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豹”首飛30週年之際:“飛豹”精神大寫真

飞豹”首飞30周年之际:“飞豹”精神大写真

“飛豹”

2018年,改革開放40年,也是“飛豹”首飛30年。

“飛豹”的研製始於1977年,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它的研製成功是中國實現從測繪仿製到自主研製的歷史性跨越,是改革開放的標誌性成果。

同時,“飛豹”研製也是航空工業一飛院在改革開放道路上一段精神和意志的征程,是中國航空工業在時代的召喚中譜寫的一曲長空壯歌。

在“飛豹”研製過程中,孕育形成了“飛豹”精神:獻身航空的報國精神,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科學嚴謹的求實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激情和諧的團隊精神。

在今天,這種精神仍然生動、強勁而有力——

“飛豹”!“飛豹”!

1988年12月14日,這一天的閻良天氣晴朗。在試飛中心機場塔臺周圍,專程從北京趕來的部隊首長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千餘名群眾被緊張和興奮包圍著,他們期待著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轟七001架機首飛。這天早晨,承擔試飛任務的試飛員黃炳新將家裡、辦公室的鑰匙都交給了政委,這是黃炳新飛行以來唯一一次交鑰匙。

15時許,試飛英雄黃炳新駕駛著轟七飛機騰空而起,直上蒼穹,18分鐘後, 飛機沿軌跡下滑,安全著陸。型號總師陳一堅院士這樣形容這18分鐘,度秒如年。是的,這漫長而又短暫的18分鐘,宣告了中國第一架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的誕生, 也將一個能夠自行設計、獨立完成複雜機種的填補國家空白的設計研究所永遠地載入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史冊。

“不可理解,無法想象”,一位美國評論員在刊物上這樣慨嘆轟七研製。後來, 人民賦予了轟七一個響亮的名字——“飛豹”。

“飛豹”飛機成功的背後有著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飛豹”是在沒有原準機條件下按照“一機兩型”標準全新設計研製的機種, 當時,基礎薄弱、手段落後、條件異常簡陋的一飛院,受到了來自技術、質量、進度、經費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但一飛院人堅信沒有攻不破的雄關,沒有越不過的海, 艱難孕育著如同自己生命的“飛豹”飛機。

“飛豹”的研製過程經歷了“三落三起”的嚴峻考驗。

型號戰幕拉開後不久,國家財政緊縮,由重點型號轉為“量力而行”的緩辦型號,此後又經過一波三折,几上幾下, 每次都面臨山窮水盡,一飛院堅信祖國需要這樣的飛機,比任何時候都珍視承擔型號任務的機會,最擔心的是這個項目“下馬”,更擔心自己不爭氣,把項目搞砸。時刻牢記著自己身上的千斤重擔,定下了“20年不落後”的設計目標,拿出“一定要把轟七拼上去”的勁頭,對項目投入了全部力量。他們精心設計,不輕信任何一個沒有充足證據的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問題;他們創造條件,在簡陋的蘆蓆棚、在露天的運動場,夜以繼日,開展國內最龐大、最複雜的地面模擬試驗;他們攻克難關,突破了新技術20%的設計禁區,創造了我國飛機研製史上多個第一, 並最終將這個“在任何國家都無異於天方夜譚”的事,做到了!創造了奇蹟!

1998年11月,“飛豹”飛機在珠海航展一經亮相,便引發轟動,海內外媒體均作了大量報道。

1999年,殲轟七飛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新中國成立50週年閱兵中創下了參閱飛機機型最新、改裝時間最短、飛行密度最大、編隊難度最大、閱兵航程最遠等五項紀錄。

1999年,總裝、海空軍、國防科工委等有關領導及“飛豹”參研單位代表匯聚閻良,對“飛豹”飛機的成功研製進行深入研討,總結提煉出具有鮮明特色的“飛豹”精神。並認為,這是新時期的“兩彈一星”精神,是一飛院的傳家寶,是一飛院在大型飛機研製道路上,戰勝一切艱難困苦,不斷走向勝利的“撒手鐧”。

30年過去了,“飛豹”精神已經成為了一飛院的象徵和符號。在航空工業一飛院的歷史上,它是一個特殊的見證者,激勵和鼓舞著一飛院從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來。在每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有里程碑式的標誌性成就。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架自行測繪設計的支線飛機“英俊少年”——運七飛機研製成功!

