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是诗词记忆大赛,你觉得正确吗?

层城鵷雏


我认为此说法不完全正确。

首先《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办机构,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一项大赛。官方的定义是:“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注意,是节目而不是大赛,只不过节目是以比赛形式展开。节目的意思便是经过导演编排的,选手的选定也并非单以成绩决定,而是以节目的需要为前提。而比赛的内容,也会限制在迎合节目需要的题库之内。

如果说选手是否凭记忆力取胜?记忆力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毕竟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背下题库中的诗句。但过往的积累和临场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有些人认为应该增加现场作诗的比赛环节,这对比赛来说似乎很合理。但对节目收视则未必有帮助,再说也加大了节目组的操作难度,观众也未必都喜欢,甚至可能会使收视降低。毕竟现在写诗的人口占比很低,节目组一定会有专家对观众的形态进行分析的。节目的形式、编排以至话题性都是经过精心策划。

但不论是否记忆大赛,其对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功不可没。其让更多人关注诗词,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也间接提升了人们对诗词之美的评判标准。


诗词书院


《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必须承认前提是诗词记忆,但不止于诗词记忆。

诗词记忆,是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的基础,你都记不住诗词,还打什么呢。

很多题目的答案,是错一个字都不行的。这就要求参赛者诗词记忆的功力,别的先不说,先往肚子里原封不动地装一堆诗词才能取得基本的入门资格。


但入门之后,仅靠诗词记忆就远远不够了。

比如飞花令、图片线索题、提示题等等,看似只比谁记住的诗词多,其实在诗词记忆的积累以外,更牵涉到了诗词理解、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临场心理素质等等综合性、系统性的能力

<strong>


诗词记忆是第一层,再往上是诗词理解,更往上,是诗词运用。

不管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台词是不是她自己写的、自己说的,应该承认的是,那些话确实说得又诗意又得体。

其中包含的诗词,可能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你就不能用那些诗词,说出那么诗意优雅又贴切的话来?这就是诗词记忆的更高境界:运用。

背下来的诗词,还不是你的;会把诗词运用成你自己的东西,才是你厉害的地方,而诗词,也才在你身上活了。


漪露申


说起来,我真没有看过诗词大会。

2012年我回到洛阳,才知道洛阳有很多诗词团体。当时也有人介绍我加入某个诗社,但是没有完成,因为我不熟悉。

后来认识了很多诗人,也加入了其中一个——洛阳诗词研究会。

刚回洛阳时,也接触到别的文学社团,知道洛阳有很多诗会,我参加过的有:元宵诗会、清明诗会、孟津桃花诗会、牡丹诗会、端午诗会、七夕诗会、中秋诗会、龙门白园白居易诗会、重阳诗会、十一诗会、毛泽东诞辰诗会、元旦诗会,几乎是每个节日都有。

这些诗会也都是朗诵诗歌为主。有人说这不叫“诗会”应该叫“朗诵会”。

诗歌是所有民族文学的起源,中国更是诗歌的国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学经过了较大的起伏。好的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复兴,文化和文学的地位也在恢复。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个很好的模式。

历史上,武则天曾组织过一次“赛诗夺锦袍”的龙门诗会。后来某一年洛阳也组织过龙门诗会,我回洛阳后有人告诉我。

听说,有人提议在诗会上比赛现场写诗,我觉得没必要。

现在国家最高电视台能举办一个跟诗词有关的节目,我觉得不错了。比赛背诵诗词,也足以引发社会对诗词的重视了,这可以把诗词推向更大范围了。

可以说,背诵过大量诗词作品的人,学习作诗自然水到渠成。

那些嘲讽诗词大会是背诵比赛的人。未必能像选手们那样记忆了大量的作品。

我是学习写作格律诗的(词没写几首)。如果武亦姝雷海为学习写诗词有没有我写得好很难说,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学习写作;但是我背诗词不如人家,这是肯定的。

我们背诵记忆诗词不如武亦姝雷海为邓雅文,就一定比人家写的好?


卫宏胤


有人说<>是记忆大赛,这个观点我在好几篇文章下的评论里看到了这个观点。我个人观点:从表象上看表浅地认为是有点记忆大赛的意思,但从实质是:是这层表象的更深层次的延伸,注意:是中国诗词大会,只不过是加了比赛打擂的形式让节目更有意味和人人能参与的兴趣,参与和观赏并存。

在节目中,董卿的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并不都是记忆背诵,而是有感而发:此处此诗此词恰适此景。我翻看了她十场的开场白,堪称精准,完美。节目中评论老师也如是,谈古诗古词及其可寻之迹,侃侃而谈,论古论今论当时景,也不全是记忆,而是揉进了他们个人的思想。百人团选守,每一个上台答题的选手开场白也是他们精选的能代表他们时情时景的心情才如此用的,或豪情,或淡定,或调侃等等。飞花令自是妙不可言,趣味兴生,虽然确实是选手背诵的结果,跟记忆大赛沾了点毛毛边,但是,在今天,在今天,百姓在纷繁的生活之外,能欣尝到这样一档能让心情愉悦的节目,应是一件幸事和开心事。

只是,在古诗和古词这一块,是不是都有点过于格守唐诗宋词元曲的格律了?!这些年来,我在网上看到很多真的很好很好的现代人写的古诗古词,可能在格律上没有严格遵守五言七律平仄,但其境其韵其意极好,在今天应该还是日益蒸上的年代,这一块不可以向前发展不可以有新时代的格律韵吗?一定要沉守在过去曾盛世开放的唐诗宋词元曲的格律上吗?新的时代难道不是有在原基础上更新的更合理?!


