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的艺术影响力为何不能追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茶香炖鱼


我是文开石,我有点个人看法。

白朴名气比不上马致远。

两个人基本同一时代,同一年代,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白朴(1226—约1306)。

二人同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但是马致远还被人称为“马神仙”,“曲状元”,说明他的名气比另外三个人还是大一些,社会影响也会大些,受众也多。所谓“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两首小令高低境界不同。

古代的诗词曲赋,讲究的是以景抒情,单独的描写景就相对落入下成了。

而这两首小令,一个秋,一个秋思,自然感染力有高低之别。

虽然瑕不掩瑜,但还是有“瑕”。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孤、落、残、轻、老、寒,很有韵味。

“一点飞鸿影下”静中有动,堪称点睛之笔。

但是最后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没有升华变化,反而趋向中性,虽然青绿白红黄煞是鲜艳夺目,却有些趋于平淡。

究竟要说孤落残轻老寒?还是要赞青绿白红黄?感觉并不统一。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则不同,前三句突出了残秋凄凉的感觉,后两句升华,前后呼应,景中带情情中有景,实为上品佳作。一个“断肠人”牵动多少思绪。


文开石


我们不妨先读一下这两首词。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上一首词是白朴写的《天净沙·秋》,该词语辞精练,婉约清丽,意境新颖。前两句写尽秋的箫瑟,后几句尽写秋的生机,先抑后扬,使人耳目一新。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色彩鲜明的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写尽秋色,不着一个“秋”字,实属写景之“鬼工”。

后一首词是大家熟悉的马致远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以凄凉的背景,哀愁的情调,凝练的容量,描绘了枯树昏鸦,西风瘦马的悲凉秋境,抒发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愁苦。全词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誉了人“秋思之祖”。

这两首词都算是秋词中的精品。白朴的小令艺术影响力为何不能追步马致远的词?原因是白朴的作品虽说精巧,但表达的只是个人对秋景的感怀。马致远的词,在箫瑟悲愁的意境中,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怀,直贯心灵,戳中了无数游子的痛点,引起了大多人的共呜,故而成为千古绝唱。


飞火流云84853236


文学作品能流传多久、多广,要看它情感上感染力多强。辞藻不过是辅助手段,就像方文山地位比不了李宗盛,白朴这首小令也比不了马致远。




先看老马《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丨“枯”、“老”、“昏”,迟暮之象;“藤”、“树”、“鸦”,近人之景。人常说物是人非事事休,多为眼前人事物变迁。举首俯身即见之沧桑,才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丨接首句,由景转到“人家”和“人物”。小桥流水人家,多和谐流畅的小画面,但只是他乡之景。沿着古道,迎着西风,骑着瘦马,才是自己的悲凉羁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丨首尾呼应,“夕阳西下”四字便把人间一切晚景、苍凉、孤独尽收心底,撑断了心肠。

马致远从荒凉之景写起,后写人家,再写瘦马(和人),最后写心(感受)。这是个递进过程,层层渲染,物物生情,最后一切异乡晚景、孤独漂泊都落入老马那颗小心心……




再看白朴《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首句开阔远景,一副寂寂瑟瑟秋图。“轻烟老树寒鸦”,拉近了镜头;“轻烟笼老树”和“枯藤缠老树”,前者飘渺后者厚重。

孤鸿飞影划过天空,一份秋天的凄凉。末两句“青山绿水”则显清丽明朗;Colorful“草叶花”则显绚烂多姿。这是真实秋天,诗人情绪决定眼前色彩。

白朴散曲白描一副秋图,老白也或虚实结合,但景致和情感都很真实,并非庸俗地一味悲秋。


老白的秋和老马的秋丝比,前者是真在写秋,萧瑟中有清丽,景中含情;后者看似写景,句句在写情,最后把异乡秋之孤寂、苍凉尽收心肠。

白朴写秋比较实在;马致远层层递进的深情,最后都归入羁客之心,感染力自然强多了。白朴《秋》自然就追不上马致远《秋思》。

俩人都是守信之人:一个说写秋,就写秋,偏物;一个说写秋思,就写秋思,偏“情”。所以,白朴未必不如马致远,是老马主题上占优势。


上弦月A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是元曲大家,所写的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比马致远的要早,我认为可与马致远的秋思媲美。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称为"元曲四大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戏曲作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其中《梧桐雨》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这首小令,短短28个字,别具一番风味,以由远及近的视角来构造秋日,句句都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又写尽秋意。通过经典景物的意象组合,将那优美的自然风光慢慢向读者铺开,映入眼帘。

到黄昏时,如血残阳映照孤村,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淡淡炊烟袅袅升起,几只寒鸦归来,栖息在老树枝头。忽然,远处一只哀鸣的大雁掠过,划破天际。而后作者笔锋一转,视线也被拉到更远处,青山迢迢静静,绿水悠悠,绵绵白草、片片红叶、朵朵黄花都摇曳在岁月和暮色中。

