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ID笑似花解语


其实只要大概看过高晓松的历史节目,那大家就会知道高晓松的言论夸张到了什么程度,他除了在自己的节目中说明朝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之外,他还曾经说过“郑成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倭寇”之类博人眼球的话。


高晓松说郑成功是倭寇

高晓松之所以说郑成功是个大倭寇,主要是他认为郑成功的母亲是个日本人、郑成功是在日本出生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经当过东南沿海海盗集团的首领。

所以综合以上这些点,他就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把郑成功称之为了“不折不扣的大倭寇”。

但实际上我们该不该把郑成功称之为倭寇呢?我觉得是不行的。

从现实的历史根据来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母亲是日本人没错。


但是我们要清楚,在父系社会主导的古代世界历史中,母亲的籍贯从来都不是决定一个人国籍的重要标准,郑成功的父亲是个明朝人,那他自然就是一个明朝人。

还有,郑成功并不是在日本长大的,在他6岁的时候他就因为父亲接受明朝的招安而回到了国内,在郑成功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身份已经转变为将门之子的他也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海盗行动,又何来倭寇的说法?

高晓松之所以会觉得明朝是三无朝代

关于郑成功的言论,已经很明显暴露出了高晓松的历史学识,而明朝三无朝代的说法在从他口中说出来后,就更加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这种感觉。

在有一期节目中,高晓松表示自己最不好意思说的朝代就是明朝,并由此说出了明朝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三无总结。

接下来我们简单说一下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论。

首先是无明君,在他看来,明朝整个朝代中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称得上是明君的。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到处就是杀杀杀,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再到后来,明朝接连几位皇帝不上朝、不主政,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把所有大权交给太监的木匠皇帝,由此,他就产生了无明君的说法。



其次是无名将,高晓松觉得,明朝的很多著名将领诸如袁崇焕、孙承宗等人都是文人出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将领,由此,就产生了无名将的说法。

最后是无名士,在他看来,能称之为名士的人大概就只有诸如李白、杜甫、苏轼、韩愈等人才算是真正的名士,而明朝除了一个唐伯虎之外,再无任何出名的文人,由此就产生了无名士的说法。

明朝其实有很多明君、名将、名士

他在说出这些言论的时候,表情非常的怡然自得,对自己的言论是自信心十足的。

但实际上他这些言论是否正确呢?我觉得其实就如同上面所说的郑成功言论一样,是有些哗众取宠成分在里面的。

我们就说明君吧,虽然朱元璋杀功臣的事情无法否认,但是有一点却值得我们认可的,那就是他对平民百姓们非常好。

为了防止元朝时期官员鱼肉百姓的事情发生在明朝,他专门设置下了一系列皇权、官员不下乡的规定,有效防止了官员们对百姓的鱼肉,从这点来说,称其为明君是不为过的。

还有后来的朱棣、明仁宗等,在历史中都是值得称道的。


而名将就不用说了,如果按照高晓松所说的名将标准,那明朝开国时期就有许多的名将,诸如徐达、常遇春,蓝玉、邓愈、李文忠、傅友德、沐英等等,都是一等一的名将。

还有后期的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等,也都是在历史中军事才华极为优秀的名将。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高晓松觉得不能被称之为名将的袁崇焕、孙承宗等人,这些人虽然是文人出身,也是以文人的身份担任武职,但这并不能作为否认他们名将身份的准则。


一般名将的概念是指著名的将领或者极为优秀的军事人才,既然袁崇焕他们拥有着如此高超的军事才能,承担的职责也与其他将领一般无二,那又怎么能把他们排除在名将的行列之外呢?

至于名士,除了高晓松略微提到的唐伯虎唐寅之外,明朝其实还有很多名士是大家所熟悉的。

比如深受近现代许多大人物崇拜的王阳明、比如笔墨造诣惊人的徐渭、辅佐朱元璋定鼎江山的大才子刘基、明朝三才子之首杨慎、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宋濂等等,如此庞大数量的名士,高晓松又如何能说明朝没有名士呢?