1971年8月18日,中國第一代預警飛機——空警一號研製成功。

1988年12月14日,中國第一代超聲速殲擊轟炸機——“中國飛豹”研製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中國第一架輕型公務機——“小鷹”500飛機研製成功。

2003年11月11日,中國第一架大型預警機——空警2000研製成功,標誌著我國空中預警體系建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3年1月26日,中國第一架大型運輸機——運20飛機研製成功,2017年裝備部隊。作為中國工業化進入高級發展階段的標誌、戰略軍事力量的象徵、自主創新的典範,其誕生和使用成為了舉國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飛豹”精神催生了設計手段的革命

一飛院人的骨子裡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這種氣質,是源於對國防和科研事業的堅定與執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世紀之交,自主研製“撒手鐧”項目任務——新“飛豹”和空警2000相繼立項。軍令如山。一飛院誓死也要拿下“爭氣工程”。為提高設計效率,一飛院經過慎重考慮,果斷決策在設計手段上進行一場革命,率先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計算機三維設計技術。

年過花甲的吳介琴副總師帶領著十多個攻關成員,為了攻克03段三維數字化設計難關,為全機三維數字化設計殺出一條血路,終日鏖戰在攻關現場。一天凌晨, 當繪圖機上繪出第一張由三維轉為二維的精美圖紙時,吳總拿著圖紙興高采烈的像個孩子,滿走廊地大喊:“圖出來啦,終於發出來啦!”這位國際型老專家,佈滿血絲的雙眼、浮腫的面龐和欣喜若狂的神情,給人一種絕處逢生的感覺。

隨著三維數字化設計攻關的成功, 一飛院在世界上首次運用最新NT版的CATIAV5軟件,設計出了國內第一架飛機全機數字樣機,實現了電子預裝配。消息傳出,業內人士為之震驚。CATIA軟件的創始人之一,法國達索公司副董事長伯納德先生得知此消息後,在發給總設計師的傳真中竟用了3個“!”表示驚訝和祝賀:這在國外要用3年時間,而你們1年時間就拿下了。中國人,了不起!美國波音公司獲悉後,也主動要求來一飛院訪問交流。這架數字樣機起到了樣板和標兵的帶頭作用,解了型號研製的燃眉之急, 該項技術使兩年半的設計週期縮短為一年,使工程更改單由常規的六七千張減少至1082張。

2001年,航空工業一飛院院長和總設計師帶領攻關組成員訪問軟件原始開發商——法國達索公司。經過保密處理的全機數字樣機向法方展示時,法方從總裁到普通員工全體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並馬上在公司大門口升起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此刻,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也飄揚著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

新“飛豹”的另一項關鍵技術——綜合航電火控系統研製,由當時年僅40歲的副總設計師陳驪醒,帶領著一批更年輕的勇士,在國外技術嚴密封鎖的情況下斬關奪隘。

綜合航電火控系統就是飛機的腦袋, 指揮飛機的神經系統。上級定出的技術要求要達到或超過國外第三代戰機的水平, 而航空工業一飛院在這方面的技術基礎幾乎是零。陳驪醒對攻關成員說:從來沒有救世主,解決問題必須靠我們自己!他們從詳細設計、機載軟件編寫開始,一步步向既定目標邁進。在行業內外都認為幾乎不可能的短時間裡,攻克了一道道難關, 取得了綜合航電設計的突破性進展。

“飛豹”精神成就了大飛機運20

大飛機被稱為“大國名片”,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絕不是一個輕易就能“拿下”的項目。運20立項伊始, 相關技術基礎可謂一片空白,而研製週期卻只有國外同類飛機的一半,大運項目不僅是對航空工業的一次“大考”,也是對整個國家工業能力、創新能力的一次“大考”。這在業內看來,似乎是天方夜譚; 外國同行甚至開玩笑地說:你們想用10個老婆一個月就生出孩子,這怎麼可能? 然而,研製大運是國家意志,再苦再難, 也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成功!

為推動項目成功,作為總設計師單位的一飛院,按照“一個平臺、二套規範、三層綜合、六個統一”的工程思路,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瞄準世界航空設計製造技術最前沿,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突破,抓住了技術創新的主動權, 掌握了核心技術的所有權,創造了國內外同類飛機研製的新紀錄。

在廣大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實現了大運飛機五年首飛,八年列裝的壯舉,成為舉世矚目的“大國重器”。運20飛機擁有良好的空投空降性能,具備大運載量和遠航程能力,對於提高我軍核心作戰能力,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跨越發展意義空前。

“在拼命也完不成的時候,只有創新!”

這是一飛院人以實際行動做出的生動詮釋。強度專業為了提高效率,著手開發了國內第一個強度分析自動化平臺,實現了“三天一輪載荷、七天一輪強度計算分析”的快速迭代,解決了全機強度計算多輪次自動優化、迭代的難題,提升設計效率三倍以上,也為載荷、結構、強度的專業協同和互動優化奠定了基礎。

總設計師系統大力倡導和全面推行了數字化設計/製造技術的應用。通過邊攻關、邊實踐,在國內飛機研製領域首次實現了在線關聯設計技術、三維數字標註、數字化製造/裝配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工程研製效率。經過原型機研製實戰檢驗, 相比其他型號,設計週期縮短40%,生產準備週期至少縮短75%,製造週期縮短近30%,飛機生產質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多年的型號鍛鍊早已鑄就了一飛院人特有的淡定與堅毅,再難的事也抵不過一個字“鑽”!

