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陽發生氦閃,太陽系內哪裡能躲?

星宇飄零2099


什麼是氦閃?

氦閃有兩種,一種是低質量恆星(以我們的太陽為標準)核心中失控的氦聚變現象。它會讓恆星在很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按照當前,天文學家對恆星核聚變的理解和計算機模擬。當氦閃發生時,它會在數分鐘內就讓核心中的氦元素髮生急速的核聚變,將氦轉變為碳元素,而這幾秒鐘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現在我們的太陽正常情況下,數億年時間內釋放的能量。在這短短的數秒鐘時間裡,太陽的核心亮度(注意不是太陽表層的亮度)能與整個銀河系的總亮度相媲美,這就是天文學家命名的氦閃。至於另一種和白矮星相關的氦閃,這裡暫時不討論,雖然太陽會變成白矮星,但它在此之前首先會發生一次氦閃,至於以後還是否會發生氦閃,先不去提它了。


數秒鐘時間內釋放出當前太陽億年時間釋放的能量,看到這句話,或許會直接嚇尿許多人。那會不會導致太陽系其它行星都因此灰飛煙滅啊?太陽系中還有生命的藏身之處嗎?


不過,別怕,不要慌。


恆星的氦閃並不是超新星爆發,它發生在恆星的內部,實際上只有低質量恆星(小於三倍太陽質量)在生命的紅巨星階段才會發生氦閃,氦閃發生在恆星核心深處,在表面上壓根就看不出來!是的,在表面上壓根就看不出來。至今為止,氦閃依然是天文學家們通過理論計算得到的答案,從未在天文觀測中,看到正在發生氦閃的恆星!就是因為,氦閃雖然厲害,但它都被恆星在自己內部就消化了,沒啥東西洩露出來,這也是因為紅巨星的體積實在過於巨大,成為一個非常良好的能量吸收緩衝裝置。幾乎沒有外在跡象表明氦閃正發生在恆星的核心深處。

圖示:從左下到左上,太陽先經歷紅巨星階段,最終核心的氦元素開始進行核聚變,將會引發一次氦閃。


氦閃只是一次外表平靜,內心極度悶騷的天文事件。


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氦閃,我們只需要擔心紅巨星。因為太陽在數十億年後,演化到紅巨星階段時,將最終吞沒地球,到那時木星的衛星或許可以作為地球智能生命的落腳之處,如果地球那時候,還有智能生命存在。

圖示:上圖地球在宜居帶。下圖紅巨星階段木星和土星將成為太陽系的宜居帶,不過時間短暫,只有12.5億年左右。最終智能生命必須離開太陽系去另謀出路。


關注我,伴您解讀最新流行科學詞彙背後的含義


三思逍遙


如果太陽發生氦閃,太陽系內哪裡能躲?

氦閃是《流浪地球》逃離太陽系的真正原因,這是80%-200%太陽質量的恆星所特有的一個過程,據說是類似於超新星爆發,除了炸散外其他都差不多,都是劇烈太陽物質的拋灑!但比鄰星系實在太遠,需要2500年才能到達,那麼太陽系裡是否有區域可以躲藏呢?其實大劉的另一部科幻鉅著《三體》裡已經告訴大家了,這就是傳說中的"掩體計劃"!

“掩體計劃”是為避免“光粒”摧毀太陽建立的,它在木星後方的拉格朗日L2點上運行,與木星同步,太陽將被木星完美遮擋,當然人類發射的在日地L2點運行的航天器都會以一個HALO的軌道存在,主要是讓其可以“曬到太陽”,原因是利用太陽能!但“掩體計劃”的目的是躲在木星的陰影之下,逃避“光粒”摧毀太陽時拋灑物質的影響!

拉格朗日點示意圖,L2點位於太陽和木星的延長線木星方向!但很可惜“掩體計劃”並不能奏效,因為“彈星者”瞭解到太陽系內有巨行星存在死角,因此來了一枚“二向箔”,所以太陽系徹底玩完!

但木星的掩體計劃似乎可以參考一下,讓地球隱藏到木星陰影之下,並且以木星相同的角速度環繞太陽運行即可!但問題是太陽的氦閃並不是一次就結束,而是會反覆發生,每次都會伴隨著大量的太陽高能物質拋灑,而對於這種太陽高能帶點粒子而言,它們走的並不是理論直線,而是受到行星引力和磁場影響而彎曲,而木星後方的拉格朗日點剛好位於木星巨大的磁鞘尾部,相當於繞過木星的太陽高能物質全部被引導到躲在L2點的地球了!