这首小令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黄昏图,整体色调也由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学传统中的悲秋主题,大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爽朗之气。尽管当时的白朴正处乱世,却丝毫没有从中显露落寞与悲哀。

白朴擅长造景,他手握画笔,色彩配合运用得很妙。这首小令中有“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其中所涉及的草、叶、花的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之中,可见作者构图之巧妙。“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指的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把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借用起兴的手法,将秋的活力展现出,物悲而心不悲,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是相当高明。

其实有一点要给白朴“伸冤”,他的这首小令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较早创作出来,只是由于情感共鸣问题,其影响力多少还是不及马致远所创造的秋思之感。


如果联系白朴的生平来看这首小令,可能会更好理解。

白朴出生在金与元交替的战争年代,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来天资聪颖的他完全可以过上刻苦读书,考取功名的普通人生,无奈年幼的他却遭逢兵荒马乱,此时的金朝面对蒙古军队可谓节节败退,王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处处充满危险与灾难,早年的白朴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后来在一次战争中还与母亲走失,差点丢掉性命。或许是上天想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一位天才,于是他遇见了一位贵人元好问,曾写下著名的《雁丘词》,其中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救了他,并他视白朴如同是亲生孩子,呵护有加,关怀备至。而后命运又开了一次玩笑,染上瘟疫,生命垂危。元好问为了救他,没日没夜地将其抱在怀中,幸好上天再一次眷顾,终于在第六天因大量出汗而痊愈。

后来也在元好问的教育下,再加上自身的才华,白朴以历史为题材,写才人韵事,新意百出,词采优美,完成了不少元曲剧本,在当时的文坛有了一席之地。

后元灭金,朝廷招白朴出仕,他却无意于建功立业直接谢绝。其实在这首小令也有所体现,画面中“一点飞鸿”,既是实写景色,也是借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的“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的“飞鸿”,都暗喻本人。秋日萧条,生逢乱世,而我要像展翅高飞的鸿雁,“拣尽寒枝不肯栖”,远离现有的萧瑟冰冷之处,要去寻找我心中的光明,便是那绿水青山,能让自己感到满足的乐土,将心中的世外桃源尽数道出,是一种美好向往。

自古逢秋悲寂寥,多少文人骚客歌以咏之,关于秋日的作品几万首,大多悲秋,流入俗套。白朴以亲身体验,以哀景衬托乐景,层次分明描写了秋天的自然景象,营造了赏心悦目的景致。用笔清丽,独具一格,意境开阔,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个人的文章和武艺其实是很难分出高下,各有各的长处。在文学成就上,白朴是与马致远齐名的戏曲作家,只是论知名度,马致远遥遥领先,可能与白朴缺乏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关。


每天读宋词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此题目虽为“秋”字,也写尽了秋意,却找不到一个“秋”字。“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大家一齐欣赏以下:太阳渐沉,已衔西山,天边晚霞也逐渐消散,只残留几分黯淡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这曲开篇即绘出一幅秋日黄昏图,他营造了宁静、寂寥的氛围,用一连串名词组合形式,选取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由远及近,呈现出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先前是萧瑟、寂寥,而后是明朗,清丽。这种对比变化表达出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此曲从“一点飞鸿”为转折点,活力顿生,接着又是“青、绿、白、红、黄”五色交叉互映,一幅秋日美景,便跃然纸上,此曲不失为一篇写秋杰作。

再来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只有二十八字五句。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传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釆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这就是为什么白朴之作赶不上马致远作品的地方。

就是情感共鸣产生的社会效应比不上马致远作品,白朴是抒发个人情怀,但有同感的人太少,社会意义影响就少!











新浪阳春白雪


艺术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其实是一个综合原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艺术水准、切合时代主旋律程度、什么样的评论家在评论和推广等等,各种原因都有,影响力其实是各方面的合力之下的结果。

我下面谈论我对这两首诗的看法,仅从艺术角度:

白朴的“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意境角度来分析,白朴的诗有点散了,村子、落日、霞光,烟、树、鸦,再来一个飞鸿,最后一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整个诗的意境显得分散,不够凝聚,你阅读时获取的感受聚焦不足,头脑中由此产生的想象空间,就显得迷蒙、抓不住要点,而最后一句仍然铺陈各种意象,没有让这首诗升华出一个能够打动人的主题来。

而马致远的这首,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其实是一个整体,即一颗被老藤纠缠的树上停着一只乌鸦,这简直就是一幅末世的景象,可他接下来却写“小桥流水人家”,这却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园感觉,随即他再次返回末世描述,古道西风瘦马,一幅落魄公子流落在末世的野外风沙道上的意象。这一节,马致远用上了末世和家园来进行对比,也可以说是描述了一个近乎绝望的人,其内心深处期盼回家的愿景,这半节诗就已经充满了情感、充满了内心冲突描述,实在是非常高明的,可他并不就此打住,最后半节,他这样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描述人的绝望之中期盼的愿景中,最后竟然将人彻底打回身处末世的原形,原来这个伤心人根本就彻底绝望了,他完完全全的走上了一条“夕阳西下”绝望之路。