大運鐵鳥團隊,只有36名成員,這個團隊沒日沒夜地泡在試驗廠房,全然沒有了“今天”和“明天”的區別。僅用一年零八個月便組織完成近百套地面設備的建設、成功搭建國內綜合程度最高的綜合試驗檯架;並用不足國外同類試驗二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了幾十項重要試驗,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由於他們全面統籌鐵鳥試驗與分系統試驗,精心做好試驗規劃, 按小時倒排進度,科學分段實施……運20首飛前,鐵鳥試驗用時僅為波音777的一半,而實際試驗時長卻超出了20%, 確保了運20安全、按時首飛。

黑文靜,“80後”,一飛院最年輕的項目副總師,在有限的時間裡攻克了大型飛機電傳飛控的控制律設計,填補了我國在大型飛機電傳飛控系統多舵面複雜控制律設計領域的空白,為運20飛機的先進性提供了有力保證。

100分!這是首飛機組對大運飛機良好飛行品質的評價。

首飛當日,黑文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首飛機組將一面五星小紅旗鄭重地交到她手中,機長說:“這是今天陪機組一同飛上藍天的紅旗,我們已經簽上了機組所有人的名字,我們現在把她送給你。”

張石磊,一位2012年才參加工作的年輕黨員,僅用30天就獨立完成了一款大型工具軟件的主要功能開發重任,又用了20天時間完成了用戶新增功能的開發完善。50天,6萬行代碼,18個功能模塊,1份用戶手冊——這套“航空緊固件裝配智能設計系統”,解決了長期困擾設計人員的緊固件裝配快速設計的難題,使緊固件設計更改效率提升10倍以上,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同時為型號節約經費數百萬元。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唐長紅院士說:“回首大家攻關的歲月,能夠寫出很厚很厚的書,去描述他們的艱難,描述他們的努力,描述很多創業、攻關的故事。我不敢設想在過去那些歲月裡,會有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事蹟。有的時候甚至不願回想,只是感慨、相信,我們過來了!”

“飛豹”精神凝聚了人才創新團隊

“飛豹”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

大型運輸機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院士;

空警2000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

“新舟”700總設計師董建鴻;

……

這些總設計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將“報國、拼搏、求實、創新、團隊”的“飛豹”精神融入血脈的一飛院人。

人才因事業而聚,事業因人才而興。這是一支高科技精英團隊: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54人,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集團公司首席技術專家5名,特級技術專家20名,一級技術專家23名,集團首席技能專家1名,特級技能專家4名, 一飛院首席科學家4名。

航空工業一飛院不僅僅滿足於研製一型型飛機,而是瞄準世界前沿技術,按照“技術立院、創新前行”的價值取向和突破路徑,夯實自身基礎,錘鍊研製隊伍, 凝聚發展壯大的巨大能量。

持續開展關鍵技術和設計手段的創新和突破,在總體氣動設計、結構強度設計和系統集成核心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展多種飛機構型的氣動設計預先研究,構建了大中型飛機、特種飛機設計方案、試驗和飛行數據庫,擁有完整的飛機型號遠景規劃、論證、設計、研究、集成、試驗、保障、科研管理專業體系。

堅持“一個型號上一個臺階”的發展思路,數字化技術應用持續領先,實現了計算機輔助二維、數字樣機、全三維關聯三次變革,正在向基於模型的系統工程方向發展,具有同時承研多個先進軍民用飛機及其配套產品的研發能力。一飛院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陝西省飛行器環境控制重點實驗室”等資質。

以技術基礎發展為關鍵,努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一飛院先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集團級科技成果獎500餘項,獲得國家專利1200餘項,一飛院兩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及“陝西省先進集體”稱號,並被評為“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中央企業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兩化融合創新實踐單位”“中國青年科技創新先進集體”。

這些榮譽,閃耀著“飛豹”精神的光芒,激發出繼續前行的力量。

“飛豹”精神傳承是最好的致敬

有什麼樣的精神,就有什麼樣的力量; 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有什麼樣的方向。

從“飛豹”研製到重大型號的攻關, 給了一飛院這樣的啟示:

航空工業是戰略性的產業,是國防事業的柱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一。必須要有國防實力做保證,在世界政治經濟生活中才有尊嚴、有地位。歷史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可以買來先進的飛機,決買不來屬於自己的威懾力量。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儘管今天再也不用“一把計算尺,一套繪圖工具”繪藍圖,但航空工業一飛院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絲毫不亞於艱苦創業時期,國家對於武器裝備的需求和呼喚一如既往。

成為軍隊、國家戰略能力的堅強提供者;

成為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成為軍民融合戰略的踐行者、推動者。

這是航空工業一飛院的新時代奮鬥主題。繼續傳承發揚和昇華“飛豹”精神, 技術立院,創新前行,奮鬥不止步,進取不停息,勇立時代潮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的正確打開方式,正是如此:發揚“敢於探索、敢於求真”的科學家精神,“嚴謹細緻、追求卓越、成就客戶”的工程師文化,不忘報國初心,牢記強軍使命, 去拼搏,去奮鬥,去奉獻,去創造,去實現偉大夢想!

初心不忘,精神永存;勠力同心,未來可期。

在繼往開來的道路上,航空工業一飛院正向著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