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詩詞大會》是詩詞記憶大賽,你覺得正確嗎?

層城鵷雛


我認為此說法不完全正確。

首先《中國詩詞大會》的主辦機構,從來沒有說過這是一項大賽。官方的定義是:“自主研發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



注意,是節目而不是大賽,只不過節目是以比賽形式展開。節目的意思便是經過導演編排的,選手的選定也並非單以成績決定,而是以節目的需要為前提。而比賽的內容,也會限制在迎合節目需要的題庫之內。

如果說選手是否憑記憶力取勝?記憶力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元素,畢竟要在一定的時間內背下題庫中的詩句。但過往的積累和臨場的心理素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有些人認為應該增加現場作詩的比賽環節,這對比賽來說似乎很合理。但對節目收視則未必有幫助,再說也加大了節目組的操作難度,觀眾也未必都喜歡,甚至可能會使收視降低。畢竟現在寫詩的人口占比很低,節目組一定會有專家對觀眾的形態進行分析的。節目的形式、編排以至話題性都是經過精心策劃。

但不論是否記憶大賽,其對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功不可沒。其讓更多人關注詩詞,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也間接提升了人們對詩詞之美的評判標準。


詩詞書院


《中國詩詞大會》的比賽,必須承認前提是詩詞記憶,但不止於詩詞記憶。

詩詞記憶,是中國詩詞大會比賽的基礎,你都記不住詩詞,還打什麼呢。

很多題目的答案,是錯一個字都不行的。這就要求參賽者詩詞記憶的功力,別的先不說,先往肚子裡原封不動地裝一堆詩詞才能取得基本的入門資格。


但入門之後,僅靠詩詞記憶就遠遠不夠了。

比如飛花令、圖片線索題、提示題等等,看似只比誰記住的詩詞多,其實在詩詞記憶的積累以外,更牽涉到了詩詞理解、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臨場心理素質等等綜合性、系統性的能力

<strong>


詩詞記憶是第一層,再往上是詩詞理解,更往上,是詩詞運用。

不管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臺詞是不是她自己寫的、自己說的,應該承認的是,那些話確實說得又詩意又得體。

其中包含的詩詞,可能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你就不能用那些詩詞,說出那麼詩意優雅又貼切的話來?這就是詩詞記憶的更高境界:運用。

背下來的詩詞,還不是你的;會把詩詞運用成你自己的東西,才是你厲害的地方,而詩詞,也才在你身上活了。


漪露申


說起來,我真沒有看過詩詞大會。

2012年我回到洛陽,才知道洛陽有很多詩詞團體。當時也有人介紹我加入某個詩社,但是沒有完成,因為我不熟悉。

後來認識了很多詩人,也加入了其中一個——洛陽詩詞研究會。

剛回洛陽時,也接觸到別的文學社團,知道洛陽有很多詩會,我參加過的有:元宵詩會、清明詩會、孟津桃花詩會、牡丹詩會、端午詩會、七夕詩會、中秋詩會、龍門白園白居易詩會、重陽詩會、十一詩會、毛澤東誕辰詩會、元旦詩會,幾乎是每個節日都有。

這些詩會也都是朗誦詩歌為主。有人說這不叫“詩會”應該叫“朗誦會”。

詩歌是所有民族文學的起源,中國更是詩歌的國度。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學經過了較大的起伏。好的是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復興,文化和文學的地位也在恢復。中國詩詞大會就是個很好的模式。

歷史上,武則天曾組織過一次“賽詩奪錦袍”的龍門詩會。後來某一年洛陽也組織過龍門詩會,我回洛陽後有人告訴我。

聽說,有人提議在詩會上比賽現場寫詩,我覺得沒必要。

現在國家最高電視臺能舉辦一個跟詩詞有關的節目,我覺得不錯了。比賽背誦詩詞,也足以引發社會對詩詞的重視了,這可以把詩詞推向更大範圍了。

可以說,背誦過大量詩詞作品的人,學習作詩自然水到渠成。

那些嘲諷詩詞大會是背誦比賽的人。未必能像選手們那樣記憶了大量的作品。

我是學習寫作格律詩的(詞沒寫幾首)。如果武亦姝雷海為學習寫詩詞有沒有我寫得好很難說,因為他們可能還沒有學習寫作;但是我背詩詞不如人家,這是肯定的。

我們背誦記憶詩詞不如武亦姝雷海為鄧雅文,就一定比人家寫的好?