口才好、娱乐佳不代表历史学识就一定好

高晓松其人的音乐才华我们是不可否认的,毕竟他所创造出来的一些音乐作品确实非常脍炙人口、有着很深广的流传,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证明他的历史才华也可以如同他的音乐才华一样优秀。

他本身是清华的理科生出身,前大半生都在为音乐事业奔波,他是在人生中后期才开始初涉历史学识、才开办历史性节目的。


像他这种原本没怎么接触过历史的人,突然就变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的全才,是有些蹊跷的。

甚至我怀疑他节目中的很多节目素材并不是他一手掌握而来,而是在很多幕后人员的准备下,被他系统性记下来的。

至于他的历史性节目为何能成为行业爆款,我觉得跟他所讲的历史正确性无关、跟他所讲的内容深度也无关,他的历史节目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粉丝,其实很大程度上跟他优秀、诙谐的口才有关。

这点是有点类似于很多娱乐圈小鲜肉的,小鲜肉们拥有着娱乐圈最为庞大的流量、拥有着最高的人气,但人气并不等于实力。

如果要论到演技或者歌唱水平的话,知名度极高的小鲜肉可能还不如一些没什么名气的老戏骨或者老歌唱家。

在我看来,高晓松在历史方面的学识其实就等同于娱乐圈中的小鲜肉,而他的口才,则等同于小鲜肉们的颜值,从这个方面,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高晓松频频出现一些历史常识性错误了。

所以说这就是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的原因,从种种的历史现实来说,他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孤客生


高晓松讲的不是历史,而是他读了历史以后,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段关于杨澜对李敖的采访。当时李敖谈论韩寒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其实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讲究知识的,如果没有知识,没有这种过去说十载寒窗,现在也是多少年才能累积起来的知识。好比中学大学,你给我否认这个系统,说我一个中学毕业生就可以在知识上跟你们分庭抗礼,这是荒谬的。如果说我不跟你抗礼,只说感想,那尽管讲,可是那个一定是没有深度的。虽然有些网民,大家喜欢你,但那是一群没有知识的人而已,不能证明什么事情。

李敖这番话放在高晓松这里也是非常合适的。高晓松的确是个才子,他懂得很多东西,比如电影、比如音乐。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高晓松绝对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是一个成功而有才华的人,并不一定什么都懂。

对于历史来说,专业的历史学者和爱好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虽然高晓松也读过很多历史书,但是术业有专攻,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有深度的东西是需要很多时间去积累,去研究的。比如对于历史来说,专业研究历史的人他们的工作永远是历史爱好者理解不了。他们可能在一个很小的方面花费掉他们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坦白来说,一个实验室同一个专业的两个导师研究的东西,互相之间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哪怕同样是历史学家,一个历史学家根本不懂另一个历史学家研究的东西。

(李敖老婆)

学校教育会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专业的人才都是学校里面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最简单的就是看看两弹一星的元勋就明白了:

王淦昌: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柏林大学的博士。

赵九章: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柏林大学的博士。

郭永怀:先是在南开大学学习,后来进入北京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的博士。他师兄是钱学森。

钱三强:北京大学预科毕业,清华大学博士。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

王大珩:清华大学毕业物理系毕业,先后就读于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

彭桓武:清华大学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

其余的两弹一星元勋就不列举了,基本上都是当时的名校毕业,而且很多都有外国名校留学经历。

从这些人的经历就能够看出来,真正专业的东西是很难通过自学学会的。换句话来说假如一个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不可能去不了好学校学习。

也许有些人会以马云为例,实际上马云学校并不差。虽然不是什么名校,但是在他那个时代绝对强于90%的同龄人。他是1984年读的大学,那个时候全国一年招收的大学生是48万。

所以说对于高晓松这样红人所讲的专业东西,当做相声听一听就可以了。因为本质上来说,高晓松说的也是自己对于历史的感想。这和他玩音乐,玩电影是差不多的。

这就不难理解高晓松为什么说历史总有很多新奇的观点。因为本质上来说,假如他一本正经的讲历史,是没有人愿意听的。

所以他会说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一部分人会觉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很新颖,而另一部分人则会非常反感他这样讲。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他这是非常成功的。他懂得如何去迎合观众,如何去筛选观众,更懂得如何去制造话题。

由于他自身的才气,他很多对历史的个人感想会让普通人绝对非常有道理,这便是他的魅力之所在。

(卫立煌表示我根本没去台湾)

比方说他讲《金瓶梅》的时候说: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堪称伟大的文学。

《金瓶梅》可是明朝的作品,能写除“最伟大著作”的人难道不是大文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前面又说明朝无名君、无名将、无名士呢?

