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宦官为何能完全控制禁军?

zhutg0630


这个问题看着眼熟,好像回答过类似的。我的回答是:因为唐朝中后期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以及对宦官的轻视,这才造成宦官能够完全控制禁军。

唐朝宦官控制禁军是三步走的过程

第一步是安史之乱前后宦官监军;第二步是唐德宗时期泾原兵变后由宦官掌军;第三步是唐宪宗时提高了宦官担任的内枢密使作用。这三步下来,宦官集团就成为一个掌握军权、政务权的独立政治势力,已经凌驾在单独掌握军权的武将集团以及单独掌握政务权的文官集团之上。

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以及对宦官的轻视

唐朝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很好理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更是如此,再加上身边还有几十个藩镇围绕,军权不敢交给外人,宁可交给宦官这些家奴;

唐朝皇帝对宦官的轻视是容易忽略的地方,正因为是皇帝家奴,提拔不用经过任何程序,只要皇帝一句话,比文官武将的任命容易多了。相应的,废掉一个宦官的官位也是可以由皇帝一言而决。中唐中兴之主唐宪宗继位之后,把他爷爷唐德宗时期所有掌权宦官都清洗掉,换成了陪伴自己长大的一批宦官,并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而唐宪宗暴毙之后,继位的唐穆宗也把宪宗时期的宦官清洗了一遍。

既然宦官是一个很容易被处理掉的阶层,那么彻底废除他们的军权、政务权就不是一件急迫的事情,而且宦官们还是皇帝用于制衡藩镇和文官集团的得力工具,这种心理使唐王朝丧失了彻底解决宦官问题的时机。

宦官集团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几次清洗彻底让宦官集团醒悟过来,开始产生了保护自身阶层的意识。又逢穆宗、敬宗能力平庸、胡作非为,宦官集团可以进一步掌控朝政。宦官们先是杀掉了唐敬宗,又连续拥立了唐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四个皇帝,开始了决定大唐皇帝继承人的一段历史。

这段时间,文官们正在闹牛李党争,宦官集团的势力日益膨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文官开始依附掌权宦官,这时想要铲除宦官集团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唐文宗不甘心自己成为家奴的傀儡,发动了甘露之变,准备夺取宦官军权,但被宦官识破,大肆屠杀了上千名支持唐文宗的文官,并彻底把唐文宗变成了傀儡;

之后的唐武宗、宣宗虽然是宦官随机挑选出来的,但都是很有能力的皇帝,算是唐王朝中了大奖,否则会提前几十年灭亡。而武宗、宣宗有了唐文宗的前车之鉴,也不敢轻易削弱宦官的权势,只能在宦官内部制造对立,保持朝政的平稳。普通采取的方法是抓小放大,比如某个宦官因为帽子带歪了会被皇帝臭骂一顿,但皇帝绝对不会任命宦官集团之外的人去控制神策军,也不会对宦官们提出的重要事项进行否决。因此,武宗、宣宗这两位晚唐最优秀的皇帝也只是压制住了宦官势力,并未彻底改变宦官是一股决定性的政治力量的局面。

平衡被打破,局面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只能靠皇帝的执政手腕来控制各方面的势力了,如果精心控制,唐王朝可能还会继续维持下去。而之后的唐懿宗是个胡作非为的昏庸皇帝,只顾自己享受,横征暴敛,这下连文官集团也开始集体腐化,并激起了王仙芝、黄巢等人的农民起义。

宦官集团掌握的神策军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不断失败,让周边冷眼旁观的藩镇们发现唐王朝貌似强大的中央禁军原来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于是藩镇再次兴起,覆灭了唐王朝。

总之,按历史阶段来划分,盛唐末期到中唐是宦官集团逐渐发展壮大的一个阶段,宦官的军政大权逐渐制度化,但这时皇帝具备随时铲平宦官集团的能力;而到了晚唐,宦官集团已经不可消除,唐王朝只能带病生存。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唐朝皇帝缺乏对武将的信任,以及对宦官的轻视,终于酿成大祸。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唐朝中后期,宦官掌禁军,是得到天子许可的,原因很简单:武将靠不住。