這就相當於老大由於強大的保護傘可以對抗,而老二卻被對方火力全開給招呼上了!這不是找死嘛,因此“掩體計劃”並不可行!

其實還有一種方法是可以的,地球建立行星發動機讓地球以潮汐鎖定的方式公轉(一面永遠朝向太陽),軌道確認需要計算下氦閃爆發的物質拋灑範圍,地球背向太陽的陰影面能承受即可,即放棄地球朝陽面,生活在晨昏線附近或者背面,通過地下通道互通!

也許仍然需要將地球推離到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當然太陽物質的影響模型比較難確定,但這種仍然不失一個方法,只不過太陽這種不穩定的時代已經無法讓地球安寧了,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母星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有趣的科普,貓先僧給你擼一擼。

我強調,這不是軟文,是科普,和《流浪地球》無關。

本貓夜行動物,但也崇拜太陽,曬日光浴是件好事情啊。忽然聽到氦閃!本貓嚇得一哆嗦啊!那就來嘮叨嘮叨太陽吧。先看圖別說話,能用圖表達的,儘量不打字,本貓懶。

吃瓜群眾表示,這圖英文咱們看不懂!好了好了。那換一個好了吧。

借了個圖,別介意。這個圖簡單點,但能說明很多問題的。太陽從星雲聚合開始誕生,然後成為主序星穩定燃燒自己照亮群眾幾十億年,老年時會看不清自己,飄啊,自我膨脹,然後膨脹到極限時就砰的一聲來個超新星爆炸,最後冷靜的成為一顆白矮星消失於天際。這就是太陽的一生。

吃瓜群眾別擔心,科學界都是推算的,人就是幾十年的壽命,天文現象理論時間分分鐘過億年,幾千萬年的你都不好意思發表!太陽目前處於穩定期,按他的質量,穩定期得有三十億年左右吧。氦閃將發生在氫聚變完結之時。略遜超新星爆發一籌吧。不過毀掉地球生命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有了《流浪地球》。至於怎麼搞,大家春節有空看電影吧。只是電影把這個提前了三十億年啊!老大,這麼反人類的心態不太好吧!

發生了這個事情,太陽系裡面是寸草不生的了,沒法子躲啦。就別想著做老賴啦。三十億年啦,太陽養了你吃瓜這麼久,該自己想想辦法了吧!獨立(跑路)吧!人類。星辰大海屬於你!


貓先生內涵科普


答:如果太陽發生氦閃,瞬間釋放的能量增加數億倍,太陽系內幾乎無處可逃,地球也將變成一片火海,人類最佳的選擇就是離開太陽系。


我們的太陽,目前處於主序星時期,恆星內部溫度1500萬度,主要進行著氫核向氦核的融合的過程。



當太陽內部的氫核消耗得差不多時,內部溫度超過一億度,就會發生氦核的融合,氦元素在短時間內聚合成碳-12等更重的元素,這個過程就叫做“氦閃”。


氦閃是恆星在紅巨星時期的一種特殊天文現象,一般發生在0.5~2倍太陽質量恆星上,因為:

(1)小於0.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核心溫度永遠無法點燃氦的燃燒,所以不會發生氦閃;

(2)大於2.2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核心溫度較高,氦元素可以像氫元素一樣緩慢進行燃燒,也不會發生氦閃。



這樣的恆星,在生命週期內,不止發生一次氦閃,在外界看起來,恆星就會發生週期性的亮度增強。


據估計,我們的太陽將在12億年後發生首次氦的融合,估計那時候人類要麼不存在了,要麼已經走出了太陽系。



氦閃時,太陽瞬間釋放的能量增加數億倍,地球、水星、火星都會被太陽氦閃爆發的能量一掃而過。地球就如在火爐中穿過一般,海水蒸發,大氣流失,地表溫度增加到幾百度,成為“人間地獄”。


氦元素累計到臨界值時,就會發生氦閃;然後又等待氫元素燃燒成為氦元素,等待下一次的氦融合;整個週期長達數萬年的時間。



如果是白矮星吸收伴星的物質,也會導致氦閃的發生,甚至在氦閃時失控成為I型超新星。



所以,一旦太陽進入氦閃時期,地球就不再適合生命生存了,人類必須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氦閃就是恆星內部氫聚變成氦後,由於抵擋不住重力作用而導致氦內核坍縮,等坍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氦就會在極端時間內發生聚變生成碳。這個氦聚變為碳的過程就是氦閃。