所以说高晓松讲历史就是说出自己对历史的感想,说出的观点。用李敖的话来说就是:

只说感想,那尽管讲,可是那个一定是没有深度的。


历史是什么


高晓松何许人也?音乐人、制作人、导演、脱口秀主持人的头衔看似很权威,但唯独没有跟历史挂钩的!

所以,可以说他在这个领域是专业的吗?

在他的眼中,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此言一出,即刻引起轩然大波,比如我先前对有人评价他是“矮大紧”表示反对,但现在立刻表示出强烈的赞成!


无明君——娱乐大咖+睡神传人+修仙达人组成的男子天团表示不服

先不说早有定论的明君,毕竟他们已经作为正面教材存在了,再说也没有意义。不妨举几个反面的例子,来证明一下明朝的明君深度


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唐;建豹房、玩女人、耍群臣,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乐天派性格,决定了朱厚照的一生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变着花样的玩已经成为了他身上的标签,俨然当下的各种败家二代

可问题是人家是有本事的,比如打仗。曾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击溃小王子的朱厚照,在应州城完成了一场彻底的军事胜利。没有绝对碾压的兵力优势,甚至说赢得很险,可他就是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天赋打赢了这场仗。自此一役,威震大漠的小王子十年未曾进犯明朝边境!

万历和嘉靖,则是明朝皇帝中有名的消极怠工二人组,一个忙着修仙一个从不上朝;在位时间又长的让人发指。可在这二人统治下的明朝,非但没有乱套反而井井有条,甚至还实现了万历中兴。万历昏庸吗?虽然不打卡但人家加班加点在卧室干活;嘉靖白痴吗?天天求仙问道却对财政了如指掌!

以上三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大帝朱棣、孝宗朱佑樘、宣宗朱瞻基了!

无名将——老实人+妻管严+万人敌组成的战争男孩表示不服

战神徐达,出身农民,在造反之前估计连菜刀都玩不转。可就是这样一号从未受过任何兵书熏陶的老实人,协助朱重八豪取天下,身经百战而未曾一败,可谓是天生的军事家。除了能打,徐达的为人也令人叹服,与同样出身农民的大顺名将刘宗敏不同,徐达不贪财不好色,每次打胜仗,赏赐总是给手下将士而自己分文不取!

民族英雄戚继光,我想不必多言,历史课本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戚家军是如何击溃东南沿海作乱多年的倭寇,而戚继光又是如何治军强军,一手缔造威震东南的戚家军的。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也不是没有弱点的,比如说他怕老婆,而且是非常怕的那一种

最后一个名额,我们给到了明末战场上的第一名将——孙传庭。作为大明最后一根支柱,孙传庭出道很晚,但创下了无数骄人战绩,先是干挺了老闯王高迎祥,又把新闯王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个人,可以说在明末将领中孙传庭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最后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但死战潼关为国捐躯足以证明他的名将之威

无名士——太多人表示不服,已经得组好几个EXO了

先上台的是明朝三大才子——杨慎、解缙、徐渭。三人之中,杨慎博学第一,据说读遍天下书,才高十斗不止,而且他有一首堪称是流传千古的词,让人感叹其才学之高

《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就是开篇的那首《临江仙》就是杨慎的经典之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每读到这首词,总是让人感慨万千。再说解缙,作为永乐第一才子,主导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才学之高令人叹服。第一谋士徐渭(徐文长)协助胡宗宪坐镇东南,威震天下,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天纬地之才

明面上的组合还不够猛,那就来点更高端的——最后一个圣人王阳明。王守仁的心学我想不必多说,有多少人受其影响,并成为当世之才,单单是明朝一朝,张居正、徐阶、海瑞都是其优秀的传人;而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则直接是将一块腰牌悬挂于自己的身上,在大胜俄罗斯海军接受表彰之时,默默的将腰牌示于众人——一生俯首拜阳明