在唐德宗即位之初,德宗也觉得宦官权力大,于是贬抑宦官,重用文武百官,也就是所谓的外朝,颇有一番中兴的气象。

但是后来泾原兵变,德宗所信任的禁军将领居然没有护驾,自个先跑了,而当时忠心耿耿的护卫他逃亡的,是自己在东宫时的内侍窦文场和霍仙鸣,以及他们所率领的一百多名武装宦官。这彻底的改变了德宗的态度。

因为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自己亲自兼任禁军主帅,所以皇帝只能选择把禁军交给自己信任的人。而如果外臣不足以信任,那么皇帝就只能把权力交给宦官。等到德宗重返京师之后,德宗就改革了神策军,把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神策军监军,这就是宦官监禁军的先河。

这个时候,神策军名义上的统帅依然是神策军大将军,宦官只是监军而已。如此又过了十年,德宗正式设立了『护军中尉』的职务,成为了口含天宪的神策军真正的统领,而神策军大将军成为了护军中尉的下级,从此以后,神策军的军权就基本上一直掌握在了宦官的手里。

宦官掌握了禁军之后,其和皇帝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了起来。作为个体的宦官,皇帝依然拥有废杀之权,比如历代皇帝在被宦官拥立之后,往往总是能够把神策军中尉换成自己所信任的人,把前任的神策军中尉逼退;而当皇帝想要从整体上消灭宦官团体的时候——比如说唐文宗的甘露事变,想通过一次政变来全灭神策军高层,那么宦官们则会团结起来血洗朝堂,囚禁天子。而宦官能做到这一点,恰恰是因为皇帝所授予他们的禁军统帅之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中国历朝历代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覆灭,归结起来不外乎地方动乱、外敌入侵、外戚干政、政治腐败和宦官当权这几个主要因素,其中宦官乱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政治奇观。强秦、大汉、盛唐、富宋和明朝的灭亡都和宦官之祸大有关系。


比较而言,唐朝和宋朝的宦官之祸最为特别,因为这一时期宦官掌控了军队。北宋末年大奸臣童贯虽然掌握大军但毕竟还在宋徽宗的控制之下,而中晚唐时期的宦官已经掌控了禁军,决定了整个中枢政局,随意贬斥诛杀宰相,甚至是任意废立皇帝。那么为何唐代宦官掌握禁军呢?

唐玄宗像


有唐一代宦官当权是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的。初唐时期内廷和外朝没有严格界限,长孙无忌等重臣既可以为外臣,又入内廷参预机密。武周时期武瞾又擅长玩弄权术,任用酷吏、男宠,将朝廷置于鼓掌之间。直到玄宗当政,大宦官高力士因为得到李隆基信任,成为了宦官的领袖。


玄宗时期,每有四方进奏的文表,都直接呈给高力士再交给皇帝裁决,若有小事高力士便直接裁决,玄宗对此从未不满甚至颇为高兴,常常对人说只有高力士在身边我才能睡得安稳。故而高力士也极少出宫,平时都歇在玄宗寝殿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内朝”。

高力士墓遗址


玄宗时期出现过高力士和禁军领袖王毛仲的斗争。王毛仲早年便倾心侍奉玄宗,也参与了玄宗夺取政权的军事政变,后来勾结万骑营进而成为了禁军事实上的领袖人物,掌握了警卫京师的武装力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宠臣后来却遭到玄宗的贬斥和赐死。史书记载是有人进言认为王毛仲为小人,不可委以大权,而高力士小心谨慎,又是阉宦,便于驱使,这无疑对玄宗有重要影响。