——两首诗在意境呈现上,前者不够凝练、聚焦,后者则高度凝练、且有着清晰的意象及其寓意,后者当然比前者高了不止一筹;在情感、内心描述上,前者显得模糊、诗中找不到“自我”,情感渲染也显得单薄,阅读后知道他描写了一个黄昏落寞的乡村景象,却难以体会其中情感,体味不到作者究竟想说什么;但后者的诗,却不尽意象分明,寓意很清楚,老气横秋中让你体验一种深深地内心矛盾冲突,一种近乎绝望的情感和理念,颇具撼动人心的魅力。

好诗当然也是影响力大小的原因之一。而同样是天净沙,白朴这首,明显不如马致远的这首。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


久卓子60


我这里仅就个人理解回答题主问题,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两支小令相比较,我想多数人对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更为熟悉,毕竟这是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内容。而作为扩展阅读的白朴的《天净沙 秋》,反倒没有太多人熟知。所以这里我们讨论这两条小令的时,先要排除掉语文课本对前者的宣传效应。

两支小令曲牌相同,而曲名仅有一字之差,而这一字之差却使两支小令的曲风大相径庭。我们先看白朴和马致远两位作者背景。

白朴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大家看到这两位作者背景的差别了吗?白朴对功名无感,当其写这支天净沙小令时,可以说内心并无夹杂个人际遇、怀才不遇等情感(这是大多数中国古诗词被创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是像一个悠闲的老人坐在村口,欣赏着夕阳笼罩着的静谧的村庄,观看远方秋色浸染下的山水。这是何等静谧、何等悠闲、何等平静。只是在平静地欣赏大自然这幅画,并如实地将这幅画描绘出来。其曲中虽有残霞和寒鸦老树这等黯淡的景物,但是又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等明亮的颜色,整体曲风中庸,甚至有些欢快的痕迹。可以感受到曲作者其实是很享受这等秋色的。

而马致远的曲风则就陡然迥异,马致远热衷功名但又率不得志,内心郁结横生,秋日本就使人睹物伤怀,当曲作者看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等景物,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哪里还有心情欣赏?岂不有万物皆如我般伤怀的感想?整个曲风忧郁低沉,且在曲尾断肠人在天涯达到极致。正反映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两支曲子一个是赏风景,一个是典型的借物伤怀;题主的意思是就艺术影响力而言马致远的要优于白朴。对这个论断我本人并不完全同意,就我国古诗词的类型来看,多数我们能朗朗上口的名词佳句都和作者的际遇或者处境有关。因为我们觉得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无病呻吟,都要和作者的真实感情相关联。而在古代文人仕途是正统路线,符合艺术创作的大环境,因而共鸣者也较众。反而像白朴这种视仕途为无物的人显得较为小众,但是这并不能说其作品的艺术影响力就底。个人觉得一点都不低,反而显得难能可贵,我个人其实更喜欢白朴的这支小令。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不同意见。


漂流的亚特兰蒂斯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同曲牌的两首确有高下。

马致远的“天净沙”的确比白朴的“天净沙”艺术魅力及影响力更大些。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白曲是抒写闲情,而马曲抒写愁情。“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透出对秋色热爱,闲暇之余内心悠然自得。马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人仿佛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女子,站在高坡上,静静地眺望着远方,夕阳西沉,雾霭升腾,乌鸟啊啊啊鸣叫着归巢……可是,那远征的人儿何时才能回来?

其二,白曲重在表现生活的宁静而马曲重在写战争的创伤。白曲中不论是动的景还是静的景都给人一种宁静安祥。远离闹市的“孤村”,无声无息的“落日”,西天的霞光……树上啼鸣的鸦,空中的鸿雁,远山近水,霜后的草,树上的叶,园圃里盛开的菊花都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而马曲,让人联想到战争给人留下的伤痛。一条“古道”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尘埃与硝烟以及痛楚,萧瑟秋风砭人肌骨,饥荒连年,哀鸿遍野……

其三,白曲显得单薄,而马曲显得厚重。白曲飘逸,马曲沉郁。白曲是加了少许糖的白水,马曲是窖藏了百年的老酒。





老鲁在新疆


《秋》末句是画凤描眉。

《秋思》尾句是画龙点睛。

眉显漂亮,睛露感情。



有你真好1949634


首句:孤村落日残霞与老树,寒鸦抒发的是一种孤独,孤寂、孤苦、前途黯淡的情感。而后几句失去了首句的意境:青烟,飞鸿都是动态,忽显活泼生动。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颜色反衬出诗人心情是愉悦的。前后意境描写,诗人情感自相矛盾,读者不能感受诗人真正的思想情感。而马致远一气呵成,情深意切,有血有肉,使读者产生情感共振,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所以,《天净沙.秋思》能成为千古明篇,为人津津乐道。而《天净沙.秋》却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