当然了,还有历史书上出现频次颇高的大思想家李贽。甚至说,四大名著中有三部都成于明朝;所以说,明朝名士之多,犹如灿烂的星斗

虽然明朝时期涌现出的各类名人,相较于三国时期不是那么多,但至少也是能看过眼的

作为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明朝自然而然的会得到很多人的珍惜和喜爱,就算是不爱,也不要像高晓松一样无情伤害!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的气节让人热血沸腾; 而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评价,也足以让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高晓松曾说过,“明朝是个什么朝代,大家各有说法。我个人认为,明朝是古代这十几个朝代以来,我最不好意思说的一个朝代,最臊眉耷眼。我把明朝总结成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

一、我们来看看晓松老师为何不认为明朝有明君。

晓松老师认为,坐明朝龙椅的朱家人都有些毛病,要么就是残暴嗜杀,比如明太祖,要么就是隐居深宫不理朝政几十年,如嘉靖、万历。

再不就是天天玩木工的明熹宗……总之是奇葩迭出,没有什么有作为的皇帝,明朝整体上也很穷,政府最高一年收入也就一千五百万两,所以说“无明君”。

二、何谓“无名将”?

我们再来看看高老师的观点:

“无名将,大家都知道啊,明朝到了内忧外患的时候,全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这边打清兵的袁崇焕,一文人,那边打李自成的是洪承畴,一文人,没有名将”。

从高老师的观点来看,主要是因为“以文制武”,所以说“无名将。”

三,再来看看晓松老师为何不认为明朝有名士。

“无名士,没有大名士,没有大文豪,没有大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明朝当然有了,知识分子还挺有特点,但是没有值得标榜的大文人。

你看《古文观止》也好,唐宋八大家也好,各种光辉的名字在那儿,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宋朝也有一大片,清朝也有一大堆。明朝没有,明朝最出名的大文人,留下点诗词的就是唐伯虎。”

据有书君考证,“三无朝代”这句话出自高晓松老师的《晓说》,这个节目本身就是个娱乐节目,高老师本人也不是在论文答辩,所以他这句话的真实性、逻辑性必然很有瑕疵。

有书君认为。明朝也不是全无明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开国朱元璋乞丐出身,却一统华夏,推翻了成吉思汗子孙在中原的统治。要知道,自晚唐以来五百年间,并非汉族一统,朱元璋能逐蒙元于漠北,复中原往昔之疆,可谓五百年来第一人。

至于名将,抗倭英雄戚继光、开国神将徐达、常遇春,灭掉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蓝玉等都可以称之为名将。再说也不能因为明末的袁崇焕、洪承畴出身文人就不算名将了,不是还有 “儒将”一说吗?

再来看名士。以学术、诗、文著称的人在明朝有哪些呢,至少还有王阳明、唐寅、于谦、杨慎等。

在有书君看来,高晓松在《晓说》里面所说明朝是“三无”朝代,调侃的意味更多。毕竟历史摆在那里,明朝也并非一无是处。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高晓松所说的明朝是个三无朝代指的是无明君、无名将、无名臣。

毫无疑问,这是个彻头彻尾颠倒黑白的言论。

先说无明君。

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最低贱乞丐,奋斗十五年推翻了奴役中华民族一个世纪之久的蒙元王朝,创建了又一个汉族大一统王朝——明朝,试问,这样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除了汉高祖刘邦外还有谁做到了?