王毛仲被除的过程今天不能详知,但可以确定禁军长官陈玄礼起了关键作用。后来马嵬坡兵变,正是高力士指使陈玄礼发动兵变,诛杀了杨氏兄妹,这奠定了此后中晚唐时期宦官和禁军勾结的基本结构。玄宗之后肃宗朝有宦官李辅国掌控军队,把持朝政,唐德宗时又明确以宦官为左右神策军中尉,才从制度上确定了宦官的大权。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碑文所记的神策军正是宦官掌握的军队


纵观唐朝前半段的历史,军事政变不断,譬如李世民袭杀建成元吉、张柬之剪除张易之兄弟、李重俊剪除韦后、李隆基杀韦后和太平公主,都是利用禁军而发动的,其胜败也都取决于禁军的态度。唐代宦官掌握军队从玄宗开始,在一开始确实避免了禁军为皇子和宰相掌控的局面,减少了中枢政局的动乱,却也埋下了宦官乱政的祸根。


参考文献

《旧唐书》、《新唐书》

《资治通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生猛历史


唐朝宦官专权开始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前宦官基本没什么权利,而且对朝政影响不大。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宦官主要负责宫内事务,不能参与政事。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宦官权利这么大呢?

安史之乱发生时,唐玄宗逃亡四川,命令太子李亨留下平定叛乱,在平叛过程中宦官李辅国起了很大功劳,拥立李亨为帝,就是唐肃宗。唐肃宗很看重他,让他做了中书令,这个官职相当于唐朝的宰相。从此宦官掌握大权。

李辅国掌权后嚣张跋扈,排斥异己。唐肃宗死后,李辅国拥立太子即位,是为唐代宗。李辅国继续掌握大权。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实际上让代宗把军国大事都托付于他。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满,后来派人刺杀了李辅国。接任李辅国的宦官程元振也一样权势滔天。

唐代宗在位期间,还发生一件大事,吐蕃攻打到长安,代宗逃亡陕西。此时赶来救驾竟不是武将,而是宦官鱼朝恩率领的一支边军神策军。代宗感激涕零重用鱼朝恩,废掉程元振,并且把神策军作为禁军的核心,让鱼朝恩掌管。从此宦官掌握了军权,

唐德宗贞元年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就任左、右神策军中尉,从而把持了中央禁军的统帅权。以典掌禁军为基础,唐代后期宦官气焰嚣张,皇帝的人选都由他们决定。

唐顺宗当了七个月的皇帝就是被宦官逼退位了,拥立其太子即位。

唐朝宦官当权的时间最长的是俱文珍,历经三朝皇帝,分别是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俱文珍在唐德宗时期发迹,执掌了朝廷大权。顺宗发动永贞革新,俱文珍密谋政变,废唐顺宗,另立太子李诵为帝。

唐朝宦官之所以权利这么大,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比较稳定的三省六部制被破坏了。唐朝统治者开始对武将不信任,逐渐亲信身边的宦官,导致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排斥异己,官员被宦官控制,导致朝政腐败,国家大事都由宦官决定,引起社会动荡。这也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戴你看历史


禁军掌控权朝向宦官手中的转移是与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藩镇和中央政权的结构调整联系在一起的。

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中唐王朝的胜利并不彻底,更像是与叛军势力的妥协。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中央政府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战争还在或明或暗地持续着。



中央政府从安史之乱中得到教训,努力将那些半自治的和朝廷管辖下的南方藩镇中的职业武官比例缩小,而取代以文官集团。在叛乱结束时,合地的包括文职武职在内的全部长官有四分之三是军人,而到了代宗末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五分之三。到了雄心勃勃的唐德宗时,朝廷在恢复对地方高级官职的任命的控制和让更多的官僚代替职业军人担任这些职务方面,取得了稳步的进展,到了804年,有一半的节度使已经是官僚而不是军人了。但是随着官僚群体比例的上升,虽说能减轻军事的威胁,德宗又势必会担心这些精通政术的官僚会将地方的财政与税收系统建设得更加独立,出于这种考虑,在地方藩镇上任用大批宦官组成的监军使,用受皇帝亲信的监军使来加强与地方藩镇的政务联系,并且对藩镇内部节度使的任选加以干预。