氦聚變釋放的能量雖然比氫聚變少,但是氦聚變是極短時間內完成,所以導致內核溫度急劇升高,太陽外層體積擴大,變成紅巨星。理論計算表面,如果太陽發生氦閃,其短時間釋放的能量和整個銀河系正常狀態釋放的能量一樣多。所以,一旦氦閃發生,地球將會被巨大的熱量和高能粒子流襲擊,到時候地球將會被完全毀滅,成為一個類似於金星或者火星的存在。



雖當然了,我們的太陽還處於中青年階段,距離燃燒完氫發生氦閃還有約50-60億年時間,留給了人類足夠的時間來應付這場災難。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在地球上不論躲在哪裡,都應付不了氦閃。即便是去到太陽系的其它行星上,也是一樣的結果。高能輻射和熱量,會給人類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等待氦閃來臨,人類唯一的辦法就是去宇宙中再尋找一個易居星球。



目前,人們之所以如此熱衷尋找類地行星,一方面是想發現外星人,另外一方面就是給人類再找一個家。畢竟,地球並不是人類永久的避難所,災難總有降臨的一天。


科學探秘頻道


其實,恆星的年齡和生物一樣,有兒童、少年、壯年和老年,恆星的死亡主要以能源聚變耗盡,最後以氦閃膨脹爆炸的方式以能源爆發衰亡!據天文李家推測,太陽的壽命大約是100-120億年。目前,太陽已經發光發熱了50-60億年,正置壯年,還有大約50-60億年的壽命。

那麼什麼是氦閃呢?氦閃是在中等質量恆星的核心,或是白矮星表面堆積的氦突然開始的核融合 。它是簡併態物質自然引發的爆炸!當一顆恆星發氦閃現象,就意味著這顆恆星開始進入紅巨星狀態,也就是說這顆恆星已進入衰亡。

如果太陽進入氦閃狀態,這個對整個太陽系來說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尤其對我們地球而言是個毀滅性打擊。首先地球被太陽高溫灼燒烘烤下,地球將變成生物的煉獄,地球表面溫度至少在1600℃以上。大氣層會被太陽吸收,江、河、湖、海全部蒸發。動、植物全部滅亡。其次,由於太陽不斷的膨脹,加之地球又離太陽太近,地球同樣也會變成火球燃燒,最終被太陽吞噬。有人說到那個時候人類利用科技早就實現了星際旅行,找到人類宜居的星球,人類是不可能滅絕的。但自古以來的事實就是這些全是有錢人或富人的遊戲,和大多數的平民百姓無關。如果那個時候地球上還有人類,那應該全是坐吃等死的窮人!


希望d田野


近期上映的《流浪地球》票房口碑雙雙奪冠,電影中的情節也被人津津樂道,但引起流浪地球計劃的“氦閃”在現實世界的太陽系中真的會發生


我們的太陽和銀河系億萬顆恆星一樣,都是由氫和氦構成的,巨大的壓力和超高溫會讓恆星內部的氫元素髮生核聚變反應,但不同質量的恆星壽命有很大的差別,像太陽這類黃矮星壽命可達一百億年左右,而小質量的紅矮星壽命可達上千億年。

0.8倍太陽質量到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生命末期會因為氫元素的減少而膨脹為紅巨星,紅巨星時代的太陽內部溫度會緩慢升高,核心區域的氦會被壓縮成密度極大的簡併物質,當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時氦核就會被點燃,這種氦聚變在幾秒內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過去的數億倍,恆星的亮度突然增加,這便是流浪地球電影中的“氦閃”

氦閃在短時間內釋放的巨大能量會給其他天體帶來毀滅性的影響,但這些影響裡不包括水星金星和地球,因為這三個行星在太陽變成紅巨星的一瞬間就被吞噬了,剩下的火星和氣體行星們會被氦閃的巨大能量給剝掉一層皮。

理論上來說只要距離紅巨星時代的太陽足夠遠,那麼就能規避氦閃帶來的一部分危害,但紅巨星的氦閃會在一段時間內反覆發生,無法滿足文明的穩定且長時間發展的需求,因此流浪地球中的人類才被迫帶著地球航向4.22光年外的比鄰星。

現實世界中的太陽氦閃將發生在主序星階段結束12億年後,那時候的人類文明肯定已經離開了太陽系甚至是銀河系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恆星都是以內部核聚變方式向外發光發熱的,我們的太陽已有近50億年的年齡,這麼長時間中它一直在以氫核聚變的方式發光發熱,天文學家們估計太陽還有50到70億年的壽命,到了晚年之後它會成為一顆紅巨星,當內部的氫元素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內部的高溫高壓會激發氦元素的聚變,這個時候的太陽就會發生氦閃,上演太陽一生中最為劇烈的能量爆發。