朱元璋当皇帝后确实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比如杀戮功臣、草菅人命。作为一个从小目睹官府黑暗亲眼看着亲生父母、兄弟姐妹活活饿死,可想而知对于贪污腐败到了何等仇恨的地步?况且明朝开国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十年战乱,百废待兴,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未从战乱带来的苦难中走出来。而无数自以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将们便过上了作威作福的日子,这当然不能为朱元璋所容忍。

因此,朱元璋杀戮功臣,干所谓“兔死狗烹”的事情虽然血腥残忍,但完全是出于反腐败、刷新政治所为,符合民心,不然为什么没有像历史上那些末世的君王一样遭到全天下的反对。反过来,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顺应广大人民的愿望,实行了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动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并且减免赋税,很快恢复了被战火破坏的社会生产力。

明成祖朱棣,继承朱元璋的事业,拓展海外贸易、抵御异族入侵,哪一件不是顺应民心、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明智之举?说到后世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万历皇帝,难道上朝就是明君吗?一天到晚就知道开会的领导难道就是好领导?几十年没有上朝,国家的运转完全交给了内阁大臣,这无形当中避免了独裁专制的形式,不得不说是民主集中制的开端吧?更重要的是国家战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都说万历皇帝昏庸,起码还知道朝鲜半岛对于中国稳定的重要性,连续三次派兵入朝打击企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入侵中国的日本人,成功的将战火挡在了国门之外。这比三百年后不惜放弃几百年来和朝鲜形成的宗主国关系作为向帝国主义苟且偷安的满清统治者高明多少倍。

再说无名将。

不知道高晓松把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置于何地?把七下西洋曾经剿灭当时东亚最大的海盗集团——陈祖义和突袭锡兰国俘获其国君的郑和置于何地?把在抗倭战争中将日本人杀得一败涂地的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李如松置于何地?把守卫抵御满清长达20年之久的关宁防线的袁崇焕、孙承宗、熊廷弼甚至是吴三桂置于何地?

再说无名士。

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刘伯温算不算名士?

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总编辑解缙,算不算名士?

被后人排在孔子、孟子之后的著名思想家、学术思想流传整个亚洲的王守仁,算不算名士?

辅佐明成祖下西洋、建新都、平定边疆的夏原吉算不算名士?

于谦、徐阶、张居正、杨廷和、高拱,这些在明朝中后期为辅佐年幼皇帝、力挽狂澜的帝国宰辅,算不算名士?

总而言之,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华夏大地世世代代明君、名将、名士辈出,作为海内一统长达278年的明王朝自然也不例外!


大将军威武K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一直搞不懂高大炮到底是居心何在?要说明朝还真是“三无朝代”不过,绝不是高大炮说的“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而是“无割地、无岁币、无和亲”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一:大明朝真的没有明君吗?

大明朝没有明君吗?草根出身的朱元璋,以一己之力率汉家男儿,东征西讨,南下北伐。终于完成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伟大事业。在古代这样一个讲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时代,蒙元以外族入侵占领华夏的姿态蹂躏践踏汉人河山近百年,汉家黎民百姓深陷水火倒悬之际。朱元璋上仰天意,下顺民心,恢复汉室衣冠。使分裂七百余年的九州山河重归一统,难道这还算不得明君令主吗?

再说明成祖朱棣,亲冒矢石箭镞之险,深入不毛之地,追亡逐北,五出燕山,使我大汉赫赫炎威震动四海,奠定大明三百年天下于磐石之固,这不算明君吗?

此外,还有庙号仁宗的朱高炽,宣宗的朱瞻基,孝宗的朱祐樘等等,哪个不是明君令主?

二:大明朝没有名将吗?

大明将星闪耀足以傲视史上任一朝代?功名素著如负责北伐中原,一举击溃蒙元王朝,迫使其退出中原返回大漠的中山王徐达;因为统兵作战常为诸将之先,临战取决深入敢死,横行天下如入无人之境。而被朱元璋称为常十万的开平王常遇春;还有少年成名,驰骋漠北、擒杀北元名公巨卿、王子皇孙的凉国公蓝玉;此外,还有世守云南边陲,为镇国蕃屏的黔宁王沐英,傅有德、廖永忠、张定边等,

而在明朝中期,有驱逐倭寇,保我海疆澄清的戚继光、俞大猷,有坐镇北方,制御东北三省的总兵李成梁及其儿子李如松、李如柏,更有文士风流,统兵平叛,镇压祸乱,并开大明理学先声儒将王阳明。

至于明朝末期,其如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曹文诏、洪承畴、吴三桂等,哪个不是响当当的汉子?哪个不是坐镇一方的将帅之才?若不是崇祯本人德不配位,二三其德,大明朝延命续寿岂是难事?甚至于大明亡国之后,尚且还有郑成功、李定国等瘁心国事,孤忠许国忠臣大将。

话说,如此星光璀璨,夺目耀眼,辉煌灿烂如此,何以竟能熟视无睹,肆口狂言大明朝没有名将呢?