除了在地方藩镇内部结构上的调整,还有一点很关键的就是德宗个人关于税收的私敛,以及固执推行两税制从而与中央官僚的冲突。由于曾经体会到经费拮据的困境,德宗不惜让所谓的地方藩镇向他进贡,这本质上是地方节度使的贿赂手段,这客观上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另外就是两税法在通货紧缺的情况下继续以旧税率缴纳现金,这使得中央税收和地方财政大受其益,却加重了纳税人也就是百姓的负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宗日益依赖区别于正式文武官职体系的内廷势力——翰林学士和宦官。后者更容易受到操纵,并且由于身份的限制其政治影响力更容易被皇帝掌控在可见的范围内,起码当时的德宗是这么想的。皇帝更需要的是能代表其意志,维护其直接利益的亲信,而这些无疑是传统文武官僚所不能给予的。

公元783年的长安居民暴乱,由于统帅神策军的官僚以商人和店员充数来填满名额,所以军队在真正的警报面前一触即散,紧急集合在德宗身边的部队是窦文场和霍仙鸣这两位宦官带领的一小股军队。事后在783年让这两位宦官掌控新成立的左右厢神策军,从此,宦官的影响在中央部队神策军中永远延续下去了。

当宦官的权力和禁军掌管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前者的野心伴随着影响力也迅速提升了。高级宦官有时也想以家族形式延续他们个人的政治影响,办法是收养其他年轻的宦官当作义子,后期甚至可以收养女与军人联姻,或者直接收军人当义子。当朝廷791年时正式批准这种收养方式时,养子制度在当时的影响已经不受控制,并形成了众多实力不俗话的宦官家族。


普鲁士之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捋一捋唐朝宦官掌权的缘由:

众所周知,唐朝宦官掌权源于安史之乱,由李辅国拥立肃宗继位而开始,到后来的程元振、鱼朝恩、俱文珍、仇士良、田令孜……之后终唐一世,宦官乱政始终是唐朝的心腹之患。为什么会出现宦官掌军这种局面?还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因为安史之乱,中央权威不再,神策军因迎驾有功成为天子禁军。德宗时期,接连遭遇地方叛乱,自己心腹——控制神策军的白志贞也令德宗深深失望。反观太监忠心耿耿护卫,因此在屡遭正常人叛乱的情况下,德宗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走心的宦官,正式使宦官入职神策军,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宦官集团本身已经军阀化了。

皇帝和文官集团不是不想夺回军权。可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经常闹朋党之争。但是神策军和宦官之间关系牢固,军人在当时是属于浊流,和清流文官根本合不拢,只有和同样出身卑贱的宦官,才能走到一起。宦官可以保障神策军军官和士兵的最大利益。

于神策军而言:必须借助皇帝的牌子,不然会遭到其他藩镇高举大义名分联合讨伐,但是皇帝又总是希望掌握实权,可是皇帝如果亲自管理军队,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交给亲信,没有比太监更加不会篡位的亲信了。

以上。


星城搞机娃


唐朝中后期宦官为何能完全控制禁军?

因为历朝历代,往往是开国之君勇猛无比,往往能亲冒矢石,坚毅果决。但是一代代传下来,就变得腐朽不堪,上不得马,提不动刀。



看唐文宗时的甘露之变,本身唐文宗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准备在凤翔趁各个大太监为王守澄送葬时将他们斩杀。

但是实际操作时,却变成了唐文宗手下的文官劝文宗在宫内埋伏金吾卫杀掉这群太监。临事反复,是唐文宗在甘露之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然后是唐文宗识人不明,安排做事的人能力不足。比如具体操作的文官韩约做事时汗出如浆,引起了大太监仇士良的怀疑。

