皇帝,即便是太上皇,太太上皇也難免有國家的動亂分子為了自己的權利而輔佐一個復位,注意趙構的皇位不是來源於北宋,而是偽政權,說白了是金國授予張邦昌的南朝管理權,趙構的權利來自張邦昌,來自金國。

這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很多北伐將軍都看得清。為了國家北伐可以收復失地,但不能請回二帝。趙構一直做的就是兩手準備,一開始貼近主戰派希望包住政權,收復失地。後來意識到了這一點就轉變為以打促談,金國也不願打仗,這一事實恐怕很多人都忽略了,金兀朮被剝奪權利就是很好的證明,但好景不長。兩國剛剛建立的默契被打破,金軍南下。趙構被迫再次啟用主戰派。

金兀朮其實也想何談,但他認為金國還有更大的機會和利潤,何談的時機還不到。但趙構提拔秦檜這個主和派官員,金兀朮立馬認識到了趙構的心意,雖然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但如果趙構改變主意,秦檜一定會下臺。既然沒有政治主動權就一直被金兀朮所掌握,趙構並不是為何求和一直退讓,但議和在開戰的年代就連秦檜都不好意思開口,自己也難辦,但金兀朮應該會看到自己的誠意。

秦檜在這之中一方面是趙構宣誓,始終不放棄議和,作為與金國的議和機會。另一方面也是條件。玩政治的時刻要做多重準備,不是一拍腦門就打的狂徒。正是由於趙構的兩手準備,金兀朮在戰爭陷入僵持以後答應議和,皇帝這一籌碼一直攥在手裡,徽欽二帝並不單單是趙構忌諱的對象,兩個皇帝恰恰是南方動亂的根源,因此北伐可以,但不能贏回二帝。

另外兩個皇帝也很沒出息,經常給金國皇帝寫賀詞,被拿到邊境去賣,即便回來。如何面對國民,如果二帝自殺,在政治上南宋就不會顯得有劣勢,加上岳飛在戰場上的優勢,北伐是會成功的,二帝自殺全自身名節,激發軍隊士氣,議和派崩潰,趙構聲望上升,趙構回真的成為一個英明雄主。正是二帝不死,趙構的政治一直沒有優勢,即便戰場岳家軍有很大勝利也毫無意義。畢竟政治是根本,軍事只是延續,正本才能清源,清源才能治水。


世界史圖鑑


宋金自開戰以來的轉折點是(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末的金廢偽齊。

公元1133年,宋高宗將東起江州、西到江陵的廣闊地區劃為岳飛的防區。從這時起,岳飛就開始謀劃“連結河朔”,收復北方失地的計劃。“連結河朔”就是指密切聯繫和支援在河東、河北失陷地區從事抵抗金人統治的廣大義軍。第二年,岳飛率軍擊敗偽齊,收復了襄陽、唐鄧隨郢四州和信陽軍,聲勢大震,北方各支義軍積極準備迎接宋軍到來。但由宋高宗給岳飛下詔“不得輒出上件州軍界分”,更不許對外宣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之傑”的話,以免刺激金人,所以,岳飛才沒有繼續北上。

公元1136年,岳飛一部又從襄陽出發,長驅北上,一直打到了洛陽西南的長水縣境。黃河北岸的各支義軍也都積極向金軍進攻,準備接應宋軍。這一次的半途而廢也是因為宋高宗不肯積極支援,以致最後不得不在“錢糧不繼”的情況下,被迫班師。

通過岳飛的上述軍事行動證明,金軍和偽齊並不是不可戰勝的,收復北方失地也不是不能完成的。

公元1137的春,宋高宗將劉光世統領的行營左護軍劃歸岳飛後,岳飛誤以為皇帝有收復北方失地的計劃和決心。於是再次向宋高宗上奏“雪國家之恥,拯海內之窮”,要求出兵北伐,並向宋高宗保證“亦不過三二年間,可以盡復故地”。岳飛所希望宋高宗支持的就是第一派韓世忠、張俊出師京東諸郡,第二是保證充足的糧餉供應。然而,宋高宗不僅沒有同意,反而把劉光世的大軍劃歸給了張浚。北伐中原的願望再次落空。

三次北伐的計劃雖然擱淺,但最好的機會還是來了。公元1137年十一月,金國左副元帥完顏昌在成為金國的頭號實力派後,因為與偽齊劉豫素有矛盾,便以詭稱攻宋為由,擒獲了劉豫、劉麟父子,廢除了偽齊政權。偽齊被廢后,北方失地一時陷入無政府的空白狀態,引起中原人民的巨大浮動。大量北方地區的百姓成群結隊的投奔南宋,原偽齊很多舊部也都率眾歸降了岳飛,還有一部分投奔了其他沿江駐軍。此外,在南京應天府,還爆發了二萬偽齊軍的起義。蔡州知州劉永壽、提轄白安時等殺死金將兀魯率眾投奔了岳飛。此時的敵佔區陷入了敵我矛盾最為激化和複雜的境地,正是南宋朝廷報仇雪恨和收得北方失地的大好時機。岳飛看到此情況後,非常興奮,幾次上奏宋高宗,“謂其乘廢立之際,搗其不備,長驅以取中原”。但宋高宗根本不予理睬。岳飛又向樞密院副使王庶說道:“若失今日機會,他日勞師費財,決無補於事功!”王庶雖感岳飛忠義,但由於沒有皇帝的首肯,北伐一事自然不能施行。此時的韓世忠也表態應立即北伐,但宋高宗也置之不理。

宋高宗之所以放著大好時機不去把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他根本就沒有收復北方失地的想法;第二,完顏昌是主和派,宋高宗想趁機與金達成議和。第三,宋高宗此時正派遣使臣王倫出使金國,就議和一事展開接觸。王倫於金廢偽齊的第二個月就回到了南宋,並帶來了完顏昌同意議和的回覆,因此,宋高宗不同意北伐。

不論怎麼說,父兄妻母、故地舊都陷於敵手,作為南宋朝廷的最高統治者,報國仇家恨,趙構都責無旁貸。然而,從即位起的第一天起,他就畏金如虎,根本沒有雪恥的膽量和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