衛宏胤


有人說<>是記憶大賽,這個觀點我在好幾篇文章下的評論裡看到了這個觀點。我個人觀點:從表象上看錶淺地認為是有點記憶大賽的意思,但從實質是:是這層表象的更深層次的延伸,注意:是中國詩詞大會,只不過是加了比賽打擂的形式讓節目更有意味和人人能參與的興趣,參與和觀賞並存。

在節目中,董卿的信手拈來,運用自如,並不都是記憶背誦,而是有感而發:此處此詩此詞恰適此景。我翻看了她十場的開場白,堪稱精準,完美。節目中評論老師也如是,談古詩古詞及其可尋之跡,侃侃而談,論古論今論當時景,也不全是記憶,而是揉進了他們個人的思想。百人團選守,每一個上臺答題的選手開場白也是他們精選的能代表他們時情時景的心情才如此用的,或豪情,或淡定,或調侃等等。飛花令自是妙不可言,趣味興生,雖然確實是選手背誦的結果,跟記憶大賽沾了點毛毛邊,但是,在今天,在今天,百姓在紛繁的生活之外,能欣嚐到這樣一檔能讓心情愉悅的節目,應是一件幸事和開心事。

只是,在古詩和古詞這一塊,是不是都有點過於格守唐詩宋詞元曲的格律了?!這些年來,我在網上看到很多真的很好很好的現代人寫的古詩古詞,可能在格律上沒有嚴格遵守五言七律平仄,但其境其韻其意極好,在今天應該還是日益蒸上的年代,這一塊不可以向前發展不可以有新時代的格律韻嗎?一定要沉守在過去曾盛世開放的唐詩宋詞元曲的格律上嗎?新的時代難道不是有在原基礎上更新的更合理?!


五月梅8


我說過詩詞大會是詩詞記憶比賽大會。不想再多說什麼,還是這麼認為:

1.我沒有否認過記憶,相信任何人也不會。不要亂扣帽子。

2.有人說詩詞大會不是比賽,請問回答記分,搶答加分,以分評優,優勝獲獎,還缺什麼比賽元素嗎?

3.我還是堅持認為,詩詞大會名稱不確切,對詩歌發展達不到預想目的。有的人獲獎了,會背千古首詩詞,有誰能寫出一首堪與唐宋相比的詩詞嗎?有誰看了詩詞大會受到激勵,能寫出也算數。真盼望這樣。

4.怎樣推動詩詞發展是大文章,靠拼記憶,‘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不行的。還有,古典詩詞是繼承發展問題,現代詩詞才是發展方向。這又說明了拼記憶古詩詞路子行不通,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之上,大力研究創新現代詩問題。決不是靠熱鬧,靠形式所能達到的。


用戶泰和


這個問題有看不起“記憶”之嫌。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所謂思維,就是把大腦接受並儲存(記憶)的信息聯繫起來,進行分析歸納等加工處理。沒有記憶,思維幾乎無法進行。所以,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記憶大師。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不是反對記憶,而是反對這種不恰當的記憶方式。所以,即便詩詞大賽是記憶大賽,也是有意義的。首先,古代幾千年大浪淘沙沉澱下來的詩歌是真的優秀作品,是藝術品,它的文化含金量、歷史含金量、美學含金量都是很高的。人們觀賞詩詞大賽,本身就在接受薰陶,這對提高民族文化素養是優益的。其次,這也一定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詩歌”這種文學樣式,激發了許多青年學生去學習詩歌、創作詩歌。它是社會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再次,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情況下,人們追求精神生活,打造詩意生活就是其中的一種,哪點不好呢?綜上,我支持舉辦這種詩詞大賽。