三:大明朝没有名士吗?

所谓“是真英雄自洒脱,真名士自风流”大明朝一起铮铮傲骨,养就文人士子的凛凛骨气。自朱元璋大肆提倡程朱理学以来,大明朝先后出现了“前后七子”“公安派”“唐宋派”等等名著一时,影响后世的文学流派,此外还有诗人高启、唐伯虎、汤显祖、王阳明、李贽等等。举不胜举,简直多如恒河沙数。

因为有明一带,社会生活和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并壮大,市民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加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的影响,但凡家中稍稍有些许集聚的,无不将子女送入私塾教舍,临听先王之道,谋求治国之书。所以综观大明一朝,不惟男子中多有奇崛傲俗之士,即便巾帼之中也多有凛然雄迈之人,诸如以柳如是为代表的世俗市井之间的娥眉男儿和以秦良玉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巾帼女豪。

明代风气之开放,思想之活跃,绝然后来的满清所不能比拟的,如此种种,皆白纸黑字,历历在目,怎么就能睁眼说瞎话呢?

四:“三无大明”让多少朝代汗颜

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坦诚而理智的说,其功过是非还是有待商榷的,但我个人始终认为,大明朝应该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无割地、无岁币、无和亲”的大明朝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存在。或许是由于王朝出身的问题,朱元璋虽然极度自私自利,但也极其自尊自强。这种近乎变态的自我期许使他们有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勇气,从来只知硬碰硬,不懂曲线救国的大明朝足以令多少巍巍赫赫的王朝赧颜而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高晓松曾经在他自己主持的《晓松说》节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原话):

无明君,我猜大家没什么争议,因为确实这些皇帝从开创明朝的朱元璋开始,一直到崇祯,真是说不出几个。……总而言之,这些皇帝没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即使在明朝自己的历史上看来,永乐还算是有点作为的,但基本上比较昏庸,没干出什么大事,既没在海外扬了国威,也没把人民搞得很好,是一个很穷的朝代。……无名将,大家都知道啊,明朝到了内忧外患的时候,全是一帮文人在指挥打仗。……无名士,没有大名士,没有大文豪,没有大知识分子。……你看《古文观止》也好,唐宋八大家也好,各种光辉的名字在那儿,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宋朝也有一大片,清朝也有一大堆。明朝没有,明朝最出名的大文人,留下点诗词的就是唐伯虎。


那么真的是这样嘛?任何一个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对待一个朝代太过极端,那么其后必有严重的个人主义。虽然明朝中国确实是开始走下坡路了,但绝非是“三无”朝代。

明朝“三无”?

元朝末年,汉人一直在蒙古铁骑的蹂躏下苟且偷生,特别是南方汉人,地位特别底下,生活苦不堪言。如若没有朱元璋何来的汉人翻身,而且朱元璋在位勤勤恳恳,那个时候是没有内阁的,每天几百奏章都是他一个人奏阅。你说这样一个皇帝不是明君?还有后面做了一系列丰功伟绩的永乐大帝朱棣,开创“仁宣之治”的朱高炽,开创“弘治中兴”的朱佑樘等等。无名士?那王阳明杨慎徐渭算什么?无名将?那徐达常遇春戚继光算什么?


那为什么高晓松会这么厌恶明朝呢?