再之是唐文宗也胆小无力,被太监们抢入轿子后控制起来,根本没有做出应用的反抗。



用曹孟德评天下英雄的话就是“做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而宦官集团,他们可就比唐文宗这样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强多了。比如那个仇士良,杀了四个宰相,还利用唐武宗杀了安王李溶、太子陈王李成美,捎带着还杀了杨贤妃。



所以说,唐末的宦官集团有着如此狠辣的手段去斩除异己后,再掌握了钱粮与禁军将士的迁调之权后,掌握禁军那真是易如反掌。


王斌兔斯基


历史上,东汉和明朝是宦官专权的重灾区。其实,唐朝中后期也出现了类似现象。相较东汉和明朝,唐朝的宦官除了抓权,还控制着皇帝。自唐穆宗后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这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宦官哪来这样的底气呢?一窥神策军的发展,便能知晓答案。

神策军的成立,与吐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吐蕃在七世纪强势崛起,对唐朝的西北边境构成了严峻的威胁。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名将哥舒翰率军攻陷了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石堡城,以此为契机,占据了黄河九曲,取得对吐蕃的战略优势。

图1 河西走廊示意图

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上书获批,成立西北边防军,以此为战略支点,持续碾压吐蕃。神策军在洮水南岸的磨环川成立,首任神策军使由洮阳太守成如缪担任。神策军最初编制只有两千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团的兵力。

次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势凌厉。朝廷抽调边军,驰援赴难,神策军也是其中之一。公元759年,神策军将卫伯玉率领千余人,参加了相州之战。尽管唐军占据了人数优势,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结果一败涂地。

卫伯玉败逃陕州(今河南省三门陕西),不久前神策军原驻地已落入吐蕃之手。无家可归的卫伯玉只得暂驻陕州,站在了抵挡史思明叛军的第一线。此时,深受唐肃宗李亨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也在陕州督军。神策军第一次与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公元760年)二月,叛将史朝义率军夜袭陕州,卫伯玉主动出击,在永安大破叛军。肃宗大喜,褒奖神策军,命其镇守陕州,卫伯玉受命入朝,鱼朝恩乘虚掌控神策军,原先的边防军变成了藩镇军。在鱼朝恩的运作下,神策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陕州节度使所属的军队,统统被其纳入神策军,军队规模扩大到万余人。

图2 吐蕃的地理位置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边,直驱长安。代宗李豫出逃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充当禁军,保护代宗的人身安全。随后,代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长安。两年后,吐蕃再次侵扰关中,神策军驻军苑中,并分设左右两军,从此确立了中央禁军的地位。

神策军分立之后,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四人、统军两人,屯驻京畿和关内要地。为统一指挥,设立护军中尉,节制神策将吏,同时以左右神策行营的名义,统率京畿和所在地的驻军, 由此可以看出,神策军具有拱卫京畿和野战的双重职责。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鱼朝恩获罪身死,神策军恢复了由兵马使统率的先例。然而建中年间爆发的“泾原兵变”改变了神策军的命运。建中四年(783年),原凤翔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追不舍,轮番围攻奉天一月余。关键时刻,神策军及时救驾。叛军人多势众,神策军顽强作战,敢打敢拼,迫使叛军无功而返。随后,神策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

图3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805年)

经历这一变故,改变德宗的观念。在出逃过程中,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文臣武将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地环伺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只有神策军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堪称当时军事力量的台柱子。

德宗认为宦官是最值得依赖的对象,神策军是最能打的军队,两者结合,强强联手,必定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

凡事就怕万万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的出现,使得神策军彻底沦为宦官打手。宪宗即位之初,提拔心腹宦官仇士良为内给事,权势日益。经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仇士良虽呼风唤雨,却无法坐稳“宦官一哥”的位子。