氦閃的發生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中等質量恆星的核心,一是白矮星表面,這兩個地方堆積的氦在高溫高壓下突然開始的核聚變就是氦閃,它是簡併態物質自然引發的爆炸,威力相當驚人。




質量在0.5-2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在恆星演化的紅巨星階段,核心的氫耗盡後留下富含氦的核心,但是外圍的氫繼續融合會使核心的氦元素繼續累積,核心的密度就繼續增加,壓力和溫度繼續上升,核心的大量氦元素被壓成簡併物質。這種簡併壓力雖然可以阻止核心進一步的坍縮,但是如果溫度達到了1億攝氏度,氦核聚變就會點燃,氦閃就會發生了。


這種失控的核反應能很快地(幾秒鐘)使恆星產生數萬甚至數億倍於平時的能量,陡增的能量瞬間釋放出來,其劇烈程度如同爆炸,所以氦閃的破壞力是很驚人的,如果我們的太陽發生氦閃的話,雖然氦閃發生於太陽的內部深處,但其瞬間仍然會發出比平時的能量輻射高很多的強光,同時伴隨著恆星體積的劇烈膨脹,紅巨星的體積將進一步增大,吹出的熱風像巨大的熱浪一般橫掃整個太陽系。

如果屆時的地球還沒有被太陽吞併的話,那麼在氦閃發生之後,強光將會燒蝕地球表面上的一切,之後強烈的恆星風將捲走地球的大氣層,甚至導致太陽膨脹到吞併地球的軌道,這個時候地球的表面不但不會再有任何生物存在,就連整個地球都會葬身於太陽的茫茫火海中。



那麼那個時候的太陽系有可以躲避的地方嗎?逃離地球是首先要做的事情,那離開地球后去哪裡呢?雖然火星的表面環境和地球最為相似,但火星並非理想的選擇,因為火星距離那時的太陽太近了,就如同如今的水星和太陽的距離一樣,相對而言,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上狀況要好一些,比如土衛六和木衛三等,雖然它們的表面溫度仍然會很寒冷,但是在上面建立一些封閉式基地的話,裡面模擬地球表面的環境,人類還是可以在裡面生存的。


科普大世界


哪也不好躲,只有離開太陽系;或者到那時,人類能掌握某種先進科技,可以抵禦這場能量爆釋。

先來看一下什麼是氦閃。目前咱們的太陽處於主序星階段,內部聚變的是氫元素,氫元素會聚變為氦元素,但目前的太陽環境並不能使氦元素聚變,因此這部分氦就堆積在核心默默的等待,隨著氫元素不斷耗盡,內部的溫度壓力等也進一步,於是核心處就會發生氦聚變生成碳,並且聚變所產生的能量將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爆發出來,也就是氦閃。

這能量向四周輻射出去,而且釋放功率是平時的數萬乃至數億倍,地球表面會變為人間煉獄,生物沒有生還的可能性。但幸運的是,氦閃的發生代表太陽即將進入衰亡期,而這個時間是在數十億年之後,估計人類在這數十億年之間,早就搬家離開太陽系了,前提是人類能延續到那個時間段。

期待你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人類必須離開太陽系,否則別無生路,在《流浪地球》中,太陽發生了氦閃,人類不得已才造出地球發動機,帶領地球與人類展開了長達2000年的生死逃亡。

氦閃,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失控的氦核反應,但是有的氦閃並不是,比如殼層的氦閃,能量就低得多了。

這裡主要說太陽在紅巨星階段所發生的氦閃,氦閃通常發生在2倍及以下太陽質量的低質量恆星的核心,我們知道在主序星階段,恆星靠氫核聚變帶來的能量維持著自身形態,當氫原料被用完時,恆星內核將開始收縮,這會導致核心溫度進一步升高。

當溫度達到了1億攝氏度以上時,部分達到了氦融合所需的條件,這種短暫的氦核反應通常會在有限的時間內爆發出千億倍於平常時期的能量。

所以,地球在這個位置是肯定逃不掉的,包括現在的其它行星,當然,水星與金星就不必考慮了,它們早已淹沒在太陽巨大的體積內部。

人類只有逃亡,不過,現在倒不必擔心,因為距離這種情況的發生至少還需三四十億年,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人類早已不知道在哪個星系發展了,或許早已遍佈銀河系及其周邊各個星系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