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脈散、四君子湯,藥僅三四味,療效卻如此好

傳統組方講究君臣佐使,而最精妙之處是至精至簡。生脈散、四君子湯,藥僅三四味,卻成為補氣的千古名方,其組方配伍的精準,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今天,小編分享的文章,是

近代中醫名家傅嬾園先生對學生疑問的解答。師生的一問一答,讓我們領會兩首名方組方之精妙,應用之廣博。


生脈散、四君子湯,藥僅三四味,療效卻如此好

[問曰] 生脈湯者,孫真人制此方,為暑月而設,蓋暑熱傷氣,氣傷則榮衛不固,不固,汗出而亡液,氣短、倦怠、口渴作矣。以上之症,皆當補氣救液。經曰:虛則補其母。故取人參味甘、微寒,入脾,補土生金,以為君。臣以麥冬甘幹而潤,入肺,瀉火清金,其生用十二枚,有十五十六枚,似人之十二經、十六絡,能周行經絡,調五行相從道。人參補諸經之氣, 佐五味子重於酸味,入肝,斂風木之浮火,其色赤黑,五味皆俱,得麥冬和之,以入五臟,收斂耗散之真氣。氣斂則汗止而渴止矣。三味合之,補氣生津之劑。孫真人未言生脈,以後諸家因名誤解此方能生脈。生見時醫往往遇陽脫無脈,用此方加味治之,殺人可數乎?望夫子正之。

[答曰] 此蓋由於子學力淺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在時醫,不問何病,遇脈絕輒用此藥,固屬執一之見,但彼之所以用此方者,亦未嘗無因也。雖此方主治本為暑月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者所設,而方中皆手太陰、少陰二經之藥;肺主氣,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肺朝百脈,心主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名之曰生脈,非無故也。脈主氣,心主血,是方以人參大補肺氣,麥冬潤肺清心,五味收斂五臟耗散之氣,凡遇氣短脈絕而將死者,是方實有起死回生之妙用。故汪訒庵注是方曰:人有肺絕將死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即此一言可為明證。子以為只能治暑熱傷氣,不能生脈,識見既自淺薄,而笑時醫之謬,是猶五十步笑百步耳。

生脈散、四君子湯,藥僅三四味,療效卻如此好

[問曰] 四君子湯治面黃痿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脈來虛弱及內傷虛寒,凡一切因於氣虛者,固為相宜,何以又曰:治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夫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系現有形、邪實、氣滯,若投以四君子,深恐中宮愈加壅滯,益疾作脹、不思飲食等症叢生矣。然古人用藥必有深意,非井窺之見所能知其萬一也。但讀至此,轉輾思維,頗有所疑,究竟氣虛兼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可否用此以治之?

[答曰] 四君子湯乃手足太陰、足陽明藥也。人參甘、溫,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苦、溫,燥脾補氣,為臣;茯苓之甘淡,滲溼瀉熱,為佐;甘草甘平,和中益土,為使;氣足脾運,飲食培進,則餘髒受蔭,以治飲食難化、作酸、痞悶、噦嘔等症,何嘗不宜?雖然亦當臨時斟酌,審其病情有無他症,及外邪夾雜在內,通權達變,隨時加減,方不誤耳。假如氣逆,則當加陳皮以理氣散逆,即名異功散;若氣虛有痰,脾虛鼓脹,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湯;若虛寒胃痛,或腹痛洩瀉,再加砂仁、香附,名香砂六君子湯;若四肢不舉,則脾屬四肢,宜再加麥冬、竹瀝;若虛熱潮熱,身體倦怠,則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葛根、黃芩、白芍以治其熱,名十味人參湯;若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則用六君子湯加烏梅、草果及姜、棗,以和四髒而補脾,即名四獸飲。此外,舉一反三,隨機應變,或加或減,均可以此類推,豈可執一而不化哉?

生脈散、四君子湯,藥僅三四味,療效卻如此好

中醫藥的傳承除了口傳身授之外,還有中醫前輩留下的筆記、醫案、醫話。字裡行間,是他們中醫經驗的凝鍊,是其學術思想的精華。這本《嬾園醫語》,以一問一答的形式,闡述了諸多中醫理論及臨床治療經驗,是近代名醫傅嬾園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藏~~

生脈散、四君子湯,藥僅三四味,療效卻如此好

傅嬾園,名崇黻,近代中醫學家。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生於浙江紹興,1931年病逝於杭州,一生盡瘁醫教。其精內科,尤長於婦科、兒科,頗多效驗,而獲盛名。診務繁忙中不忘振興祖國醫學,奔走多方,聯絡醫界仁人志士,於1915年創辦“浙江中醫專門學校”,並出任校長,自編教材,親自授課。其生平著作甚多,現可查者有《嬾園醫語》《眾難學講義》《嬾園醫案選》《醫學詩文》《畫梅辨難》等。(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嬾園醫語》(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傅崇黻原著 張卓文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