最重要的是明朝打压士绅

宋朝那么小,领土只有唐朝的20%-30%,为什么一堆文人对宋朝极尽讴歌?最重要的便是宋朝不杀“读书人”的政策。宋朝文人的地位可不是一般高,远高于武将,手握80万禁军的林教头,却没有实权,只能算一个教练。可见宋人的军队权都是牢牢被文人掌控。

而明朝则不一样了,明朝文人地位则没有那么高了。明朝的特务还专门管控言论,文人那可不敢随便乱说话的。而高晓松这个人一看就是文人士绅的代表,天天在自己的节目中自诩鄙校清华,动不动就一口文绉绉。而这一批人天天就歌颂宋朝,一个羸弱,一个被周边游牧民族打压的朝代,最好的解释就是宋朝将文人大地位抬到了空前绝后的状态。

高晓松一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高晓松的名气是怎么来的?他说《金瓶梅》是千古第一奇书,说《红楼梦》不是正常人的生活,整天就是混吃等死,感受不到民间疾苦。我就在想?这是认真的嘛?我不否定《金瓶梅》是千古第一奇书,但是《红楼梦》有他说的那么不堪?



凤姐、倪二表示劳资放高利贷,是为了浪漫吗? 赵姨娘、马道婆表示老娘差点杀了人,你说我没生活压力? 史湘云表示我点蜡烛做针线活,难道图好玩?每个人在不同阶级所面对的生活社会压迫是不一样的,他不懂。而且即使是给被他夸上天的这部《金瓶梅》作者是明朝人“兰陵笑笑生”哦,他竟然说明朝无名士????且不说这一部,其他三部《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明朝人写的。

通过这种一贬一扬,再加上他本就过人的口才,诙谐的讲解,高晓松也就在节目中吸足眼球,忽悠一些不懂历史的人。一旦了解这其中道理的人,那就不可能会上他的当,高晓松真的不懂明朝史。他就是一个脱口秀为了赚足大家眼球的那么一个人。


藤树先生


首先对于高晓松的说法,我不认同。高晓松的说辞太过感性,对于一个历史朝代,我们要理性地去看待。

明朝并不是一个短命王朝,也不是一个没有出现繁荣景象的王朝,也不是一个没有骨气的王朝。相比历史上其他王朝,明朝并不差。

朱元璋自小是孤儿,街上乞讨过,做过和尚,其流浪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基础社会的人一步步凭着信念当上了皇帝,历史少见。推翻元廷,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建立汉人统治政权,且恢复了自宋代以来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控制的燕云十六州。战胜蒙古,并没有对疆域内的蒙古人施行民族压迫民族残害政策。这怎么能不算明君。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后派郑和七下西洋,扬我国威,开创海上交流壮举,出现了永乐盛世的场面。这也不像是昏君所为。

戚继光组织抗击倭寇,九战九捷,岂能不算名将。

王阳明创立心学,怎能不算名士。

倘若真是三无朝代,何以立国近三百年。简单列举一二就可将这种三无谬论完全否定。

所以我们在评价或去看待一个历史朝代不能加入我们的感性,必须客观公正,理性对待。



田田历史


明朝其实根本不想现在很多大V们说的那样不堪!

提起中国的历朝历代,我们会迷恋唐朝的繁荣,倾慕宋朝的文治,折服于汉朝的武功。但是提起明朝我们第一印象似乎是残暴,黑暗。明朝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人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在享国三百多年中,它做到了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中国古代圣贤所推崇的道义在明朝身上完美的展现出来。接受四十多个国家朝贡,册封二十二个藩国,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有这样的文治武功肯定是离不开一支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而明朝自建国起就培养起了一支战术素养极高的军队。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几十年间南征北战,最终扫平天下恢复了华夏正统。而这几十年的金戈铁马造就了一支纪律严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武之师,同时也造就了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战神级将领。

在明初的三十多年内,大明军队一直是无敌的存在。敢于打水战,更善于打陆战,敢用步兵对抗蒙古的骑兵,更敢与蒙古骑兵在草原上打野战。明朝将领出征带领最多不超过十五万,经常是一两万人就解决战斗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这与明朝将领的领兵方式有关,他们善于长途奔袭,往往在敌人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时候,刺刀已经伸过来了,导致敌人总是被迫应战。一天追击敌军几百里也是家常便饭,所以敌军经常是打不过也跑不过。

以往朝代的兴衰全部系于皇帝一人身上,皇帝勤政英明则国富民强,皇帝昏庸无能则饥贫弱小。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设立了内阁制,类似于现代西方国家的内阁。国家的日常行政其实是由内阁来处理的,即使皇帝昏庸,荒唐,多年不上朝,内阁都能保证国家日常事务的正常处理。这也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十分的任性。