五月梅8


我说过诗词大会是诗词记忆比赛大会。不想再多说什么,还是这么认为:

1.我没有否认过记忆,相信任何人也不会。不要乱扣帽子。

2.有人说诗词大会不是比赛,请问回答记分,抢答加分,以分评优,优胜获奖,还缺什么比赛元素吗?

3.我还是坚持认为,诗词大会名称不确切,对诗歌发展达不到预想目的。有的人获奖了,会背千古首诗词,有谁能写出一首堪与唐宋相比的诗词吗?有谁看了诗词大会受到激励,能写出也算数。真盼望这样。

4.怎样推动诗词发展是大文章,靠拼记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不行的。还有,古典诗词是继承发展问题,现代诗词才是发展方向。这又说明了拼记忆古诗词路子行不通,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大力研究创新现代诗问题。决不是靠热闹,靠形式所能达到的。


用户泰和


这个问题有看不起“记忆”之嫌。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所谓思维,就是把大脑接受并储存(记忆)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等加工处理。没有记忆,思维几乎无法进行。所以,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记忆大师。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不是反对记忆,而是反对这种不恰当的记忆方式。所以,即便诗词大赛是记忆大赛,也是有意义的。首先,古代几千年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诗歌是真的优秀作品,是艺术品,它的文化含金量、历史含金量、美学含金量都是很高的。人们观赏诗词大赛,本身就在接受熏陶,这对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是优益的。其次,这也一定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激发了许多青年学生去学习诗歌、创作诗歌。它是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再次,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精神生活,打造诗意生活就是其中的一种,哪点不好呢?综上,我支持举办这种诗词大赛。


mulin30311368


有人可能认为是记忆诗词大赛,也没错。因为创作一首,一阙词,有格律,对仗,沾联,韵脚等等要求。既要有意境,诗意,又要有佳句,还要言情咏志,这的确不容易。如果,让台上选手现场作诗,填词肯定不行。但这种传播方式是值得推崇的。诗词,毛笔字,在这个高速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小众化了。以这样一种传播方式,重拾大众诗词情结,是多么美好一件事。让人们在繁忙的烟火红尘中有了更有寓意的精神享受。

虽然是,靠背等方式,个人认为还是挺了不起的,华夏泱泱大国,诗词何其多?能背,能记并准确说出来,很了不起了。最最轻微的,是引起了后一辈对诗词的兴趣,爱好,引起了部分学校的注视。这对诗词的未来是一种很大的推动作用。纵然他是记忆诗词比赛,也是一种高雅的,向上的比赛。个人表示大力支持!!!





焄戨


现在有些人总想着投机取巧,带酸抬杠

没有刻苦的记忆,学习,怎么会有那一句句流芳千古的好词好诗?

积累到成熟,这是学习的过程。

我不相信李白不看诗经,苏轼不读唐诗

我相信参加比赛的优秀选手们,肯定可以随口出诗。

能记忆就是优秀,是选手们长期坚持的成果,不服上节目,飞花令等着呢。


火机吼


从表面上来看,确实如此。

背不出来或者背错字就等同失败,很考校记忆力。

而且还得博大,什么偏僻的诗词都得会,毕竟多一首比少一首要有优势。

但死记硬背在我们学习当中早就证明不是好方法,所以记忆力强的人并非完全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存储。

最好的办法是理解诗词内容,掌握其中意境,了解作者的轨迹。

因此这与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已经产生了剥离。

当然啦,《中国诗词大会》主要目的是弘扬我们的诗词文化,出题都是围绕我们的诗词,所以得有所节制,否则随便自创一首的效果可能会造成节目的节奏发生延误,甚至是打断。

对于更进一步的思考,也许可以附加原创诗词的赛事,但那也是得建立在成熟的基础上方可行。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活用诗词的环节,飞花令。

特别过瘾的环节,考的就是掌控力,理解力,而绝非单纯的记忆力。

一家之见,仅供交流。


鸿哥iouyh福小铺


《中国诗词大会》,此类之举,从表面形式上看,确是属于记忆范畴之赛!然而,当今的中国推崇传统文化似乎搞得风声水起,唤起了一大批爱好者学习研究国学经典、古藉诗词等,只是迈开了第一步……

那么,进一步提倡让人吃透、深入其内涵,做到人才辈出,出口成章、赋笔成诗之传世大作,培育出真正文豪、诗人来,他们搞出的套路方式尚要革故鼎新……

发现文学人才、怪才、奇才及大才,单靠死记硬背或理解形式是不对头的!如今之社会不能走中国封建社会之老路,难怪唐代李杜等那么一大批文骚诗人没有得到朝廷重视与重用,更可气的是李白只落得饥肠酹酒捉月,杜甫有才穷到死的结局……

千年来直至今日,中国人才发现他们的作品是文化瑰宝!

泱泱大国,无论今朝还是未来,中国自己的文化不能迟滞而丢,更不可不重视文化奇才及异士文骚者!

千里马常有而不见伯乐!偌大的中国真的养不活他们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