文宗李昂即位后,对王守澄为首的宦官势力,十分不满,有意提拔李训、郑注等人,密谋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五年(公元835年),文宗设计剥夺了王守澄的兵权,将其免职、赐死,另立王守澄的对头仇士良填补权力真空,出任左神策中尉,掌握神策军的权柄。

图4 王守澄(?-835年),唐朝末年宦官

文宗除掉王守澄后,并不甘心,意图剪除仇士良斩草除根,夺回军权。公元835年(太和九年)十一月,文宗在紫宸殿展开朝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说左金吾卫后院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此为祥瑞,请文宗观赏。

文宗带着百官移驾左金吾卫后院附近的含元殿。仇士良、鱼弘志等一行宦官刚进后院,仇士良发现韩约神色有异,又见院中暗藏数百持械甲士,急忙转身出逃,金吾卫士卒急忙关门。仇士良大声斥责,夺门而出。仇士良等人急返含元殿,劫持了文宗。

仇士良脱险后,命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各率五百神策军,从紫宸殿杀出,封锁宫门后,大肆诛杀了六百多各级官吏以及金吾卫士卒,同时,在各衙门搜捕“贼党”,就连卖酒肉的小贩也遭到毒手,死者愈千。

左、右神策军受命出动千余骑,出城追捕逃亡的官员,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等四位宰相先后遇难,“士良因纵兵捕,无轻重悉毙两军,公卿半空。”一时间长安刀光剑影,尸体枕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图5 柳公权《神策军碑》

至此,神策军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宦官手中,军中将吏也由宦官亲信充任。唐朝中后期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也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兵权。因此宦官以神策军作为政治工具,用军权逼宫皇权,从而满足其个人私欲。如此一来,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等行为横行,政治愈加黑暗,导致藩镇与中央的离心离德,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加重了百姓的剥削,社会矛盾尖锐。

天复三年(903年),入主关中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击败了竞争对手岐王李茂贞,逼迫唐僖宗李儇杀死宦官韩全诲等20余人,根除了唐朝中后期形成的黑暗势力。失去了宦官这棵大树的护佑,神策军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左右神策军并入左右羽林、龙武、神武等六军,结束了149年的建军历史。四年之后,唐朝也走到了尽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新唐书》


历史大学堂


唐朝的宦官集团为何能够那么猖狂,就连皇帝的生死废立都是他们在操控,这主要是宦官他们掌握了禁军。唐代宦官专权不同于汉朝明朝,他的特点是掌握监军和禁军。唐朝最开始的时候禁军是由大将担任,在经历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张柬之的神龙政变搞掉武则天,都是先搞掉禁军再搞政变的。李隆基也是靠先搞掉禁军当了皇帝的。李隆基以禁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李隆基害怕他当了皇帝之后,害怕别人也学这样搞掉禁军再发动政变。于是就把禁军交给了身边最为信任的高力士和陈玄礼掌管了。这些人都在自己身边,都是自己人也最为信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也容易掌握。

宦官

但是在皇权弱势的时候,皇帝本人缺少足够的强势的时候就不容易控制好掌握军权的宦官们。

宦官们在掌握军权以后,皇帝就成了他们的傀儡,废立和生死都由宦官决定。有点本事的皇帝会把宦官分成好几个派别,支持一派,反对另外一派。或者联合宰相搞掉那些比较过分的宦官。没有本事的皇帝只能够任人宰割。但是总的来说,宦官具有非常强大的势力,皇帝动不了。或者有人认为不用他们不就可以了吗?这样还真的不可以,在藩镇割据权臣肆虐,还需要这帮宦官给皇帝撑撑场面。求关注点赞。

宦官


文轩春秋


唐朝皇帝认为武将不可靠,安禄山,仆固怀恩,李怀光。其实这三人都是番人。但番人可靠的亦有,李光弼,张孝忠,浑缄,李光颜。但好太监几乎没有,只有一个杨复光。坏到极端太监有李辅国,边令诚,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刘季述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