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殲轟-7從首飛到今天已經30年了,作為一型航空裝備,這個時間實際上已經走入生命的末段。但從整個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殲轟-7真正表現出自身價值,是在殲轟-7A出現後,距今實際上僅僅15年而已,正是一型航空裝備最為成熟、可靠性最高、作戰能力最為優秀的階段。

而且, 目前殲轟-7A仍然保持著低速生產狀態,以滿足老機換裝、部隊裝備規模擴編,以及對現役殲轟-7A進行技術升級的需要。也就是說,中國海、空軍未來殲轟-7A的裝備數量還會有一定增加,其服役時間至少會到2030年以後……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不完善的“多用途”

隨著戰爭模式及政治、經濟、技術發展的影響, 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 多用途戰鬥機已成為主流發展方向, 像殲轟-7A這類戰鬥轟炸機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 雖然它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多用途戰機, 但畢竟受設計、 研製年代的限制, 對於多用途的概念和認識與現代意義上的多用途, 還是有著區別的。

最明顯的表現在於, 戰鬥轟炸機的對空作戰能力只是限於“防禦”, 而多用途戰鬥機在對空作戰能力方面更強調“進攻” 。它們在設計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平臺自身的高機動性, 現代多用途戰鬥機 (幾乎包括所有四代半戰鬥機)在攜帶中、近距空空導彈後的對空作戰能力, 與專用的制空戰鬥機幾乎相當, 無論是實施近距空戰還是中、遠距離攔截作戰, 都有出色的表現。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而在執行攻擊任務時, 基本上可以取消護航戰鬥機, 這不僅減小了攻擊編隊的規模, 也降低了作戰使用成本, 簡化了編隊組織和協調的複雜性。

相比而言, 殲轟-7A目前只能攜帶近距空空導彈, 最多隻能掛載4枚的能力, 在實際作戰中沒有多大意義, 如果僅僅用於自衛防空作戰, 2枚近距空空彈已經完全夠用。在面對敵方制空戰鬥機時, 平臺機動性並不理想的殲轟-7A無論是攜帶2枚或是4枚近距彈, 其作戰效果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此外, 進入21世紀後,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陸續開始換裝高性能四代戰鬥機, 殲轟-7A的對空作戰能力在這些高性能四代機面前, 並不能有效的自保。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殲-8D擁有空中加油能力

而海軍航空兵當時最先進的遠程戰鬥機, 就是可以空中加油的殲-8D這種二代機, 但除了航程可以滿足為殲轟-7A護航的要求外, 其對空作戰能力在面對四代機時, 同樣沒有多大勝算。

因此, 航程較大的殲轟-7A在執行一些高強度對地(海)攻擊任務時, 還需要高性能四代遠程戰鬥機為其護航, 否則, 其作戰範圍和戰場生存能力都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為保證新裝備的殲轟-7A充分發揮中、遠程對海打擊能力, 海軍航空兵不得不在國產四代戰鬥機短期內難以裝備的情況下(當時國內引進的蘇-27SK和國產的殲-11數量只能滿足空軍的需要), 擠出寶貴的裝備採購經費, 在21世紀初引進了24架蘇-30MKK2這種四代多用途戰鬥機(該機與殲轟-7A幾乎都在2004年進人海軍航空兵服役), 配合殲轟-7A執行中、遠程對海攻擊作戰任務, 為殲轟-7A提供強有力的空中掩護和支援。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對地攻擊主力

2010年後, 隨著殲轟-7A裝備數量的不斷增加,其機隊規模由最初的3個團(加上早期裝備的殲轟-7)增加到近6個團, 以致整個海軍航空兵對四代戰鬥機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此時, 國產四代戰鬥機無論是性能還是生產能力都已經有了明顯提高, 在滿足空軍龐大換裝需求的同時, 也可以為海軍航空兵提供足夠數量的四代機, 用於對老舊裝備的換裝。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之後不久, 100多架國產殲-10A、殲-11B進入海軍航空兵服役, 雖然在數量上與空軍裝備的同類機型相差很大, 但無論對殲轟-7A這種戰術平臺, 還是轟-6這種準戰略平臺而言, 這些四代機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戰時伴隨護航的要求。

換一個角度看, 中國海軍航空兵主戰裝備的發展和換裝, 完全是圍繞著殲轟-7A以及轟6-D/E(這些轟-6改進型已經可以攜帶“鷹擊”-83K)這些攻擊平臺進行的, 這一點與空軍有著本質的不同。

海軍航空兵的規模和實力畢竟不如空軍, 在提高作戰能力方面, 更多地要考慮如何發揮現有裝備的綜合效能, 特別是不同機型聯合作戰的能力, 這也是海軍航空兵戰鬥力近年來得以明顯提升的關鍵所在。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岸基向艦載轉變

隨著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建設的加快, 海軍航空兵的未來發展重點將由岸基向艦載轉變, 戰術飛機方面很可能會全部實現艦載化。不過, 這個目標的最終實現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此之前, 中國海軍航空兵的發展仍要以岸基為主, 裝備和戰鬥力發展的核心, 仍然需要圍繞著強化對海封鎖和反艦作戰這一核心問題。

在這個大背景下, 如何在現有裝備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作戰和戰場適應能力, 就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了。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殲轟-7A掛載雙數據鏈吊艙和4枚鷹擊-83空艦導彈

目前, 無論是殲轟-7A還是轟-6D/E, 使用的空艦導彈全部是高亞聲速型, 導彈的主要技戰術性能都比較先進, 120~300多千米的射程, 用於打擊世界各國現役絕大部分水面艦艇已經完全夠用。

不過, 未來中國海軍所要面對的是具有強大反導能力且擁有艦載航空力量的航母編隊, 在對其實施打擊時, 即使採用 “飽和攻擊” , 高亞聲速反艦導彈的作戰效能恐怕也不會很理想。

2018年12月14日是殲轟-7首飛成功30週年的日子。殲轟-7是在中國航空工業最艱難的時期研製的, 因此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是可以理解的, 但對於當時空、海軍作戰需求來說都沒有什麼太大影響。

這個時期,中國作戰飛機的研製只要滿足 “可用、夠用” 的要求即可, 提出過高的指標也是不切合實際的。

隨著中國空、海軍戰略的變化以及作戰區域的不斷擴展, 作戰飛機性能的要求開始向著“好用、頂用” 的方向轉變, 這也是中國整個空中作戰力量以及中國航空工業製造能カ不斷增強的結果。

殲轟-7對中國海軍航空兵的重要意義, 是其他任何機型都無法相比的, 說殲轟-7是中國海軍航空兵現代化發展和進步的見證者一點也不為過。

海航“飛豹”——主力位置穩固,保持低速生產,服役2030年後

近幾年, 新一代技術更先進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已經開始批量裝備, 其各方面技術和性能都要遠遠超過殲轟-7A(例如通過少量改進後就可作為“鷹擊”-12超音速空艦導彈的載機平臺), 但在即將獲得可以使用“鷹擊”-12空艦導彈的轟-6N後, 海軍航空兵對戰術載機平臺的需求就不再迫切了。

因此,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 殲轟-7A在海軍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作為中國完全自主設計、生產的第一種戰鬥轟炸機, 殲轟-7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能逐步改進、發展到今天的殲轟-7A, 已經沒有什麼遺憾了, 在中國海軍及空軍力量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中, 殲轟-7也充分體現了自己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聲明:本文摘編自《艦載武器》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