mulin30311368


有人可能認為是記憶詩詞大賽,也沒錯。因為創作一首,一闕詞,有格律,對仗,沾聯,韻腳等等要求。既要有意境,詩意,又要有佳句,還要言情詠志,這的確不容易。如果,讓臺上選手現場作詩,填詞肯定不行。但這種傳播方式是值得推崇的。詩詞,毛筆字,在這個高速發達的時代,越來越小眾化了。以這樣一種傳播方式,重拾大眾詩詞情結,是多麼美好一件事。讓人們在繁忙的煙火紅塵中有了更有寓意的精神享受。

雖然是,靠背等方式,個人認為還是挺了不起的,華夏泱泱大國,詩詞何其多?能背,能記並準確說出來,很了不起了。最最輕微的,是引起了後一輩對詩詞的興趣,愛好,引起了部分學校的注視。這對詩詞的未來是一種很大的推動作用。縱然他是記憶詩詞比賽,也是一種高雅的,向上的比賽。個人表示大力支持!!!





焄戨


現在有些人總想著投機取巧,帶酸抬槓

沒有刻苦的記憶,學習,怎麼會有那一句句流芳千古的好詞好詩?

積累到成熟,這是學習的過程。

我不相信李白不看詩經,蘇軾不讀唐詩

我相信參加比賽的優秀選手們,肯定可以隨口出詩。

能記憶就是優秀,是選手們長期堅持的成果,不服上節目,飛花令等著呢。


火機吼


從表面上來看,確實如此。

背不出來或者背錯字就等同失敗,很考校記憶力。

而且還得博大,什麼偏僻的詩詞都得會,畢竟多一首比少一首要有優勢。

但死記硬背在我們學習當中早就證明不是好方法,所以記憶力強的人並非完全是通過死記硬背來存儲。

最好的辦法是理解詩詞內容,掌握其中意境,瞭解作者的軌跡。

因此這與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已經產生了剝離。

當然啦,《中國詩詞大會》主要目的是弘揚我們的詩詞文化,出題都是圍繞我們的詩詞,所以得有所節制,否則隨便自創一首的效果可能會造成節目的節奏發生延誤,甚至是打斷。

對於更進一步的思考,也許可以附加原創詩詞的賽事,但那也是得建立在成熟的基礎上方可行。

我很喜歡其中一個活用詩詞的環節,飛花令。

特別過癮的環節,考的就是掌控力,理解力,而絕非單純的記憶力。

一家之見,僅供交流。


鴻哥iouyh福小鋪


《中國詩詞大會》,此類之舉,從表面形式上看,確是屬於記憶範疇之賽!然而,當今的中國推崇傳統文化似乎搞得風聲水起,喚起了一大批愛好者學習研究國學經典、古藉詩詞等,只是邁開了第一步……

那麼,進一步提倡讓人吃透、深入其內涵,做到人才輩出,出口成章、賦筆成詩之傳世大作,培育出真正文豪、詩人來,他們搞出的套路方式尚要革故鼎新……

發現文學人才、怪才、奇才及大才,單靠死記硬背或理解形式是不對頭的!如今之社會不能走中國封建社會之老路,難怪唐代李杜等那麼一大批文騷詩人沒有得到朝廷重視與重用,更可氣的是李白只落得飢腸酹酒捉月,杜甫有才窮到死的結局……

千年來直至今日,中國人才發現他們的作品是文化瑰寶!

泱泱大國,無論今朝還是未來,中國自己的文化不能遲滯而丟,更不可不重視文化奇才及異士文騷者!

千里馬常有而不見伯樂!偌大的中國真的養不活他們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