自西汉开始,权臣取代皇帝的案例比比皆是,到元朝达到了顶峰。那时候的丞相如果安分守己,百姓都会替你着急,怎么还不把皇帝赶下去。而明朝则没有这样的情况,这就跟明朝的监察制度有关。

自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开始,后世之君又相继设立了东厂,西厂,到朱厚照设立了内厂。而这些长为几乎都是由宦官掌控。就形成了宦官和大臣之间相互制衡,使得大臣不能专权对皇权造成威胁。需要着重说的是明朝宦官的权力远远没有以往朝代的宦官权力大。刘瑾,魏忠贤之流在皇帝的弹指间就灰飞烟灭了,并不能给国家造成太大的损伤。

明朝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有两套行政系统的朝代。在北京和南京有相同的行政系统,北京有的行政部门南京也有,所以在崇祯自杀身亡后,南京这套政治系统能够迅速的运转起来。

在明朝国祚的三百多年里,没有发生大臣,宦官杀死皇帝的事情,而在之前的唐,汉,这些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成祖朱棣将都城迁至北京做到了天子守国门,而明末的崇祯帝则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二马三石说


高晓松的文化水平有资格谈论历史吗?且不说需要近千本书的专业知识作为辅垫,首先,高晓松看得懂最起码的工具"文言文"吗?之前偶看"晓松传奇"觉得很搞笑;一是觉得他不愧是娱乐圈里混的,胆子也很混,那点文化就敢谈学问,真所谓无知者无畏;二是觉得他留着胡子摇着扇子折腾来折腾去想装大有学问的样子,虽做作但好玩;有点象国足球员,球虽没踢好,但衣作发型已是国外一流球星的派头.大约是受了野史演义的影响,如自诸葛亮摇着扇子以来,扇子似乎就成了有学问有智慧的道具.高晓松以为摇着扇子就变成了有文化的学者了.殊不知文化人和学者是二回事.钱钟书就一再强调他是学者,不是文化人.他如此看重"学者"则说明其和"文化人"有着天壤区别.高晓松之流娱星们若装文化人,人们是不会觉得搞笑的,但若充学者则要贻笑大方了!

学者是专指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体系,并提出新的系统理念,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学人,且有专门著作得到权威机构和业界专家的承认.文化人则很广泛,识过字,念过书,能谈论,都可称为文化人;象高晓松就可称为文化人.文化人在谈论某段史料时,可以款款而谈,甚至可以戏说.但学者就要说清某段史料的来龙去脉,首先要准确翻译这段史料的文言,并了解每个字的原意和延伸,要说清楚有多少家学者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看法依据是什么?自已的见解的依据是什么?引用了别的学者观点则要注明并说明理由;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们会笑话百家讲坛上出来的"学者"于丹的原因!于丹把论语里"不知老之将至"译为已经垂垂老矣,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小人译为小孩,把北宋开国宰相范质说成赵普…这是作为学者绝不允许犯的基础性错误.但于丹若象高晓松一样只是文化人,学者们就不会指责她了,顶多也就是觉得她想出名捞钱想疯了挺搞笑.质疑一下这样的水平是如何混到教授的?

如同通货膨胀,当今文化人范围也随之膨胀,如好多说相声和演戏的识字不多没怎么上过学,但他们也能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并能谈论一翻人生的道理也算是文化人,如郭德纲王宝强岳云鹏.实际上,不怎么识字,没上过学,没念过书,如街头艺人,掏大粪的,只要能就谈论他们的工作和生存的关系,以及是如何掏大粪的所有工作程序以及掏大粪对社会的贡献则形成了掏大粪的文化,那么他们和高晓松一样都算是文化人…就这个角度讲,高晓松如果把扇子扔掉就更象文化人,就不那么搞笑了,谈高晓松现象只是解剖一只麻雀.他是众多娱星冒充学者,实际上和陶大粪的一样仅仅只是文化人而已!不过娱星愿意做文化人并向往学者的光环,这应该是社会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